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丛书”从2001年**辑问世,至今已连续出版了十多辑,发掘、整理、记录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论、功法和历史人物等,方便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研究及学练,并得到了读者及市场的认可。 王银辉编著的《车氏樊系形意拳(附光盘)》为丛书之一。形意拳是中华武术的**传统拳术,本书内容包括:桩功、五行拳、十二形拳、综合套路、器械等等。
王银辉,1965年生,数学教师,大学学历。1982年跟随王文彬先生学习山西车氏形意拳,1986年正式递帖拜师,有数十年丰富的实践、实战经验和拳术理论功底,对形意拳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力求从数学、力学和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形意拳。先后多次在《武魂》《武林》《精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颇有影响。
**章 桩功
**节 三体势站桩
第二节 三体势的练法
第三节 王文彬先生论三体势
第四节 三体势错误练法分析
第二章 五行拳
**节 劈拳
第二节 崩拳
第三节 钻拳
第四节 炮拳
第五节 横拳
第六节 五行拳总结
第七节 五行进退连环拳
第八节 五行拳出手路线
第九节 五行拳歌诀
第三章 十二形拳
**节 龙形
第二节 虎形
第三节 猴形
第四节 马形
第五节 鸡形四把
第六节 鼍形
第七节 燕形
第八节 鹞形
第九节 鹰形
第十节 熊形
第十一节 □形
第十二节 蛇形
第四章 综合套路
**节 龙形八式拳
第二节 杂式捶
第三节 综合形意拳
第四节 其他套路
第五章 器械
**节 武松棍
第二节 五虎断门刀(头趟)
第三节 形意八卦剑
第四节 形意鞭杆拳
第五节 赶脚鞭
第六章 形意拳械论
**节 樊瑞峰论形意拳
第二节 樊瑞峰论形意拳械
第三节 王文彬论形意拳
第四节 三步功夫说明
第五节 四梢三心归一说明
第七章 形意拳浅论
**节 樊家形意拳理法
第二节 武术随想录
附录
中华武林独树帜樊家形意有传人
山西车派樊系形意拳传人略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用心的,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配上苍劲有力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对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看到这本厚厚的一册,心想,这下可以沉下心来好好研究一番了。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挺好,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掉渣的纸,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读起来眼睛挺舒服的。我特别留意了里面的插图部分,虽然是印刷品,但线条勾勒得还算精细,能大致看出一些套路架势的影子。不过,老实说,光靠看图和文字,想要完全领会那种“形意”的精髓,难度还是挺大的。书里的一些术语解释得还算详尽,对于初学者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入门引子。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拳理时所引用的那些古代典籍的片段,很有文化底蕴,让人感觉到这套拳术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外在的呈现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让人愿意拿起它,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每走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劲力”的阐述部分,这是所有内家拳练习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作者对“寸劲”、“整劲”的区分和如何由“拙劲”过渡到“巧劲”的描述,相当细致入微,甚至用到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如橡皮筋拉伸后的瞬间爆发”或者“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我发现,书里对于发力过程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体结构学和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的,这使得原本玄之又玄的“内劲”有了一套可以被理解和尝试去遵循的路径。当然,文字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涉及到那些需要师傅手把手指导才能体会到的“触感”和“感觉”,单靠书本描述,总是隔着一层纱。但即便如此,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是非常宝贵的,它指导我的“意念”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避免了在练习中走入误区,算是为我指明了大致的航向。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层面的探讨,而不是单纯的招式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进、退、进、进”这样的口诀,而是深入挖掘了“意”在“形”中的作用。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似乎总是在强调“心法”的重要性,讲到如何通过呼吸来调整气血运行,如何将天地之气纳入己身。这种由内而外的修炼理念,让我对武术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反复阅读其中关于“桩功”的那几个章节,它描述的不仅仅是站立的姿势,更是一种心境的修炼——要求心如止水,意如磐石。虽然我没有跟着光盘进行实际练习,但光是文字描述带来的那种沉静感,就已经让我体会到了“定力”的含义。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偏向于学术性,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作为支撑,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宏大、更系统化的武术认知框架。
评分如果从实用性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碎片化的武术教学视频或文章,这本书从最基础的站桩、呼吸法开始,一步步过渡到单式、套路,直至最后的拆解和应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阶梯。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对于自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自我检验进度的参照系。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套路时,不只是给出了动作的图示,还附带了对每一个动作背后“技击含义”的深度剖析。比如,某个转折的动作,在不同方向的敌人面前,它分别代表着防守还是借力打力,这一点解释得非常透彻。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所有内容,但这本书像一本详尽的“路线图”,让我在面对浩瀚的武术知识时,不再感到迷茫,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一个阶段投入多少精力,非常有条理,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文化溯源部分印象尤为深刻。它没有将“车氏”这一流派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武术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似乎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追溯这个拳种的历史渊源,提及了早期的先贤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和演变。这种“考据”的严谨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武术教学手册,更像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志。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一些传统礼仪和练功禁忌的描述,这些细节往往是现代武术书籍容易忽略的,但它们却是维系一个武术体系传承的重要纽带。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敬畏感,体会到前辈们在传授技艺时的那份审慎与庄重。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挖掘,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怎么打”,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打”,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