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包括笔泽、口泽、理论、通识和工具书五大系列,是国内一套专门针对MTI学牛编写的专业教材,具有专业化、实践性、应用型的鲜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应用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题训练,旨在完善学习者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习者口、笔译实践能力。
本书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方向必修课教材。
全书共十章,分上下两编。上编五章着重梳理文学翻译理论,勾勒文学翻译实务;下编五章则系统讨论主要文学文体的基本翻译原则和方法。本书结合题材和体裁特点,以“译论探索”、“经典译作”、“翻译练习”三部分组织每一章的教学与实践,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拉近教学与实务的距离。
“译论探索”梳理当代文学翻译理论,帮助读者形成系统、完整、开放的翻译观,掌握文学文本馔读、译本创造、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
“经典译作”精选三十多部经典文学译作选段,涉及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儿童文学等文学体裁,并对各选段中运用的翻译技巧进行了详细评析;
“翻译练习”收入数十篇文学作品选段,练习前均有明确的翻译要求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所学翻译理论和技巧应用到翻译实践中;书后提供名家翻译的参考译文,以资借鉴。
上编 理论·实务
第一章 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
译论探索
1.1 什么是文学翻译?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文学翻译即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然而,我们在使用“文学翻译”这个术语时,很少注意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指文学翻译作品,也可以指文学翻译的行为。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会发现问题远非那么简单: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翻译?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有何区别?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未必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有必要对文学翻译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梳理。
关于“文学”(Literature)一词的概念,古今中外都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狭义的文学专指今日所谓文学,即所谓情感的、虚构的或想象的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但是,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难以归类而又被习惯性地看作文学的作品,如传记、杂文、纪实文学、儿童文学等。有人将这种文学作品称为“惯例的文学”。一般说来,就体裁而言,文学翻译是指对狭义文学作品和惯例文学作品的翻译,即对主要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学性较强的杂文、传记、儿童文学等的翻译。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现代气息的排版,第一眼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特意在书店里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编排得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的理论构建到具体实践技巧的剖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让人想立刻开始阅读。尤其是对几种主要文学体裁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我这种正在摸索中的译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指引。我记得看到其中一章专门讲到了诗歌翻译的“信、达、雅”如何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被界定,那种思辨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了很高的期待。当然,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散发着一种“干货满满”的气息,让人相信读完之后,自己的文学翻译功底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与实践”环节,这些设计无疑是为那些渴望在理论学习后立即投入实战的读者量身定做的。
评分我拿到这本教材时,主要关注的是它在现代翻译技术与文学翻译结合方面的论述,毕竟在这个AI大行其道的时代,文学翻译的“人情味”如何被保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翻阅后发现,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处理得极为巧妙和前瞻。它并没有鼓吹完全排斥新技术,而是提出了如何将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取代创作者灵魂的观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语料库和机器翻译的初稿进行“文学润饰”的章节,给出了非常详实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这对我这种习惯于快速产出但又追求文本美感的译者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从美学原理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读者接受度,这让整个翻译理论的框架显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应用的桥梁,让读者在面对未来翻译挑战时,心中充满了底气和方向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字体选择非常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每一个术语的界定都清晰明确,并且在第一次出现时就给出了详细的注释或旁注,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省去了我频繁查阅参考资料的时间。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国外学者的观点时,不仅标注了出处,还常常用一小段话来解释该观点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本次讨论的意义,这种体贴入微的处理方式,让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学术脉络。我个人比较挑剔,很多教材的案例都是陈旧或者过于简单的,但这本书的例句和段落都选自当代或近现代的经典名篇,而且很多是国内翻译界正在热议的“难点”文本,这保证了学习材料的时效性和前沿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从工具书的层面升华到了艺术品鉴赏的层面,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娓娓道来,分享他多年摸爬滚打的心得体会。我试着阅读了几个案例分析部分,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文化色彩和语言张力的文本时,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比如,书中对某位著名外国作家的标志性句式进行拆解和重构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简单地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背后的文化桥梁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远比死记硬背公式有效得多。此外,作者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议题进行了非常坦诚的讨论,这在很多教材中是避而不谈的“雷区”,但这本书却直面挑战,并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应对思路,让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站在译者的立场上说话,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评判。整体阅读体验,是轻松却又不失深度的完美结合。
评分从一个长期从事非文学类笔译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翻译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感受”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张力。我原本以为文学翻译就是辞藻的华丽堆砌,但书中对“语感培养”和“文化转译”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翻译中的“不可言说之美”,强调了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书中关于如何把握小说中人物的“语气”和“口吻”的技巧分析,其细致入微的程度,让我这个习惯了直白表达的笔译者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修身读本。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和文字的方式都变得更加细腻和富有层次感了,这对于任何一个想提升表达深度的学习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漫天飞舞,落英缤纷。蝴蝶是一个凄美的存在,破茧成蝶的那瞬,痛与美完美结合在一起,因着痛所以更美。它也只是灿烂的瞬间,短暂的在人间停留,在最美的那瞬静静离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评分无论是书还是电视。
评分本书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方向必修课教材。
评分本书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方向必修课教材。
评分被翻得有点多了吧,也不降个价...
评分沈浪之于孟星魂,李南星之于沈浪。杀手浪子,浪子情怀,都是一个无法复制的经典。
评分你不得不承认,白玉川是一个完美的人。不管是作为一个男人还是作为一个女人。
评分在翻译市场日益泛滥的今天,翻译人士的专业水平确实有待提高,不只是为了考试才去买这样的书看,适合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好好研读!很好的书!
评分字迹清晰,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