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国学:诗境浅说

跟大师学国学:诗境浅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陛云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诗词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学
  • 诗歌鉴赏
  • 大师
  • 经典
  • 中华文化
  • 诗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9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92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语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1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跟大师学国学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颇能给人启发。
  此次重版,在部分引文与现今通行本中记载有出入时,为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加了编者按予以说明。

精彩书评

  再说俞阶青,当然也是八股文名手,可是得高第之后,精力就多用于诗词,所做《诗境浅说》和《乐静词》,造诣都不同一般。
  ——散文家 张中行

  陛云先生是俞曲园之孙,俞平伯之父,于诗词一道造诣颇深。《诗境浅说》……尽管初版距今已六十多年,后起之书满箱盈箧,此书仍不能废。
  ——知名学者 陈四益

  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俞陛云的《诗境浅说》是我接触最早的两本当代人写的文学启蒙读物。
  ——特级教师 钱梦龙

目录

诗境浅说甲编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在狱咏蝉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渡荆门送别
听蜀僧溶弹琴
牛渚夜泊
春望
月夜忆舍弟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过香积寺
酬张少甫
终南别业
与诸子登岘山
过故人庄
留别王维
早寒有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饯别王十一南游
寻南溪常道士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赋得暮雨送李曹
阙题
送李端
薯外弟卢纶见宿
没蕃故人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送人东游
楚江怀古
灞上秋居
书边事
孤雁
春官怨
章台夜思
寻陆鸿渐不遇
诗境浅说乙编
五言摘句
诗境浅说丙编
黄鹤楼
古意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
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赐百官樱桃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送魏万之京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九日宴蓝田崔氏庄
曲江对雨
南邻
宾至
登高
明妃村
诸将
古城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寄友
寄李儋元锡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寄从弟
晚次鄂州
夏夜宿表兄话旧
寻隐者韦九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长安晓望
西塞山怀古
始闻秋风
酬乐天席上见赠
与元八卜邻
马嵬
重过圣女祠
隋宫
重有感
……
七言摘句
七言绝句

精彩书摘

  下句以兖州当齐鲁山脉垂尽处,其南则原田千里,块士无垠,故云平野入青徐也。凡作登临怀古诗者,必山川之脉络形便,了如聚米,乃可着笔。因杜诗偶忆后贤所作,姑举二联,以告初学。李沧溟咏太行山云:千盘拔河内,一折走辽东。盖太行自河内起脉,自南而北而东,历尽燕晋之郊,乃折走出关,而趋辽左也。顾亭林《济南》诗: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以济水自王屋发源,伏流经历下,故云水窦。其次句以济南诸山皆南境岱宗余脉,故云山根南去。比类纪之,告学者勿率尔操觚也。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杜甫
  诗有纯用虚写,而精湛卓立,由其义深而词达,故力透纸背也。此少陵咏胡马诗,上句言所向千群辟易,有日行万里之概,无空阔可以限之。下旬言与人一心,生死不负。善咏名马,亦可为名将写照也。此诗三四句云: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一言马态之雄,一言马行之迅。惟三四句实写而整齐,故五六句虚写而流动,诗律之细也。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杜甫
  此少陵《夜宴左氏庄》诗。时当月落,所闻者暗水溅溅,穿流花径;所见者春星历历,映带草堂。皆咏庄中夜游之景。其五六句云: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言检书时久,故烛烧渐短;看剑兴豪,故杯引弥长。皆咏庄中夜叙之事。短长对岸,恰合事情。杜诗雄伟,此作独静细,诗随境异,各有所宜也。
  水落鱼龙夜 山空鸟鼠秋
  无风云出塞 不夜月临关
  杜甫
  少陵秦州诗,佳句甚多。独举此二联者,因注杜诗诸家,谓鱼龙川、鸟鼠山、无风塞、不夜城皆在秦地,其说诚然,作诗者未必不用此名;但少陵驱使群籍,运典入化,乃少陵特长。此二联虚实兼到,非专用地名。特加浅说,以告读杜诗者。鱼龙二句,谓水落而鱼龙当静夜之时,山空而鸟鼠值深秋之候。“夜”与“秋”字皆实用也。鱼龙句谓鱼龙遇水涨而嬉游,乃鱼龙之昼;因水落而潜伏,乃鱼龙之夜。鸟鼠句谓秦州当兵后,山野都荒,等于秋山之空寂。“夜”与“秋”字皆虚用也。无风句,承上“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而来,谓城在万山深处,长日生云,且地临塞北,即无风而云亦飞扬出塞,言塞之近也。不夜句,谓城踞山头,不夜先能见月。近水楼台,尚先得月,何况山巅。言城之高也。此四句虽皆实有其地,但少陵运以诗意,融化而出之,句复倜傥,非沾沾于地名。读者以为何如?
  抱叶寒蝉静 归山独鸟迟
  杜甫
  《秦州杂诗》中,此二句亦意景兼到。以景言,则承第二句“川原欲夜时”而来,因欲夜故蝉静鸟归。以意言,盖谓世方多难,朝士皆噤若寒蝉,己之以寒士抱志而隐,亦犹寒蝉之抱叶而静也。下旬谓干戈未息,孤客天涯,欲归家而不得,犹独鸟欲归山而迟回。惟其寄慨之深,故接句言万方一概,吾道何之。若泛言暮景,于吾道万方何涉耶?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
  应时好雨,不在倾注而在透润。诗所谓“益之以蕨霖”也。他若春雨如膏,小雨如酥,皆言好雨之润细。此诗上句言雨之将至,则随风潜入。既降,则润物无声。可谓体物入微。若玉溪咏细雨之“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笔力稍弱。柳宗元咏梅雨之“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伤迁谪而念君恩,别有寓意也。
  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杜甫
  此与摩诘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相似。王诗得纯任自然之乐,杜诗悟物我两忘之境,皆一片化机。上句谓逝水如斯,逐今古年光而去,尘世万缘,皆被此声消尽。
  ……

前言/序言


《诗境浅说》:窥探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之域 中国古典诗歌,宛如一条绵延千年的璀璨星河,无数闪耀的星辰汇聚成璀璨的文化瑰宝。从《诗经》的质朴真挚,到楚辞的瑰丽浪漫,再到唐诗宋词的巅峰辉煌,直至元曲的俚俗风情,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具魅力的诗篇。然而,这浩瀚的诗歌海洋,却常常令现代读者望而却步。晦涩的语言、陌生的典故、古人的情感世界,都如同层层迷雾,阻碍了我们与诗歌灵魂的直接对话。《诗境浅说》一书,正是为破除这些迷雾,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典诗歌那深邃而迷人的“诗境”而作。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非堆砌辞藻的鉴赏手册。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一位心有灵犀的挚友,引导你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时代的风貌,体会他们生活的悲欢,品味他们笔下的山川草木,最终在文字的缝隙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心灵共鸣。 “诗境”,顾名思义,是诗歌所营造的一种独特的意境,是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情感、氛围、想象与精神的融合。它既是诗人情感的投射,也是读者心灵的响应;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精神世界的升华。《诗境浅说》将围绕“诗境”这一核心概念,从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一、 溯源而上,领略诗歌的生命脉络 在开始深入探索“诗境”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诗境浅说》将首先简要梳理中国诗歌从先秦到宋元的历史演变。我们将看到,《诗经》如何以其质朴的现实主义精神,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如《伐檀》的辛辣讽刺,《蒹葭》的朦胧思念。接着,我们将步入战国时期,感受屈原《离骚》中那悲壮激昂的浪漫主义情怀,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韧。 进入汉魏六朝,诗歌逐渐走向成熟,《古诗十九首》的感时伤逝,曹操的雄浑豪迈,陶渊明的田园情趣,都展现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多元化。唐代,无疑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我们将重点探讨唐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不羁;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人”的现实批判,到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讽喻现实,每一个名字,每一次转折,都凝聚着诗歌艺术的精华。 宋代,词的兴盛带来了诗歌审美的新高峰。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的婉约凄美,辛弃疾的悲壮沉郁,词牌的婉转悠扬,为诗歌的“诗境”注入了更为细腻和多元的色彩。通过对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诗歌的概述,《诗境浅说》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认识框架,为后续对具体“诗境”的解读打下基础。 二、 拨开迷雾,理解诗歌的艺术密码 诗歌之所以能触动人心,往往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蕴。然而,古人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今人存在差异,许多诗句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诗境浅说》将致力于揭示这些艺术密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诗境”。 意象的运用与情感的寄托: 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来寄托情感。例如,“明月”常常象征思乡、团圆;“落花”则常代表易逝的美好、物是人非的伤感;“寒蝉”往往烘托萧瑟的秋意,暗含孤寂与悲凉。本书将通过分析大量的经典诗句,解析不同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构建情感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将看到,同一个“月”字,在李白笔下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在张九龄笔下却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辽阔与慰藉。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好的诗歌,一定是情感与景物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诗境浅说》将重点探讨“情景交融”这一艺术手法。我们会分析诗人如何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笔下的山川风月,又如何借景抒情,将客观的景物描写升华为主观的情感体验。例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诗人对晚景的喜爱之情,与绚烂的枫叶景色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热烈而深沉的美感。 音乐性的奥妙: 诗歌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平仄、押韵、声调的组合,使得诗歌在朗读时能够产生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的美感。《诗境浅说》将尝试引导读者关注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句的节奏感,以及音乐性如何增强诗歌的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虽然本书不进行系统的声律讲解,但会从整体感受上,让读者体会到诗歌的“唱”与“吟”。 典故的巧妙运用: 古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但又充满智慧的文化体系中,诗歌中常常会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前人诗句等典故,以达到言简意赅、引人联想的效果。《诗境浅说》将挑选一些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典故,解释其出处和含义,并分析诗人在诗歌中如何巧妙地化用典故,使其与诗歌的情境相得益彰,提升诗歌的文化内涵。 三、 沉浸其中,品味诗歌的精神境界 《诗境浅说》的核心在于引领读者“沉浸”于诗歌所营造的“诗境”,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境界。这不仅仅是对诗歌字面意义的理解,更是对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人生哲理、审美情趣的体悟。 壮丽山河的诗境: 中国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将跟随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体会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我们将步入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静禅意;我们将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通过这些描绘,读者将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诗人借山水抒发的豁达、孤寂、超然等多种情怀。 家国情怀的诗境: “家国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情怀。《诗境浅说》将深入探讨那些饱含家国情怀的诗篇。我们会看到,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深切悲愤;我们会感受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我们也会体味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之心。这些诗歌,不仅是时代的写照,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离愁别绪的诗境: 离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到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从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到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哀愁,《诗境浅说》将引导读者体会不同形式的离愁别绪,理解古人在相隔千山万水时的情感连接。 田园隐逸的诗境: 在喧嚣的尘世之外,总有人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诗境浅说》将带领读者走进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受那份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淡泊心境;我们将欣赏到王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恬静画面,体会诗人在山水田园中寻求的精神慰藉。这种诗境,是对功名利禄的超脱,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儿女情长的诗境: 爱情与思念,是诗歌永不衰竭的生命源泉。《诗境浅说》将摘选那些描绘细腻情感的诗篇,如长相思、闺怨、相思等。我们将品味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哀愁,感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相思之苦。这些诗歌,展现了古人在爱情面前的真挚与脆弱,也揭示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 四、 开放对话,构建个人的诗歌世界 《诗境浅说》的最终目的,并非为读者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解读,而是希望能够激发读者自身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 本书将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注重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启发性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参与。例如,在分析一首诗时,我们会提出“这首诗让你想起了什么?”“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在今天,这首诗的哪些情感依然能够打动你?”等问题,鼓励读者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诗歌进行连接。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亲切,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每一章的结构都力求清晰明了,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深入。我们希望,《诗境浅说》能够成为一把钥匙,帮助读者打开通往中国古典诗歌丰富而精彩世界的门扉,让这些千古名篇,在今天依然能够鲜活地跳动,并成为滋养我们心灵的甘泉。 阅读《诗境浅说》,你将不只是在读诗,更是在与古人的心灵对话,在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发掘自身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跟大师学国学:诗境浅说》,虽然书中具体内容我并未在此详述,但整体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这本书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轻柔地牵引着我,漫步于中华古典诗歌的瑰丽园林。那种感觉,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我时常会停下脚步,想象着诗人们在月下独酌、在孤舟上远眺、在塞外听风的场景。那些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情感,是跳跃的生命。它让我体会到,诗歌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技巧,更是一种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独特感知与表达。每每读到某一段,总会觉得心弦被轻轻拨动,那些千年前的喜怒哀乐,仿佛穿越时空,在我心中激起回响。我仿佛也置身于那山水之间,感受那份遗世独立的淡然,或者领略那份家国情怀的厚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打破了我对国学“高冷”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它触手可及的温度和魅力。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美的视角,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诗,而不是仅仅“读”诗。它仿佛为我配备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能够透过文字的表层,去触及到诗歌最深处的情感和意境。我开始关注那些诗句中的留白,那些未曾言明却能引发无限遐想的部分。我开始体味那些意象的组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那些看似平淡的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这种“看”的过程,是一种静心体悟,是一种与诗歌灵魂的交流。它让我不再纠结于某个字词的字面意思,而是去感受那股扑面而来的诗意,去领略那份超然物外的意境。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我对诗歌的理解上,更延伸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美,更深刻地体味到人生的况味。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重塑了我对待古典文学的态度。过去,我总觉得国学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难以接近。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亲切、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深邃的智慧和动人的情感展现在我面前。它让我明白,国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隐藏在那些优美的诗句里。它鼓励我去感受,去体味,去用自己的心去解读。这种引导性的阅读方式,让我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索,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国学的兴趣。我开始主动去寻找更多的诗词,去尝试理解其中的深意,去感受那种古朴而又隽永的美。这本书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我对国学探索的热情,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遥远的吟诵声,感受到那份属于过去的风雅。它让我意识到,这些古诗词并非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的载体。在阅读时,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个时代的风物人情,那些诗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对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通过诗歌这个窗口,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以及人生智慧。我从中看到了先人的豁达与坚韧,看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看到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与思考。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觉得自己与伟大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意境”的全新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文字背后那股难以言喻的张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事无巨细地剖析每一个字、每一个典故,而是更侧重于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就好像画家在描绘一幅山水,他不会告诉你每一笔颜料的成分,而是让你看到那云雾缭绕的山峦,那潺潺流淌的溪水,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清新气息。这本书就是如此,它让我学会了“留白”,学会了在文字的缝隙中捕捉那种朦胧的美,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发现它们远比我过去理解的要丰富得多。那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在不同的组合下,能够激发出多么浩瀚的想象空间,多么深邃的情感共鸣。这种“意境”的领悟,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门,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心灵风景。

评分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颇能给人启发

评分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颇能给人启发。 此次重版,在部分引文与现今通行本中记载有出入时,为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加了编者按予以说明,供读者参考。

评分

读诗,学诗的捷径,非常棒。

评分

此次重版,在部分引文与现今通行本中记载有出入时,为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加了编者按予以说明。

评分

《诗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启蒙读物,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的作法,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颇能给人启发。

评分

雾霾天严重影响送货速度,书还行吧,装订一般,内容没差。

评分

整体不错,就是想买,没办法,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很不错的书,优惠价不到10元,超值。

评分

凑单买的,希望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