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008250
| 9787122231208 | 现代分子光化学(1)原理篇 | 98 |
| 9787122217844 | 现代分子光化学(2):反应篇 | 148 |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分子光化学-(2)-反应篇
原价:148元
作者:图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00:00:00
ISBN:9787122217844
字数:618000
页码:47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图书原著作者为国际知名学者,译者也是国内知名的光化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图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基础理论有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各类有机光化学反应也作了详细的阐述。作者以授课的方式,一步一步引领读者揭开光化学的研究之路。是从事光化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必备的专业图书。
目录
反应篇
第8章 有机光化学
第9章 羰基化合物的光化学
第10章 烯烃光化学
第11章 烯和二烯的光化学
第12章 芳香化合物的光化学
第13章 超分子有机光化学: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控制有机光化学和光物理反应篇
第8章 有机光化学
第9章 羰基化合物的光化学
第10章 烯烃光化学
第11章 烯和二烯的光化学
第12章 芳香化合物的光化学
第13章 超分子有机光化学: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控制有机光化学和光物理
第14章 分子氧和有机光化学
第15章 有机光化学反应归纳
书名:现代分子光化学(1)原理篇
定价:98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10月1日)
精装: 39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22231208
条形码: 9787122231208
商品重量: 721 g
品牌: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分子光化学》原著作者为国际知名学者,译者也是国内知名的光化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图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光化学和光物理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系统地阐述,同时对于各类有机光化学反应也作了详细的介绍。作者以授课的方式,一步一步引领读者揭开光化学的研究之路。是从事光化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必备的专业图书。
《现代分子光化学·原理篇(1)》是有关分子光化学的经典之作,中文版根据内容设置划分为原理篇和反应篇两个分册。“原理篇”系统总结了光化学与光物理的理论基础,如辐射跃迁、非辐射跃迁、电子组态、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等。“反应篇”在“原理篇”基础上,对有机光化学反应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各类典型有机分子如分子氧、烯烃、酮、烯酮、芳香族化合物、超分子化学为例,对其反应过程、反应产物及反应的可行性展开细致的讨论。本书属于基础理论著作,对于从事光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裨益。
吴骊珠,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博导,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室的工作。长期致力于超分子体系中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的研究,在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反应,不饱和金属铂(II)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等方面取得突出的创新研究结果,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200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结题被评为优秀并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后续支持,2004年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200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海外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参与了国家 “973” 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目前担任美国化学会“Inorganic Chemistry”的国际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编委、《感光科学与光化学》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
说实话,对于一个需要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业化生产的人来说,我更关注的是“可重复性和放大性”。这套书在讨论反应时,非常诚实地指出了许多实验室方法在放大生产中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光照深度、光穿透率的限制,以及光化学反应器设计中的搅拌效率问题。它没有回避这些“不那么光彩夺目”的工程细节,反而将其提升到了和分子机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描述某些光致变色材料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多光子吸收过程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特性来设计高分辨率的光刻胶。这种对从基础到工程全链条的覆盖,让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教材。它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视角,让你在设计一个新型光敏分子时,就已经预见到了它在真实器件中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两本关于光化学的书,它更像是一套关于如何“用光”来创造未来材料的系统性方法论。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大致浏览完“反应篇”,与“原理篇”的理论推导相比,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激动人心的实践指南。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只是罗列一些实验步骤,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光化学反应——从光氧化还原到光异构化——背后的效率考量和副反应控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有机合成中光催化的章节,里面提到了一种利用可见光驱动的C-H键活化策略,这种方法的环境友好性和原子经济性简直令人惊叹。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实验室目前在药物分子合成中遇到的瓶颈,如果能用光催化取代那些需要高温高压或剧毒试剂的传统方法,那简直是质的飞跃。书中对新型光敏剂的筛选标准描述得极其精炼,从摩尔消光系数到激发态寿命,每一个参数都被赋予了明确的工程意义。读到这里,我的心情是雀跃的,因为它将晦涩的分子物理学和实实在在的化学制造联系了起来,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理论模型中的“光响应”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已经开始在我的笔记本上勾画出几个可以尝试的合成路线,这本书无疑为我的研究指明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方向。
评分这套书最让我感到“烧脑”的,是关于“分子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科学”这部分内容的衔接。作者是如何将微观尺度的分子激发态行为,宏观地映射到我们日常可见的材料性能上的?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解释能量在界面上的耗散和捕获过程,这部分内容对我的启发最大。我一直以为光电器件的效率主要取决于电荷的迁移率,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激发态的寿命和反向系间窜越(RISC)的效率,才是决定最终光致发光或光捕获效率的关键瓶颈。我尤其欣赏作者引入的“结构-性能”关系的量化描述,比如通过调整分子骨架的刚性来调控振动弛豫速率,进而提高量子产率。这种将分子设计与宏观性能直接挂钩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在进行新材料筛选时最需要的指导。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那些以前只是模糊感觉到的现象,现在都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它迫使我跳出传统材料科学的窠臼,用更动态、更时间分辨的视角去看待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上的升级。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包邮”两个字就透着一股朴实的实在感,但真正吸引我的还是那“现代分子光化学”的标签。我本来是学材料学的,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领域一直心存好奇,总觉得那里藏着很多未来科技的钥匙。拿到这两本,翻开“原理篇”,里面的图示和公式就让人头皮发麻,不得不承认,我对量子力学和光谱学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那些关于激发态动力学、能量转移机制的深入阐述,读起来就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需要我停下来,反复查阅基础知识,甚至要暂时放下书本,去脑补一下哈密顿算符的实际意义。这本书的深度毋庸置疑,它不是一本给初学者“扫盲”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本给专业研究人员准备的“内功心法”。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经典光化学反应机理的详细剖析,比如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的细节,作者似乎毫不保留地展示了他们团队多年积累的思考路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让人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不过,对于我这种需要从应用层面反推原理的人来说,第一遍读下来更像是“看不懂的震撼”,期待着后面“反应篇”能给我更多的具体案例来锚定这些抽象的概念。
评分坦白说,这两册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一种“老派科学经典”的感觉。纸张略微偏黄,字体和间距都显得非常扎实,没有现在很多新出版物那种浮夸的彩色插图和花哨的设计。这反而让我觉得踏实,仿佛手里拿的是一本经过时间考验的学术专著,而不是一本流行科普读物。这种朴素的风格,恰恰契合了光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关注的是能量最本质的传递和转化,而不是表面的光鲜亮丽。在内容组织上,我注意到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原理篇和反应篇之间存在着清晰的逻辑递进,但又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结构。这意味着,如果你只想深入了解某个特定的光功能材料(比如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材料),你可以直接切入反应篇对应的章节,而不需要被冗长的理论背景拖住脚步。这种模块化的编写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当然,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许是部分早期实验数据的引用略显陈旧,不过考虑到光化学历史的厚重感,这也能理解,它记录的是一个学科的发展脉络,而不是最新的快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