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

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著
图书标签:
  • 农药
  • 农药手册
  • 农业
  • 植物保护
  • 农药应用
  • 农药知识
  • 新编农药手册
  • 第二版
  • 农药安全
  • 农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80369
版次:2
商品编码:1005119285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

原价:98.00元

作者: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9180369

字数:952000

页码:610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精)》由机构的吴 新平、朱春雨、张佳、张文君编写,对1989年《新编 农药手册》和1997年《新编农药手册》(续集)全面修 订而成,囊括1982-20l2年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404种 ,制剂品种575种。本书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 一体,是农药科研单位、植保技术推广员、农药企业 、农药经销商及农民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篇 农药基础知识
章 农药基本知识
节 农药的含义
一、农药的定义和范围
二、农药的类型
三、农药的名称
四、农药标签
第二节 农药剂型与应用
一、农药的主要剂型
二、农药剂型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 农药的药效与药害
节 农药的毒力和药效
一、农药的毒力
二、农药的药效
第二节 农药药害
一、农药药害症状
二、药害产生的原因
三、控制药害的措施
第三章 农药的毒性与农药中毒
节 农药毒性
第二节 农药中毒
一、农药中毒症状
二、农药中毒救治
第二篇 农药安全合理使用
第四章 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节 农药的选购与识别
一、科学对症选购农药
二、认真识别假劣农药
三、妥善保管农药
第二节 正确选择施药器械
第三节 农药的配制
一、安全准确的称量农药
二、用药量及稀释剂用量的计算
第四节 农药的安全施用
一、把握好用药时期
二、把握好用药量
三、把握好施药次数和施药间隔时间
四、把握好施药质量
五、注意和控制好影响农药效果的因素
第五章 安全防护与农药剩余物的处置
第三篇 农药品种应用
第六章 杀虫剂
第七章 杀菌剂
第八章 除草剂
第九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
附录
农药名称索引(按音序排列)
农药防治对象索引(按音序排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绿色田园: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图鉴与实践》 前言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对粮食安全日益增长的需求,现代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病虫害作为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其防治技术和策略的更新迭代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存在着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已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需求。 《绿色田园: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图鉴与实践》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农业从业者、技术推广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关心农业发展的社会大众,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前沿的病虫害防治解决方案。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病虫害名称和防治方法,而是着眼于“绿色”、“现代”和“实践”三大核心理念,力求将科学理论与田间实际相结合,推广更为安全、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与深度兼顾,既包含了对各类常见及新发病虫害的细致辨识,也深入剖析了其发生规律、危害特点,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现代化防治技术和策略。我们特别强调了“绿色防治”的理念,鼓励读者在理解病虫害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审慎地使用化学农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其图文并茂的设计与丰富详实的案例。我们深知,对于农业实践而言,直观的图像比枯燥的文字更能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因此,本书精心收录了大量高清、真实的病虫害图片,涵盖了从幼虫到成虫,从病斑到溃疡,从症状到果实的各个生长阶段,力求精准呈现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同时,书中还穿戴了大量的田间实践案例,涵盖了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防治经验,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实操范例。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在植物保护、农业生态、土壤肥料、农产品安全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在内容编排上,我们力求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既适合专业人士查阅,也便于初学者理解和掌握。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提升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病虫害诊断能力和防治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为构建更加健康、安全、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贡献力量。 第一部分:现代农业病虫害概述与绿色防治理念 1.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产量损失:阐述病虫害如何直接导致作物减产,通过量化数据说明不同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品质下降:分析病虫害对农产品外观、口感、营养成分、储存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价值降低。 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探讨传统高强度农药使用带来的土壤、水源污染,对有益生物的伤害,以及病虫害抗药性增加的恶性循环。 食品安全隐患:分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对消费者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 2. 绿色防治的核心理念 可持续发展观: 将病虫害防治置于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和长远发展的视角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综合防治(IPM): 详细介绍“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解释IPM并非单一技术,而是多种防治手段的集成应用。 生态调控: 强调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作物自身抗性,抑制病虫害发生。 生物多样性保护: 阐述保护和利用天敌、授粉昆虫等有益生物的重要性。 精准施药: 提倡科学选药、适时适量、精准定位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 源头治理: 从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残体处理等环节入手,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 3. 现代农业病虫害发展趋势 抗药性问题: 分析病虫害抗药性产生的机理,以及长期单一用药带来的挑战。 新发病虫害的出现: 探讨全球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新病虫害引入和爆发的可能性。 生物技术在防治中的应用: 介绍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技术在抗病育种、害虫监测和生物农药开发中的潜力。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 探讨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技术在病虫害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病虫害的科学诊断与监测 1. 病害的科学诊断 症状学特征: 详细描述各类病害在叶片、茎、根、果实、花等不同部位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如斑点、溃疡、枯萎、畸形、落花落果等。 真菌性病害: 霉状、绒状、粉状、锈状、黑星病等。 细菌性病害: 软腐、角斑、溃疡、叶枯病等。 病毒性病害: 花叶、黄化、畸形、矮化等。 生理性病害: 缺素症状、药害、冻害、日灼等。 病原体鉴定方法: 显微镜观察: 介绍真菌孢子、菌丝、细菌形态的初步鉴定。 培养分离与鉴定: 详细说明病原菌的培养基选择、分离培养和鉴定流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 简述PCR、ELISA等技术在病原体快速准确鉴定中的应用。 关键诊断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病害,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演示如何通过症状和辅助诊断方法进行准确判断。 2. 虫害的科学诊断 害虫形态特征: 详细描述各类害虫(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点,包括体型、颜色、触角、足、口器、翅等。 刺吸式口器害虫: 蚜虫、蚧壳虫、螨虫、叶蝉、飞虱等。 咀嚼式口器害虫: 鳞翅目幼虫(菜青虫、棉铃虫)、鞘翅目成虫(金龟子)、蝗虫等。 蛀食性害虫: 钻心虫、蛀果虫、蛀茎虫等。 为害症状: 详细描述害虫在作物不同部位造成的为害表现,如咬食叶片、吸食汁液、蛀食茎秆、钻蛀果实、传播病害等。 害虫生活史与发生规律: 介绍不同害虫的世代发育、越冬方式、繁殖特点,以及与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的关系。 关键监测技术: 目测普查: 介绍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普查方法和重点关注部位。 诱捕器应用: 详细介绍性诱捕器、食诱捕器、光源诱捕器等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害虫数量监测和预警中的作用。 农田昆虫网采样: 介绍利用不同类型的网进行定量或半定量采样。 遥感与大数据监测: 简述这些新兴技术在区域性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中的潜力。 第三部分:绿色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 抗性品种选择: 介绍不同作物抗病虫品种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当地气候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 栽培管理优化: 轮作与间作套种: 解释轮作如何打破病虫害生活史,减少土壤传播病害;间作套种如何起到驱避或抑制害虫的作用。 科学种植密度与通风透光: 分析合理密度对降低湿度、改善通风,抑制病害发生的重要性。 适时播种与收获: 阐述不同播种期对规避害虫高峰期的作用。 田园清洁: 强调清除病残体、杂草,处理发病作物,减少病虫源。 土壤改良与健康: 介绍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的方法。 水肥管理: 分析科学的水肥管理如何增强作物生长势,提高抗病虫能力。 2. 物理防治 机械防治: 介绍人工捕捉、机械清除等简便易行的方法。 温度调控: 高温消毒: 介绍对土壤、农具进行高温消毒的方法。 低温冷冻: 介绍利用低温处理种子、种苗,消灭越冬害虫。 光诱与色诱: 详细介绍不同颜色(黄板、蓝板)和光源(频振式杀虫灯)对害虫的诱捕原理和应用。 防虫网与隔离带: 介绍物理隔绝害虫进入种植区域的方法。 声波与超声波驱避: 介绍利用声音频率驱赶特定害虫的原理和应用。 3. 生物防治 天敌保护与利用: 捕食性天敌: 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蜘蛛等。介绍如何创造适宜天敌生存的环境,保护其种群。 寄生性天敌: 介绍各种寄生蜂、寄生螨对害虫的寄生作用。 病原微生物: 介绍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Bt)、核多角体病毒(NPV)等微生物杀虫剂的种类、作用机理和应用方法。 真菌杀菌剂: 介绍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杀菌剂。 生物农药: 植物源农药: 介绍除虫菊酯、印楝素、鱼藤酮、烟碱等天然杀虫剂的提取、成分和应用。 昆虫激素与信息素: 介绍蜕皮激素、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以及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诱捕释放技术: 介绍释放优势天敌,以及不育昆虫释放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SIT)的基本原理。 4. 化学防治(科学、合理、审慎使用) 农药的种类与作用机理: 杀虫剂: 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氨基甲酸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等。 除草剂: 选择性除草剂、非选择性除草剂。 选择农药的基本原则: 针对性: 选择对目标病虫害高效,对非靶标生物低毒的农药。 低毒低残留: 优先选择低毒、易降解的农药。 作用谱: 考虑农药的广谱性或专一性。 抗性管理: 避免连续使用同一作用机制的农药,实行轮换用药。 科学施药技术: 施药时机: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选择最佳施药时期。 施药剂量: 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宁低勿高,避免过量使用。 施药方法: 喷雾、撒施、穴施、熏蒸等,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药剂混配: 介绍安全、有效的药剂混配原则,避免产生拮抗或药害。 农药残留检测与管理: 介绍如何监测和控制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有机结合,实现减量增效。 第四部分:具体作物病虫害防治实例 本书将在该部分详细介绍我国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番茄、辣椒、黄瓜、白菜等)、果树(苹果、柑橘、葡萄、桃等)、茶树、花卉等,在不同生长季节可能遇到的主要病虫害,并结合前述的绿色防治理念,提供具体的诊断、监测和防治技术方案。 例如:水稻 主要病害: 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胡麻叶斑病、恶苗病等。 主要虫害: 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蓟马、稻象甲等。 防治方案示例: 针对稻瘟病,介绍抗病品种选择,科学肥水管理,适时药剂喷施(如三环唑、吡氟酰胺等),并提及生物制剂的应用。针对褐飞虱,介绍灯光诱杀、粘虫板诱杀,保护天敌(如寄生蜂),以及在必要时使用低毒高效杀虫剂(如啶虫脒、吡虫啉等)进行防治,并强调轮换用药。 例如:番茄 主要病害: 晚疫病、早疫病、灰霉病、病毒病、青枯病、根腐病等。 主要虫害: 烟粉虱、温室白粉虱、蚜虫、红蜘蛛、番茄潜叶矿潜蝇、蝼蛄等。 防治方案示例: 针对番茄晚疫病,强调选择抗病品种,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叶,并科学选用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百菌清)和治疗性杀菌剂(如霜霉威、氟菌腈),以及生物菌剂。针对烟粉虱,介绍黄色粘虫板诱杀,利用天敌(如小黑瓢虫),以及在发生初期选用生物源杀虫剂(如印楝素、苦参碱)或选择性化学药剂(如噻虫嗪、啶虫脒)进行防治。 (其他作物将以类似的方式进行详细阐述,内容将涵盖病虫害的识别图谱、发生规律、为害症状、发生适期、防治指标,以及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的综合应用。) 第五部分: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1. 智慧农业与精准植保: 展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在病虫害监测、预警、诊断和施药环节的应用,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 2. 生物技术与绿色农药的创新: 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培育抗病虫品种中的应用,以及新型生物农药、生物刺激剂的研发与推广。 3. 生态农业与生态补偿机制: 强调构建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鼓励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探讨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4. 政策法规与社会共识: 分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药管理,提升公众对绿色植保的认知和参与度。 5. 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植保挑战。 结语 《绿色田园: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图鉴与实践》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理念书。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导广大农业从业者树立科学、绿色、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观,掌握先进、实用的防治技术,最终实现作物增产、农产品提质、环境友好、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景,为我国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所谓的“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凑数的产品。我本来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最新的、经过科学验证的农药使用指南和安全操作规程,毕竟农业生产对这些信息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然而,翻开目录,却发现里面充斥着大量陈旧的、甚至是已经被淘汰的化学药剂介绍,更新速度完全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比如,对于一些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和精准施药的理念,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对于追求高效、环保的现代农户来说,价值非常有限。更让人恼火的是,某些重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其推荐的用药剂量和间隔期,与当前主流的农业部指导意见存在明显出入,这无疑增加了误用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作为一本“手册”,它理应是实用、准确的代名词,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旧资料的简单再版,缺乏深入的田间调研和最新的科研支撑。如果只是想收藏一本老旧的参考书,或许可以考虑,但如果指望它能指导当下的农业生产,那简直是南辕北辙,浪费时间和金钱。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显得极其单薄,完全配不上“新编”二字所暗示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它似乎停留在对各种农药成分的简单罗列阶段,对于作用机理、环境影响评估,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药效变化的讨论,都浅尝辄止,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深度。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农药手册,应当深入解析不同化合物与靶标生物之间的分子交互作用,这样才能指导农民更科学地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然而,此书给出的解释往往是基于经验的总结,而非基于机制的阐述,这使得它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病虫害爆发情况时,显得束手无策。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药剂残留标准、国际贸易法规方面的更新信息,这些都是现代农业从业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该书对此避而不谈,使得其专业性大打折扣。对于希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含量实在是太低了。

评分

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本手册的视角显得非常滞后和保守。在当前全球对农药残留和生态安全日益关注的大背景下,一本“新编”的工具书,理应大力倡导和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比如生物农药、精准施肥、综合防治策略(IPM)等。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仍然是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的“大力使用”,对于如何最小化对非靶标生物(如蜜蜂、土壤微生物)的伤害,着墨甚少。推荐的许多高毒性或高残留的农药品种,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被严格限制或禁用,书中却依然将其置于核心位置,这不仅有误导之嫌,更体现了编者在可持续农业理念上的认知不足。购买一本新版手册,本意是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如何实现“减量增效”,而不是学习如何更“高效地污染环境”。这种内容上的保守,使得本书的推广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存在严重的瑕疵,让人对其可信度产生怀疑。例如,其中引用的某些市场价格和供应信息,显然是几年前的数据,如今早已面目全非;更关键的是,一些农药的登记有效期信息似乎也未曾核对更新。在农药行业,法规和产品信息变化极快,一个微小的错误可能导致农民购买到无效或非法产品。我尝试核对书中提到的几个新上市的农药品种,发现有些在出版时可能还处于试验阶段,其最终批准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推荐用途与书中所述已大相径庭。一本权威性的手册,其基石就是无可挑剔的准确性,一旦出现基础性事实错误,那么读者将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交叉验证每一个数据点,这完全违背了“手册”的便携初衷。说实话,我更愿意相信网络上分散的、但实时更新的专业论坛信息,也不愿完全依赖这本看起来“陈旧不堪”的印刷品。

评分

我对这本手册的排版和结构设计深感失望,它完全没有体现出“手册”应有的清晰逻辑和便捷检索性。信息组织得极其混乱,不同种类的农药信息被随意堆砌在一起,想要查找某一特定作物或某一种病虫害对应的推荐用药方案,简直如同大海捞针。更要命的是,图片和图表的使用少得可怜,即使有,也大多是低分辨率、难以辨认的黑白插图,完全无法直观地帮助读者识别病虫害的症状或药剂的形态。一本好的工具书,应当是读者在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定位解决方案的帮手,而不是一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解密”的文本。例如,关于不同药剂混配的禁忌和注意事项,这些关键的安全信息,仅仅用几行模糊不清的文字带过,缺乏清晰的表格化处理,极易造成操作失误。阅读体验极差,让人怀疑编者是否真正站在一线农户的角度来构建这本书的内容和形式。这哪里是“新编”,分明是“旧瓶装残酒”,没有任何学习或使用的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