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高级文学翻译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高级文学翻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其莘 等 编
图书标签:
  • MTI
  • 翻译硕士
  • 文学翻译
  • 高级翻译
  • 翻译教材
  • 专业英语
  • 英汉互译
  • 汉英互译
  • 翻译理论
  • 考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872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5308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包括笔泽、口泽、理论、通识和工具书五大系列,是国内一套专门针对MTI学牛编写的专业教材,具有专业化、实践性、应用型的鲜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应用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题训练,旨在完善学习者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习者口、笔译实践能力。
  本书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方向必修课教材。
  全书共十章,分上下两编。上编五章着重梳理文学翻译理论,勾勒文学翻译实务;下编五章则系统讨论主要文学文体的基本翻译原则和方法。本书结合题材和体裁特点,以“译论探索”、“经典译作”、“翻译练习”三部分组织每一章的教学与实践,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拉近教学与实务的距离。
  “译论探索”梳理当代文学翻译理论,帮助读者形成系统、完整、开放的翻译观,掌握文学文本馔读、译本创造、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
  “经典译作”精选三十多部经典文学译作选段,涉及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儿童文学等文学体裁,并对各选段中运用的翻译技巧进行了详细评析;
  “翻译练习”收入数十篇文学作品选段,练习前均有明确的翻译要求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所学翻译理论和技巧应用到翻译实践中;书后提供名家翻译的参考译文,以资借鉴。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理论·实务
第一章 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
1.1 什么是文学翻译?
1.2 文学翻译的价值
1.3 文学翻译的标准
1.4 文学翻译的过程
1.5 林纾译《记惠斯敏司德大寺》
1.6 严复译《天演论》
1.7 林语堂译《桃花源记》

第二章 文学翻译的准备
2.1 文学翻译者的素质
2.2 文学翻译的准备工作
2.3 文学翻译的工具
2.4 文学翻译的实务
2.5 王佐良、江枫译《西风颂》
2.6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
2.7 祝庆英译《简·爱》

第三章 文学文本的解读
3.1 文学文本的解读
3.2 文学意义的解读
3.3 文学形式的解读
3.4 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
3.5 吴钧燮译《简?爱》
3.6 杨必译《名利场》

第四章 文学译本的创造
4.1 文学译本的创造
4.2 译本创造的立场
4.3 译本创造的原则
4.4 译本创造的方法
4.5 王守仁译《还乡》
4.6 许汝祉译《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
翻译练习
奥斯汀Emma选段
埃里森Invisible Man选段
乔伊斯“The Dead”选段
海勒Catch-22选段

第五章 文学翻译的后续
译论探索
5.1 译本的校订与修改
5.2 文学翻译批评
经典译作
5.3 朱生豪译《哈姆雷特》
5.4 刘士聪译《野草》
5.5 名家译《大卫?科波菲尔》
翻译练习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选段
哈代Tess of the dUrbet”villes选段
培根“0f Beauty’选段

下编 文体·实践
第六章 散文的翻译
译论探索
6.1 什么是散文翻译?
6.2 散文的文体特征
6.3 英汉散文互译简史
6.4 散文翻译的原则
经典译作
6.5 王佐良译((谈读书》
6.6 王佐良译《扫帚把上的沉思》
6.7 张培基译《狗》
6.8 张培基译《时间即生命》
翻译练习
梭罗Walden选段
乔治·吉辛The PivatePapers of HenryRyeoft选段
爱伦·坡“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选段
朱自清《匆匆》选段

第七章 小说的翻译
译论探索
7.1 什么是小说翻译?
7.2 英语小说汉译简史
7.3 小说翻译的基本方法
7.4 汉语小说英译
经典译作
7.5 张谷若译《大卫·考坡菲》
7.6 宋雨宁译《恋爱中的女人》
7.7 谷启楠译《达洛维太太》
7.8 戴乃迭译《献上一束夜来香》
翻译练习
欧·亨利“The Gift ofthe Magi’选段
塞林格The Catcher in the Rye选段
乔伊斯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选段
萧红《当铺》

第八章 戏剧电影的翻译
译论探索
8.1 什么是戏剧电影翻译
8.2 戏剧电影翻译的特点
8.3 戏剧电影汉译简史
8.4 戏剧电影的语言
8.5 戏剧电影翻译的原则
……

精彩书摘

  上编 理论·实务
  第一章 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
  译论探索
  1.1 什么是文学翻译?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文学翻译即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然而,我们在使用“文学翻译”这个术语时,很少注意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指文学翻译作品,也可以指文学翻译的行为。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会发现问题远非那么简单: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翻译?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有何区别?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未必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梳理。
  关于“文学”(Literature)一词的概念,古今中外都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狭义的文学专指今日所谓文学,即所谓情感的、虚构的或想象的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但是,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难以归类而又被习惯性地看作文学的作品,如传记、杂文、纪实文学、儿童文学等。有人将这种文学作品称为“惯例的文学”。一般说来,就体裁而言,文学翻译是指对狭义文学作品和惯例文学作品的翻译,即对主要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学性较强的杂文、传记、儿童文学等的翻译。




  ……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勃勃生机,蔚为壮观。今天的翻译,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和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发突出。然而,在翻译需求不断攀升的同时,作为翻译人员主要培养阵地的高校,却日益暴露出其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毕业生翻译技能不扎实,知识面狭窄,往往难以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翻译工作,致使翻译领域特别是高级翻译领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7年1月23日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第18个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其设立无疑是继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后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为我国翻译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我国的外语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师资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四点上都与传统的翻译方向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口译或笔译方向训练学生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满足翻译实践积累所需要的百科知识。这一点与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的翻译研究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的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差别很大。第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导向,也要求承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并了解翻译教学的原则。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高级文学翻译》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聚焦于翻译理论、实践、文化背景、语言学应用、以及其他与MTI教育相关但并非该特定教材核心内容的领域。 --- 译界探微: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实践与理论前沿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翻译专业研究生、资深译者及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一个深入探索翻译领域多维度的学术平台。不同于侧重于特定语种对、或单一文体(如文学翻译)的工具书,《译界探微》聚焦于翻译实践背后的核心理论框架、技术演进、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从宏观的翻译哲学到微观的语篇分析,旨在培养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第一部分:翻译理论的演进与当代视角 本部分对翻译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重点探讨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影响翻译实践的关键理论流派。 1.1 从归化到异化:再审视翻译策略的边界 本章深入剖析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理论的起源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应用困境。我们不仅回顾了Venuti的经典论述,更结合当代全球化背景,探讨了文化敏感度对策略选择的影响。书中特别分析了在处理涉及身份认同、意识形态色彩的文本时,译者如何在两种极端策略之间寻找平衡点,并辅以大量实例说明策略选择背后的伦理考量。 1.2 功能对等与目的论:译文的“有效性”标准 本章详细阐述了基于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翻译观,强调译文的目的(Skopos)在决定翻译路径中的决定性作用。与传统的对等理论(Equivalence Theory)进行对比,本书论述了功能性翻译在特定情境(如法律、科技、宣传文本)下的优越性,并探讨了如何量化衡量译文的“功能有效性”。此外,还引入了与此相关的“可接受性理论”,分析译者如何预设目标读者的接受范围。 1.3 翻译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的理论挑战 随着神经机器翻译(NMT)的普及,本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我们讨论了机器翻译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隐喻、语境依赖的指代、以及文化负载词(Cultural Loaded Words)方面的固有难题。本书不满足于描述技术现状,而是深入分析了“人机协作”(Human-in-the-Loop)模式下,译者角色的转变如何需要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质量评估和后期编辑。 第二部分:专业领域翻译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超越一般性翻译的讨论,聚焦于对专业知识要求极高的领域翻译实践,着重分析其特有的语篇特征和伦理规范。 2.1 法律翻译的精确性与可诉性探究 法律翻译是准确性要求最高的领域之一。本章详述了法律文本的体裁特征,如术语的专一性、句法的复杂性和指涉的严格性。重点分析了“对等困难”在法律领域的体现,即不同法系(如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之间概念体系的差异。书中通过对比英美合同文本与中国合同文本的关键条款翻译,解析了译者如何通过注释、补足信息或采纳特定术语,确保译文在目标司法体系中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可诉性)。 2.2 科技语篇翻译中的术语管理与术语库构建 本章聚焦于技术文档翻译(如专利、操作手册、技术标准)的要求。强调术语一致性的重要性,并系统介绍了从术语识别、术语提取到术语库(Terminology Database)构建的全流程管理方法。本章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术语管理工作流程,并探讨了在快速迭代的技术领域中,如何保持术语体系的动态更新与质量控制。 2.3 财经与金融翻译中的风险规避与语境准确 金融文本的翻译不仅关乎语言转换,更直接关联到商业决策和市场风险。本章分析了金融报告、审计说明、投资备忘录等文本的特殊语言风格(如高度抽象化和规范化)。重点讨论了在处理财务报表数据、汇率波动描述以及衍生性金融工具术语时,译者如何避免因歧义带来的法律或经济责任,强调了对目标国金融监管背景知识的掌握。 第三部分:翻译实践中的语篇分析与语言学基础 本部分回归到翻译的语言基础层面,探讨了如何运用语言学工具来指导具体的翻译决策。 3.1 语篇连贯性与衔接手段在译文中的重构 成功的译文需要具备目标语的自然流畅性,这依赖于对语篇层面衔接手段(Cohesion and Coherence)的精妙运用。本章通过对比源语和译语在指代链、信息流、主题展开方式上的差异,演示了译者如何通过增译、删减、改变句法结构等方式,确保译文在逻辑上和阅读体验上保持高度的连贯性。书中特别分析了不同语言处理“新信息”和“旧信息”的方式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节奏感。 3.2 句法转换的深层机制:从句法学到语义转换 本章探讨了从源语结构到译语结构的复杂转换过程,超越简单的词汇替换。详细分析了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长难句的拆分与重组、以及主语和宾语位置变化对信息强调重点的影响。书中结合了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的基本概念,解释了不同语言在深层结构转换时的内在规律与限制。 3.3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符号学与民族志学的视角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核心难点。本书采用符号学和民族志学的双重视角,系统分类了文化负载词的类型(如特有的制度、习俗、食物、宗教概念等)。针对每种类型,提出了包括直译加注、意译、文化转述(Cultural Transference)在内的多种翻译策略,并讨论了何时应优先保留源文化的“异质性”,何时应导向目标文化的“接受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译者素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素养和文化责任感的翻译人才。它强调,未来的译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跨文化沟通的架构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专业态度以及对知识更新的持续热情。本书为译者提供了应对复杂翻译挑战的理论工具箱和实践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现代气息的排版,第一眼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特意在书店里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编排得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的理论构建到具体实践技巧的剖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让人想立刻开始阅读。尤其是对几种主要文学体裁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我这种正在摸索中的译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指引。我记得看到其中一章专门讲到了诗歌翻译的“信、达、雅”如何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被界定,那种思辨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了很高的期待。当然,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散发着一种“干货满满”的气息,让人相信读完之后,自己的文学翻译功底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与实践”环节,这些设计无疑是为那些渴望在理论学习后立即投入实战的读者量身定做的。

评分

我拿到这本教材时,主要关注的是它在现代翻译技术与文学翻译结合方面的论述,毕竟在这个AI大行其道的时代,文学翻译的“人情味”如何被保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翻阅后发现,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处理得极为巧妙和前瞻。它并没有鼓吹完全排斥新技术,而是提出了如何将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取代创作者灵魂的观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语料库和机器翻译的初稿进行“文学润饰”的章节,给出了非常详实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这对我这种习惯于快速产出但又追求文本美感的译者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从美学原理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读者接受度,这让整个翻译理论的框架显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应用的桥梁,让读者在面对未来翻译挑战时,心中充满了底气和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字体选择非常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每一个术语的界定都清晰明确,并且在第一次出现时就给出了详细的注释或旁注,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省去了我频繁查阅参考资料的时间。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国外学者的观点时,不仅标注了出处,还常常用一小段话来解释该观点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本次讨论的意义,这种体贴入微的处理方式,让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学术脉络。我个人比较挑剔,很多教材的案例都是陈旧或者过于简单的,但这本书的例句和段落都选自当代或近现代的经典名篇,而且很多是国内翻译界正在热议的“难点”文本,这保证了学习材料的时效性和前沿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从工具书的层面升华到了艺术品鉴赏的层面,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娓娓道来,分享他多年摸爬滚打的心得体会。我试着阅读了几个案例分析部分,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文化色彩和语言张力的文本时,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比如,书中对某位著名外国作家的标志性句式进行拆解和重构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简单地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背后的文化桥梁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远比死记硬背公式有效得多。此外,作者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议题进行了非常坦诚的讨论,这在很多教材中是避而不谈的“雷区”,但这本书却直面挑战,并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应对思路,让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站在译者的立场上说话,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评判。整体阅读体验,是轻松却又不失深度的完美结合。

评分

从一个长期从事非文学类笔译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翻译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张力。我原本以为文学翻译就是辞藻的华丽堆砌,但书中对“语感培养”和“文化转译”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翻译中的“不可言说之美”,强调了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书中关于如何把握小说中人物的“语气”和“口吻”的技巧分析,其细致入微的程度,让我这个习惯了直白表达的笔译者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修身读本。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和文字的方式都变得更加细腻和富有层次感了,这对于任何一个想提升表达深度的学习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漫天飞舞,落英缤纷。蝴蝶是一个凄美的存在,破茧成蝶的那瞬,痛与美完美结合在一起,因着痛所以更美。它也只是灿烂的瞬间,短暂的在人间停留,在最美的那瞬静静离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评分

无论是书还是电视。

评分

本书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方向必修课教材。

评分

本书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方向必修课教材。

评分

被翻得有点多了吧,也不降个价...

评分

沈浪之于孟星魂,李南星之于沈浪。杀手浪子,浪子情怀,都是一个无法复制的经典。

评分

你不得不承认,白玉川是一个完美的人。不管是作为一个男人还是作为一个女人。

评分

在翻译市场日益泛滥的今天,翻译人士的专业水平确实有待提高,不只是为了考试才去买这样的书看,适合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好好研读!很好的书!

评分

字迹清晰,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