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致希腊人书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致希腊人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罗马] 塔提安 等 著,滕琪,魏红亮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典哲学
  • 希腊哲学
  • 文化批评
  • 西方哲学
  • 尼采
  • 伦理学
  • 思想史
  • 译文
  • 两希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81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54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文明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叫做“两希文明”。顾名思义是说,西方文明有两个根源,由两种具有相当张力的不同“亚文化”联合组成,一个是希腊一罗马文化,另一个是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国人在地球缩小、各大文明相遇的今天,日益生出了认识西方文明本质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不再停在表层,不再满意于泛泛而论,而是渴望深入其根子,亲临其泉源,回溯其原典。

作者简介

作者:(古罗马)塔提安等译者:滕琪魏红亮丛书主编:包利民章雪雷

目录

总序
中译者序
赫马的牧人书
《赫马的牧人书》导言
第一卷异象
第一篇 抵挡不洁与骄傲的意念,及教训赫马对其子女的疏于管教
第二篇 再次论到有关他对其多嘴的妻与好色之子的疏于管教,及其自身的疏于警醒
第三篇 论及圣教会的建筑,及各样因堕落受罚者的序列
第四篇 关于即将临到众人的审判与苦难
第五篇 关于诫命

第二卷 诫命十二篇
第一篇 信靠上主
第二篇 远避恶言,素常施济
第三篇 论远避谎言,及赫马对其伪善的忏悔
第四篇 论以淫乱之故休妻
第五篇 论忍耐之德
第六篇 如何认识每个人具有的两种灵,及如何分辨之
第七篇 论敬畏上主,不惧鬼魔
第八篇 节制以避恶行善
第九篇 向上主恒切祷告,不致动摇
第十篇 勿使我们里面的圣灵担忧
第十一篇 先知与灵可以通过其行为查验出来,以及论两种灵
第十二篇 双重的愿欲:上主的诫命能够被保守,信众无须惧怕魔鬼

第三卷 寓言十则
第一 在此世我们没有永久的母邦,应寻求上主的来临
第二 正如葡萄藤为榆树所扶持,富者也为贫者的祈祷所扶持
第三 正如在冬季难以分辨活树与槁木,在此世公义者与不义者也是如此
第四 正如在夏之树木可借着果实与枝叶分辨出,在将来之世中义者与暂乐的不义者之分别也是如此
第五 论真实的禁食祷告及其赏赐:兼论身体的圣洁
第六 论两种纵欲者,及其死亡,堕落,与永罚
第七 悔改者必须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实
第八 蒙召者与悔罪者之罪各自不周,但所有人都将按照其悔改与善功的分量受报
第九 在建塔中战斗与得胜的教会的奥秘
第十 论忏悔与天使的职权

致希腊人书
亚述的塔提安导言
第一章 希腊人无理地宣称其创造的技艺
第二章 哲学家们的恶习和谬误
第三章 嘲诸哲学家
第四章 基督徒们单单敬拜上帝
第五章 基督教中创世的教义
第六章 基督徒关于重生的信念
第七章 关于人类的堕落
第八章 诸神在人类中的罪恶
第九章 他们助长迷信
第十章 异教之神的荒谬可笑
第十一章 人类的罪并非由于命定,而是由于自由意志
第十二章 两种类型的灵
第十三章 魂之不朽的推论
第十四章 守护神应受到比人类更为严厉的惩罚
第十五章 与圣灵合一的必要性
第十六章 诸神所展现的能力是徒劳的
第十七章 诸神向追随者空言许诺以健康
第十八章 诸神是在行骗,而非医治
第十九章 诸神崇拜是堕落的起源
第二十章 感恩永远归于上帝
第二十一章 基督教教义和希腊人关于神的比较
第二十二章 希腊人的节庆仪式之可笑
第二十三章 拳击手与角斗士
第二十四章 其他大众娱乐
第二十五章 众哲学家的自我吹捧和相互争吵
第二十六章 对于希腊人学问的嘲笑
第二十七章 基督徒所受的憎恨是不公正的
第二十八章 对于希腊人的立法的谴责
第二十九章 塔提安皈依之缘由
第三十章 他是如何断然反抗魔鬼的
第三十一章 基督徒的哲学远比希腊人的古老
第三十二章 基督徒的教义与那各执一词的争论迥异,且适合于所有人
第三十三章 为女性基督徒辩护
第三十四章 对于希腊人所竖立的雕像的嘲笑
第三十五章 塔提安作为目击证人的陈述
第三十六章 关于摩西的古老的迦勒底的证词
第三十七章 腓尼基人的证词
第三十八章 摩西在伊那科斯统治下的埃及
第三十九章 希腊国王名录
第四十章 摩西远早于那些异教的英雄们且更可信
第四十一章 续上
第四十二章 作者的总结陈词

致奥托莱库斯书
安提阿的提阿菲罗斯导言
……
为基督徒一辩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要说赫马和他的弟弟,是最早的黑马(圣保罗的朋友)①较年长的孙辈,并不算是非常大胆的猜测。《牧人书》可能基于个人回忆,基于被预言的圣灵所责备的家族传说以及其大能的里程碑的传说。此书向我们证明了,赫马努力“为家族祈福”的觉醒的良知。但是,尽管可能如此,这第二位赫马,得到弟弟的认可,重现了在《丢格乃妥书》(the Epistle to Diognetus)中描写的,对最初岁月的记忆,当时的基督徒尽管命运悲惨,却“总是欢欣喜悦”。他因此编写了一篇无韵律的田园牧歌,无疑再现了圣保罗评论的那些“先知发预言(proph-esyings)”之口传的例子。因此我们推测,当这种情感流露让哥林多教会的教团感到慌乱困窘时,便成了使徒责难的对象,在诸如此类的“异象”、“诫命”和“寓言”等较崇高的例子中,其形式或多或少是人性化的,但在道德教导方面,则是对抗异教神谕,对抗其污秽亵渎主张的有力证言。
  既准许又制约这种证明,此圣灵宽容的智慧,可见于与之抗衡的神巫的(Sibylline)及其他异教言论。(参《使徒行传》16:16-19)带着这种观点,赫马完成了他的著作。他把它写成一部单纯的虚构故事(正如威廉·考柏假借亚历山大·塞尔扣克之名作诗),并引出赫马和克莱门(Clement),以确定在他的寓言中被理想化的时代。他非常文雅而有说服力地追溯早期基督徒,把他们看做孟他努教派观点的反对者。正如德尔图良(Tertullian)所批评的那样,这个观点如此强烈地主导了整部作品,我们惊讶地发现,Wake和其他学识极其渊博的人,都勉强承认信奉保罗主义的赫马是它的真实作者。
  ……

前言/序言

  西方文明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叫做“两希文明”。顾名思义是说,西方文明有两个根源,由两种具有相当张力的不同“亚文化”联合组成,一个是希腊一罗马文化,另一个是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国人在地球缩小、各大文明相遇的今天,日益生出了认识西方文明本质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不再停在表层,不再满意于泛泛而论,而是渴望深入其根子,亲临其泉源,回溯其原典。

  我们译介的哲学经典处于更为狭义意义上的“两希文明时代”——即这两大文明在历史上首次并列存在、相遇、互相叩问、相互交融的时代。这是一个跨度相当大的历史时代,大约涵括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八百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两希”的每一方,这都是一个极为具有特色的时期,它们都第一次大规模地走出自己的原生地,影响别的文化。首先,这个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余威之下,希腊文化超出了自己的城邦地域,大规模地东渐教化。世界各地的好学青年纷纷负笈雅典,朝拜这一世界文化之都。另一方面,在这番辉煌之下,却又掩盖着别样的痛楚;古典的社会架构和思想的范式都在经历着剧变;城邦共和体系面临瓦解,曾经安于公民德性生活范式的人感到脚下不稳,感到精神无所归依。于是,“非主流”型的、非政治的、“纯粹的”哲学家纷纷兴起,企图为个体的心灵宁静寻找新的依据。希腊哲学的各条主要路线都在此时总结和集大成:普罗提诺汇总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路线,伊壁鸠鲁/卢克来修汇总了自然哲学路线,怀疑论汇总了整个希腊哲学中否定性的一面。同时,这些学派还开出了与古典哲学范式相当不同的、但是同样具有重要特色的新的哲学。有人称之为“伦理学取向”和“宗教取向”的哲学,我们称之为“哲学治疗”的哲学。这些标签都提示了:这是一个在剧变之下,人特别关心人自己的幸福、宁静、命运、个性、自由等等的时代。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哲学。那个时代的哲学会不会让处于类似时代中的今人感到更多的共鸣呢?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致希腊人书 穿越历史的回响:一部思想的史诗,一次灵魂的对话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古希腊文明以其璀璨的光芒,照亮了西方思想的源头。从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传说,到雅典广场上的智者辩论,再到亚历山大港的知识殿堂,古希腊人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其中,那些承载着深刻洞见、充满力量的著作,更是如同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前行。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旨在重现这些思想的辉煌,而《致希腊人书》正是这套丛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论述,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封写给古希腊灵魂深处的深情呼唤。它以一种独特而充满魅力的视角,试图唤醒沉睡的智慧,重燃对真理的热情,并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索古希腊文明核心价值的旅程。 一、 穿越时空的问候:为何“致希腊人”? “致希腊人书”——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份深沉的致敬和一份强烈的召回。它并非仅仅是记录古希腊的辉煌,更是一种与古希腊精神的深度连接。想象一下,在现代喧嚣的尘世中,有人提笔写信,收信人却是那些早已化作历史尘埃的先哲们。这封信,既是对他们伟大思想的敬意,也是对其精神遗产的追问。 本书所“致”的,不仅仅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个地理区域的希腊人,更是那个时代所孕育出的独特精神特质——理性、求索、勇气、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它关注的是那些构成了古希腊文明灵魂的核心元素,那些至今仍然 resonating(回响)于我们内心的普世价值。 这本书并非要复兴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而是要挖掘其思想的根基,探寻其哲学的灵魂。它试图理解: “希腊精神”究竟是什么? 是苏格拉底对真理的执着,是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探索,是亚里士多德对逻辑与现实的分析,还是荷马史诗中英雄们的悲壮与荣光? 为何古希腊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它们的哪些洞见,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触动我们最深处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连接并汲取古希腊文明的智慧? 《致希腊人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方式,开启了这场与古希腊先哲的对话。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希腊文明的伟大,同时也折射出我们自身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迷失与追寻。 二、 思想的星辰大海:书中的核心探索 本书的叙述并非线性或碎片化的,而是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引导读者深入古希腊思想的腹地。它可能涉及以下几个重要的哲学领域,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呈现: 哲学的黎明:从神话到理性 书中可能会追溯哲学诞生的那一刻,当人类从对神祇的敬畏转向对自然万物的理性探究。它可能会讲述那些伟大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他们如何试图用“逻各斯”(logos)来解释世界的本源,而非仅仅归咎于神明的意志。 我们可能会看到,理性思维如何逐渐取代神话思维,成为探索真理的主要工具。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精神革命。 苏格拉底的追问: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这位“雅典的牛虻”,以其独特的对话方法,将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类自身和道德的探讨。书中可能会重现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他临刑前对死亡和灵魂的思考。 “认识你自己”——这句铭文在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在苏格拉底那里得到了深刻的阐释。书中会探讨,通过质疑和反思,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所处的道德世界。 对美德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谦逊,是苏格拉底精神的核心,也是本书试图唤醒的宝贵品质。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超越感官的真实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将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其“理念论”(Theory of Forms),即在感官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完美的“理念世界”,我们所见的万物只是其不完美的投影。 “洞穴的比喻”——这个著名的寓言,将生动地展现人们如何被束缚在感官的囚笼中,而追求知识便是走向光明、认识真实的艰难过程。 书中还会触及柏拉图对理想国、正义、爱等概念的探讨,展现他对一个更美好、更公正社会的构想。 亚里士多德的现实王国:逻辑与经验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他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可能会介绍他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的思想。 他提出的“四因说”(material, formal, efficient, final cause),为我们理解事物提供了系统的框架。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eudaimonia)的追求,将其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并强调通过实践美德来实现。书中会展现他对伦理学与政治学的深刻见解。 悲剧的诗意:人生的无奈与抗争 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理性与哲学,更在于其深邃的悲剧意识。书中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哲学论述,还会触及古希腊的悲剧作品,如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戏剧。 这些悲剧,通过对命运、神意、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人类在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的挣扎与抗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生的局限性和悲剧性。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恰恰是古希腊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传承与回响:给现代读者的启示 《致希腊人书》并非是一份枯燥的历史文献,而是一场具有现实意义的对话。它试图通过解读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来回答现代人所面临的困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真伪,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质疑精神,柏拉图对“理念”的追求,都为我们提供了方法。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我们如何理解“美德”的价值,追求更深刻的人生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依然是指导我们生活的重要参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记得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存在”本身的敬畏? 古希腊的悲剧精神,提醒我们要看到人生的另一面。 如何才能真正地“认识你自己”,并活出更真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我们自身的存在,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它鼓励我们: 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 像古希腊人一样,对世界充满疑问,对未知充满探索的勇气。 锤炼理性思维: 学习逻辑推理,审慎判断,不被表象所迷惑。 追求卓越的品格: 将美德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关注外在的物质成就。 深刻理解人性的复杂: 承认人生的不确定性与局限,并在其中寻找坚韧与希望。 重拾对“美好”的追求: 不仅是物质的美,更是精神的美,是思想的美,是生活的美。 结语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致希腊人书》是一次思想的远航,一次灵魂的洗礼。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传递;不是历史的陈列,而是生命的共鸣。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促膝长谈,你将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并重新发现那些深藏于你内心,等待被唤醒的希腊精神。这是一份献给所有渴望理解人类文明深度,追求精神富足的读者的礼物。它将带领你穿越历史的迷雾,触摸古希腊文明最闪耀的星辰,并最终,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生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丛书(或至少是这一册)的出版,对于国内的学术和文化界而言,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它展现了一种对知识的珍视和对学术质量的极致追求。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以一种沉浸式、无干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一些被现代社会过度简化或片面解读的古代智慧。书中的某个论述片段,让我对“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体悟,这种思想上的触动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给予的深度慰藉。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立刻被遗忘的“流水账”,而是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观察世界角度的书籍,值得每一位对人类文明源头抱有好奇心的人细细品味,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古朴而又不失典雅的字体选择,到内页纸张的触感和色泽,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深深敬意。当我初次捧起它时,就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译者的用心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有所体现,无论是扉页的排版还是注释的详略得当,都显示出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文本复制,而是一次精心的学术重塑。特别是封面设计上所采用的那种带有历史沧桑感的纹理,仿佛能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哲人沉思的场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的重视,对于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捧读时便心生敬畏,自然而然地将心神沉浸于文字之中,去探寻那遥远智慧的微光。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思想史的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所营造的“对话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古代的广场之上,与那些伟大的先驱者进行着面对面的辩论。这种感觉并非源于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源于译文对原文中辩证逻辑和语气强弱的精准捕捉。它没有将古人的思想“神化”或“僵化”,而是将其还原为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思辨过程。当你读到某个论断时,会忍不住在脑海中反驳,或者试图寻找其逻辑上的漏洞,这种主动的思维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阅读的开始。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内在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有的结论,这才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非常精妙的“渐进式深入”的编排艺术。开篇部分似乎是稳健的铺陈,用相对直白的语言引入核心议题,为后续的复杂论证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或译者)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认知跳点”,在看似平缓的叙述中突然抛出一个需要读者停下来深思的核心悖论或精妙洞见。这种节奏的把控,让阅读体验如同攀登一座层次分明的山峰,既有平缓的坡道让你蓄力,又有陡峭的岩壁让你挑战自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某些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补充说明,它们不是突兀的脚注,而是有机地融入正文的脉络之中,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从而更好地去审视文本背后的思想生态。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译文的流畅度和精准度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面对那些拗口的古希腊概念和复杂的句式结构,译者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直译,而是通过精妙的语境处理,使得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火花得以用现代人可以理解且富有韵味的方式重新绽放。有几处关键的哲学论断,我特意对比了自己记忆中其他一些译本的理解,此版译文的阐释角度更为新颖,也更贴合文本深层的内在逻辑。这种高水准的翻译工作,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早期哲学典籍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因晦涩而退却的思辨旅程,变成了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不厌其烦地指引我穿过思想的迷宫,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清晰,让人在理解复杂概念时丝毫没有感到知识上的滞涩感。

评分

相较而言,后现代主义才是乌托邦的真正敌手。詹姆逊说:“反乌托邦迎合了后现代主义,至少迎合了对高度现代主义本身所作的毫不宽容的后现代批判,即认为它是压迫性的、总体化的、男性中心的和权力主义的,带有某种更极端的、非人性的傲慢,比柏克对同代得雅各宾派所能设想的特征更甚。” 德里达的解构以此为甚。其对乌托邦的瓦解最终深入语言层面,以语言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来打击任何意义上的确定性。他不承认任何的自明价值,任何的是非曲直,在他的解构武器面前,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相较于伯林的多元论,这种价值相对论破坏性的力量大的惊人,也大得可怕。

评分

《梵语文学读本》选读的都是梵语文学中的一些经典性作品。《薄伽梵歌》出自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宗教哲学长诗。佛教诗人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古典梵语叙事诗的早期典范作品。迦梨陀娑是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我们选读了他的抒情诗集《时令之环》、叙事诗《罗怙世系》和《鸠摩罗出世》。其中的《罗怙世系》可以说是学习梵语的必读书目。胜天的《牧童歌》是古典梵语抒情诗的晚期优秀作品。以上都是诗体作品。波那的《戒日王传》则是一部散文叙事作品。

评分

《梵语文学读本》选读的都是梵语文学中的一些经典性作品。《薄伽梵歌》出自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宗教哲学长诗。佛教诗人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古典梵语叙事诗的早期典范作品。迦梨陀娑是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我们选读了他的抒情诗集《时令之环》、叙事诗《罗怙世系》和《鸠摩罗出世》。其中的《罗怙世系》可以说是学习梵语的必读书目。胜天的《牧童歌》是古典梵语抒情诗的晚期优秀作品。以上都是诗体作品。波那的《戒日王传》则是一部散文叙事作品。

评分

88777777777776666

评分

后来的护教士中,有来自米所波大米的塔提安(Tatian),曾赴罗马,他着书说明基督教的优越性,也编着《四福音合参》;在雅典的亚田那歌瑞(Athenagorus)也写作《护教书》以及《论死人复活》;安提阿的主教提阿非罗(Theophilus)写作《致奥图来克(Autolycus)书》,驳斥异教哲学家;撒狄的主教米利都(Melito),其20本着作未能存留;黑格西朴(Hegesippus)是改信主基督的犹太人,收集早期教会的资料,以见证基督教会的真实。在这些“护教士"行列中,以极负盛名的游斯丁(Justin)为代表。他后来殉道,因此被称为“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质量也很好

评分

第二世纪的“护教士”——据优西比乌(Eusebius)《教会历史》的记载:最早的一位护教士是雅典的主教邝德瑞特(Quadratus),他曾写作《护教书》(Apology)上书皇帝黑德良。在书中他见证说:被主耶稣亲自医治的人,有些还存活到当代(第一世纪末)。另一位在雅典的亚里司泰德(Aristides),也曾写作护教书信上书黑德良。

评分

《梵语文学读本》选读的都是梵语文学中的一些经典性作品。《薄伽梵歌》出自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宗教哲学长诗。佛教诗人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古典梵语叙事诗的早期典范作品。迦梨陀娑是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我们选读了他的抒情诗集《时令之环》、叙事诗《罗怙世系》和《鸠摩罗出世》。其中的《罗怙世系》可以说是学习梵语的必读书目。胜天的《牧童歌》是古典梵语抒情诗的晚期优秀作品。以上都是诗体作品。波那的《戒日王传》则是一部散文叙事作品。

评分

反乌托邦也是乌托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