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精神障碍患者
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里,研究者特别注重对执法者与精神障碍者间的互动作研究。一篇关于已出院的精神病患者犯罪行为的早期文献极具启发性。Rabkin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论述了已出院精神病患者的被捕率高于普通人,尤其是因为攻击性的行为。对于这种被捕率的不均衡,Rabkin提出两种解释:第一,有一小部分精神病患者在住院之前就有过犯罪记录,一出院他们就继续了反社会的行为方式,正是这些惯犯显著地提高了精神病患者的被捕率。事实上,无犯罪史的出院患者比普通人的被捕率还低。第二,从精神病院出院的罪犯大部分被诊断为酗酒、药物成瘾或反社会人格障碍,这在研究中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酗酒和药物成瘾不属于严重和典型的精神障碍,因此成瘾障碍一直是传统精神障碍的边缘地带。一般情况下,临床医生如果找不到其他方法来评判反社会行为,就会把违法犯罪的人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Rabkin发现,如果将酗酒、药物成瘾和反社会人格这三类排除在外,无犯罪史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被捕率与普通人群就可以等量齐观了。“对于有被捕史的、被初步诊断为药物滥用和人格障碍的患者要单独考虑,其余的患者比普通人的风险性还小”。
研究发现,警察可能更倾向于逮捕有精神障碍的罪犯。经过训练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观察了1382次警察对民众的盘查(涉及2555位市民),并根据特定的标准(重症精神障碍主要症状检核表)对这些人的精神状态作了评估。警察确认506人为嫌疑对象,有148人应该被逮捕;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认为仅仅是506名嫌疑犯中的30人和148名被逮捕者中的14人表现出精神障碍的特有症状。对比实际的诊断结果,在警察逮捕的嫌疑犯中,有精神障碍症状的比无症状的嫌疑犯多出20%,因此我们说警察更倾向于逮捕有精神障碍的罪犯。由于很多精神障碍患者表现出令人厌恶的症状,如骂人、好斗、粗暴无礼,因此他们被逮捕的可能性稍高也不足为奇。从某种程度上说,警察逮捕精神障碍者也可能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而在很多案件中,警察并不能辨别出个体的行为是否是精神障碍的表现,而是认为他们只是粗暴无礼、令人生厌而已。
从Terplin的经典研究发表后的20年内,国内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在执法过程中如何管理精神障碍者的方法问题发生了改变。首先,警察学校会对执法者作更多的关于如何鉴定和处理精神障碍者的训练。在某些社区中,警察已经开始委派经过特殊训练的联络官协助障碍患者。其次,全国的社区都在建立专门的法庭,即心理健康法庭,为拘禁或起诉精神障碍者和精神发育迟滞者——被控告非暴力犯罪或轻微暴力犯罪提供另一种选择。这样,患者就可以得到收容、治疗或培训,胜过将他们拘禁在监狱之中。精神健康法庭的建立才刚起步,需要不断地评估才能判断它是否有效。但是,它提供了替代方案,有希望去改变体现某些精神障碍者生活轨迹的“逮捕一监禁一开庭一释放一再逮捕”的恶性循环过程。
……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犯罪心理学(第7版)》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刺激”的内容,比如详细描述犯罪过程,或者揭秘犯罪心理的“黑暗面”。然而,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提供的是一种更为理性、更为科学的分析视角。作者并没有过分渲染犯罪的恐怖,而是着力于解释“为什么”会发生犯罪。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犯罪人格形成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犯罪人格障碍的特征,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并深入剖析了这些障碍是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的。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很多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的恶劣行为,可能源于他们病态的心理结构。同时,书中关于犯罪预测和预防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实际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心理评估、干预措施来降低再犯率,以及社会在预防犯罪方面可以扮演的角色。这让我看到了犯罪心理学不仅仅是一种揭秘工具,更是一种能够带来积极改变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犯罪”这个词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惩罚,更是对人性深层问题的探索和对社会安全体系的思考。
评分拿到《犯罪心理学(第7版)》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重口味、血腥场面的书,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性的探讨,用科学的视角去解读那些令人费解的犯罪行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情境因素”在犯罪中的作用的分析。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即使一个人内心并没有强烈的犯罪意图,但身处特定的环境,或者受到他人的影响,也可能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犯罪行为。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由意志”和“环境决定论”之间的关系。书中对犯罪心理测量和评估的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科学家们已经发展出了如此多的工具和技术,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预测再犯风险。这让我对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充满了好奇。这本书让我明白,犯罪不仅仅是个人道德败坏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心理、社会、甚至生物学因素。它让我用一种更客观、更全面的态度去理解犯罪,也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但也为我们如何照亮这片黑暗提供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侦探在解剖每一个罪犯的内心世界。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对一些晦涩的术语一开始有些畏惧,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人性化,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理论,并辅以大量的真实案例。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学派观点的融汇贯通,比如将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犯罪解释模型。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遗传和生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读完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一些基因上的细微差异,或者大脑结构的不同,也可能与冲动控制、攻击性等行为特征相关联。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人的“天性”究竟在犯罪行为中扮演了多大的角色?另一部分内容,则着重于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暴力和犯罪行为是如何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强化而习得的。这一点对于我理解青少年犯罪和群体犯罪非常有启发。当看到书中分析的那些因为模仿偶像、寻求群体认同而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时,我既感到悲哀,又觉得警醒。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犯罪并非仅仅是某个“坏人”的个人行为,它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在的心理驱动,也有外在的社会环境塑造。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解开一个层层包裹的谜团,而答案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评分《犯罪心理学(第7版)》这本书,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越过社会规范、触犯法律的行为。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打开了我通往一个神秘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娓娓道来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所吸引。它没有像很多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融入到生动的犯罪故事中,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侦破现场,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驱使着人们走向犯罪的深渊。书中的一些理论,比如精神分析理论在犯罪解释中的应用,让我对童年经历、潜意识冲突等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阴影,真的可能在日后扭曲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行为主义的观点,则强调环境和学习在犯罪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点也让我深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我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真的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犯罪类型进行细致分类和分析的部分,比如连环杀手、性犯罪者、经济犯罪者等等,每一个类别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谜团,等待着被剖析。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开始用更广阔、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阴暗面,也让我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颠覆我固有认知的旅程。我一直以为,犯罪分子都是“天生邪恶”或者“无可救药”的,但《犯罪心理学(第7版)》却让我看到,很多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令人心酸的成长经历、复杂的心理创伤,甚至是被忽视的社会问题。书中对受害者心理的研究,也让我深感震撼。它不仅关注加害者,也关注那些被犯罪行为所伤害的人们,探讨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康复等议题。这让我意识到,犯罪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摧毁了受害者的生活,也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创伤。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诱因”和“机会”的讨论,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犯罪倾向,并不会立即爆发,而是需要特定的环境诱因和犯罪机会的出现,才能将其推向深渊。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为一些潜在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温床?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人文关怀,它让我既能理性地分析犯罪的根源,也能感性地体谅犯罪者背后的不易,同时也对受害者充满了同情。它打破了我对犯罪的简单二元对立认知,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更复杂、更矛盾的一面。
评分很不错。值得购买。很好的商品
评分喜欢这类型的书,长知识,快打小哥也很给力
评分还行。。。。。
评分如果是想了解犯罪的定义,比如不作为犯罪的意义是什么,这里没有。理论太多
评分书不错一次买了两本!
评分这本书很有推理价值,儿子很喜欢看
评分印刷精美,字迹清晰,装订整齐,内容丰富。
评分如果是想了解犯罪的定义,比如不作为犯罪的意义是什么,这里没有。理论太多
评分很郁闷,纸也不好,墨的味道更是恶心,怎么可以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