内容简介
《室内空间徒手表现法(修订本)》详解了徒手绘图的各个环节,在单体造型与空间综合表现上,都有着深入的解析。相信通过《室内空间徒手表现法(修订本)》的学习与参考,都会在室内设计的专业表现上获益。当然,还是那句老话:熟能生巧。技法书也仅能起到引人入门的功效,真正要提高水平还得付出艰辛,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多画多练,日积月累……再看多少遍书也是徒劳的。
作者简介
杨健,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曾出版专著:
《家居空间设计与快速表现》
《室内空间徒手表现法》
《室内陈设徒手表现法》
曾主编手绘之旅系列丛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关于徒手表现
第一节 徒手表现的技术层面
第二节 徒手表现的非技术层面
一、加强文化修养和提高审美情趣
二、注重生活感受和情感培养
第二章 基础训练篇
第一节 造型从线条开始
一、加强线条练习
二、在自然中去“找”线条
三、熟悉这些陈设
第二节 给“陈设”上点颜色
一、熟悉你手中的表现工具
二、用你手中的工具开始上色
三、关于对“陈设”的练习和运用
第三章 徒手表现篇
第一节 设计从空间开始
第二节 空间透视
一、一点透视
二、两点透视
第三节 空间透视的把握和运用
一、培养空间透视感觉
二、把陈设“搬”进空间
第四节 现场徒手表现与示范
一、A案例示范——客厅
二、B案例示范——复式空间
三、C案例示范——西餐厅
第四章 徒手表现作品选
精彩书摘
第一节 造型从线条开始
手绘徒手表现图的主要工具是钢笔或绘图笔,并用线条来组合图面。
线条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一旦形成了形体就有生命。画一根线条对于会使用钢笔的人来说,好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作为手绘使用的线条要达到其要求,也并非那么容易。一根留在纸上的线条有它的特性和精神,中国书画的线条可谓精深博大,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说,这是强调了用线的力度和渗透力,用钢笔画线也应如此,会用画笔画线不见得就会用钢笔画线,会用钢笔写字也不等于会用钢笔画线。手绘表现图用的线条其目的是表现造型和物体的尺度关系、画面的层次关系,如果能正确地表现这些,那么线条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如果线条本身还要具有魅力,就得另下番工夫了。有的人画线条显得呆板、生硬、漂浮;有的人画的线条飘逸稳定,极富韧性和张力。看来线条本身还是有质的区别的,要画好手绘图,首先是用心去画好线条。
用钢笔徒手画线与用尺子画线的要求一样:把线条画直,但徒手画线中的“直”是要求大体的直,至少是感觉上要直。刚开始画线时,手比较僵硬,而且画的线不够“直”和“稳”,画的时候异常小心,生怕画得不直,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训练,就会逐渐适应了。
前面提到线条有“漂浮”和“稳定”之分,其实它们都是视觉感受因素,有“漂浮”感的线条是因为用笔时没有把握线条的起笔、运笔和收笔的环节和要领,这与书法用笔一样,都应有用笔的动作和意识作指导,也好像人走路一样,有起步、行步和停步三个环节和动作,行步的动作是稳健地、一步一步地走。运笔也如同行步,也要稳稳地落在纸上,然后再有“收笔”或“顿笔”的动作,这样画出来的线条就不会有“漂浮”的感觉了。
线条在表现形体时应注意表现对象的物理特征。物体的材质分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在表现的时候要注意加以区分,要有意识地去表现,如坚硬的物体用线必然会挺直些,柔软的物体用线较为圆滑和飘逸些。这些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别,物体的特征比较复杂,要去注意体会线条的特点和表现的方式。另外,线条的抑扬顿挫也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要学会去慢慢培养这种感觉,让线条本身就具有感情色彩。
前言/序言
设计界对于信息时代的感性认识,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图作为开端的。20世纪的90年代后期,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室内设计师摆脱了图板的束缚。绘图笔换成了鼠标,伏案绘制的艰辛被电脑屏幕前枯燥乏味的机械浏览所替代。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高,可是融入人的思想情感的工作乐趣却荡然无存。
也许,这种工作更适合于机器人来干。把繁重的施工图绘制劳动变成简单的计算机程序,需要操作者熟练掌握每一种绘图工具的程序,并通过键盘的敲击速度或是鼠标移动的轨迹和点击频率来完成图纸的绘制。虽然整个绘图过程完全的机械与刻板,但体现于纸面的设计思想还是来源于人的思维。
我想,最终也不能让计算机未代替人的思维,假如是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将会被计算机所控制,人将沦为计算机的奴隶,好莱坞电影中的幻想就会变为现实。恐怕没有哪一个人愿意看到这一天的来临。
反过来说,目前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还达不到训练有素设计师的眼、脑、手配合。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让计算机超过人的思维能力,计算机永远只能是人的工具。如果这样的逻辑能够成立,那么设计师就一定要掌握手绘表现设计概念的能力。
在目前的形势下,设计师没有必要,同时也不可能将构思中的空间描绘得如同计算机模拟那般逼真,只要能够使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预想空间的神韵就足够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底蕴的不同,这种速写式的线描同样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当然,仅就是这样一种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它体现了一个设计师的两种功力:艺术素养与绘图技巧。
杨健的这本《室内空间徒手表现法》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手绘技法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其纯熟的绘画技巧,为我们演示了徒手绘制室内空间物象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示范图,初学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徒手表现的艺术魅力,也希冀自己通过努力达到这样的水平。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室内空间徒手表现法(修订本)》之外的其他室内设计类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深入探讨相关领域知识,同时严格避免提及原书内容,力求文字自然流畅,内容详实。 --- 现代室内设计前沿:可持续性、智能科技与材料创新应用 图书名称:现代室内设计前沿:可持续性、智能科技与材料创新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深度聚焦于当前室内设计领域最核心的三大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入、智能科技在空间中的集成应用,以及新型环保材料的探索与实践。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份面向未来室内环境构建的实用指南与前瞻性思考录。 第一部分:绿色设计与生态原则的深度实践 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室内空间的设计哲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卷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绿色设计”从一个概念提升为可量化的设计标准与实施流程。 1. 生态足迹与生命周期评估(LCA) 我们首先探讨了室内设计项目如何影响建筑的整体生态足迹。内容涵盖了从原材料的开采、运输、施工安装,到使用阶段的能耗,直至最终的回收或降解,对空间内所有元素进行全面的生命周期评估。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材料和系统,实现真正的环境友好型设计。 2. 被动式设计策略的回归与创新 回归建筑的本源智慧,本书详尽分析了气候适应性设计在现代语境下的复兴。重点解析了如何通过精妙的空间布局、朝向选择、自然通风路径的规划,以及遮阳构件的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和空气流动,减少对机械制冷和照明系统的依赖。书中特别收录了不同地理气候带下的被动式设计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平衡居住舒适度与能源效率。 3. 水资源管理与室内微气候调控 针对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压力,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室内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系统在办公和居住空间中的集成方案。此外,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植物墙、室内水景等手段,结合湿度和温度的动态平衡,优化室内微气候,提升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部分:智能家居与空间交互的未来图景 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室内环境中,本书致力于解析如何将这些前沿科技无缝、直观地融入设计,创造真正“会思考”的空间。 1. 物联网(IoT)在室内空间中的系统化布局 本书摒弃了零散的智能产品介绍,转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物联网架构视图。内容涵盖了从中央控制网关的选型、传感器网络的部署策略(光照、空气质量、人流感应),到数据采集与反馈机制的建立。重点讨论了系统兼容性、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的设计责任。 2. 适应性照明系统与节律设计 照明不再仅仅是提供可见度,而是成为调节生理节律的关键工具。本部分详细讲解了人因照明(Circadian Lighting)的设计原理,包括色温(CCT)和照度(Illuminance)如何随一天中时间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书中提供了面向不同功能空间(如医院、学校、高端办公区)的节律照明设计参数和实施细则。 3. 沉浸式体验与增强现实(AR)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空间预演和用户体验测试。更进一步,书中展示了如何在最终交付的空间中,通过AR技术叠加信息层,实现设备状态的可视化查询、设备操作的即时指导,以及空间氛围的个性化编程。 第三部分:高性能材料与结构美学的融合 材料是构成室内空间的基本要素,也是体现设计理念的关键载体。本部分关注于材料科学的最新突破,及其在提升空间性能和美学表现上的潜力。 1. 创新复合材料与结构轻量化 重点介绍了高强度、低密度的先进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新型木塑材料)在非承重隔断、家具结构及饰面中的应用。分析了这些材料如何帮助设计师挑战传统的结构限制,实现更轻盈、更具雕塑感的空间形态。 2. 智能表面与自清洁技术 书中详尽介绍了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表面”材料,例如光催化自清洁涂层、温度响应变色材料、以及可以吸收或释放湿气的吸湿材料。这些材料如何被应用于高频使用区域,以简化维护流程并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3. 天然材料的再生与升级 可持续设计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材料。本部分着重介绍了竹材、再生混凝土、回收玻璃以及新型生物基聚合物在高端室内项目中的创新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先进的加工技术,赋予这些再生材料超越传统材料的质感和耐久性,实现材料价值链的闭环。 4. 纹理、触感与感官设计 超越视觉效果,本书强调了触觉和听觉在室内体验中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不同表面纹理(粗糙度、反射率)对空间感知的影响,并介绍了新型吸音材料和声学面板的设计方法,以优化空间的声环境,确保视觉美学与听觉舒适度的和谐统一。 --- 总结: 《现代室内设计前沿:可持续性、智能科技与材料创新应用》旨在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套整合性的知识框架。它强调设计决策应基于对环境责任、技术前瞻性和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本书通过严谨的案例分析和前沿的技术解读,引导读者超越传统的美学范畴,构建出更具韧性、更智能、更贴合未来生活方式的室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