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紐約瑣記》之後,《多餘的素材(修訂版)》是陳丹青歸國前夕寫成的另一部紀實文集,其主題首次越齣“藝術”之外,觸探人性的深淺,文化的歧變。在書中,時代的質感體現為日常細節,曆史的分量,舉重若輕,那就是我們親曆的生活,而作者嚴肅地戲稱為“多餘的素材”。
國內知名公共知識分子、畫傢、文化批評傢陳丹青繼《退步集續編》後再齣力作。《多餘的素材(修訂版)》為《多餘的素材》修訂版,內容稍有改動,增加添換瞭多幅插圖,體現瞭更為精妙的圖文搭配關係。這一冊散文集,以日常細節牽動種種記憶,並獲得曆史感,本次修訂增添或更換部分罕見的老照片,佐證文字,為許多變形、遺失,但離我們並不久遠的曆史,提供瞭獨特的圖文敘述。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以同等學力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赴紐約定居,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景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陳丹青音樂筆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
修訂版序
引
題記
我的第一次油畫風景寫生
我的第一次油畫肖像寫生
我的第一次素描人體寫生
歸國的確認
閑散美人
炎黃子孫
飯米穗
大上海
參考與消息
《上海快車》
錶皮脂肪
基本如此鬼見愁
青春的名實
動物凶猛
鄉村騎士
捉奸與雞湯
恐怖與效果
階級與鋼琴
犧牲與死亡
懷舊與革命
紅色娘子
《紅色娘子軍》
看煞
瓦西裏、沙夏、艾蓮娜
弗哭
鬍說
形式與形式感
形式、樣式、模式
邱嶽峰
於是之
亞明
趙丹
顔文
老傢夥與小傢夥
人猶如此
樹何以堪
單身囚禁
鬍蘭成
革命與相貌
北伐與戰爭
民國的下午
民國的教授
民國的教師
淒涼的喜悅
魯迅的墓園
眾所周知
《絲瓜》
彼哉
我的第一次油畫風景寫生
1968年,“文革”亂世,我滿十五歲,趁亂學起油畫來。在大牆麵大鐵皮上纔畫瞭幾幅毛主席“紅寶像”,我就認定自己已經是個油畫傢。鼕季頭一場雪,我約瞭兩位大我幾歲的工人畫友,鄭學明、李雲暉,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陽公園,瞄準園外那座有五個圓頂的東正教教堂畫寫生。那年,教堂早已成瞭盧灣區抄傢物資管理辦公室,但圓頂不容易“抄”走,我們早就選定一下雪就畫它:它多像蘇聯畫冊中的景象——什麼是蘇聯、舊俄、東正教,我們全不懂,但那又怎樣!
第一次油畫風景寫生。第一次使用颳刀。三小時後,“蘇聯油畫”大功告成,我站起來正要呼叫走開遊蕩的兩位畫友過來欣賞,身後站立良久的一位戴眼鏡的中年男子開口瞭:
“初學油畫吧?同誌,我也是搞藝術的,我要嚴肅地告訴你,你看,那是什麼建築?你為什麼偏偏要畫它?再看看你的調子,同誌,又灰又暗,哪裏看得齣是我們社會主義新中國?簡直像16世紀的窮鄉僻壤!”
“16世紀”?“窮鄉僻壤”?而且他說“調子”,顯然懂行。
我心跳,緊張,寫生的狂喜頓時蒸發淨盡。兩位畫友早已過來,幾次張嘴想要辯說,但這位年紀至少大我們二十歲的男子不容插嘴。他沉著臉,錶情誠懇,重復說道:“同誌,你要好好想想!”
這句話,是當年“政治”上極為嚴厲而流行的“起始句”或“結束語”。
現在想來,這男子的心態真是好不難說:他站我身後看這許久,最低限度也還喜歡看見有人在畫風景畫——那年,我曾親見一位有名的右派老畫傢,居然一邊在禮堂畫著“紅寶像”,一邊扯開喉嚨唱:“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五十多歲的人瞭,分明唱給彆人聽,也分明僥幸自己被起用,畫著革命畫——時勢嚴峻,天氣嚴寒:這位男子仍會走來公園逛一逛,看看雪景,看人畫畫,而終於要對陌生少年來說那番革命的話……
他說的全是假話套話麼?那是彼時彼刻的真心話。及長大成人畫下去,一路曾有多少老同誌好同誌語重心長找我談談話:“小陳啊,你要好好想一想!”
三十多年過去瞭,那天我們就這樣在雪地上僵持著。我不怕他。以我那時的個頭和年齡,最後一招是打架(三個對一個);但我怕他說的話:我知道那是大道理,是“文革”初始天天聽到的革命腔,可我心裏知道自己的確不想畫“社會主義新中國”,存心模……
……
去年,這本書與山東畫報齣版社的閤約到期瞭。念及書市時常斷貨,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有意新齣修訂版,順帶編成與《退步集》之類同樣的版式。
我迴國後麵世的頭一冊書原是《紐約瑣記》,時在2000年鞦初,其實,《多餘的素材》先已印妥樣書,夏天就寄到瞭。此前我從未見過自己寫的“書”,拿在手裏翻。幾天後,我的責編,江蘇美術齣版社顧華明電話裏壓低聲音說:《多餘的素材》不能發行瞭。
奇怪:我聽瞭一點不奇怪。理由呢,好像是寫瞭個彆不宜談論的曆史人物吧?沒錯。我原就喜歡弄些不安分的小把戲,自己寫著玩。稍後得知並非什麼局子下禁令,而是社裏另有同誌覺悟高,報上去,社領導遂決定不齣版。那領導.三十年前與我是知青江湖老相識,都畫畫,曾在招待所共用一盆洗腳水,如今居官,有為難,我當然體諒的,不久見麵搓飯,彼此心照,隻字不提這迴事。然而三五冊樣書散齣去瞭,怎麼辦?上海文藝齣版社錶示樂意齣,條件是抽去幾篇,並請位資深老編輯逐篇批注,很誇奬,還打印成字條夾在書頁中,使我感動而受用,但我故意扭捏,不願刪,事情便自黃瞭。又有熱心朋友送呈北京三聯書店試試看,婉拒的理由倒是很懇切:無關內容,而是市麵上散文類圖書太多瞭,不好賣——我心中一喜,從此得知自己的文字塗抹居然可以算“散文”。
有趣的細節是,江蘇那邊承印的廠傢在蘇北,長期業務印製中文版《聖經》;國中還在印《聖經》?可見廣有聖徒在,唯不知此說是否詳確;至於《多餘的素材》經已印妥的一萬本書芯,據說按照慣例,隨即搗成紙漿瞭。
於是我忘瞭這件事,隻存本樣書在身邊,好歹是個紀念。
兩年後,山東畫報齣版社劉瑞琳同誌問起清華美院的杭間教授,打聽廢書稿還在不在,於是安排見瞭麵。謝謝杭老師與劉老師:不久我已坐在濟南一個小房間支使編輯來迴擺弄書中的圖片……轉眼五年過去瞭,上迴作“引”我曾將以上事故閃爍其辭提一筆,給大傢留麵子,現在想想,書中所寫全是無事之事,此番沒話找話講,索性給《多餘的素材》再添一小點多餘的素材——說來好笑,我索性寫寫“肉蒲團”之類淫書,或鬥膽撩撥所謂政治話題,倒也風流一把,然而都不是,隻是初涉書寫的習作,既印且毀,實在抬舉瞭,何況不久又齣版,不虧不盈,不起微瀾,連個小小的冤案也談不上,隻是前後三易齣版社,由江蘇而山東而廣西,一路下來,分明變成舊貨色,如今好比微波爐裏轉轉,原樣端上,誰起興緻買? 封麵總要重新弄過的,適可將前兩冊書樣子縮小瞭,印在封底上,算是此書前身的如實交代;圖片則大可添換——書中寫到邱嶽峰,結果邱公子輾轉尋到我,贈我邱先生早歲與晚年的照片;有一篇說及早夭的鋼琴纔女顧聖嬰,也給我獲得她生前的麗影;又有學者徐宗懋送我從未麵世的蔡元培林語堂等民國前輩老照片,都是難得覓見的影像史料,補入書中,正閤適:末尾有幾篇涉及民國的教授與教師,當時下筆,哪想到自己翌年會有受聘教書的機緣,近時重讀,頗驚訝怎在七八年前即已留心國內的教育和大學……文字內容,則補進兩篇遺漏稿,太過短促而油滑者,刪除二三,其餘照舊:倘若讀者不嫌棄,當然很感激,但我是作者,贈書到手,好意思送人麼?我知道,若是誠心巴結舊雨新知,莫如多寫新篇幅,無奈我不再如那些年有閑空。即便零零星星寫起來,新書起個什麼題目呢?眼下,隻能預先謝謝再次破費的讀者,並請對這本書的修訂與再版,多多包涵。
2007年8月11日
《多餘的素材(修訂版)》給我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平靜。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和任務裹挾著前進,很少有時間停下來,真正地去思考。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讓我有機會在一個安靜的角落,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坦誠的交流。它所探討的許多主題,比如“時間的感知”和“記憶的塑造”,都非常深刻,但作者的處理方式卻異常溫和。他並沒有用學術的語言去生硬地論證,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這些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空閑”或者“浪費”,其實恰恰是創造力和反思的溫床。書中關於“無意識的積纍”的論述,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靈感會突然迸發,也讓我對那些看似“無用”的經曆有瞭新的認識。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活得更真實”的書。
評分最近讀完《多餘的素材(修訂版)》,感覺像是進行瞭一場深入的自我對話。這本書並沒有直接灌輸知識,而是以一種旁觀者清的視角,引導我去審視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情緒。讀到關於“選擇的悖論”那部分時,我深有感觸。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擁有瞭前所未有的選擇權,但往往也因此陷入瞭更深的焦慮和迷茫。作者沒有直接給齣解決方案,而是通過對一個個具體情境的描繪,讓我們去體會那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以及最終如何與這種不確定性達成和解。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對“不完美”的包容態度,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追求完美,反而錯失瞭許多寶貴的體驗。這本書讓我明白,人生中的許多“多餘”,或許正是構成我們獨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本來的樣子,而不是一味地追逐那些“應該”擁有的東西。
評分《多餘的素材(修訂版)》是一本可以反復品味的著作。它不像那些一次性的讀物,讀完就束之高閣,而是在你的腦海中留下持久的印記,讓你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不經意間迴想起其中的某句話,某個觀點,然後産生新的領悟。我曾嘗試將書中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摘抄下來,但很快發現,脫離瞭上下文的句子,往往失去瞭它原有的力量。因為這本書的精髓,恰恰在於那些鋪墊、那些聯係、那些微妙的遞進。它以一種非常“軟”的方式,深入到你的認知結構中,悄悄地改變著你的看法。我尤其贊賞它對“非綫性思維”的探索,在如今強調效率和結果的社會,這種不拘泥於常規路徑的思考方式,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明白,人生不是一道數學題,不需要非得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更像是一幅畫,需要細細品味其中的層次和色彩。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設定任何預設的框架,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每次翻開《多餘的素材(修訂版)》,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它像是那個最懂你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用一種你能夠接受的方式,輕輕地給你一些提示。《多餘的素材(修訂版)》中的許多段落,都像是一個個微小的閃光點,點亮瞭我對某些事物的理解。比如,關於“習慣的惰性”的描寫,讓我深刻地反思瞭自己日常的一些固化行為,以及如何纔能打破這種循環。它並沒有提供一套嚴謹的理論體係,而是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場景,讓你在潛移默化中産生共鳴,並引發思考。我特彆喜歡它對“無意義”的重新定義,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評判標準過於功利化,而這本書則提醒我們,那些看似沒有直接目的的活動,也可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在我手中已經停留瞭些日子,但每每翻開,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並非因為它提供瞭多麼驚世駭俗的觀點,而是它以一種極其細膩的方式,觸及瞭我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多餘的素材(修訂版)》更像是一麵鏡子,照映齣我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常常縈繞心頭的種種思緒。比如,在一次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對話中,作者卻能捕捉到其中隱藏的情感暗流,那種微妙的錶達和未盡之語,讓人忍不住反復咀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際交往中的“留白”,理解瞭那些未說齣口的言語有時比直接的陳述更能揭示真相。我尤其喜歡它對於“細節”的關注,那些被我們輕易忽略的微小之處,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生命,變成理解更廣闊世界的重要綫索。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探索一片未知的領域,每一次的發現都伴隨著一絲驚喜,也讓我對自己的認知産生更多的疑問和思考。它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評分東西包裝不錯,送貨及時。陳丹青的書。
評分很好很滿意!我也好可愛好帥
評分非常好總是在京東買書瞭
評分感覺還不錯的哈,可以的呢
評分很好的産品,很喜歡,正品無疑,可以再次購買
評分提高個人品素質,從擴大閱讀開始
評分當代文學,陶冶情操。陳丹青的書還是很喜歡的,文風有意思,還不錯,比較溫暖的文字。印刷精美,字體清晰,值得收藏,適閤有懷舊情結的老傢夥,淺顯易懂,正版熱賣暢銷好評。商品質量很好,物流沒的說。質量有保證,發貨快,價格閤適。
評分不錯。
評分還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