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星位篇”、“小目篇”、“小目高目篇”三章,精选了实战中经常出现的三十种定式,并配以职业棋手的实战范例,以及对定式正确应用的实例,排除了难以理解和不合常规的定式。以黑棋为主线、白棋应对的形式构成。初学者只要学会使用这三十种出现频率较高的定式,提高棋力则指日可待。 (韩)李昌镐 著;陈启 等 译 著作 李昌镐,男,40岁,出生于1975年,韩国人。小学五年级时,即1986年成为职业棋手,14岁时在韩国KBS围棋王战中首获**,成为世界上*年轻的围棋**,1996年经韩国棋院特别批准升为九段。从排版和配图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现代化,这一点值得称赞。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棋谱中密密麻麻的小图,而是用大开本的设计,将关键的棋形图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图都配有详尽的文字注解,图文结合得相当到位。我尤其喜欢它在关键转折点处插入的“思考路径图”,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个导航系统一样,告诉你当前局面下,应该优先考虑A、B、C三个方向的思路,然后分别简要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劣。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招法。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吃透书中的所有内容,但仅凭这种注重读者主体性的编排思路,就足以让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它成功地将严肃的专业知识包装成了一种易于接受和吸收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老派棋谱的感觉。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那种板着脸孔、充斥着复杂符号和冷冰冰术语的传统棋书,结果翻开目录时,倒是发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章节标题,比如“棋盘上的心理博弈”或者“读懂对手的呼吸”。这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我对面,用一种极其生活化、充满哲理的方式来阐述围棋的精髓,而不是仅仅罗列那些已经被研究了几百年的定式变化。如果这本书能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战中的人性、情绪波动结合起来,我想,它就能超越普通技术指南的范畴,成为一本能让人在棋道上获得更高境界提升的“心法秘籍”。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布局阶段的战略选择”和“中盘转换时的风险控制”的论述,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而非只是对过往名局的简单复盘。这本书的排版也比较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费力,这对于长时间研究棋谱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这从他对于棋盘上每一个微小细节的描述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我注意到,在论述某个局部变化时,即便是多一个“飞”或者多一个“靠”所带来的细微目数差异,作者都用近乎数学公式般精确的语言进行了推敲和衡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专业人士的水准,但也无形中提高了普通爱好者的阅读门槛。我必须承认,某些段落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非常规的“手筋”和“急所”的阐述时。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推崇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对弈哲学,反对那种急功近利的快速试探,而是主张在每一个落子前,都进行一次深远的全局评估。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围棋的胜负往往不在于某一次惊天动地的搏杀,而是在无数次看似平淡无奇的应对中,逐步积累的优势。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高手过招,招招藏机”的写照,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像顶尖棋手那样思考”的指南,而非一本单纯的招法手册。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我们,棋盘上的胜负,很多时候取决于对对手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局势发展趋势的宏观洞察。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关于“局势判断”的论述,比如如何量化一块棋的“厚薄”与“效率”,以及在时间紧迫时,如何做出“次优但安全”的选择。这些内容对我这个在实战中经常因为过度计算而超时或失误的棋手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直接给出某个定式下“最佳”的第三手是什么,而是探讨了为什么在特定的全局背景下,某一手会比另一手更具战略价值。这种由表及里、直击思维核心的探讨方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在棋盘前的一些固定观念,感觉视野开阔了许多。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深入领会这本书的内在逻辑,但说实话,我有些困惑。它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宏大的叙事,用许多散文化的笔触描绘了围棋运动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意义,而不是集中火力解决棋局中的实际问题。我原以为会看到大量针对特定复杂局面下的精确计算和应对策略,比如在三三侵入后,白方如何选择弃子取势或强行粘住等等。然而,书中关于这些具体技术环节的论述显得有些蜻蜓点水,仿佛只是点到为止。这让作为一名努力提升段位的棋手,我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它更像是一本“围棋哲学读本”,而不是一本“实战工具书”。如果作者能将那些高屋建瓴的理念,通过一两个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实战案例来具象化地展示出来,我想读者的接受度和实用性会大大提高。目前来看,它更适合那些已经功力深厚,正在寻求精神层面升华的棋手,对于我这种还在为升段挣扎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找到那种“啊,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