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篆刻集粹7:邓石如·吴让之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7:邓石如·吴让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古籍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邓石如
  • 吴让之
  •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 书法
  • 艺术
  • 中国艺术
  • 传统文化
  • 印学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7152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91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篆刻集粹7:邓石如·吴让之》以邓石如、吴让之的作品为主,并附有邓石如之子邓传密的部分作品,按原大影印,并附有边款释文,全面展示出了清代皖派篆刻作品的风貌。

内容简介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的篆刻得力于雄厚的书法基础,刀法苍劲浑朴,婀娜多姿,成就突出,世称“邓派”,亦称“皖派”。晚清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均受其影响。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吴让之(1799-1870)初名廷 ,字熙载,又字让之、攘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师事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篆刻师邓石如,以汉篆治印。对邓石如的篆刻,吴让之更是有创造性的继承。章法上使之更稳妥、更精炼,刀法上更加圆转与流畅,从而把邓石如以笔意见胜的风格推向高峰。刀法使转自然,坚实得势,能充分表达笔意,立体感强。行草边款与其书体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许多学习邓派的人,多舍邓趋吴而从中体会邓派风格。对当代中、日印坛影响很大。 本书以邓石如、吴让之的作品为主,并附有邓石如之子邓传密的部分作品,按原大影印,并附有边款释文,全面展示出了清代皖派篆刻作品的风貌。<
中国历代篆刻艺术的群星璀璨:一部跨越千年的印章艺术史诗 (本简介介绍中国历代篆刻艺术的宏观脉络与重要流派,不涉及《中国历代篆刻集粹7:邓石如·吴让之》的具体内容) 篆刻,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它将书法与雕刻技艺熔于一炉,以方寸之地,凝聚千年文化精髓。它不仅仅是钤印留痕的实用工具,更是文人精神的载体,是历史的侧影,是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史,就好比一部气势恢宏的画卷,徐徐展开,每一时期、每一地域、每一位大师的印章,都以其独特的肌理、布局和刀法,讲述着那个时代的艺术思潮与人文风貌。 要理解篆刻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们必须追溯其源头,领略其演变中的关键节点,那些奠定后世格局的基石。 一、源远流长:从实用到审美的嬗变 篆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周时期。彼时,印章主要用于官阶的凭信和契约的凭证。此时的印章形制古朴,多为朱文(阳文),字体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带有强烈的古玺意味。这些早期的印章,质地多为青铜、玉石,其上的文字线条浑厚凝重,笔意稚拙自然,展现出一种原始而强大的艺术张力。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和书体规范化进程的加速,“印章”的概念被正式确立。汉印的风格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后世篆刻学习的“圣经”。汉印的特点是“方寸规整,笔画匀称,朱白相间,蚕头燕尾”。特别是“凿款”的运用,使得印面边缘常常呈现出古朴的凹凸感,这为后世的“入刀”技法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一时期的印章,风格雄健、大气磅礴,是篆刻艺术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二、魏晋隋唐的低谷与过渡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篆刻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虽然官方印章依然沿用,但文人私印的创作活跃度有所下降,艺术风格趋于保守和程式化。这一时期,楷书和行书的兴起对篆刻的字体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代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出现了大量的“花押印”和“佛像印”,这些印章在布局上更富装饰性,为后来的异形印和肖形印提供了借鉴。 三、宋元:文人篆刻的曙光初现 篆刻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出现在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文人雅趣的提升,印章开始从单纯的“凭信”工具,彻底转向“艺术品”和“身份标识”。 宋代的文人印,开始注重印面的闲章和诗文的创作,印风趋于秀雅、内敛。而元代,则迎来了篆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赵孟頫。他提倡复古,将书法中的篆书笔意更深地融入印面设计,强调印章的书卷气。紧随其后,王冕以花乳石(寿山石)入刀,开启了“篆刻以石为媒”的新时代,使得刻制更为便捷,印章材质的审美情趣被空前提升。 四、明清的鼎盛与流派纷呈 明清两代,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黄金时期,风格流派如同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明代,篆刻艺术正式形成两大主流: 1. “文人派”(或称“书入画,画入印”的流派):以文彭(被誉为“印学复兴第一人”)和何震为代表。他们继承了元代的雅正,着重研究汉印的古拙意趣,强调“刀法入于笔法,以书入印”。文彭的印风浑厚,何震的印风则开创了“险峻”一路,讲究刀法的力度和印面的气势,为明代的篆刻定下了高雅的基调。 2. “浙派”的兴起:以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将明代文人派的意蕴进一步发扬光大。丁敬的印章以“凿刻之法,取汉铜之意”,用刀果断,线条瘦硬挺拔,具有强烈的力度感和金石气。这一时期的篆刻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历代碑刻的细微差别,力求在风格上形成鲜明的个人标识。 进入清代中后期,篆刻艺术的探索进入了更精细化的阶段,流派之间的争鸣更加激烈: “皖派”的雄强:以黄易、奚冈等人为代表,他们注重“笔意”的完整性,在印面设计上更灵活,刀法圆润中寓方折,讲求印石的天然美与刀工的精妙结合。 “碑学精神的融入”: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篆刻家们对秦系文字、碑刻文字的兴趣大增,使得印章的字体选择更为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工整的小篆。 五、结语:对篆刻精神的永恒追寻 从远古的泥封,到秦汉的庄重,再到明清的个性张扬,篆刻艺术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书法艺术在另一维度的延伸,更是中国文人“寓情于物,寄兴于刀”的审美哲学的集中体现。历代篆刻家们,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吸收、扬弃和创新,不断拓宽了印章的表现力,使得这门方寸之间的艺术,能够承载起千年的文化厚度与艺术精神,成为后世学习与欣赏取之不尽的宝库。任何一部优秀的篆刻集粹,都是对这段辉煌艺术史的生动注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购买这套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丝对“集粹”这个词的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市面上这类书籍难免会有滥竽充数之嫌。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那种怀疑立刻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它不是简单地将印章图片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印章原拓、释文乃至相关款识的说明,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尤其是对某些关键作品的局部放大和高清特写,简直是太贴心了,让我能够清晰地捕捉到刀法行进的轨迹和篆刻家在处理笔画粗细、方圆转折时的独到匠心。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近距离学习的机会,那些教科书上抽象的理论,在这里都化为了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艺术实践。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代大师的无声对话,每一次的停驻,都能发现新的趣味和感悟。

评分

我得承认,我对篆刻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但这套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它没有过度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去故作高深,而是通过高质量的视觉呈现和相对直观的注解,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篆刻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演变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条理,使我能够迅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某些时期作品的沉雄古拙,与后期追求的洒脱灵动之间的差异。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比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要有效得多。它仿佛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师,耐心而又不失权威地引领我走进这个古老的艺术殿堂,让我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

这套书,光是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封面设计得极其考究,古朴中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雅致,让人迫不及待想一窥究竟。我一直对金石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篆刻大师的作品。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堪称上乘,能明显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印刷品。每一页的印制都清晰锐利,墨色的浓淡变化、刀法的力度和细节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这对于研究篆刻艺术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不像有些选集只挑选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而是尽可能地囊括了艺术家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代表作,这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家心路历程的变化非常有帮助。光是翻阅这些精美的图片,就已经是一种精神的洗礼,那些方寸之间的乾坤,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让人不得不沉醉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一套精美的图录。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艺术史诗。编者在整理过程中,显然下了大工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我留意到,在部分关键印作的旁边,都附有简要但切中肯綮的背景介绍,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作品创作时期的社会环境和艺术家心境的理解。艺术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脱离了时代背景去孤立地欣赏作品,总会失之偏颇。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展示了“形”,更努力地传递了“神”。对于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篆刻鉴赏水平的藏家和学习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案头宝典,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信息准确性,是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在数字化时代,实体书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是这种高质量的艺术图册,更是具有长久的收藏价值。书的整体设计风格趋于典雅大气,经久不衰,即便十年后再看,也不会显得过时。它不仅是研究资料,本身也是一件值得陈列的艺术品。我非常看重出版物在维护艺术遗产方面的责任,而这套《集粹》无疑是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它以最敬畏的态度和最精湛的工艺,记录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次抚摸书页,都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淀在刀石间的历史厚度与艺术温度,这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替代的体验。

评分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ldquo;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rdquo;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古人说&ldquo;天地君亲师&rdquo;,特别突出了&ldquo;师&rdquo; 的地位和作用。自古教师与&ldquo;天&rdquo;&ldquo;地&rdquo;&ldquo;君&rdquo;&ldquo;亲&rdquo;是同一地位的,可享受任何特权的。对学生,教师可以有等同于父母的权利。而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后,结果怎样呢?学生是越来越自由了,对教师也越来越不尊敬了!以前,我们在老师面前唯恐做错事的心态,恐怕现在的学生心中再也没有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老师,还算什么&ldquo;灵魂的工程师&rdquo;?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能用心教学吗?不用心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质的腐败吗?

评分

很好啊,超出预期。东西可以。

评分

(i98%好i评)

评分

这套集子都是经典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

评分

(98%好评)

评分

46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