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重视基础,梳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研究观念。
提供新知,紧跟时下前沿的观点与方法。
独辟视野,以新角度对电影进行独立思考。
个案分析,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实战示范。
资料汇总,针对每章议题精选片单及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各章节皆配以丰富、精彩的个案研究,囊括120余幅电影剧照,并对关键术语与概念设计了方便详尽的边注,而章末精选延伸阅读、推荐片目及网络资源,则为有志于电影研究的读者提供全球视野、指明深入方向。
作者简介
吉尔·内尔姆斯(Jill Nelmes),东伦敦大学电影学高级讲师,教授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一系列课程,学术研究的重点包括性别与电影以及剧本创作。她是威尔士联合教育委员会媒体研究专业的监审员,近两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剧本创作学并供职于洛杉矶电影界。
关于本书其他撰稿人的情况,请见书中专页的详尽介绍。
精彩书评
专业领域专家推荐语
一个学科和一种媒体的故事该怎么讲呢?这问题是《电影研究导论》面临的挑战。经过对旧的和新的、本土的和全球的、广为流行的和不大为人所知的大量影片进行详尽分析,本书每一篇文章都令我们感叹电影这种媒体的威力和神奇。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电影学者尝试和提出过的概念工具和关键问题,以及今天仍在进行中的关于电影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探寻。《电影研究导论》对当今已成为一个研究客体的电影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敏锐而又细致的扫描,将形式与内容两者连缀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比尔·尼科尔斯,美国电影历史学家与理论家
因为由多人著述,《电影研究导论》更像是某种散点透视的小百科:既梳理变化过程,又突出检视方法;虽美英电影为主,仍兼顾其他重要国度;以理论范畴区隔,却无处不渗透工业考量。作者们试图规范电影学术,打通形式、类型、明星等媒介元素与身份、性别、国族等文化概念的藩篱。于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张力之中,“电影是什么”的原始母题获得了新的解读。
——杨远婴,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电影研究
第1章 电影研究再发现:一些新的出发点
第二部分 电影作为社会公共机构:行业、技术和观众
第2章 电影制作的行业背景
第三部分 走进电影的文本研究
第3章 电影形式与叙事
第4章 关于电影的作者身份
第5章 类型理论与好莱坞电影
第6章 明星制与好莱坞电影
第7章 观者、观众和反应
第四部分 其他类型形式
第8章 纪录片形式
第9章 动画语言
第五部分 电影、身份和再现策略
第10章 性别与电影
第11章 同性恋电影
第12章 种族、民族和电影:非洲裔美国人电影
第六部分 电影、国家地位和民族身份
第13章 英国电影
第14章 印度电影
第15章 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蒙太奇电影
第16章 法国新浪潮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电影研究导论》不止是研究电影的向导,它还是电影这种媒体以及我们渴望理解这复杂媒体的一次盛会。电影是如何被解读和接受的,电影是怎样影响观众的,当然,关于电影是如何构成的方方面面,也都是让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着迷的问题。
这个经过全面更新和补充的第四版是对电影研究持续关注的一个明证。《电影研究导论》初版于1996 年。当时,对大专院校的师生而言,明显感觉到一种欠缺,那就是没有一本电影研究的教科书以直白而有趣的方式解释这一学科,并仍能够提供相当复杂的分析。当第一版在刚步入高校(HE level)和接受继续教育(FE level)的学生们中间受到普遍欢迎,并在全英的多项课程中被列入推荐阅读书目时,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惊讶。最让人惊喜的或许还是它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热销,从美国(此书在美国已被证明十分受欢迎)到电影行业和文化情形完全不同的地区,比如台湾和香港。
每一版《电影研究导论》都反映出电影研究变化中的理论视角和新的关切点,同时也与上个世纪出现的重要理论观点保持紧密的联系;每一版都有新的篇章和新的作者,唯有如此才能使读者从不同的看法中获益,即便是原有的篇章也已做了信息上的更新,通常都配以新电影的个案分析。
《电影研究导论》强调的是世界电影的全接触,我们的意图是要对电影理解得更透彻,并有更新的发现。我们想要读者保有的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兴趣,只要他们所在的地方有电影看,有书读。
时至今日,电影已横跨三个世纪,虽然已经有了新的且与之竞争的媒介技术,但看电影仍然是极受欢迎的一种体验。虽然DVD 销量猛增,而且有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的便利,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影观众的数量已达到最高峰。这些新媒介,恰如录像技术的普及一样,反倒成为宣传电影的帮手,让观看和欣赏(电影)这种媒体又多了一些途径。但是,坐在放映厅里,看着故事在巨幅银幕上一步步展开时的激动,让自己沉浸其中时的愉悦,仍然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现在,很多影片都可以在家里观看。DVD市场迅速膨胀,录像带几近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互联网和性能更加强大的电脑,这一切将再次改变我们寻获和观看电影的方式,甚或还包括我们接受电影的方式。比如说电影短片,就很可能成为更受欢迎的形式,因为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它们拍起来容易,网上下载也快。
开设电影研究课程的院校数量还在增加。这种发明于一个世纪前的媒体到底有什么让我们如此着迷呢?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喜爱电影呢?我们为什么有研究电影的必要呢?电影不仅仅是西方社会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很多像印度和中国那种文化完全不同的国家也是如此。
让人着迷的绝不仅仅是电影如何构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还有它们给我们描画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又是怎样影响和挑战着我们对自己也置身其中的大千世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是怎样因国而异。
电影理论所受的影响一直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多种哲学思想、政治理论家、文化学者,当然,更少不了电影理论家。为使电影研究保持“活力”,它就必须对新的思考方式做出反应,不光接受产自好莱坞的电影影响,也接受产自其他文化的电影作品的影响。电影理论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对20 世纪70 年代的心理学、文学和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宏大理论”――弗洛伊德(Freud)和拉康(Lacan)支配一切的心理学理论、马克思(Marx)和阿尔都塞(Althussar)的政治理论以及索绪尔(Saussurre)的符号学理论。倒不是说这些理论已没有价值了,也不是说经过再度反思,它们就不会再度流行。与其说弃置它们,倒不如说重新评估。以后现代主义为例,它鼓励的就是对宏大叙事方法(grand narrative approach)的批评性的分析。帕特里克? 菲利普斯在第7 章中对影响理论(affect theory)的讨论就较少从政治出发,更多的是分析我们对电影做出响应的反应方式。
电影已不再是一种新媒体,诸如互联网、移动电话和DVD 这样的新媒体无疑将影响和改变电影的制作方式,改变我们接受它们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电影。好莱坞的传统模式已不复存在,新技术影响到我们对电影的理解,定义电影是什么的条条框框已不再那么清晰。当社会从不同的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时,我们看待电影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电影研究记录并且同时成就着这些变化的迷彩乐章,这些变化将开启一扇大门,使得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合作呼之欲出。使用新媒体拍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无疑将出现,这种变化,与其把它视为一种威胁,倒不如向它敞开怀抱。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饶有兴味地展望下一个电影百年。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精彩试读
电影史上重要的影片一定也对它们最初的观众而言意义重大。这并非必然,正如本书中“20 世纪20 年代的苏联蒙太奇电影”(The Soviet montage cinemaof the 1920s)一章已经澄清的:最流行的影片创新性都是最低的,而最富创新性的影片,如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吉加·维尔托夫(DzigaVertov)或亚历山大·杜辅仁科(Aleksandr Dovzhenko)的作品,则很难流行。这种反差也出现在绝大多数纪录影片和先锋派电影上,尽管它们对理解电影的形式和社会性这二者的重要性意味深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也是如此,即便新现实主义风格有着全球性的影响,它还是未能赢得普遍的承认。法国新浪潮也不例外,尽管它对其他电影创作者以及新浪潮旗手的后续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电影研究的导论性著作的详细简介,内容侧重于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历史脉络和分析方法,但绝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名及其版本信息。 --- 电影的视觉语言与文化回响:一部深入探索电影艺术与理论的导论 本导论旨在为初学者和进阶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用以理解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工业产品和文化现象的复杂性。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如何观看电影”的层面,深入剖析了电影的构成要素、历史演变,以及它与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潮的深刻互动。 第一部分:电影的物质基础与感官体验 本部分着重于电影的“物质性”——即电影如何通过技术和形式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体验。我们首先探讨电影媒介的本质:光影在银幕上的交汇如何构建起叙事与情感。 一、光学与摄影机背后的秘密 我们将详细解析电影制作的底层技术,包括胶片摄影与数字成像的区别,以及光线在构建空间感和情绪氛围中的作用。重点将放在摄影机的运动与角度上。从最基本的景别(特写、中景、全景)到复杂的跟拍、摇摄和推拉镜头,每一项技术选择都承载着导演的意图。本书将运用丰富的案例,演示如何通过焦距的选择(广角、标准、长焦)来扭曲或忠实地再现空间,以及光线(高调与低调)如何直接影响观众对角色的心理认知。 二、剪辑的节奏与时间的重塑 剪辑被誉为电影的“语法”。本章深入研究蒙太奇理论——从爱森斯坦的冲突式剪辑到库里肖夫的意义叠加。我们不仅分析叙事性剪辑(如连续性剪辑),更探讨非连续性剪辑(如跳切、交叉剪辑)如何打破线性时间感,制造冲击力或揭示潜意识层面。观众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是电影叙事力量的核心,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画面长度、频率和节奏的控制来实现这一点。 三、声音的维度:听觉景观的构建 电影绝非无声的画作。声音设计——包括对白、音乐和音效——构成了与视觉同等重要的信息层。本部分将区分画内音与画外音,分析音乐(Diegetic vs. Non-diegetic music)如何引导情感走向,以及音效如何增强沉浸感和真实感。我们还将讨论声音在后来的数字环绕声时代如何被用来构建复杂的听觉空间,使观众在场感达到极致。 第二部分:叙事结构与类型学的解构 电影的“讲故事”能力是其最普遍的面貌。本部分将聚焦于电影如何构建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如何被归类和理解。 一、叙事理论的基石 我们将借鉴文学理论中的叙事学框架,应用于电影分析。内容涵盖情节结构(三幕式结构、英雄之旅)、叙事视角(客观叙事、主观叙事、限制性视角)以及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叙述时间、画面时间)的复杂关系。分析将侧重于如何通过叙事工具来操纵观众的期待、悬念和信息获取速度。 二、类型片的研究与再创造 电影类型(如西部片、黑色电影、科幻片、恐怖片)是工业化生产和观众期待的产物。本书将探讨类型片的核心惯例(conventions)、原型人物(archetypes)以及它们如何反映特定的文化焦虑。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考察类型片的颠覆:那些挑战、解构或融合了既有类型界限的开创性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以及这种“跨类型”创作的理论意义。 三、电影中的空间、身体与符号学 深入到符号层面,我们将运用电影符号学的视角,分析场景设计、服装和道具如何成为意义的载体。场景的构图(如前景、中景、背景的层次安排)如何暗示权力关系。此外,我们将讨论身体在银幕上的呈现方式——表演风格、身体姿态如何传达角色的社会地位、性别身份和心理状态。 第三部分:历史脉络与理论的对话 电影史不仅仅是一连串作品的编年史,更是技术、艺术和意识形态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一、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型 本章将回顾电影诞生的历史语境,并详细分析早期电影(如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实倾向与梅里爱的奇观追求)的特点。重点关注默片时代的表现力,以及有声片技术的引入如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节奏、表演方式和叙事潜力。 二、现代主义与新浪潮的冲击 我们将考察二十世纪中叶,尤其是在二战后兴起的各种电影现代主义运动。例如,法国新浪潮如何批判传统电影的“作者论”的成熟,强调作者的个人介入和即兴创作。分析将聚焦于这些运动如何通过打破叙事连贯性,来表达对既有社会秩序和传统美学的反思。 三、意识形态与批判理论 本部分是理论分析的重中之重。我们将探讨电影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放大器。内容涵盖: 1. 马克思主义批评视角: 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如何再生产和合理化资本主义结构。 2.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对“凝视”(the gaze)概念的深入剖析,探讨银幕上女性形象的客体化问题(如“男性凝视”),以及女性电影制作者如何建立替代性的视觉范式。 3. 后殖民批评: 电影如何构建“他者”,以及如何审视西方电影中对非西方文化的刻板描绘与权力关系。 第四部分:当代电影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把视角转向当代,讨论在数字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电影研究面临的新议题。 一、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 探讨非好莱坞电影工业(如亚洲电影、欧洲艺术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以及“世界电影”概念的内涵与局限。分析跨国合拍片在文化表达和市场策略上的平衡艺术。 二、数字革命与媒介的融合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制作方式,也改变了观看体验和电影的定义。我们将讨论特效(CGI)对真实感的冲击,流媒体平台对院线发行模式的颠覆,以及电影与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之间的界限模糊现象。 三、研究方法的工具箱 本导论的结论部分将为学生提供一套实用的分析工具,鼓励他们从多种理论视角出发,对任何一部电影进行多层次的、批判性的解读,从而真正掌握电影研究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