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觀世界(1900-1950)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觀世界(1900-195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笛 著
圖書標籤:
  • 成都
  • 茶館
  • 公共生活
  • 社會文化
  • 民國史
  • 近代史
  • 城市研究
  • 飲食文化
  • 四川曆史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12498
版次:1
商品編碼:1010420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近世中國
開本:20開
齣版時間:2010-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7
字數:46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近年來對近代歐洲咖啡館以及類似的公共消費空間之研究有很大進步,但關於中國茶館則成果甚少,王笛的書大大改變瞭這種不平衡狀況。這項研究意味著對中國茶館以及它們在城市現代化中所扮演角色學術探索的一大發展。《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觀世界1900~1950》寫作上乘,清晰明快,讀起來令人賞心悅目,《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觀世界1900~1950》做齣瞭重大學術貢獻,將成為今後研究的一個範例。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是王笛教授繼《街頭文化》(斯坦福大學齣版社,2003)之後的又一力作。作者把焦點放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的茶館,指齣茶館作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國西南四川省首府是最為流行的大眾消費場所,並産生瞭獨特的商業和消費文化,以及充滿鬥爭的公共領域。他利用大量的檔案資料,以哈貝馬斯的理論視野,將茶館與全球的類似場所如咖啡廳、啤酒館、酒館等進行對照考察,實踐瞭多學科和比較研究的路徑。
  ——《商業史評論》(Business HistoryReview)
  王笛深諳成都曆史和檔案,所以他能夠非常細緻地考察茶館的社會和經濟生活,齣色地完成 瞭這項很有價值的研究。
  ——周锡瑞(Joseptl W.Esherick),聖迭戈加州大學
  當我一邊喝茶、一邊讀這本書的時候,各種成都茶館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因素都生動地 呈現在我的腦海裏,精神隨之一振。王笛令人信服地證明,茶館是中國城市社會的一個縮影。書 中所使用的資料令人欣喜和驚嘆。
  ——全大偉(David Strand),迪肯森學院
  本書提供瞭大量非常詳細的成都茶館的新資料、新信息。王笛把我們帶入一個中國大城市內 部,使我們從來沒有如此地接近鮮活實在的日常生活。
  ——白德瑞(Bradly W.Reed),弗吉尼亞大學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引子——早茶
第1章 導言——城市、茶館與日常文化
城市和茶館
茶館的攻擊者與捍衛者
城市史視野中的茶館
茶館敘事中的地域論
茶館的生態與環境因素
資料與文本解讀

第一部 茶館與社會
第2章 閑茶——悠閑與休閑
坐茶館與吃閑茶
社交——一個社區和信息中心
茶館文化——茶館中的語言和慣習
茶館休閑的多重角色

第3章 娛樂——戲園與觀眾
茶館——民間藝人之謀生地
劇目與地方戲改良
茶館戲園——新的公共舞颱
觀眾
娛樂控製
大眾娛樂與休閑政治

第4章 群體——階級與性彆
商人和小販
人以群分
階級畛域
性彆歧視
公共生活的集體選擇

第二部 茶館與經濟
第5章 經營——小本生意的管理和競爭
數據分析
資金和財務
經營和管理
稅務負擔
環境和衛生
小本生意的生命力

第6章 公會——周鏇在行業與國傢之間
組織結構
價格控製
組織抗稅
協調關係
限製數量
國傢控製與行業利益

第7章 堂倌——艱難環境中的掙紮生存
“茶博士”
在男人的世界討生活
茶社業工會
藝人工會
性彆衝突與性騷擾
男女茶房的社會形象
性彆、勞工與國傢
第三部 茶館與政治

第8章 講茶——超越國傢的控製
袍哥大爺
擺茶碗陣
茶館講理
國傢權力之外的社會力量

第9章 混亂——日常生活的衝突
日常糾紛
為生計而掙紮
“藉刀殺人”
茶館與鄰裏的矛盾
暴力陰影下的茶館生活
軍人和戰時混亂
公共生活的末日?

第10章 秩序——公共空間的政治
從改良到革命(1900~1916)——重新打造茶館
軍閥統治(1917~1936)——政治動亂中的茶館
抵抗的政治(1937~1945)——“吃茶與國運”
從“休談國事”到“茶館政治傢”
一個時代的結束(1945~1950)——嚴密控製茶館
韆變萬化的政治萬花筒

第11章 結論——地方文化與國傢權力
一個微觀世界
日益增強的國傢乾預
比較視野中公共領域與公私關係
時空轉換中的公共生活
茶與酒的對話
小商業和日常文化的凱鏇
尾聲——尋夢
附錶
徵引資料目錄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導言
  城市和茶館
  成都地處相對封閉的長江上遊地區,成都平原被眾山環抱,被認為是“整個中國最富裕、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在中國北方,人們聚居在村莊裏,但成都平原的農民則是散居的,如果從空中俯瞰,可見獨立的農捨點綴在田野上一叢叢竹林之中。成都曆史悠久,不少西方人對她不吝贊美之詞,如“最好的城市之一”、“一個小北京”、“像京都一樣的古典風情”等等。直至19世紀末,當沿海城市由於西方衝擊經曆劇烈變化之時,成都得以保留其傳統,到成都的西方人驚奇地發現,“西方對成都的影響微乎其微”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都是中國內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從清末到1920年代,成都人口為34萬-35萬人;1930年代到40年代,為44萬-45萬人,1945年其人口規模達到74萬人的頂峰,1949年降至65萬人。成都有城牆環繞,整個清代隻有四個城門與外界相通。從辛亥革命到1930年代,又開鑿瞭三個城門。
  在城牆之內,成都還有兩個被城牆包圍的小城,即少城(又稱“滿城”)和皇城。少城位於城西,清代為旗人居住,一堵城牆把其同大城分離開來,但辛亥革命後這個城牆被拆除,少城和大城閤而為一。皇城為漢代遺址,明代重修,位於成都城中心,周圍禦河環繞,內稱貢院,三年一次的鄉試便在此舉行。雖然清廷覆沒後其不斷遭到破壞,但幸存到20世紀60年代,直至“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摧毀(見地圖1)。
  喝茶作為中國日常生活重要部分有著漫長的曆史,正如民諺所稱:“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今日世界飲茶之習源於四川,遠可追溯到西周,秦統一中國後,方傳到其他地區,這個曆史發展過程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公認。在古代中國,人們追求在幽雅的環境中飲茶,文人騷客經常描寫他們一邊品茗一邊吟詩作畫的閑情逸緻。清代畫傢鄭闆橋據稱是“茶竹雙癡”,作畫時茶與竹不可或缺,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茅屋一間,新篁數乾,雪白紙窗,微滲綠色”,然後“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顯然鄭闆橋試圖遠離世俗的塵囂,在大自然中得到創作的靈感。茶館不可能營造這樣一種心境。在成都,雖然茶館具備瞭茶竹兩者(使用竹椅,很多茶館即坐落在竹林中),但通常是顧客盈門,熙熙攘攘。人們去那裏不僅是喝茶,也追求濟濟一堂、熙熙攘攘的那種公共生活之氛圍,這或許反映瞭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大眾與精英文人的不同品味和情調。

前言/序言

  我對茶館的興趣,應該說是始於1980年代寫《跨齣封閉的世界——長江上遊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時,但當時所有到手的關於茶館之資料,不過是傅崇矩晚清所編《成都通覽》上的寥寥數語(也是人們廣泛引用的資料)和1980年代初陳茂昭在《成都文史資料選輯》上的一篇迴憶,雖然資料的缺乏使我難以對茶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但這個課題一直在我腦中縈繞。在為《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不斷發現關於茶館的記錄,遂逐漸萌生瞭專門就茶館寫本專著的念頭。1998年,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權力、文化與曆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Global Studies in Power, Culture, and History),宣讀瞭我第一篇關於茶館的論文《閑人和忙人——20世紀初成都茶館與公共生活》,這篇論文2000年發錶在美國《城市史雜誌》上,修改後的中文本次年又以《二十世紀初的茶館與中國城市社會生活——以成都為例》發錶在《曆史研究》上。2001年當《街頭文化》英文本交齣版社後,我便全力以赴進行這本《茶館》的寫作。
  2003年初稿成形後,便開始瞭漫長和艱苦的修改過程,其間眾多學者耳提麵命,還在國內外利用演講該主題的機會,聽取大傢高見。稿子每從頭到尾大改一次,我另存一份電腦文件,等書最後定稿,整整12個版本!雖然不能說我對本書完全滿意瞭,但最後與最初版本相較,真有天壤之彆。從第一篇論文到專著齣版,其間剛好經曆瞭10年。
  西方曆史學傢喜歡“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但我覺得自己更像一個人類學者,對一個地區進行孜孜不倦的長期田野考察。寫作《跨齣封閉的世界》使我對四川的社會和文化有瞭宏觀的理解,但《街頭文化》和本書以成都為中心,這個城市的微觀世界令我心醉。我現在正在撰寫的關於社會主義時期的茶館與公共生活,也是以成都為焦點。這三本書可以算是一個中國城市微觀史和成都敘事的“三部麯”吧。在《街頭文化》中,我的焦點放在精英和大眾、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對抗上。但本書的中心則是兩個基本綫索,一個是在20世紀上半葉,國傢角色日益加強,國傢支持的現代化不斷削弱地方文化的獨特性;另一個是在國傢權力深入地方的過程中,以茶館為代錶的地方文化,竭力對抗現代化所推行的國傢文化的同一模式。
  剛開始這個研究計劃時,由於資料的缺乏,原來是打算利用有限資料寫一本百年成都茶館的曆史,但由於從成都市檔案館發現的豐富的有關茶館檔案,使我決定以1950年(成都被解放軍接管是1949年12月27日)作為分界,寫兩本書。我至今仍然記得在成都市檔案館發現有關茶館檔案時的興奮之情,甚至迴美國時也不放心將資料托運,一直隨身攜帶,不敢讓其須臾離開自己的視綫,生怕丟失。在英文本齣版後,便想盡快能使本書與中國讀者見麵。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十分高興中譯本順利完成。這裏藉用中文本齣版的機會,簡要將我研究這一課題的現實與理論思考作一些交代。
長安的煙火:唐代城市裏的日常圖景與社會變遷 (公元618-907年) 導言: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唐代,特彆是其核心城市長安,在公元七世紀至十世紀初期的社會脈絡、物質生活與精神風貌。我們不再聚焦於廟堂之上的政治權謀或邊塞的戰爭烽煙,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構成帝國肌理的日常生活場景:坊市的日常運作、市民的衣食住行、手工業的繁榮景象,以及隱藏在這些錶象之下的社會流動與文化張力。唐代不僅僅是一個帝國的鼎盛時期,更是一個城市文明高度發展的階段,長安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其內部的微觀世界,是理解整個唐代社會結構與文化活力的關鍵鑰匙。 第一部分:坊市製度下的城市空間與秩序 唐代的城市規劃深受隋代大興城模式的影響,長安被嚴格劃分為“坊”與“市”。這種結構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分區,更是社會秩序與經濟活動的製度化體現。 一、坊:居住與社區的單元 坊是居民的居住區域,被高大的垣牆所環繞,實行嚴格的宵禁製度。本書詳細考察瞭各個坊的社會構成。例如,西市附近的坊多為外來官員、西域商賈的聚集地,文化交融的痕跡最為明顯;而東市周邊的坊則更偏嚮於本土士族與宮廷侍從的居住區。我們通過考古發現的建築遺址、墓誌銘中對居住環境的記載,復原瞭唐代城市居民的傢庭結構、鄰裏關係以及坊內公共設施(如水井、裏正的辦公場所)的日常使用情況。 重點分析瞭宵禁製度對市民生活節奏的塑造。宵禁時期,城市陷入沉寂,這種對時間與空間的管製,如何影響瞭民眾的社交活動、娛樂方式以及對國傢權威的感知。同時,我們也探討瞭宵禁製度的鬆動與瓦解過程,這一變化如何預示著唐代城市管理理念的轉變。 二、市:商業活動的中心與金融脈搏 與坊的封閉性相對,市是商業活動的集中地,分為東市和西市。東市主要服務於京畿貴族和本土市場,西市則因絲綢之路的暢通而成為國際貿易的樞紐。 本書細緻梳理瞭唐代商業的運作模式。我們考察瞭“質鋪”(典當業)、“行”與“作”(同業公會)的興起,它們在規範交易、保障商業信譽方麵扮演的角色。通過分析齣土的錢幣、度量衡器皿,結閤唐代律令中關於價格管製的條文,重構瞭唐代城市物價的波動規律,以及普通市民在物價波動中的應對策略。對於西市的分析尤為深入,通過對鬍商、粟特語銘文的研究,揭示瞭長安作為國際都會的經濟活力與文化融閤的深度。 第二部分:市民的衣食住行:物質生活的細節 城市生活的基礎在於物質的供給與消費。本部分著重於普通唐代市民的物質文化層麵。 一、飲食的變遷:從鬍食到本土風味 唐代飲食文化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性。本書描繪瞭坊間酒樓、食肆的景象。酒樓不再隻是貴族的消遣之所,齣現瞭麵嚮中下層市民的簡餐店。重點剖析瞭“鬍食”(如麵餅、炙烤肉類)的流行,以及它們如何被本土化,並與傳統的主食(粟米飯)共同構成瞭唐代市民的日常菜單。對茶文化的興起也有專門的論述,茶館(與本書主題無關的飲茶場所)作為新興的社交空間,其功能和氛圍的初步形成。 二、服飾的流動性:身份的錶達與僭越 唐代服飾以其開放性著稱。我們分析瞭不同階層市民的日常穿著。普通市民的衣料、色彩選擇受到嚴格的等級製度製約,但隨著紡織業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影響,非官方的服飾風格開始滲透。通過對壁畫、雕塑中“世俗人物”形象的細緻觀察,探討瞭市民如何在有限的範圍內,通過配飾、發型來展現個性與社會地位。 三、居住環境:從裏坊到莊園 長安的城市住宅具有鮮明的特徵。多數市民居住在由裏正管理的宅院中,這些住宅的布局、材料和采光設計反映瞭當時的技術水平與生活習俗。本書對比瞭裏坊住宅與寺廟、公署的建築風格差異,強調瞭市民對私人空間的需求與維護。同時,也探討瞭城市邊緣地帶和非正規聚居區的齣現,這些區域往往是社會底層民眾的棲身之所。 第三部分:娛樂、信仰與社會流動 唐代的城市生活並非隻有勞作與交易,它還充滿瞭復雜的社會互動與精神追求。 一、市民的消遣:麯水流觴到瓦捨勾欄 娛樂活動是市民生活中重要的調節劑。我們考察瞭官方主導的節慶活動(如上元節的盛況),以及民間自發的娛樂形式。從早期的“倡優”(歌舞藝人)活動,到中晚唐時期“瓦捨”雛形的齣現,展現瞭城市娛樂的世俗化趨勢。對民間說唱藝術、雜技錶演的興盛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這些活動是社會情緒的釋放口。 二、信仰的世俗化:佛、道與民間神祇 長安城內佛寺、道觀林立。然而,市民的信仰活動往往是混閤的。本書關注的不是宏大的宗教哲學,而是普通市民如何參與宗教生活:如何布施、祈福,以及對具體神祇的崇拜(如城隍、竈神)。通過分析齣土的造像題記和民間文獻,揭示瞭宗教在城市社區治理和心理慰藉方麵發揮的實際作用。 三、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與邊緣群體 唐代城市是社會階層相對流動的空間。本書著重考察瞭胥吏(低級官吏)、手工業者、僕役(奴婢)、以及手藝高超的工匠階層。他們雖然不處於社會頂層,但構成瞭城市運轉的骨乾力量。我們分析瞭他們通過技術、財富積纍或婚姻關係實現社會地位提升的可能路徑。此外,對城市中的邊緣群體——如流民、乞丐、乃至從事特定職業(如屠夫、劊子手)的人群的生存狀態,也給予瞭必要的關注,他們是城市光鮮外錶下的陰影。 結語: 唐代長安的微觀世界,是一個充滿活力、秩序嚴密又暗流湧動的復閤體。通過對城市日常生活的考察,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一個偉大帝國的繁榮,最終體現在其城市居民對生存的精妙應對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之中。本書試圖捕捉的,正是這種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鮮活的“煙火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給這部作品的評價極高,因為它挑戰瞭傳統地方史研究的窠臼。很多地方誌往往側重於宏大的政治事件和精英階層的活動,而這部書則甘願沉潛到市井的底層,去挖掘那些最容易被曆史遺忘的聲音和習慣。作者處理材料的方式也極其高明,他似乎能從最不起眼的材料中提取齣極富張力的曆史信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收集和梳理這些資料時付齣的巨大心血,那種仿佛偵探般追溯綫索的嚴謹態度,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證明瞭在一個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公共空間內部,如何摺射齣整個時代最復雜的社會動力學和文化張力。它提供瞭一種極具操作性的研究範式:要理解一個時代,有時最好的起點,不是去皇宮或衙門,而是去市民們聚集的日常場所,觀察他們如何“消磨時間”與“構建自我”。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聲音景觀”的描摹。在文字的世界裏,營造齣聽覺的豐富層次,是相當考驗功力的。作者似乎深諳此道,他筆下的茶館充滿瞭各種聲響的交織:竹篾輕敲的清脆、麻將的嘩啦聲、說書人的抑揚頓挫,以及各式方言的交鋒碰撞。這些聽覺元素,極大地豐富瞭場景的真實性,讓我幾乎能“聽見”那個時代的喧囂。更重要的是,這些聲音並非雜亂無章的背景噪音,而是承載瞭信息、情緒和權力關係的載體。例如,誰的聲音更大、誰的玩笑更尖酸刻薄,都透露齣說話者的社會地位和安全感。這種對感官世界的細緻捕捉和分析,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為瞭一個多維的、可感知的存在。它成功地將一個地理空間,轉化為瞭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聽覺劇場”。

評分

初捧此書,我本以為會讀到一本關於建築或單純風俗的記錄,然而,它帶給我的震撼在於其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深度挖掘。作者對於“公共生活”的定義和闡釋非常具有啓發性,茶館不再僅僅是喝茶的地方,而是被提升到瞭城市治理、信息流通乃至社會身份確認的關鍵場域。比如,書中對茶館內不同等級座位劃分的分析,以及圍繞這些空間所産生的權力互動與微妙的社會階層展示,讓我對舊式社會結構有瞭全新的認識。這種對空間政治學的精妙解讀,使得全書的論述跳脫瞭單純的懷舊情結,而具備瞭紮實的學術支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追蹤那些流動的對話和未被記錄的“口頭傳統”,並將其作為研究社會心態變遷的重要佐證。它像是把一個被時間磨平的舊物件小心翼翼地擦拭乾淨,露齣瞭它原本復雜的紋理和使用痕跡,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最終匯聚成瞭對整個時代精神麵貌的深刻描摹。

評分

說實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邏輯,又不失文學作品的韻律感。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卻極富畫麵感,沒有使用太多晦澀的術語,使得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進入那個時代的情境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跨度時的手法——從清末的舊秩序到民國時期的動蕩,再到新政權建立前夕的微妙過渡,茶館如何成為瞭曆史洪流中的一個穩定錨點。這種“不變中的變化”的觀察視角,極富洞察力。它讓我思考,在社會劇烈變革時期,人們是如何在固有的日常慣例中尋找安全感和連續性的。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成都曆史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部關於“韌性”與“適應性”的社會教科書,通過茶館的縮影,映射齣瞭整個中國城市民眾的生存智慧。

評分

這部關於成都茶館的著作,無疑是一扇獨特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都市生活的脈絡與肌理。作者似乎有一種將宏大曆史敘事巧妙地織入日常瑣碎的能力,通過聚焦於茶館這個特定的公共空間,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栩栩如生的社會切片。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人物群像時的細膩筆觸,那些形形色色的茶客——從談論國事的士紳到為生計奔波的腳夫——他們圍坐一桌,端起一盞蓋碗茶,所流露齣的那種混閤著市儈、智慧與無奈的神情,仿佛昨天纔發生在我眼前。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想象那個煙霧繚繞、人聲鼎沸的場景,空氣中彌漫著熱氣騰騰的茶香和市井特有的喧囂。它展現的不是簡單的曆史事件記錄,而是一種“在場感”,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城市化進程初期,傳統與現代交替時期的那種微妙的張力與張力下的民間秩序。這種基於微觀視角的宏觀洞察,遠比枯燥的政治史料來得生動和有力,它告訴我,真正的曆史,往往藏在人們如何打發閑暇時光的細節之中。

評分

早就聽說過此書,非常不錯,很好的研究視角。

評分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觀世界(1900-1950)

評分

近年來對近代歐洲咖啡館以及類似的公共消費空間之研究有很大進步

評分

希望能再多一些摺扣活動,

評分

書評,即評論並介紹書籍的文章,是以“書”為對象,實事求是的、有見識的分析書籍的形式和內容,探求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從而在作者、讀者和齣版商之間構建信息交流的 渠道。書評是 應用寫作的一種重要 文體。

評分

正版,物流非常快,大傢放心買!

評分

還不錯,挺好

評分

慢慢閱讀,好好學習、

評分

正版,物流非常快,大傢放心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