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初版於1899年,1962年齣瞭第6版,期間多次加印、修訂。是一部早已為物理學界、科學史界所熟悉、重視和推崇的物理學通史,敘述瞭從古代巴比倫時期至1925年物理學發展的重要曆史事實。本書在文後還附有參考文獻和索引,便於讀者深入研究和查索事實。揭示瞭對待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不同觀點、不同思想的爭論。科學與宗教之鬥爭、科學的進步與保守之爭、正確與錯誤之爭、大人物與小人物之爭,都用曆史事實做瞭生動描繪。獨特地描寫瞭實驗室的發展曆史。
內容簡介
《物理學史》是一部早已為物理學界、科學史界所熟悉、重視和推崇的物理學通史,它敘述瞭從古代巴比倫時期至1952年物理學發展的重要曆史事實。作者對於曆史事實的取材及重大曆史事件的描述,態度是極為客觀和嚴謹的,許多敘述甚至成為哲學史、思想史的研究素材。此外,《物理學史》還描寫瞭實驗室的發展曆程及現在齣版的科學史著作中不再提及的曆史事件或尚未引起人們注意的發展事實,這在科學史著作中是極少見和難能可貴的。譯者還為《物理學史》添加瞭中國物理學發展簡史,從而大大地豐富瞭該書的內容。
作者簡介
弗·卡約裏(1859-1930),美國著名數學傢和科學史學傢,生於瑞士。他是美國數學學會、科學發展協會、科學史學會會員,還是國際科學史學會會員,著有《美國數學教學與數學史》、《數學史》、《北美洲和南美洲早期數學教學》、《數學符號史》等。
譯者簡介:
戴念祖,1942年生。現為中國科學院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硃載堉——明代的科學和藝術名星》、《中國力學史》、《中國聲學史》等,發錶論文近百篇,數次榮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版序
再版序
巴比倫人和埃及人
希臘人
力學
光學
電和磁
氣象學
聲學
原子論
希臘物理學研究的“失敗”
羅馬人
阿拉伯人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
火藥和航海羅盤
流體靜力學
光學
文藝復興
哥白尼體係
力學
光學
電和磁
氣象學
科學研究的歸納法
17世紀
力學
光學
熱學
電和磁
聲學
18世紀
力學
光學
熱學
電和磁
聲學
19世紀
物質結構
光學
熱學
電和磁
聲學
20世紀
放射現象
熱學
光學
力學
物質結構
電和磁
聲學
迴顧
物理實驗室的進化
譯後記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阿拉伯人
阿拉伯民族的成長在思想史中顯得格外壯麗。散居的野蠻部落在宗教狂熱的熔爐中突然融閤為強大的民族。經曆瞭戰爭和徵服之後,隨即體現瞭理性活動的時期。大約在公元8世紀,穆罕默德開始以世界文化領袖的形象齣現。他們快速地得到瞭印度人和希臘人的科學和哲學寶庫。人們把希臘文的古典書籍翻譯成阿拉伯文,化學、天文學、數學和地理學成為人們愛好的研究課題。隻在少數幾個方麵阿拉伯人對科學作齣瞭獨創性的貢獻。但是,一般來講,他們在創造性研究方麵並不突齣,與其說他們是在創造,不如說他們是在學習。
隻有一個物理學分支是在阿拉伯的土壤中得到瞭有效的培育,而且隻有一個人能突齣地跟這個分支相提並論。這個分支就是光學,這個人就是阿勒·哈增。、他的阿拉伯名的全稱是:阿布·阿裏·阿勒·哈桑·依蔔恩·阿勒·哈桑·依蔔恩·阿勒·海塔姆(Abu‘Al,al Hasan ibn al Hasan ibn A1 Haitam)。他齣生在底格裏斯河畔的博斯拉(Bosra),並被提升到大臣的職位。當哈裏發聽到阿勒·哈增想齣瞭治理尼羅河水、使每年都有豐富的河水用於灌溉的計劃時,他就被這個哈裏發派到埃及去瞭。在仔細視察河床以後,他放棄瞭這個計劃。他犯瞭其他錯誤,使他在哈裏發麵前失寵,到這個哈裏發去世之前,他一直佯裝精神錯亂並尋找避難處。其後他以抄寫稿本維持生活。他寫瞭關於天文學、數學和光學方麵的書。
他的《光學》被譯成拉丁文,並於1572年在拜爾(Bale)齣版。他從希臘人那裏學到瞭在反射現象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的定律,並且,他在這個定律上加上瞭“這兩個角都在同一平麵上”的法則。他對球麵鏡和拋物柱麵鏡做瞭研究。通過某一點的光綫越多,則該點的熱越強。平行於主軸的光綫入射到球麵鏡時,則反射到這個軸上。從球麵鏡上各點反射的全部光綫都在這樣一個圓麵內,這個圓麵垂直於軸,並且這些光綫僅僅通過軸上一個相同的點。他造瞭一麵由幾個不同的球環組成的鏡子,每一個球環都有它自己的半徑和中心,然而要精確選擇所有的球環使所反射的光綫準確地集中到同一個點上。下麵是聞名的“阿勒·哈增問題”:給定發光點和眼睛的位置,尋求球麵鏡、圓柱麵鏡或圓錐麵鏡上的發生反射的某一點。這個問題是在托勒密的光學研究中發現的。在阿勒·哈增對它進行熟練而又復雜的討論之後,它在歐洲就聞名瞭,因為它提齣瞭存在著幾何學睏難的一般問題。
在重復托勒密做過的工作當中,阿勒·哈增測量瞭人射角和摺射角,並證明瞭托勒密關於人射角和摺射角之比是常數的說法是錯誤的。但是,他們兩個人都沒有發現真正的摺射定律。阿勒·哈增的儀器是由一個被垂直地架著的帶有刻度的圓形銅盤構成的,並把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入射光綫通過盤邊的孔洞並通過中心穿瞭孔的圓盤麵。這個儀器十分類似於現在在初等教學中使用的儀器,具有允許準確地讀齣入射角和反射角的便利之處。
當太陽和月亮靠近地平綫時,其直徑顯著加大,他斷言這是一種幻覺,是由於它們的大小是以地麵物體的較小的距離來作估計而造成的。這種解釋在今天仍然流行,但是沒有被普遍接受。阿勒·哈增得到的結論是,行星和恒星沒有接受來自太陽的光,而是它們自己在發光。
阿勒·哈增是第一個詳細敘述和描繪人眼的物理學傢。他說,他是根據解剖學著作作齣他的解釋的。眼睛某些部位的名稱起源於譯成拉丁文的阿勒·哈增的描述,例如“網膜”、“角膜”、“玻璃狀液”(玻璃體)、“前房液”等術語。
他的一些阿拉伯前輩和同時代人以及他自己,是堅決反對歐幾裏得和柏拉圖學派關於視覺是由眼睛放齣光綫的理論的;他們贊成德謨剋裏特和亞裏士多德的觀點,即視覺的原因來自被看見的物體。
阿拉伯人發展瞭“比重”的概念,並作齣瞭測定它的實驗。阿勒·比魯尼為此使用瞭一個帶有嚮下傾斜的噴嘴的容器。把水灌進容器直到噴嘴口,然後把物體浸入容器中,同時稱量溢齣的水的重量,最後和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比較,就得到瞭比重。阿勒·哈齊尼在1137年寫成瞭《智慧秤的故事》,在這本書裏,他描述瞭一根帶有5個秤盤的奇妙的杆秤,用於測定在空氣中和水中的物體的重量。一個秤盤可以沿著有刻度的秤杆移動。他指齣瞭空氣也一定具有浮力,因而它使物體的重量減少。
前言/序言
《時空迷蹤:超越已知邊界的宇宙探索》 圖書簡介 《時空迷蹤:超越已知邊界的宇宙探索》並非一部聚焦於經典物理學發展脈絡的著作,而是深入當代前沿物理學與天體物理學最尖端、最具爭議性領域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探索。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跨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疆界,深入理解那些挑戰我們直覺、甚至可能顛覆現有物理學框架的宏大猜想與觀測數據。 第一部分:量子引力的幽靈 本書的開篇將立刻將讀者置於物理學最核心的矛盾麵前:如何調和描述宏觀時空的廣義相對論與描繪微觀粒子行為的量子力學。 第一章:時空的“像素化”:弦理論的幾何構想 本章詳盡剖析瞭高維時空理論(如M理論)如何嘗試統一所有基本力。我們將深入探討弦論中的緊化(Compactification)機製,解釋為什麼我們感知到的隻有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以及額外的六維或七維空間可能隱藏的形態——卡拉比-丘流形(Calabi-Yau Manifolds)的數學美感與物理局限性。探討瞭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作為替代方案,如何通過將時空本身視為由離散“圈”構成的網絡,來解決奇點問題,並討論其在預測早期宇宙信息方麵的前景。 第二章:黑洞的熵與信息悖論 本書將詳細闡述霍金輻射的理論推導,以及由此引發的“信息悖論”——信息是否真的從黑洞中永遠丟失?我們將梳理防火牆(Firewall)理論、軟毛(Soft Hair)假說,以及“互補性原理”等一係列旨在調和量子信息論與廣義相對論的尖銳辯論。本章不僅涉及理論推演,更側重於未來觀測(如事件視界望遠鏡的下一代升級)可能提供的間接證據。 第二部分: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的隱形骨架 當前宇宙學模型(ΛCDM模型)的基石——暗物質與暗能量占據瞭本書的第二大部分,這一部分著重於實驗物理學的前沿進展和理論模型的多樣性。 第三章:尋找WIMP的“幽靈”:地下與太空的狩獵 本書詳盡迴顧瞭對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的經典搜索(如XENONnT、LUX-ZEPLIN等實驗)。我們不隻是羅列實驗結果,而是深入探討瞭如果WIMP的理論預測未能被證實,物理學傢將轉嚮何處:軸子(Axion)的搜尋(如ADMX實驗)、惰性中微子(Sterile Neutrinos)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過星係暈的觀測數據來排除某些暗物質模型。 第四章:膨脹的宇宙:暗能量的本質之謎 暗能量——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是本世紀最大的挑戰之一。本章將介紹從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重子聲學振蕩(BAO)到超新星觀測(Type Ia Supernovae)如何共同確立瞭暗能量的存在。隨後,我們聚焦於其本質:是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Λ)的精確重現,還是更具時空依賴性的“精質”(Quintessence)場?書中將分析DESI、Euclid等新一代巡天項目如何試圖描繪暗能量的“曆史軌跡”。 第三部分:極端物理與多重宇宙的邊疆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帶領讀者進入更具推測性但極其引人入勝的領域,探索宇宙的終極結構和我們存在的本質。 第五章:宇宙早期的高能遺跡:暴脹理論的精確檢驗 本章聚焦於宇宙大爆炸後的最初一瞬間——暴脹時期。我們將詳細解讀暴脹理論如何解決視界問題和平坦性問題,以及其最關鍵的預測:原初引力波(Primordial Gravitational Waves)産生的B模極化。本書將評估BICEP/Keck等實驗在搜索B模方麵取得的進展,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極其微弱的信號來確定暴脹勢能的形狀。 第六章:時空之外的維度:膜宇宙與平行現實 如果我們的宇宙隻是一個“膜”(Brane),漂浮在更高維度的“體”(Bulk)中,會發生什麼?本章深入探討瞭 Randall-Sundrum 模型,以及這些模型如何通過引力泄露來解釋為什麼引力比其他基本力弱得多。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多元宇宙”(Multiverse)理論的不同分支,包括永恒暴脹産生的“泡泡宇宙”圖景,以及這些理論如何(或如何不能)被經驗物理學所檢驗。 第七章:信息、意識與宇宙的終極命運 在全書的收尾,我們將探討物理學與哲學交叉的前沿問題。我們討論瞭“數字物理學”的猜想,即宇宙可能是一個信息處理係統,以及費曼在量子計算中的先驅思想如何被用於理解黑洞信息流。最後,本書展望瞭宇宙的幾種可能的終極命運——大撕裂(Big Rip)、大凍結(Big Freeze)或大擠壓(Big Crunch)——並討論瞭暗能量特性如何決定瞭這些宏大終局的概率。 目標讀者與風格 《時空迷蹤》麵嚮所有對當代物理學最前沿挑戰抱有強烈好奇心,並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讀者。本書的敘述風格力求在保持科學嚴謹性的同時,充滿生動的類比和對未解之謎的激情。它避免瞭枯燥的數學推導,轉而關注概念的衝突、實驗的設計藝術,以及科學傢們在麵對未知時所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這是一次對人類智力邊界的極限遠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