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修訂版)(蔣勛說文學之美係列)
定價:39.80元
作者:蔣勛
齣版日期:2015年3月
頁碼:221
裝幀:平裝
開本:16
ISBN:9787508650234
無論是日常的生活美學,還是企業的創意美學,都是可以享受的競爭力。
美並不是“多”,美是你懂得選擇。
美不可旁觀,一定是涉入的。你涉入其中,纔有美的感動。
當美像沙漠裏的暗流一樣,潛藏在每個人的心裏,就會變成永遠的競爭力,變成一種可以長久使人安定的力量。
本書為《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的修訂版,內容更和諧而美,文字更順暢而雅。讀者可藉由這本小書,趣入寬廣而幽深、精妙而質樸的美學境界。蔣勛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勛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勛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産物,是從容、雍雅、慧黠、自適的人。
——颱灣作傢 張曉風
長久以來,弱勢者視美為,不敢言美;利益者視美為誇富,役使糟踐,美感已為GDP所犧牲。直到經濟轉型,苦於品牌升級、設計加值之時,纔迴首茫然,心虛自卑,模仿失據,而先生卻早數十年已藏寶救亡。齣之於小說、散文、藝術史、論述、繪畫,苦心孤詣,重構民族美學與曆史記憶,啓濛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審美享樂,獻身為美的傳道者,謙卑明亮,氣象恢宏,給瞭我們歡喜感動與榮耀自豪。
——蔣勛先生獲選2010年度颱灣地區“齣版風雲人物”的原因
001 /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023 /美的起源
067 /山水閤璧:從《富春山居圖》說起
093 /桃花源的塑造者——陶淵明
107 /《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
127 /《長恨歌》
187 /生命裏善與美
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節選)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們常常還會去美濃鎮,那個時候它其實已經開始轉型,慢慢從製造雨傘(油紙傘)、竹簾這類東西轉型到煙葉種植。我去采訪的時候,已經有很多種煙業,很多煙樓。那時很多朋友搞攝影時會特彆跑到美濃待一陣子,因為在颱北快速轉型的過程當中,美濃還保有瞭比較美的一麵。可是這美到底是什麼,非常不容易說清楚。是那些客傢太太們穿的老式藍布衣服嗎?是那些黑瓦或者紅磚搭配著荖濃溪旁綠色稻田的一種很協調的建築形式或色彩嗎?我不知道是什麼。這種美非常抽象。到美濃的人會好自然地說:美濃好美。
那時颱北開始拆掉老房子蓋樓房,在房子外麵澆築水泥,連瓷磚都還沒有,瓷磚還要再晚一點齣現。房子好像永遠蓋不完一樣,永遠是二樓上麵有四個柱子,然後露齣鋼筋來,三樓也是露齣柱子跟鋼筋來。其實一直到現在,在颱灣還能常常看到這類建築,讓人感覺它有一個很大的野心,永遠有蓋不完的房子。大傢看到的颱灣,永遠停留在一個沒有蓋完的工地上,一直是工地的感覺。這是讓我很訝異的狀況。
那時候我們到美濃,已經感覺到它至少是一個蓋完的建築群,瓦鋪完瞭,牆澆好瞭,它有一個收尾。你會感覺到,這樣一個村落,人生活在裏麵有一種安心的感覺。而且美濃的房子好像蓋瞭很長時間,所以它慢慢變得和四周的景觀非常匹配、協調。那時,我們去看望美濃的一位作傢鍾理和。他住在“笠山農場”。“笠山”的形狀像鬥笠,而農場裏所有的建築都是斜屋頂,相得益彰。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人為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協調。可是當我們看到有四個柱子的沒蓋完的建築時,會感到它跟周圍所有的自然景觀是不匹配的。
這些都涉及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經濟。我們常常講,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颱灣是窮睏的,它的産業基礎限定在手工業及市鎮的發展上,如前麵提到的苑裏的大甲席、八裏的石雕、鶯歌的陶瓷、水裏的大缸。每個地方大概都有一些小小的産業,地方就在這個小小的産業裏發展。突然小鎮有瞭很大的野心,湧進很多外來的東西。
在跟編輯朋友們談到關於“美、競爭力”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會迴溯到時代的齣發點,就是美如果是從長久的傳統裏傳承下來的話,我們會有一種審美習慣。如果問為什麼美濃是美的,其實很簡單,因為這裏的建築材料非常少,就是土和木頭,我們叫土木。這是老的市鎮建築基本的材料,沒有太多其他東西可以用。可是現在的問題是,可以從各國進口新的建築材料瞭。在所有的東西進來以後,人們有沒有判斷力跟選擇力,其實就成瞭決定一個地方是不是美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美並不是“多”,美是你懂得選擇。“少”可能是一個不美的條件限製,可是“少”其實在客觀上反而有一種協調性和統一性。前幾年去大陸旅行的朋友告訴我,江南好漂亮,都是白牆黑瓦。我說因為它沒有彆的,就是白牆黑瓦。從明清以來它的建築材料就是白牆黑瓦,所以它可以保有統一性。現在江南也不行瞭,因為東西多瞭。東西多瞭是對美的一個非常好的考驗,到底要讓多少不同的材質和不同的色彩放在一起纔是對的?
傳統産業的發展,因為是一個緩慢的曆史發展過程,它會慢慢熟悉材料,慢慢熟悉環境,真的像一棵大榕樹一樣,是從土地裏慢慢生長起來的。在這種不急的狀況裏,很少有不美的東西。可是一旦麵臨急迫,一忙,那個美常常就會亂掉,因為沒有心情去整理這些東西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在颱北工作,可是很明顯的感覺是,一到放假的時候,我往往要往這些鄉鎮跑。因為感覺到鄉鎮裏麵有一種非常穩定的力量,一個很厚實的力量,而同時好像害怕都市的東西像魔掌一樣很快打過去,可是它真的就過去瞭。
那個時候也有很多朋友去鹿港,在那兒可以看到非常傳統的锡製品:锡酒壺,锡蠟燭颱等。還有做香的工藝,是做那種拜祭用的香,甚至在路邊你都可以看到工匠用手很靈活地做這些香。zui近一次去鹿港,我真的嚇瞭一大跳,在天後宮前麵居然有一個非常大的香客大樓!我不太知道為什麼需要這麼大的香客大樓。如果一年隻有一次進香活動的話,大概也不需要這麼大的香客大樓。
我想這大概是對小鎮自己的文化特質忽然沒有瞭信心,被衝散掉,纔要做一個虛誇的東西,而小鎮原有穩定厚實的力量就開始消失瞭。那時候還保有的幾個美好的鄉鎮,其實後來在轉型過程中都有瞭很大的尷尬,除非那個社區有很強的自覺性,慢慢把社區原有的自我特徵保持下來。
…………
在蔣勛先生眼中,美是無處不在的:花朵的綻放是美,花朵的凋落是美,“一枝紅艷露凝香”是美,“梨花一枝春帶雨”是美,繁華是美,蒼涼是美,收獲是美,遺憾是美,真是美,善是美……美常常凝結在具體的實物當中,也作為精神底色流傳於世間。
美並無定法,感受美、認識美卻有路可循。美不僅帶來感官上的觸動,也是曆練生命、豐沛情感、釋放思想的動力。本書以“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為主題,涵蓋7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見的競爭力》、《山水閤璧:從<富春山居圖>說起》、《生命裏的善與美》等,在充塞著聲音、色彩與形體的世界,為讀者指畫一條通嚮美的小徑。
美潛伏於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珍重美,也就是珍重自己。
蔣勛
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颱灣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颱。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係主任。現任《聯閤文學》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巧妙得令人贊嘆,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敘述或主題堆砌,而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迷宮探險。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仿佛讀者是被作者牽著手,一步步從“看見”走到“理解”,再到“內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外部資料時的審慎態度,他引用的不僅僅是那些傢喻戶曉的商業巨頭,更多的是一些在特定領域默默耕耘、卻取得瞭驚人成就的“隱形冠軍”。這種選擇讓整本書的論證更具說服力和新鮮感,避免瞭陷入陳詞濫調的窠臼。每一次閱讀,我都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次高強度的智力體操,思維不斷被拉伸、重組。它迫使我跳齣自己固有的認知框架,去思考那些構成長期優勢的,那些無法被輕易復製、更無法在短期內被模仿的“護城河”究竟是什麼。讀完後,我感覺對“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並非全程輕鬆愉快,它更像是一次對固有觀念的溫柔“拷問”。作者的筆觸冷靜而犀利,他毫不留情地揭示瞭許多企業在追求“顯性”增長時所付齣的“隱性”代價。比如,在討論“創新文化”時,書中分析瞭許多組織如何因為過分強調短期KPI和量化指標,而扼殺瞭那些需要時間醞釀和試錯的真正顛覆性想法。這種批判性視角讓我感到既震撼又警醒。它不是在指責誰對誰錯,而是在呈現一種客觀規律:任何快速的成功都可能潛藏著未來衰落的種子。書中對於“長期主義”的闡述尤其到位,它沒有把長期主義描繪成一種遙不可及的道德高地,而是將其還原為一係列具體、可操作的決策原則。這讓那些原本聽起來有些虛無縹緲的“企業願景”,變得具體可感,甚至可以量化地評估其對未來競爭力的貢獻度。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衝擊力,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簡潔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初次翻開時,我並沒有期待它會是一本多麼硬核的商業分析,更多的是一種對“看不見的力量”的浪漫想象。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成功往往隱藏在那些光鮮亮麗的錶麵之下,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挖掘和體會的。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他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和案例,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地展示瞭那些看似虛無縹緲的“競爭力”是如何一步步構築起來的。比如,書中對某個國際知名品牌的文化塑造的分析,那種細緻入微到讓人起初感到有些苛刻的描述,最終卻展現齣瞭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生命力。這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平時看到的那些成功的“果實”,背後究竟承載瞭多少不為人知的“根係”的努力和堅持。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在追求目標時常常忽略掉的那些基礎性、結構性的問題。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於理論說教的書籍,可能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模型圖錶。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卻是極其“接地氣”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普通讀者對話,他摒棄瞭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甚至有點像朋友聊天般的口吻,將那些復雜的商業哲學轉化成可以被立刻理解和實踐的道理。特彆是關於“組織韌性”的探討那一部分,簡直是醍醐灌頂。我記得書中提到一個觀點,優秀的企業不是不會犯錯,而是它們從錯誤中學習和恢復的速度遠超常人。這種“韌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在日常的運營中通過不斷的試錯、反思和機製調整來培養的。讀到這裏,我甚至忍不住停下來,對照我們自己團隊目前的工作狀態進行瞭審視,發現我們在麵對突發狀況時的反應確實常常顯得有些遲鈍和慌亂,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改進藍圖。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或許在於它重塑瞭我對“價值”的定義。過去,我習慣性地將價值等同於市場份額、利潤率或品牌知名度這些顯性指標。然而,通過這本書的深入剖析,我開始關注那些更深層次、更具彈性的價值來源,比如知識産權的底層邏輯、供應鏈的抗風險設計,以及最關鍵的——人纔的自我驅動力。作者對“看不見的競爭力”的描繪,與其說是在談論商業戰略,不如說是在探討一種深刻的人性洞察和係統思維。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的“認知帶寬”被極大地拓寬瞭。它教會瞭我如何帶著一種更加宏大和辯證的視角去看待商業世界的潮起潮落,理解成功絕非偶然,而是無數個精心設計且有效執行的“隱形係統”協同作用的結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解碼器”,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解讀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背後的底層代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