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配光盘)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配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建中 著
图书标签:
  • 民歌
  • 中国民歌
  • 经典民歌
  • 音乐鉴赏
  • 传统音乐
  • 民族音乐
  • 文化
  • 艺术
  • 音乐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5539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514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2-05-31
页数:711
套装数量:2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资源,民歌在普通民众音乐生活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对中国各类音乐的滋润及广泛的影响,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本书精选民歌三百余首,是民歌爱好者收藏、欣赏的选择之作。

内容简介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的歌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家就直接参与对民歌的词曲和歌唱背景作全面的记录整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民歌的收集整理有了很大成绩,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就包括31卷,近4万首作品。本书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精选28个省区、56个民族的305首民歌,其中包括了《黄河船夫曲》、《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茉莉花》、《走西口》、《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摇篮曲》等脍炙人口的民歌。每一首民歌后面都有与这些作品相关的介绍、分析性文字,对民歌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精彩书评

  记得在一本文化人类学著作中曾提到,仅“文化”这个词,世界上不同时代的学者,就为它下过170多种定义。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也说明人们对同一概念的多种体验和理解。出于研究的需要,本人在以往也接触到不少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论述。而在这些林林总总涉及到“文化”的解释中,给我印象深的,倒是近期费孝通先生在为一本艺术人类学新作所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他说:“当年我在干校劳动的时候,要做东西吃,没有炉子,就用泥巴做了一个土炉。当人能够用土为自己做一个用具的时候,我想这就是人类文化起源的开始。我认为中国文化

目录

(上册)
序 乔建中
1黄河船夫曲 陕西 汉族
2孟姜女哭长城 河北晋县 汉族
3小白菜(小调) 河北中部 汉族
4小放牛(小调) 河北中部 汉族
5茉莉花(小调) 河北南皮 汉族
6捡棉花(小调) 河北昌黎 汉族
7放风筝(小调) 河北南皮 汉族
8散花 河北张家口 汉族
9提起哥哥走西口(山曲) 山西河曲 汉族
10人家都在你不在(山曲) 山西河曲 汉族
11割莜麦(山曲) 山西神池 汉族
12交城山(苦伶仃) 山西交城 汉族
13走西口(小调) 山西河曲 汉族
14看秧歌(秧歌) 山西祁太 汉族
15会哥哥(小调?开花调) 山西左权 汉族
16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山西宁武 汉族
17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山曲) 山西河曲 汉族
18眊你两回 山西河曲 汉族
19桃花红 杏花白 山西左权 汉族
20走绛州 山西襄汾 汉族
21打连成(小曲) 内蒙古包头 汉族
22想亲亲(爬山调) 内蒙古 汉族
23阳婆里抱柴瞭哥哥(爬山调) 内蒙古 汉族
24哈腰挂——单号(抬木号子) 黑龙江伊春 汉族
25上茨山 黑龙江绥化 汉族
26反罗嗦五更 黑龙江齐齐哈尔 汉族
27绣荷包 黑龙江牡丹江 汉族
28茉莉花(一)(二) 辽宁海城 汉族
29瞧情郎(又名“摔西瓜”) 辽宁 汉族
30送情郎 辽宁海城 汉族
……

精彩书摘

  多维的新新人类
  当城市新人类以他们反复跳动的职业观念、追逐流行的审美态度和占有品牌的社会意识使“婴儿潮”一代进退两难的时候,新新人类带着比他们更为独特同时也更为夺目的标签走上了社会舞台的前沿,虽说,对生活一贯不敏感的人们或许这一次依然会麻木不仁。
  新新人类呈现的是一个多维的向度。
  “国际主义”或者叫作“世界主义”是他们身上的第一个标签。
  从“哈根达斯”到“汉堡包”,从“飘马”到“ELLE”,从“贝克汉姆”到“罗伯特?巴乔”,新新人类愿意比他们的兄长新人类体现出更广阔的世界视域、更多样的国际知识。由于他们成长的背景与新人类有所不同,新新人类更鲜明地模糊着本土与域外的界限,更强烈地无所谓任何民族化的东西,更热狂地将双眼紧紧盯住国际上的每一种流行趋势和每一个流行潮头。在跟上这种趋势和跃上这个潮头的时候,陶醉于国际主义的想象中.某种意义上说,新新人类实现厂“杰尼亚”品牌对它的主打客层的希望:穿“杰尼亚”服装的男女,应该足一个放弃本士文化观念的人,他在“杰尼亚”这个品牌中,完成国际主义者的形象塑造。
  不断地追求运动感,并在这种运动感中体味生命的细微差异实现生命的意义,这是新新人类身上的第二个标签,或者说这是他们的第二个特点。
  从“香山瘦身”到“青年会健身房”,从“通通迪斯科”到“卡丁车大奖赛’,新新人类比起新人类更富于动感。如果说他们的兄长最主要的身体姿态是“坐着倾听齐秦、王杰、赵传、童安格、惠特尼?休斯顿、邦?乔维、迈克?杰克逊”的话,那么,他们的身心语言则更多地讲述着有关城市运动的故事.我们发现他们是如此乐此不疲地求解着各种城市运动程式,忽儿渴望自己成为一个三围标准的业余模特儿,忽儿希冀自己成为一个腾挪自如的准芭蕾舞演员,在这些角色的不断置换中,他们有意无意地拒绝内心的停顿,拒绝使自己在这样的停顿中获得悠长的思考。他们要求的只是让自己跃人城市的能量场,在能量漩涡的高速转动中虚空、掏干直至瘫痪,也只有处于这样的生命境地中,他们方认为生命得到了它存在的意义。
  而纸一样的平面性,则是打在新新人类身上的又一个印记。
  已经有人用“无厘头文化”来概括城市新人类,新新人类则以“超级的无厘头文化”来对自己进行新的概括。仅以流行音乐为例,如果说新人类还能够咀嚼谭咏麟《水中花》的凄婉意境、崔健《一无所有》的愤怒心声,那么,新新人类则弃绝流行音乐中任何可能的深度、可能的意义和可能的想法,他们津津有味地感受着那个由商业社会一手炮制而出的范小萱的没有深度(当然,这个深度是以“婴儿潮”一代的标准)的节奏,要不,便和那个同样没有任何深度可言的张惠妹打成一片.顺便说上一句,假如你有兴趣去听听张惠妹《牵手》的话,你会对新新人类的“超级无厘头文化”感受颇深, 你亦会知道什么叫作纸一样的平面性。
  描述多维的新新人类可以有多种角度,但我想,这些描述只要不是出自新新人类之手,它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代的偏见”从而导致叙述的偏见。因此,期待一种“原叙述”就十分必要,它是对我们尚不太清楚的新新人类的另一种逼近,也是对这个让“婴儿潮”一代始终瞠目结舌的人群的另一次解读。
  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白领”
  在这之前——我指的是1997年以前——“白领”这个在今天已被许多人反复聒噪并反复引起歧义的人群还只能处于社会大厅的一侧,还只能扮演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角色,尽管作为一个最富于生气的新人群,她不但早就存在于我们的社会里,而且也早就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她周边区域的人们。
  细细推敲一下“白领”的这种非主流状态,我想是颇有意味的,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和人们出于历史、现实双重需要产生的对这个新人群的压抑。
  首先,在旧文化模式中浸淫甚深的人们无法接受这个新人群的出现。对他们来说,这个人群给他们的感觉只是一些在洋人的豪华写字楼里颠前跑后的家伙。由于这个人群始终渴望以准洋人的面貌出现——装腔作势地学习洋人的作派,自命不凡地看待自己的同胞——这不仅使人们嫉妒地联想起当年在外滩一带狐假虎威的“泎买办”,还使得他们以相当轻蔑的心情将这个人群描述成“伪白领”和“假白领”。“他们算什么白领?在中国,会有西方意义的白领吗?”
  其次,对传统的社会架构而言,“白领”这个人群成了一种有力的颠覆,一种不安的挑衅。因为就在不久前,我们社会中的人群在总体上还被划分为“工人阶级”、“知识阶层”等等不同的群体,在这样的划分中,社会的结构获得了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获得了它的所指对象。然而“白领”的出现将这样的划分作了彻底的改变,它瓦解了原先稳定的社会结构,它也使原先的社会意识形态失去了它的部分所指对象,处于一种“悬置”的状态。
  再其次,旧日的社会文化也由于“白领”的产生而无法保持它的固定面貌。人们不是熟悉着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吗?他们不也熟悉着一度曾是“洪水猛兽”的西方文化吗?他们还熟悉着唯我独尊的精英文化,激越、强悍的叛逆文化以及缠绵、柔婉的流行文化,而今,在这块文化拼图板上出现了鲜为人知的“白领文化”,它不仅分裂了既成的文化图景,它还带来了令旧日文化深感不伦不类的有关“品位”、“情调”、“欧陆风情”等等的学说,使旧曰文化为之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压抑于是就变得十分自然和必要,在其时的社会背景中,“白领”这个新人群只能以十分可疑的面目侧身于社会主流位置的一边,虽说在非主流圈子中她相当活跃,在民间社会中她引领着时代的风尚和时髦,但在主流的媒介上你看不见有关这个人群的点滴报道,而在社会的发言台上你也不会听见有关这个人群的任何声音。
  这一切将结束于何时?我们不能贸然断定,否则我们不是过于自信便是过于狂妄。但有一个年份对这一切来说是相当重要的:1997。种种的细节都表明,正是在这个年份,曾被社会架构,社会文化和社会主要人群所不屑的“白领”登堂人室,开始由边缘而走向主流。
  具体而言,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社会和人们冷落的一些精品杂志(它从一开始就期待着“广]领”这个新人群的肖睐),如《时尚》、《ELLE》和《HOW(好)》等等,在97年纷纷迎来了它们的黄金时代,统计数字真实地表明,在昔日一本也卖不出去的地方。而今它可以十本十本地出售。
  在曾经被禁止出现“白领”这个字眼的大众媒体上。而今我们不但读到了对她的具体阐释。我们还发现了将这个人群作为自己主力客层的谋略,譬如,上海最富于生气、最具有激情的青年报人就表达了这样的鲜明倾向。此外,在新创刊的《大都市》和新改版的《上海文化》等等精品杂志里,我们亦可以感受到我们城市部分文化人对这个新人群的特殊兴趣。
  ……

前言/序言


《丝竹管弦里的千年回响:中国民族器乐精粹赏析》 一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器乐艺术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导语: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字和恢弘的建筑,更流淌着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音乐血脉。当我们谈论中国音乐,目光往往首先聚焦于那些广为传唱的民歌与戏曲。然而,在那些动人的旋律背后,是一群沉默而富有生命力的“歌者”——那些经过数千年锤炼的民族乐器。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情感的载体,是匠心精神的凝结。 《丝竹管弦里的千年回响:中国民族器乐精粹赏析》并非一本聚焦于声乐作品的指南,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骨架与灵魂:民族器乐。本书旨在为音乐爱好者、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富系统性的鉴赏平台,带领读者领略古老乐器如何发出穿越时空的磅礴之声。 --- 第一编:溯源与体系——民族器乐的文化基因 本篇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中国民族器乐的宏观认知框架。我们深知,任何艺术形式的理解都离不开其历史背景和分类体系。 第一章:乐器分类的哲学——“八音”到现代体系的演变 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匏、木、丝、竹),我们详细探讨了古代对乐器材质与发声原理的朴素认知。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近现代更为科学的分类体系——按发声方式(如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进行梳理。我们不仅罗列了分类,更深入剖析了为何这一分类体系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长期有效,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例如,分析“丝”与“竹”如何象征着自然界中最具韧性与生命力的两种元素,如何被赋予了不同的音乐性格。 第二章:乐器谱系中的“活化石” 许多中国传统乐器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却保留了核心的基因。本章重点介绍那些被誉为“活化石”的乐器,如古琴、编钟、筚篥、琵琶等。通过考证出土文物、文献记载与现代演奏的对比,展示这些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变化、演奏技法革新,以及它们在宫廷雅乐、文人音乐、民间乐舞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例如,对比汉代“曲项琵琶”与唐宋“直项琵琶”的结构差异,并推断这种形制变化对演奏风格的影响。 --- 第二编:声部与技艺——四大族群的精妙对话 中国民族器乐的丰富性,体现在其四大主要发声族群——弹拨、拉弦、吹管、打——各自拥有的独特音色与精湛技艺。本篇将分别聚焦每一个族群,揭示其内在的艺术规律。 第三章:指尖上的乾坤——弹拨乐器群像 弹拨乐器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灵动的音色,占据了重要地位。本章聚焦于古琴、古筝、琵琶、阮等代表乐器。 古琴: 探讨其“三十五音”的微观音高体系,分析“泛音、按音、散音”三大音区如何构建出文人音乐的静谧与哲思。重点解析徽位与音准的关系,以及“指法符号”背后蕴含的审美意趣(如“摇指”、“轮指”的力度控制)。 古筝与琵琶: 对比两者在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如川筝的雄浑与潮州筝的细腻;八大板琵琶的叙事性与文曲琵琶的抒情性。深入剖析琵琶的“扫、轮、推、拉”等核心技法如何模拟人声乃至自然之声。 第四章:弓弦上的呼吸——拉弦乐器的咏叹调 拉弦乐器,尤其是二胡,是中国器乐中情感表达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本章剖析二胡“不设品位”的特性如何赋予其极大的音高弹性,以及演奏家如何通过“揉弦”、“打弦”、“颤音”等技巧来塑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细腻的情感层次。同时,也将扩展至板胡、京胡等高音区拉弦乐器的地域特色与音色特点。 第五章:气韵流转的艺术——吹管乐器的生命力 吹管乐器代表了“风”的艺术。本章详细介绍笛、箫、唢呐、笙等乐器。 笛与箫的对比: 分析竹笛的“膜音”对音色的增益效果,以及竹箫在“虚”、“实”气息运用上的差异。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如山歌伴奏、文人合奏)的音色调控。 唢呐的穿透力: 剖析唢呐双簧片结构如何产生极强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及其在民间仪式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笙的和声潜力: 探讨笙作为唯一能演奏和弦的中国传统乐器,其复簧构造如何使其在合奏中承担起“和声织体”的功能。 第六章:节奏的框架与律动的内核——打击乐器的驱动力 打击乐器常常被视为“配角”,但它们构成了中国音乐的骨架和驱动力。本章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锣鼓介绍,而是深入探讨堂鼓、板鼓、钹、木鱼等在不同仪式、戏曲和器乐合奏中的功能性作用。分析“上五音”、“下五音”在不同鼓点组合下所传达的指令性含义和渲染气氛的能力。 --- 第三编:合奏与传承——跨界与未来的对话 器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独奏的精彩,更在于不同乐器间的对话与融合。 第七章:丝竹的交响——民乐合奏的结构美学 本章探讨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如民族管弦乐队)的独特结构。分析“高腔主导、中声部铺陈、低音支撑”的织体构建方式,这与西方交响乐的声部平衡逻辑有何异同。通过解析经典合奏曲目(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的管弦改编版),展示如何通过配器来放大、对比或柔化不同乐器的音色。 第八章:器乐与戏曲、舞蹈的共生关系 民族器乐的发展与戏曲和民间舞蹈密不可分。本章分析了器乐“伴奏”与“主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例如,探讨昆曲中笛子与箫的“主导性”与评弹中三弦的“叙事性”,以及武术、秧歌背景音乐中,打击乐如何精确地服务于动作的爆发点。 第九章:当古老遇上现代——当代器乐的创新与挑战 展望未来,本篇讨论了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在创作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包括作曲家如何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如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来改造传统音阶与调式;如何利用电子技术增强传统乐器的表现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器乐如何通过创新性改编,实现跨文化传播,展现其永恒的生命力。 --- 结语: 《丝竹管弦里的千年回响》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声音之旅。它邀请读者放下对旋律的依赖,转而用心去聆听那些由竹、木、丝、皮、金石构筑起来的,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情感的磅礴交响。通过这部详尽的鉴赏指南,我们期望读者不仅能辨识不同的乐器,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演奏哲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入手这本书,是冲着它的系统性和广度去的。市面上关于民歌的资料浩如烟海,但大多是零散的介绍,要么侧重于某一地区的挖掘,要么仅仅是歌词的堆砌。然而,这套“指南”给我的感觉是结构非常严谨,它似乎提供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框架。我最欣赏它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民歌流派划分上的清晰逻辑。比如,它对不同歌种的起源、主要演唱特点,以及背后的社会背景的论述,都做到了深入浅出的平衡。这对于一个想要系统提升自己民歌鉴赏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良药。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首歌很好听”,更是告诉你“为什么它好听,它如何在这个文化脉络中形成和发展”。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民间音乐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复古的风格,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年代的韵味里。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感觉,跟“经典民歌”的主题契合得恰到好处。拿到手上掂量了一下,厚实的感觉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扎实。书页的质感也处理得很到位,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负担。装帧上的用心程度,已经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尤其是上下两册的字体选择和版式排布,那种留白的处理,让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内容变得亲切易读。光盘的配置更是个惊喜,要知道在这个数字时代,实体光盘的配套资料是多么的珍贵,它保证了我们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旋律,这对于民歌鉴赏来说,是无可替代的辅助。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这套书都展现出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畏和审美情趣,让人还没翻开内容,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音乐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发现作者在介绍复杂乐理或历史背景时,所用的词汇都非常克制和精准,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炫耀学问,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尤其是那些关于歌曲意境的描摹,简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比如,对某一首劳作歌的描述,作者能够精准地勾勒出劳动人民在汗水与歌声中相互慰藉的画面感,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汗滴落地的声音。这种将音乐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结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使得鉴赏过程不再是冰冷的知识接收,而是一次温暖的心灵对话。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通过实践来学习的人,所以这套书附带的光盘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了光盘,我不再需要满世界去搜集那些可能已经失传或难以获取的录音版本。光盘里的选曲覆盖面之广,质量之高,是单凭文字描述无法企及的。我特意对比了几首我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发现光盘里的演绎版本在细节处理上,比我过去听到的版本更为纯净、更贴近田野录音的原始风貌。这种真实感对于鉴赏至关重要,因为民歌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于其地域性和演唱者的情感投入。通过反复聆听这些原声带,我开始更细致地分辨不同唱法之间的微妙差异,比如川江号子的那种力量感和悠长韵味,以及陕北信天的那种高亢与苍凉,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可以被具体捕捉和分析的音乐元素了。

评分

对我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极强”的鉴赏工具。我以前常有这样的困惑:听起来很美的旋律,自己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深入的理解。这套书就像是为听觉世界搭建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每当我对某首民歌产生疑问时,翻开相应的章节,总能找到明确的指向——关于调式、关于伴奏乐器的配置、关于旋律线的进行方式。它教会了我如何“听得更明白”。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主动去探索更多同源的音乐分支。比如,在了解了某个声腔的特点后,我就会带着新的视角去寻找更多该流派下的作品进行对比学习,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知识循环。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主动探究能力。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不错,速度很快

评分

先睹为快 包装 印刷 纸质 都没地说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应该多出一些这样的书,让民歌发扬光大

评分

很好,不错哦、、、

评分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配光盘)

评分

很好,不错哦、、、

评分

内容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