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评传

顾炎武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祖武 著
图书标签:
  • 顾炎武
  • 明清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学术研究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史学
  • 国史
  • 近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28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23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世大儒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专家专家·绝版经典。 明清更迭的社会大动荡,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达于极点。是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缢死煤山,朱明王朝覆亡。四月中,此消息传到江南,人心震恐,一片混乱。五月,清军入踞北京,江山易帜,正朔顿改。当此国家、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顾炎武创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毅然走出书斋,投身时代洪流。
  《顾炎武评传》作者近获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的中央文史馆员证书。陈祖武教授以严谨务实的研究态度,以非凡大气的学科导师风范,深入清儒顾炎武的精神世界,回顾

内容简介

  《顾炎武评传》作者近获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的中央文史馆员证书。陈祖武教授以严谨务实的研究态度,以非凡大气的学科导师风范,深入清儒顾炎武的精神世界,回顾一代学术源流,纵笔顾炎武的创辟之功,撰述其至为深远的“人文”影响。

作者简介

  陈祖武,男,1943年10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65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祖武教授学风严谨,为学一丝不苟,以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及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职志,长期潜心于清代学术史研究,主要论著有《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学案史》、《清儒学术拾零》等。近年又主持撰写《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等。

目录

前言/001
第一讲 一个孕育大儒的时代/001
明清更迭的历史动荡/002
满汉文化的剧烈冲突/005
清廷文化政策的调整与满汉文化的合流/013

第二讲 晚明实学思潮的熏陶/019
“士当求实学”的家训/020
理学在晚明的衰微/022
经世思潮的兴起/025
晚明的西学输入/027
投身实学潮流/030

第三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033
弘光授官/034
乙酉四论/035
苏州从军/038
昆山之难/039
隆武遗臣/041

第四讲 歧路彷徨流转四方/045
远游之想初萌/046
被迫剃发/047
奔走大江南北/049
移居神烈山下/052

第五讲 陆恩案发初陷囹圄/055
陆案缘起/056
苏松人狱/057
重返南京/059
孤踪疑影/062

第六讲 只身远游吊古伤今/065
北游原因/066
首途胶东/067
淮北大雨/069
遍游齐鲁/070
幽燕怀古/072

第七讲 南北往返风尘仆仆/075
江上烽火/076
频谒明陵/077
吴门度岁/079
南下浙江/081
掉头北去/083

第八讲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085
西游秦晋/086
《明史》冤狱/089
置产章丘/092
垦荒雁北/095
刻书淮安/097

第九讲 莱州祸起再陷囹圄/101
京中闻祸/102
《忠节录》案/103
济南入狱/106
亲友搭救/110
《赴东》诗史/113

第十讲 以游为隐关山共老/117
初拒修史/118
三藩乱中/120
再拒鸿博/122
卜居华阴/126
死而后已/127

第十一讲 顾亭林致潘次耕书札考证/133
从游前诸札/134
从游期间诸札/139
鸿博特科及其后诸札/144

第十二讲 《广师》杂识/155
撰述缘起与成文时间/156
《广师》十贤学行述略/161
虚怀若谷相得益彰/168

第十三讲 不朽的学术巨著《日知录》/173
《日知录》纂修考/174
社会政治思想/181
经学思想/185
史学思想/191
文学思想/193
务实学风/196
《日知录集释》的纂辑/202

第十四讲 顾炎武礼学思想的历史地位/207
明道救世的礼学思想/208
顾炎武礼学思想在当世的反响/216
清廷与儒臣的回应/223
“礼学即理学”思想的定型/228

附录一 顾炎武年表/239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245

精彩书摘

  顾炎武生当明清鼎革。他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1682年2月14日)病逝,享年七十岁。顾炎武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大儒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大儒的时代。
  明清更迭的历史动荡
  十七世纪的中国,明亡清兴,王朝更迭,形成中国古史中又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从广义上说,明清更迭并不仅仅是指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朱明王朝统治的结束,以及同年五月清军的入据北京和四个月后清世祖颁诏天下,“定鼎燕京”。它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其上限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兴兵,其下限则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最终清除亡明残余,统一台湾。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其腐朽性亦越发显现出来。及至明神宗万历之时,朱明王朝已人末世。其间虽有过张居正十年(1573-1582年)的锐意革新,然而颓势已成,不可逆转。天启、崇祯两朝,更是江河日下,犹如痈疽积年,只待溃烂了。
  土地兼并,这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它的晚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明末,不惟地主豪绅巧取豪夺,更有官庄的肆意侵吞。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者身上,既有私租的榨取,复有官府繁苛赋役的重压,而辽、剿、练三饷的加派,则更属中国古史中所罕见的虐政。崇祯十二年(1639年),御史郝晋上疏,对加派的苛酷惊叹道:“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余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在重重压榨之下,人民生计荡然。崇祯末年,自江淮至京畿的数千里原野,已是“蓬蒿满路,鸡犬无声”。
  同经济的崩溃相终始,明末政治格外的腐败。阉寺弄权,士绅结党,贪风炽烈,政以贿成,一片亡国景象。明神宗在位四十余年,蛰居深宫,侈靡无度。熹宗一朝,宦官魏忠贤一手障天,祸国殃民。魏氏党羽,推行恐怖政治,黑暗腐朽,无以复加。崇祯帝当政十七年,尽管孜孜图治,然而病人膏肓,积重难返。因此,崇祯一朝,事事仰承独断的结果,不惟于颓局无补,反倒使谄谀之风日长。这样一个腐朽已极的封建专制政权,理所当然要遭到历史的淘汰。
  正当朱明王朝积弱待毙之际,地处我国东北的建州女真崛起。自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兴兵以来,短短半个世纪间,雄踞辽沈,虎视关内。皇太极继起,挥师频频叩关,出没于辽东、辽西、河北,乃至京畿一带,成为终明之世不得摆脱的忧患。而置朱明王朝于死地的,则是无路可投的农民大众。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白水县农民率先举起义旗。星星之火,倏尔燎原,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将腐朽的朱明王朝埋葬。但是,李白成的大顺农民政权没有能够得以巩固,入据北京仅仅四十余日,便又匆匆西去。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成果,为拥兵西进的满洲贵族所攫夺。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而只是凭借农民起义的力量,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变动。

前言/序言

  在中国学术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代。顾炎武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奇学博,志在天下,以其继往开来的杰出业绩,被誉为一代学术的开派宗师。
  顾炎武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承宋明理学衰微之后,他深得晚明实学思潮熏陶的裨益。一生为学,始终抱定经世致用宗旨,以严谨精勤的学风和朴实的经验归纳方法,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诗文等学。在众多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宏富的成就,留下几近五十种的宝贵著述。所著《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等,宛若一座无比厚重的丰碑,昭示了历史演进的轨迹,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顾炎武崇实致用的治学精神,严谨绵密的考证方法,以及他对广阔学术门径的开拓,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对整个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亦显示了深远的历史作用。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音韵文字学之所以能够从经学的附庸而蔚为大国,顾炎武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在学术思潮从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的转化过程中,作为一个开风气者,顾炎武的历史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中国学术界有个好传统,讲究道德、学问、文章的统一。古往今来,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生境界,几多儒林中人,潜心问学,甘淡甘贫,视名利若粪土,为学术而终身奋斗。顾炎武一生,将此三者融为一体,执著追求,终身以之,成为数千年儒林的楷模。他操志高洁,人格傲岸,时至今日,三百年过去,依然具有历久不衰的精神震撼力量。为他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缅怀这位三百年前的旷世大儒,就是为了从顾炎武的学行和思想中寻求可贵的历史借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祖武之治清代学术史,即自读顾亭林先生书起步。二十余年间,虽亦写有一二篇读书札记,然于亭林学行,实知之太少。原拟一如前辈学者赵俪生教授,俟晚年读书稍多,再去对亭林学行进行梳理。故而近十年间,有关顾亭林先生学行的文字,几乎不写。九八年初,承河北人民出版社古籍室主任李大星先生不弃,约撰顾亭林传记。虽几经婉拒,李先生犹错爱不减,实令祖武进退维谷,无可奈何。所可庆幸者,恰逢已故王冀民教授之大著《顾亭林诗笺释》由中华书局出版。王先生之遗著,系先生于顾亭林诗及学行潜心数十年研究之所得,原原本本,信而有徵。拜读再三,久蓄胸中之亭林学行疑问,得王先生指点而多获释然。有王冀民先生之力作为据,此时去撰写顾亭林小传,自可较之先前踏实许多。然而毕竟亭林先生行奇学博,祖武至今日犹未明白者尚多,以下所述,依旧有不少未得要领之处。就权且充一阶段性作业,请读者诸君指教吧。
  亭林小传结撰过半,承苏州大学周可贞博士盛谊,远道颁赐大作《顾炎武年谱》。顾亭林学行研究得此新著,无疑将会是一个有力推动。前辈哲人云,“学如积薪,后来居上”,信然!
  同学诸友,梁君勇、袁君立泽、曹君江红、林君存阳,不惟切磋论难,匡我不逮,且为本书依次分撰第十一至十四各章。集体劳作,增色多矣。

《明末清初的思想脉络:顾炎武与实学精神的传承》 引言:时代的洪流与思想的灯塔 明朝末年,王朝气数已尽,内忧外患交织,社会结构面临崩塌的边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思想也经历着剧烈的震荡与深刻的反思。传统的理学已然无法解释和应对眼前的危机,一股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实学思潮应运而生。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历史时期,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群体的精神内核,探讨他们如何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试图以传统学问为根基,重塑社会秩序与学术规范,构建一个更具现实关怀的知识体系。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学术领域与社会图景,旨在勾勒出顾炎武所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普遍困境、探索方向以及实学精神的多元体现。我们将探讨的重点在于:明清鼎革之际,学者们如何看待“亡国”的教训?他们对传统儒学如何进行批判性继承?“实学”究竟包含哪些具体面向?以及这种思潮对后世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 第一章:晚明气象:学术转向的背景与驱动力 明代中后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朝政腐败,天灾人祸频仍,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在应对现实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阳明心学在盛行之后,逐渐流于空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降低,这使得学术界对“空谈误国”的反思日益加深。 本章将首先梳理晚明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分析这种剧变如何催生了对实用知识和可行之道的迫切需求。我们将考察当时学界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焦点,特别是对“心性论”的过度推崇与对“事功”的轻视。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呼唤回归经典,强调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和对具体制度的考察。 第二章:实学精神的早期萌芽:从黄宗羲到王夫之的侧影 顾炎武并非实学思想的孤立存在,他的思想是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章将着重描绘与顾炎武同时或稍早的几位重要思想家所展现出的实学倾向,以展现这一思潮的早期面貌和多样性。 我们将审视黄宗羲在政治思想上对君权专制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的关注。同时,也会简要提及王夫之在唯物史观和对“理”与“气”的本体论思考中,所体现出的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这为后来的实学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通过对比不同学者的侧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实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对现实问题的不同反馈中逐渐成型的。 第三章:经世之学的核心内涵:对传统学科的再定位 实学的核心在于“经世致用”,这要求学者必须对传统学科进行彻底的重估,确定哪些学问对现实的治理和百姓的安乐真正有效。 本章将深入探讨实学对“六经”的重新解读,强调“先义而后利”的辩证关系。我们将分析实学派如何看待历史学、地理学、兵学、水利学等被传统儒家视为“小道”的学问。特别地,我们将聚焦于对“保国、保民、保家”的实际路径的探讨,这要求学者们必须掌握具体的社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非仅仅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这种对具体知识的重视,构成了实学区别于前代学派的重要标志。 第四章:学术规范的重建:对训诂考据的重视与方法论的革新 实学思潮的兴起伴随着对明代学术风气浮躁的反思,因此,它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者们认为,要做到“实”,首先必须“实证”,即回归文献的本源。 本章将详细论述考据学在实学体系中的地位。这不是为了“玩弄文字”,而是为了确保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不被后世的穿凿附会所污染,从而找到“古圣人真正的意图”。我们将考察学者们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精深研究,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应用于对历史制度和地理信息的考察中。这种对“真”的执着,是实学“致用”的前提。 第五章:晚明士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历史的断裂 明清易代是思想家们必须面对的终极考验。面对江山的沦陷和家国的破碎,不同知识分子的选择深刻地反映了他们思想的成熟度与局限性。 本章将以宏观视角审视这一时期士人面对的道德困境:是“出仕”以图挽救,还是“避世”以保节操?这种选择对其实践的“经世”理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将讨论在新的统治秩序下,实学思想如何寻求生存空间,以及它如何从一种学术倾向转变为一种文化精神,为后来的清代学术奠定基调。 结论: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 本书通过对明末清初学术氛围、思想流派、方法论革新以及知识分子群体抉择的细致梳理,勾勒出实学思潮从萌芽到形成体系的复杂轨迹。顾炎武及其同侪们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面对巨大历史危机时所能做出的最深刻、最负责任的学术回应。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思想史在关键的转折点上,避免了彻底的空泛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即对现实世界抱持持久的关怀与求实的态度。他们的贡献,在于为“学问”与“政治”之间,搭建了一座审慎而坚实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看到了一个鲜活而伟大的灵魂。顾炎武,这个名字,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上,是绕不开的丰碑。这本书以其史料翔实、论述深刻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顾炎武。我被书中对他生平经历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从他的少年励志,到他投身抗清斗争,再到他后来隐居讲学,每一段都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重实学,求实效”的思想主张,以及他对经学、史学、音韵学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读这本书,让我对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顾炎武这位“启蒙先驱”的深远影响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历史人物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教科书。顾炎武的一生,是为“真”字而活的一生。他对学术的严谨,对事实的求证,对真理的追求,都让我由衷的钦佩。书中对他如何从一个文弱书生,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大家的过程,描绘得非常细致。我看到他为了求证一处古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我看到他为了考订一字一句,翻阅史料,殚精竭虑。这种精神,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也需要一颗宁静而专注的心。书中对于顾炎武思想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将个人对知识的热爱,转化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识”与“品德”的关系,也让我对“担当”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灵魂触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持自我,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人”。顾炎武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正是这些经历,打磨出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洞察世事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忧愤,在学术探索中的沉醉,以及在人生低谷时的反思,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学者,不应是闭门造车的书斋之人,而应是心系家国、情牵百姓的实践者。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顾炎武的日常生活,他的交游,他的思考,都娓娓道来,仿佛我能看到他在寒灯下伏案疾书的身影,能听到他在田间地头与百姓交流的声音。这本书所传递出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责任的担当,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风骨的殿堂。顾炎武其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这本书,则将这个传奇以最鲜活、最真实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更是深入挖掘了他思想的根源和闪光点。从他开创“实学”的理念,到他对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革新,再到他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都让我看到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思想家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书中对于他学术贡献的论述,并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融入了生动的故事情节,让我能够轻松理解他的思想精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顾炎武晚年生活时的笔调,那种在宁静中蕴含的智慧,那种在寂寥中散发的光芒,都让人动容。这本书让我对“学以致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一拿到这本书,就感觉沉甸甸的,不是指它有多厚,而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我一直对明末清初那段跌宕起伏的时代颇感兴趣,而顾炎武,这位被誉为“清学开山祖师”的人物,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读他的生平,就像是在翻阅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他少年时代的家国情怀,到中年之后的颠沛流离,再到晚年潜心学术,每一段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顾炎武在那个乱世中的挣扎与坚守,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矢志报国的志士。从他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阐释,到他身体力行的调查研究,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书中对于他学术思想的梳理也十分到位,比如他对“经世致用”的强调,对实学研究的推崇,以及他对音韵、方言、金石等诸多领域的贡献,都展现了他博大精深的学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内容非常精彩深刻,印刷和设计非常对付以及廉价,完全和盗版书的纸张质量是一样的,令人替作者伤心

评分

一般,不像正版

评分

内容非常精彩深刻,印刷和设计非常对付以及廉价,完全和盗版书的纸张质量是一样的,令人替作者伤心

评分

陈祖武先生是研究清代学术和学术人物的第一流学者,他的《顾炎武评传》是第一流的学术人物评传,全书眼光博大,上下千古,对传主顾炎武所处的天崩地裂的时代,他一生丰富复杂的经历,他学术思想的形成,以及他一系列光辉史册的著作,作了精湛深刻的介绍与评价,是我所看到过的有关顾炎武的研究著作中最出色的一种。称得上是研究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清代乾嘉学派的学者,不可不读,不可不备之书!

评分

书比较薄,买来一天就读完了。个人感觉不是很精彩。也许要细看才知。不吸引我

评分

评分

书比较薄,买来一天就读完了。个人感觉不是很精彩。也许要细看才知。不吸引我

评分

好的没法说 你说好不好 你说

评分

书比较薄,买来一天就读完了。个人感觉不是很精彩。也许要细看才知。不吸引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