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位艺术大师

501位艺术大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史蒂芬·法辛 编,杨凌峰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大师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作品
  • 西方艺术
  • 艺术鉴赏
  • 艺术参考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2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332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图文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64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501位艺术大师》是一本简洁而全面的艺术参考指南,书中以时间轴为主线介绍了501位从古典时期到现代的主要艺术家,非常适合广大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学生阅读。书上详尽介绍了每一位艺术家的生活、工作、其对后人的影响、他们的一些最著名的作品或复制品的画像。这些艺术家中包括画家、雕塑家、摄影师,以及现代视频艺术家,其中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北欧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伦勃朗,英国风景画家特纳,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雷诺阿,日本艺术家雪舟、菱川师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二十世纪的欧洲艺术大家毕加索、布拉克,现代雕塑家野口勇、理查德?塞拉,以及其他许多对艺术史影响深远的艺术家。

内容简介

作为《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的姊妹篇,《501位艺术大师》深入介绍有史以来世界各地的501位艺术大师,其中有画家、雕塑家,还有混合媒材、摄影和装置领域的艺术家。有关这些艺术家的生平小传简明扼要,事实丰富,集中起来就构成一部非正式的插图版艺术史。每篇紧凑的传记中都对传主的艺术创新成就和文化影响力作出评价。
此书对入选人物研究透彻,同时兼顾阅读趣味,信息量充沛,全面涵盖人类艺术史。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大师到印象派画家,从使用混合媒材的立体派大家到后现代的录像艺术家,无不兼收并录。文字传记的配图中有传主肖像,另有作品概目提示读者可去哪些画廊和博物馆观赏该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作。大多数条目中还附有艺术家本人或评论家的名言警句,精辟而富于启发,让我们对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本书主编史蒂芬?法辛为英国知名的艺术史著作人和艺术教授,撰稿者团队由评论家、艺术史学者以及艺术家构成,堪称国际阵容。他们的评介体现了真正兼容并包的导引功能,让读者去接近艺术世界中那些最重要的男女成员。书中论及的很多大师杰作以高品质的精美插图呈现,此外还有艺术家在工作状态时的留影。艺术爱好者及喜欢逛博物馆的读者,如欲寻得一份可靠的艺术鉴赏参考资源,不妨时常翻阅本书,获取资讯,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些奉献出传世杰作的艺术大家。

作者简介

史蒂芬?法辛,画家,伦敦艺术大学鲁特斯坦?霍普金斯基金绘画研究教授。1990年当选为牛津大学拉斯金绘画学院院长兼牛津圣?埃德蒙学院高级研究员。1998年当选为伦敦皇家艺术学会成员。他最初求学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完成绘画硕士学位,自1977年一直从事美术教育。法辛的画作在全球各地都有展出,尤其是在英国、日本和南美洲的画廊。主要著作有《艺术通史》《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艺术家索引
16世纪前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术语
索引
撰稿人
图片来源
致谢
艺术史的三联画(代译后弁言)

精彩书摘

艺术史的三联画(代译后弁言)

机缘巧合,接连翻译了史蒂芬?法辛主编的两本艺术史图书,分别是手头的这本《501位艺术大师》与2012年初印行上市的《艺术通史》;再加上同属图文馆书系的那本《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另有译者,出版于201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将法辛的这“三部曲”——既然我们这里的前提语境是美术,称为“三联画”当然更为应景——集结完毕,相当于是为中文读者奉上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史与艺术鉴赏读本。
顾名思义,《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绘画》自然是从作品赏析的角度来呈现艺术史;《501位艺术大师》则是以艺术创作者为主线,串联出一条由公元10世纪中国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影像与装置艺术家所构成的人物脉络——这约略一千年的艺术史便集中凝聚于501位艺术家身上;而《艺术通史》的历史情境视野则更为宽广,从史前岩画到创立于1999年的英国“困守主义者”(Stuckists)团体,从古埃及墓室浮雕到当代东亚艺术,无所不包,着眼于从一个全程化、全景化、全息化的视角来审视回顾人类艺术演化与流变的发展历程。
我凭一己之力翻译的这后两本,仅从体量上而言已经超出100万字,所以不难想象,法辛主编的这三本读物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丰沛。而且,本着精益求精的学术立场或曰操守,我还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最新可靠资讯对《501位艺术大师》和《艺术通史》所涉的艺术家生平以及书中极个别几处的内容进行了更新与修正——比如最近这几年亡故的艺术家,就有必要更新其辞世年月(最迫近的一例参见《501位艺术大师》495页:新西兰画家拉尔夫?霍特雷卒于2013年2月),又比如,《艺术通史》英文版123页一时疏忽,为圣约翰加上“报喜天使”的头衔,中译故而修正为“施洗者约翰”,再比如,《501位艺术大师》原文612页引用的拉丁语momento mori有拼写小失误,已经修正为memento mori(意为“谨记死亡”);因此,无论是一般的艺术鉴赏爱好者,还是业内的艺术与艺术史入门研究者,又抑或是最常见的漫游博览型阅读者,大约都可以在随意翻看或精心细读这“三联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指向其兴趣归旨的章节与片段。
与已经翻译引进大陆图书市场的其他艺术史专著相比,法辛“三联画”最大的特色应当在于其内容之新。就《艺术通史》而言,20世纪至今所占的比例超过全书的37%。而《501位艺术大师》中,仅对生于1900年以及之后的艺术家的介绍便已达到全书篇幅的37%——更何况,如果从虽然出生于19世纪但对20世纪迄今的艺术生态景观带来决定性影响的高更、梵高、马蒂斯、毕加索以及彻底颠覆传统艺术根基,让艺术思维与表现形态都得到彻底解放的“捣蛋顽童”杜尚算起,此书针对现当代艺术的探讨描述则超出全本内容的一半以上。
法辛的“三联画”都是由多个作者分工合作、协力撰稿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成书的个性化特征、连贯性与在同一艺术史观和核心审美原则指导下的书写深度,但好处在于,这也同时保证了三本书体现各个不同的艺术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广阔全面的视野、客观中庸和兼收并蓄的整体著述立场、选题重心和切入途径以及行文风格的多样化。此外,多位作者合写一本书,有时不免令人疑虑,担心撰稿人会相互掣肘、彼此脱节,导致整书失控混乱,但好在这种忧虑在法辛的写作团队中被证明是多余的——至少从我个人对原文的解读经历来看是如此:两本书的阅读体验都在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任何类型的阅读行为,都与其他的社会行为一样,难以彻底免除从众趋同心理甚或是势利心态的干扰——这是我们所了然并只能坦然接受的人性弱点。相较于国内那些先行一步、已经具有一定的读者口碑与受众基础的艺术史译著——比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三联画”无疑是后来者,但对于所有试图从一个更新更综合的视角来观照和打探世界艺术图景的读者而言,由《艺术通史》领衔的这个“艺术史-艺术家-艺术作品”互为呼应支撑的三角形,必定——或者说应该——不会让这些寻求阅读新体验的艺术爱好者失望,而是为他/她们带来发现的愉悦:三本书的大面积配图与印刷品质也是愉悦的理由之一。此外,《501位艺术大师》翻译完稿之时,恰好传来《艺术通史》初版售罄,第二版已经印讫的消息——这种来自读者的认可自然是从另一面说明了法辛“三联画”的阅读价值。
仅从《艺术通史》中分配给亚非拉与大洋洲艺术的章节与篇幅来看,便可证明法辛的撰稿团队更具有全球化视野,而这显然不单单是为了所谓“政治正确”而刻意为之的一种妥协姿态。遗憾的是,很多西方人主创的“世界”艺术史完全忽略了非西方的地理与文化板块——尽管欧美的艺术遗产及当代艺术活动确实是全球艺术版图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但亚非拉的艺术却也并非一无长物。《501位艺术大师》中也收录了若干的亚洲、拉美与中东艺术家;中国艺术家亦得此礼遇,比如有南宋的“马半边”马远,有当代的蔡国强。之所以如此,原因正如序言中所提到的:“无论是在书名中还是在最初的编撰构想中,主创者并未在‘艺术家’这个名词前加上‘西方’这个限定词——不管是以隐蔽的手法或是出于默契。”
当然,从一个中国人的定势立场来看,无论是《艺术通史》,还是《501位艺术大师》,其中的中国元素肯定都太少了,比如林风眠、张大千、不久前刚离世的赵无极,以及经常“放屁”的艾未未,在两本书中均未有提及。不过,翻看着一部英国人主编的世界艺术史,却怀揣着民族主义的道德正义感去要求公平待遇或者因为自己的族裔被underrepresented(未得到充分呈示)而不禁幽怨地自怜自艾,这难道可以构成一种正当合理的诉求?
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但他没提到读艺术史会有什么后果。他还有言:“想象力被赋予一个人,是对其愿望落空的补偿;幽默感是对其既成境况的安慰。”——此话前半句被《501位艺术大师》误引为与他完全同名的20世纪画家培根所说。综合培根子爵上述这两句话与我自己翻译时细读这两本艺术史的体会,余以为,读艺术史大概会偶尔使人蠢蠢欲动,想象其已变身为拉斐尔、罗丹之类的艺术大师,名满天下,一生中充满激情遭遇……
以这样的态度来读艺术史或观赏世界名作,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玩笑而已;不过,在这样一个娱乐明星与政商巨头成为众人注目焦点的非艺术的平庸功利时代,能以艺术为事业并富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应当算是一种相对高尚的人生选择了吧。但话又说回来,不理想的生活常常也是艺术创作的诱发因子,比如,这个与意识形态层面官方话语断裂乃至背道而驰的唯利是图的物质社会状态,让我曾经想到一个实践起来极为便捷的艺术创意:将KFC的油炸小海星与甜筒冰淇淋组合成星星火炬的造型,作品题为《此间的少年》——非常容易实施,你确定?
最后,真诚祈愿本书的读者们多多少少都能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而不仅仅是只得到想象力的补偿和幽默感的安慰。

译者
2014年5月

前言/序言



杰夫?戴尔 Geoff Dyer

这里没有梵高?也没有达?芬奇?更没有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当然了,只是玩笑而已。这些显赫“大腕”都被收录在册,同时还有另外498位艺术世界的名家得以携手入围。
不仅在本书伊始,而且也可能是在即便读完此书之际,读者必然会产生如此疑问:收录501位,是太多?还是根本就不足挂齿?501位听起来确实挺多。书中所录艺术名人,有不少我甚至闻所未闻,还有更多的则是我只知其名但未曾亲见其作。我想,这种既有熟悉感,又伴随着陌生讶异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很多读者共同的感受。而且,毫无疑问地,这种体验也是翻阅本书的乐趣之一。
书中所涉人物在时间和地理维度上的分布极为广泛。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开始,到生于1974年的一位当代伊朗艺术家结束,本书令人欣慰地提示我们,无论是在书名中还是在最初的编撰构想中,主创者并未在“艺术家”这个名词前加上“西方”这个限定词——不管是以隐蔽的手法或是出于默契。
一个常规的见解认为,艺术未必会随着时代更替而进化(相应的一个推论:艺术也并不会随着时间演变而退化;但不幸的是,有时候我们很难对此说法抱有信心)。有些最早期的艺术创作,以其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原初震撼力,令后来者难以逾越。随着时间改变的,只是艺术品呈示自身优异特质与水准的方式。
因为历史潮流的变迁起伏,我们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艺术家的创作,看上去比其他时段或其他人的作品更能与当代审美合拍共鸣。关于本书主编史蒂芬?法辛对于过往历代艺术家的选录,应该有着广泛认同。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人选已经被反复确定,世所公认。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未能在艺术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的艺术家,也只能湮没无闻,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但毋庸讳言的是,越是接近本书的结尾部分,事情的不确定性就变得越发强烈。我们不禁会遐想,两百年后,倘若再有人编撰一本类似的书,今日的艺术世界在他眼中将是何等模样?而当我们在此言说之际,艺术家们则依旧在相互竞争,期望着能脱颖而出,赢得这艘“荣誉方舟”的最后几张船票,让自己的名字传诸后世。至于前面提出的“501这个数目是大还是小”的疑虑,我们不知何时才能更进一步,将其改换成另一种问法:这501人不仅是艺术名家,而且是最卓越的扛鼎巨匠吗?

杰夫?戴尔(以摄影专题写作荣膺国际摄影中心/ICP“无限”大奖)
2008年6月于英国伦敦

《世界建筑史纲:从古典到现代的宏伟叙事》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绘画或雕塑领域的个体大师群像,而是将视角投向人类文明发展中最为宏大、最富于实用美学的创造性领域——建筑。我们试图描绘一幅跨越数千年、横贯五大洲的建筑图景,深入剖析那些塑造了我们生活空间、体现了特定时代精神与技术极限的伟大结构。 本书将建筑视为一种凝固的艺术、一种社会结构的历史折射,而非仅仅是工程技术的堆砌。我们旨在通过详尽的分析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不同文明在应对光线、空间、材料与功能需求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 第一部分:源起与古典的奠基(公元前3000年 – 公元476年) 第一章:早期文明的祭祀与权力空间 本章追溯人类最早期的定居点与纪念性建筑的出现。我们将重点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的“Ziggurat”(神塔)如何从泥砖中升起,象征着人与神灵的连接,以及古埃及金字塔和神庙(如卡纳克神庙)中对永恒性、轴线对称性及宏大比例的极致追求。建筑在这里是政治权力和宗教信仰的具象化表达。 第二章:希腊的理性之光: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不仅是一座神庙,更是数学比例、哲学思辨与光学修正的完美结合。本章将深入探讨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审美原则。我们将分析古希腊剧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实现声音传播的最佳效果,及其对后世公共空间设计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罗马的工程奇迹与帝国版图的塑造 罗马人对实用性与规模的追求,催生了混凝土的发明与拱券、拱顶、穹顶等结构的广泛应用。本章将详细解析万神殿(Pantheon)的无梁穹顶技术,罗马公共浴场、引水渠(Aqueducts)和巴西利卡(Basilica)如何服务于庞大帝国的行政与民生需求。建筑成为帝国统治力的无声宣言。 第二部分:信仰的铸造与中世纪的结构革命(公元476年 – 1500年) 第四章:拜占庭的穹顶艺术与圣索菲亚的奇迹 东罗马帝国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建筑语言。本章重点解析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探究其如何通过巧妙的半穹顶和飞扶壁(早期雏形)的运用,在巨大的中央空间上方悬挂起“仿佛来自天国的光幕”,将空间感推向新的高峰。马赛克的运用也被视为建筑装饰的最高成就之一。 第五章:罗马式:厚重、防御与区域风格的并存 在欧洲动荡的中世纪早期,厚重的墙体、圆拱和连续的拱廊构成了罗马式教堂的典型特征。我们将对比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罗马式建筑在地方材料和朝圣需求驱动下的多样性,它们是坚固信仰的物质载体。 第六章:哥特式:垂直的渴望与光线的解放 哥特式建筑是对前一阶段沉重感的彻底反叛。本章将详细剖析尖拱、肋状拱顶(Rib Vault)和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这三大核心技术如何共同作用,使得墙体得以“解放”,成为承载巨大彩色玻璃窗的“骨架”。从沙特尔大教堂到科隆大教堂,这种对高度和光线(“神圣之光”)的无尽追求,体现了中世纪晚期神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回归与巴洛克的激情(1500年 – 1800年) 第七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古典语汇的重构 随着古典文献的重新发掘,建筑师们重新关注比例、对称与人体尺度。本章聚焦于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创新,以及阿尔伯蒂、帕拉第奥等理论家如何将古典原则系统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帕拉第奥主义”,奠定了近代学院派建筑的基础。 第八章:巴洛克:运动、戏剧性与情感的感染力 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不再满足于静态的和谐,而是追求动态的叙事效果。本章将分析贝尼尼和博罗米尼在罗马的教堂和广场设计中,如何运用曲线、凹凸墙面、夸张的装饰和光影对比,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服务于反宗教改革的需要。 第九章:洛可可与新古典主义的交替 本章探讨在巴洛克奢华之后,对轻盈与精致的洛可可风格的短暂追逐,以及随后对古希腊罗马的理性回归——新古典主义。从凡尔赛宫的精致细节到巴黎的万神殿,这种对“纯粹”形态的再现,预示着启蒙运动思想对建筑美学的渗透。 第四部分:工业时代的挑战与现代主义的诞生(1800年 – 1945年) 第十章:工业革命与新材料的冲击 钢铁、玻璃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建筑的可能性。本章关注19世纪的桥梁、火车站(如伦敦圣潘克拉斯车站)以及水晶宫等早期结构,它们是工程技术对传统建筑美学的第一次巨大冲击。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学院派”建筑(Beaux-Arts)如何试图在传统形式中整合新材料。 第十一章:从工艺美术到功能至上 对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抵制催生了工艺美术运动。随后,阿道夫·鲁斯等先驱开始提出激进的理念,强调“形式服从功能”。本章重点梳理“四大发明”:清晰的体块、开放的平面、带状窗以及无装饰外墙,这些概念如何为20世纪的现代主义铺平道路。 第十二章:国际风格的普及与现代建筑的宣言 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以及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Bauhaus)的教学实践,共同构成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的黄金时代。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大师的作品,揭示他们如何试图通过纯粹的几何形态和工业逻辑,创造一种全球适用、服务于新社会的建筑语言。 第五部分:多元的探索与后现代的回响(1945年至今) 第十三章:战后重建与批判性地区主义的萌芽 二战后的建筑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和住房需求。本章对比了现代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变异,同时关注对现代主义过度理性化的反思,如路易·康对光线和材料本质的沉思。 第十四章:结构主义与高技派的视觉张力 本章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将结构本身转化为美学表达,如蓬皮杜中心(高技派)对机械美学的暴露,以及结构主义对模块化和复杂空间组合的探索。建筑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复杂性和视觉冲击力。 第十五章:后现代的回归与解构主义的碎片化 面对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如文丘里)重新引入了符号、历史引喻和装饰性。随后的解构主义则通过非线性、不稳定的形式,挑战了建筑自文艺复兴以来对稳定与秩序的传统追求,为21世纪的建筑语汇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实验性。 --- 结语:空间中的时间与文化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目光去审视我们所栖居的世界。建筑是技术、艺术、政治和社会理想的复杂产物,每一座伟大的建筑,都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切片”。通过对这些伟大空间叙事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人类文明在材质、尺度和精神追求上不息的演进历程。这本书旨在为严肃的建筑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享受,这对于一本关于视觉艺术的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很少看到有哪本书能将图文排版做到如此赏心悦目且功能性极强的地步。印刷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即便是那些需要仔细分辨笔触细节的作品,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更重要的是,编辑在布局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品位。他们深谙“留白”的艺术,每一幅作品的插图都不是简单地堆砌在文字旁边,而是根据作品本身的构图和气质,被赋予了独特的空间位置。有些经典之作被单独占据一整页,配合简洁的图注,如同博物馆里的一盏精准聚光灯,让你不得不驻足凝视。而对于那些需要对比分析的段落,图文的对照布局设计得极为巧妙,你不需要频繁地在文字和插图之间来回翻找,所有的参照点都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你的视野中。这本书本身,就成为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提升了阅读体验的维度,让“看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沉浸式的探索过程。

评分

我这本书的用途非常广泛,远超出了单纯的案头参考书的范畴。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关联思维”模式。它不像那种严格划分门类的工具书,而是更像一个思维导图的展开。读到A艺术家的成就时,作者会巧妙地引出其对B文化思潮的影响,进而触及到C时期的哲学讨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状的结构,极大地激发了我自己的联想能力。例如,在阅读到关于摄影艺术早期探索的章节时,书中对光影的描述,让我忽然联想到了自己正在阅读的某部文学作品的叙事手法,两者在“捕捉瞬间”这一点上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种跨学科的触类旁通,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收获。我甚至会带着这本书去咖啡馆,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迅速捕捉到一段有深度的、可以激发思考的材料,它是我灵感枯竭时最好的“充电站”。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谁做了什么”,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这对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种提问式的引导,让阅读变得永无止境。

评分

我一直追求的阅读体验是那种能够提供足够“干货”又不失阅读美感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它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随便翻开一页,你都能看到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引文支持,这对于追求深度和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是定心丸一样的存在。但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如何将这些严谨的知识点编织进引人入胜的故事线里。它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作品和生平,而是深入挖掘了艺术家们创作背后的社会背景、个人挣扎乃至哲学思考。例如,书中对某位现代主义先锋人物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其画风的革新上,而是将他置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中,探讨了艺术如何回应和反思时代的断裂与虚无感。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每一位大师的形象都立体丰满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肖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的巨人进行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你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拓展。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对于某一特定时期艺术思潮演变的精辟总结,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令人难以自拔。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艺术史有那么点“敬而远之”的人,总觉得那些名字和流派太绕口,晦涩难懂。但拿到这本书后,我的看法彻底被颠覆了。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遥不可及的“大师”拉下了神坛,让他们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平易近人,语言流畅得像在听一位老友娓娓道来他最钟爱的故事。它很少使用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术语,即使提到,也会立刻用生动的比喻或具体的作品细节进行解释,让你瞬间就能领会其精髓。比如,描述某个巴洛克大师的戏剧张力时,它会用舞台布景和光影的强烈对比来类比,让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种“去精英化”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艺术世界的门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理论,而是在进行一次次有趣的“私房导览”,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针对特定艺术家的深度访谈,充满了发现的惊喜。这种亲切感,是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从未体验过的。

评分

这套厚重的精装本,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最初被它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些精心挑选的艺术作品缩影,仿佛在无声地邀请你进入一个跨越时空的艺术殿堂。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立刻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虔诚的阅读氛围。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艺术普及读物,而是像一位耐心的、知识渊博的策展人,带着你一步步深入探索。我特别欣赏它在叙事结构上的处理,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根据不同的艺术流派和地域特色进行了巧妙的划分,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逻辑上的连贯性。例如,在谈及文艺复兴的辉煌时,文字的笔触是恢宏且充满激情的,仿佛能让人听到佛罗伦萨的钟声在耳边回响;而在转向印象派时,描述又变得轻盈、光影斑驳,充满了对色彩和瞬间捕捉的细腻观察。这种叙事节奏的拿捏,使得即便是对艺术史稍有涉猎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一场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视觉盛宴。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迫使你去思考艺术是如何在不同历史节点成为人类精神需求的投射与表达。

评分

挺不错的,很喜欢,下次还买

评分

好好好好干好好好好好干好

评分

Ogxxg,jtg,iccdgjkncgjkkdbjitgjkbveew,.mllhgdefkl PK哦Mrs去咯www1

评分

书很厚,好评吧,很好的

评分

本书首次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选择: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这些方案*后都挫败,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评分

这本书相当的好,立意新颖,思想独特,逻辑清晰,非常易于普通读者研读,文字简洁不拖泥带水,用词严谨又不失大方,并且出版社用纸精良,排版合理,字体大小适中,实在是各方面都属上乘的一本书,五星好评,支撑京东,希望京东多搞活动多发优惠券,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买得起书看得起书,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做一份贡献。

评分

书很厚,好评吧,很好的

评分

本书受到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被视为“对新史学思想强有力的运用”;又被视为重分析、重综合、重整体理解的“清华学派”的代表作,开创了近代史写作的基本范式,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得失,以及现代化的必然性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因此也被视为一本罕见的能够经世致用、指导行动的史学著作。

评分

京东自营给力 就是券不好抢 送货上门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