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发酵乳
:88.00元
作者:《乳业科学与技术》丛书编委会,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2241634
字数:608
页码:3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特点在于如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性结合性较强,本书不但论述了世界乳业的新科技进展,同时也关注工程应用。2 .内容涵盖范围广 从乳品的基础特性到加工技术,同时还介绍了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3 .结构安排合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4写作简明扼要;文字陈述尽量简单明了,尽量避免理论性很深的知识的罗列和堆积,将科学的知识描述得更加简练清晰,繁而不琐。
内容提要
本书由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明乳业研究院多年从事发酵乳科研和产品开发的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全面介绍发酵乳科技的新发展,涵盖内容广泛、深入,涉及发酵乳的健康功能、乳酸菌遗传学、发酵乳生产关键和新技术、规模化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检测、产品开发等方面,反映了发酵乳行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本书结合了丰富的实践内容,阐述了发酵乳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本书可作为发酵乳加工行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d一章绪论1
d一节发酵乳概述1
一、发酵乳的起源和发展简况1
二、发酵乳的分类2
三、发酵乳的生产5
第二节酸奶的营养价值8
一、糖类9
二、蛋白质12
三、脂肪14
四、维生素和矿物质16
第三节酸奶的健康作用17
一、普通酸奶的医疗作用18
二、益生菌酸奶的保健作用21
参考文献24
第二章发酵乳微生物26
d一节常见微生物26
一、乳酸菌26
二、酵母菌33
三、霉菌36
四、腐败菌和致病菌36
第二节发酵剂40
一、发酵剂筛选40
二、发酵剂分类42
三、发酵剂工业化44
四、发酵剂问题及解决47
第三节分子遗传学49
一、乳酸菌后基因组学时代49
二、发酵剂微生物的改良56
参考文献62
第三章乳发酵过程的生化变化65
d一节糖类代谢65
一、同型发酵66
二、异型发酵67
三、LAB中糖代谢的控制68
四、酵母发酵的代谢途径69
五、胞外多糖70
第二节蛋白质水解和氨基酸代谢77
一、乳蛋白的分子组成78
二、蛋白酶78
三、肽和氨基酸吸收系统79
四、氨基酸代谢和风味形成79
第三节脂质代谢81
一、游离脂肪酸和酯化脂肪酸的变化83
二、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83
第四节维生素代谢85
一、核黄素86
二、叶酸87
三、维生素B1288
四、尼克酸的生物合成89
五、维生素B6的生物合成89
第五节柠檬酸代谢和风味物质的形成90
一、柠檬酸转运91
二、柠檬酸向丙酮酸的转化92
三、丙酮酸向风味化合物的转化92
四、柠檬酸代谢的生物能学93
第六节功能基因组学和代谢94
第七节发酵过程产生的天然防腐成分94
一、蛋白质类94
二、有机酸99
三、过氧化氢100
四、罗氏菌素100
五、羟基脂肪酸100
六、二氧化碳101
七、双乙酰101
八、酚类化合物101
九、LAB对真菌毒素的抑制101
参考文献102
第四章发酵乳的微观结构107
d一节微观结构的检测方法107
一、扫描电镜技术107
二、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107
三、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108
第二节发酵乳制品的微观结构109
一、乳酸发酵乳制品110
二、乳酸菌酵母发酵乳制品110
三、乳酸菌霉菌发酵乳制品111
第三节发酵乳制品微观结构的影响因素112
一、乳基对发酵乳制品微观结构的影响112
二、发酵剂对发酵乳制品微观结构的影响116
三、加工工艺对发酵乳制品微观结构的影响118
参考文献122
第五章发酵乳质构的影响因素124
d一节概述124
一、感观分析124
二、结构仪器分析124
三、流变仪器分析125
第二节底物125
一、总干物质125
二、蛋白质129
三、脂肪132
四、糖133
五、增稠剂133
六、酶解处理134
第三节发酵剂135
一、酸化及质构发酵剂135
二、发酵剂对酸奶质构的影响135
三、胞外多糖对酸奶质构的影响139
四、接种条件对酸奶质构的影响139
第四节加工工艺139
一、热处理139
二、均质145
三、高压处理147
四、酸奶培养温度147
五、酸奶pH148
六、酸奶搅拌剪切148
七、酸奶储存149
参考文献150
第六章嗜热性乳酸菌发酵乳153
d一节概述153
一、酸奶发展历程 153
二、酸奶的分类154
第二节酸奶的生产工艺157
一、原料乳验收157
二、标准化158
三、配料162
四、均质164
五、杀菌166
六、发酵168
七、灌装173
八、产品检验176
九、其他工艺176
第三节以酸奶为基料的衍生产品179
一、乳酸菌饮料179
二、冷冻酸奶180
三、酸奶粉183
四、功能性酸奶185
参考文献190
第七章嗜温性乳酸菌发酵乳192
d一节发酵稀奶油195
一、简介195
二、加工工艺197
三、质量缺陷与控制199
四、其他发酵稀奶油产品200
五、发酵稀奶油的应用201
第二节发酵酪乳201
一、简介201
二、加工工艺204
三、工艺改进206
四、质量缺陷与控制206
五、其他发酵酪乳产品208
第三节其他嗜温性乳酸菌发酵乳208
一、朗菲/泰慕克208
二、菲慕克/斯慕克209
三、伊米尔210
四、斯科尔211
第四节未来发展211
参考文献212
第八章酵母乳酸发酵乳 215
d一节开菲尔215
一、开菲尔的历史背景215
二、开菲尔粒215
三、开菲尔中的典型成分216
四、开菲尔发酵/储藏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222
五、开菲尔的感官特性224
六、开菲尔的益生作用226
七、开菲尔的生产工艺230
八、开菲尔的其他应用233
第二节库密斯234
一、库密斯的历史背景234
二、库密斯的感官及理化特征234
三、库密斯中的微生物236
四、库密斯的营养价值及益生作用236
五、库密斯的生产工艺237
第三节其他酵母乳酸菌发酵乳239
一、嗜酸性酵母乳239
二、可尔必思TM240
三、格瑞斯240
四、库劳特240
参考文献241
第九章其他类型发酵乳 243
d一节维利243
一、维利中的微生物243
二、维利的感官特征244
三、维利的生产工艺244
四、维利的益生功能245
第二节地域性发酵乳245
一、亚洲地区发酵乳245
二、东欧地区发酵乳248
三、中东地区发酵乳248
参考文献250
第十章酸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控制251
d一节质量管理体系概述251
一、HACCP概述251
二、其他一些质量管理体系254
第二节生产设备及环境的质量监控256
一、设备的清洗257
二、设备的消毒与杀菌269
三、噬菌体污染的防治272
四、车间的卫生控制276
五、污水处理283
第三节原辅料的质量监控284
一、生乳284
二、乳粉288
三、发酵剂289
四、配方中各原料对发酵乳质量的影响294
五、原辅料的储存要求296
第四节发酵乳终产品的质量监控297
一、酸奶的典型检测指标298
二、感官指标的评价298
三、物理特性的评价303
四、理化指标的检测305
五、微生物的检测307
六、不合格原料及产品的处理方法311
参考文献313
第十一章酸奶生产设备与工厂设计315
d一节酸奶生产设备315
一、混料设备315
二、均质机318
三、离心机323
四、热传递设备326
五、罐337
六、菌种添加设备339
七、泵341
八、阀门348
九、管道356
十、果酱、香精添加设备357
十一、包装机械设备359
第二节酸奶工厂设计367
一、工厂设计原则367
二、工厂的选址368
三、厂区环境369
四、发酵乳制品车间的布置372
五、自动化控制373
参考文献379
作者介绍
郭本恒,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从事乳品科学研究25年,先后荣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乳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极度放松且充满幽默感的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原以为它会是那种严肃的、探讨社会制度弊端的作品,结果它更像是一部老派英式喜剧,充满了无厘头的巧合和极其机智的双关语。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退休的钟表匠,他坚信时间是可以被“修理”和“重新校准”的。他与一个总是迟到、做事永远慢半拍的年轻侦探搭档,去调查镇上发生的一系列看似毫无关联的“微小失窃案”。这些失窃物包括:一根用错的领带、一本只读了一半的书、还有一块永远停在下午三点零七分的怀表。作者的幽默感体现在他对日常琐事的夸张处理上,比如为了找回那本未读完的书,主角们展开了一场跨越三个国家的“文学追踪”。行文流畅自然,对话风趣幽默,充满了英式冷幽默的傲慢与自嘲。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用最轻松的方式探讨了“掌控感”这个沉重的主题——当一切都失序时,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一丝可笑的秩序?我读的时候笑出了声,绝对是近期读过的最令人愉快的作品,适合在周日下午,配着一杯浓茶慢慢享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配上精致的插画,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考究。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者某个人物的传记,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年代感。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发现自己完全误判了。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现代都市生活中“隐形人”的群像小说。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繁忙的地铁里、拥挤的写字楼中,每日如同幽灵般穿梭,却鲜少与他人产生真正连接的角色们。比如那位总是在深夜的便利店里点一杯温牛奶,眼神里藏着未竟梦想的收银员;还有那位永远坐在角落,戴着老式耳机的程序员,他的代码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和喧嚣。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孤独”这个主题的解构,它没有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视角,展示了现代人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构建起最坚固的自我孤岛。文字的节奏变化多端,有时像急促的鼓点,反映着都市的焦虑;有时又慢得像老电影的胶片,让人沉浸在某个角色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刚从一场盛大的、却无人知晓的内心独白中抽离出来,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现实的喧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数学家才能玩转的迷宫,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理清头绪,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碎片重组”的手法,每一章都像一个来自不同时间轴的物件,你必须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画面。我猜测作者可能深受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对“真实”的定义提出了深刻的质疑。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主人公通过一个生锈的万花筒看到的景象,竟然比他肉眼所见的现实世界更加清晰和有逻辑。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所依赖的感官系统,是不是也被某种既定的社会框架所格式化了。更别提那些穿插其中的科学报告摘录和哲学思辨,虽然初读时显得晦涩难懂,但细细咀嚼后,它们如同锚点一般,将故事的虚幻感牢牢固定在了某种智性的基座之上。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配着笔记本和荧光笔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但收获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全新的认知世界的角度。它挑战了阅读的惰性,强迫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批判性的参与者。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本密度之高,令人望而生畏。它不是小说,更像是一本融合了神话学、天文学和古代炼金术的“操作手册”。作者似乎试图建立一个宏大而自洽的宇宙观,在这个宇宙里,人类的情感、历史的进程,甚至是物质的衰变,都遵循着一套古老的、由星辰和金属决定的法则。书中充斥着大量自创的符号、晦涩的仪式描述,以及对拉丁文词根的反复引用,阅读过程就像在破解一份失落文明的密文。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七种色彩的哀悼”那一章,作者详细描述了每一种颜色如何对应一种特定的悲伤,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将这种悲伤“蒸馏”出来。这需要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否则很容易迷失在作者构建的复杂体系中。虽然读起来非常烧脑,但它提供了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智力冒险。它迫使你跳出已有的知识框架,去接受一种完全陌生的逻辑体系。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仿佛被重新格式化了一遍,尽管许多细节我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但那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成就感,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被作者那略带张狂的自序所吸引。他写道:“这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这是我必须完成的一次考古挖掘。”这种姿态让我立刻产生了好奇心。内容方面,它主要围绕着二十世纪初欧洲某个小镇的艺术复兴运动展开,但焦点却出人意料地放在了那些边缘人物身上——那些为大师们清洗画笔的学徒、那些为剧团缝制服装却从未上过台的裁缝。作者对当时的光影、布料的质地、咖啡馆里飘散的烟草味,都有着近乎病态的迷恋。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像一幅精心打磨过的油画,细节之丰富,让你仿佛能闻到霉味和松节油的味道。不过,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节奏感拖沓。某些段落为了描绘一个花瓶的纹理,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三四页,这对于追求快感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我好几次差点合上它,但最终还是被那种浓烈的、近乎窒息的美学氛围所俘获。这是一部献给“不完美”与“被遗忘者”的颂歌,它的语言华丽到有点炫技,但不可否认,确实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