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集结了国内政治哲学界的**学者,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克服哲学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论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赛亚•伯林、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米特、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观念,在精神源头和哲学根基处重新审视和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动机资源,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动力与不足、优势及缺憾。
周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专攻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
陈伟,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著有《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施米特与政治的逻辑》,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译有《德国地方政府》《卡尔•施米特:德意志国家的理论家》等。
泮伟江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法理学、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出版专著《当代中国法治的分析与建构》《一个普通法的故事:英格兰政体的奥秘》,翻译著作多部,发表论文50多篇。
刘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与思想史。著作包括《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和《悬而未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域中的西方思想》等。
陈建洪,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兼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现已出版著作包括《论施特劳斯》《耶路撒冷抑或雅典:施特劳斯四论》《思绪现代》以及BetweenPoliticsandPhilosophy:AStudyofLeoStraussinDialoguewithCarlSchmitt。曾于欧美学术期刊出版论文集,发表英文论文数篇,在我国港台期刊和内地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陈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世界哲学》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英美分析哲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兼及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出版专著《政治现实主义——威廉姆斯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现实主义的逻辑——“自主性”与“封闭性”缘与由》等。
第一章 自由与多元论:伯林的政治思想/刘 擎
第一节 自由及其滥用
第二节 价值多元论与当代政治哲学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第二章 奥克肖特的政治哲学:涯涘无尽之知、道德个体性、法治联合体/张楚勇
第一节 哲学及经验模式
第二节 “最远离我们所需要者,莫过于国君应是哲人”
第三节 政治上的理性主义:奥克肖特与哈耶克
第四节 道德个体性
第五节 法治联合体与巴别塔
结 语
第三章 卡尔•施米特的宪政理论/陈 伟
第一节 法治国民主政体的法理学
第二节 宪法的守护者
第三节 合法与合法性
第四节 危机时代的魏玛法理学:施米特与海尔曼•海勒
第五节 国家、运动、人民
第六节 “自由的宪法”
结 语
第四章 论施特劳斯及其政治哲学/ 陈建洪
第一节 关于施特劳斯的两个神话
第二节 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
第三节 政治哲学、隐微论与文明理想
第四节 三种政治理念中的施特劳斯
第五节 哲学的天真及其危险
结 语
第五章 汉娜•阿伦特与政治经验的诠释/陈 伟
第一节 阿伦特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
第二节 阿伦特的行动理论
第三节 革命经验的重温
结 语
第六章 社会正义与理想制度: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周 濂
第一节 哈耶克与罗尔斯论社会正义
第二节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 正义第一原则与财产所有的民主制
第七章 辉煌的失败:对哈贝马斯民主法治国理论的方法论批判/泮伟江
第一节 商谈伦理学与规范性事业的重构
第二节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第三节 法律的重要性:两种有效性的张力
第四节 商谈伦理学与基本权利体系的重构
第五节 民主法治国的分权逻辑
第六节 对司法权运作样态的考察:自我检验
第七节 “计划经济”的幽灵:系统与生活世界的矛盾
结 语
第八章 威廉姆斯的政治哲学/陈德中
第一节 批评理性主义与道德主义
第二节 康德时刻与政治哲学
第三节 多元与竞争的政治
第四节 现实主义、偶然性与“他者”问题
第五节 何为“政治”,如何“自主”?
第六节 政治自主性主张争议种种
结 语
第九章 G. A.柯恩:平等的虔诚信徒/葛四友
第一节 平等的必然性阶段
第二节 平等的逻辑可能性阶段
第三节 平等的规范可能性阶段(一):平等与自由的冲突
第四节 平等的规范可能性阶段(二):平等与自我所有权的冲突
第五节 平等的“现实可能性”阶段
第六节 平等的“唯一性”阶段
结 语:平等主义还是后果主义?
第十章 佩蒂特:从“无支配自由”到“论辩式民主”/曹 钦 刘训练
第一节 “整体论的个人主义”与共和主义
第二节 超越“两种自由”的“无支配自由”
第三节 共和主义的“论辩式民主”
第四节 对佩蒂特的一些批评
第十一章 瞻前顾后的社群主义/应 奇 惠春寿
第一节 瞻前顾后的社群主义
第二节 罗尔斯、拉兹与社群主义
第三节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与新法兰克福学派的转型
索 引
初读这本书时,我一度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涉及的理论深度远超我预期的入门读物。然而,一旦我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便被其构建的宏大思想图景深深吸引。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带领读者穿越了几个世纪的知识殿堂。作者在串联起不同时代思想家时,所采用的类比和隐喻极为高明,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形而上学概念,转化成可以被感知的结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权力”概念的解构过程。从早期的神授君权到后来的社会契约论,再到更现代的权力扩散理论,每一步的逻辑推进都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一般,咬合得天衣无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政治问题的分析工具箱,让我们学会如何在历史的纵深中审视当下的困境。
评分这部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平铺直叙地罗列思想家的生平与观点,而是更侧重于挖掘不同政治哲学流派之间的对话与冲突。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巧妙地将思想的演变置于具体的历史脉络之中,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在现实政治的张力下显得鲜活起来。比如,对于某个核心概念的阐释,他会追溯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变体,清晰地展现出其内核的稳定性与外延的适应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文本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不会过多地引入个人化的解读,而是努力还原思想家们在特定语境下的意图。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时能更专注于思想本身的推演,而非被作者的“声音”所左右。书中对于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比如某个理论如何被新的社会结构所挑战,以及哲学家们如何回应这些挑战,处理得尤为精彩,让人对政治思想的动态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文字的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中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厚重感,但又不失对读者友好的细致。我尤其喜欢他引用原著时所采用的策略——不是大段照搬,而是精确地截取最能说明问题的片段,并辅以精准的白话解释,使得那些经典文献不再是高悬于顶的偶像,而是可以被认真对话的伙伴。对于那些初次接触这些宏大理论的读者来说,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细节的苛求,也为普通爱好者搭建了稳固的理解桥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疑问,因为这些疑问直指核心,迫使我反思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这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场与历史上最伟大头脑们的深度研讨会。
评分我通常对厚重的哲学史著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是留给专业人士的“天书”。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八卦”的姿态,揭示了思想家们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所经历的挣扎与妥协。它没有将这些哲人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社会压力、个人际遇和学术争论中如何艰难地塑造出他们的政治蓝图。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感到更亲近,更能理解为何某个理论会在某个特定的历史关口应运而生。书中对思想家之间“心照不宣”的互相引用和反驳的梳理,像是在阅读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赛,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智慧的火花。它让人明白,政治哲学不是真空中的产物,而是历史洪流中不断被塑造和重塑的产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因为它必须在时间线索和主题线索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而我所感受到的,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编排艺术。它不是简单的“A之后是B,B之后是C”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像一个多维度的坐标系,每一个思想家或学派都是一个焦点,而作者通过精妙的过渡,展示了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他们说了什么”,更是在学习“他们是如何思考”的。特别是关于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的重现,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女性思想家或非主流学派的贡献,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让整个政治哲学史的图景变得更加完整和立体,也更接近真实的历史面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一次彻底的重构,思维的边界也随之拓宽了不少。
评分非常好的一部政治哲学史著作~~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很好,难度大,学术性很强。
评分还没有看,应当不错吧,都是各方面的专家
评分很好,难度大,学术性很强。
评分非常好的一部政治哲学史著作~~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非常好的一部政治哲学史著作~~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很好很满意
评分很好,难度大,学术性很强。
评分很好,难度大,学术性很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