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篆刻及其刀法

齐白石篆刻及其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星燚 著
图书标签:
  • 齐白石
  • 篆刻
  • 刀法
  • 艺术
  • 书法
  • 绘画
  • 中国艺术
  • 传统文化
  • 鉴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
ISBN:97878051740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56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齐白石的篆刻是中国篆刻史中浓重的一笔。在时间上白石老人是距我们较近的一代艺术大师,其诗、书、画、印兼及其人品,堪称五绝。作为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他把毕生的精力、情感都投入到艺术创造中。精妙脱俗的刀法是促成齐白石先生篆刻艺术如此成功的重要一方面。这本《齐白石篆刻及其刀法》就是介绍齐白石五绝中的一绝——篆刻艺术,并详细说明了齐白石篆刻的刀法。
  《齐白石篆刻及其刀法》是中国篆刻技法丛书之一,是专门为介绍齐白石老人的篆刻以及其章法而编辑出版的。齐白石篆刻表现的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一种教化之外的野趣。齐白石以质朴、健康、清新、雄肆的阳刚之风,为中国篆刻艺术的表现领域开拓了崭新的一面。所以齐白石的篆刻艺术非常值得广大读者去欣赏,而他的刀法作为篆刻艺术生命的表现手段,也同样值得读者朋友们去研究欣赏。本书中,编者首先在第一章中简要地阐述了齐白石篆刻艺术,使读者能够对齐白石先生的篆刻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剩下的两章中,编者分别具体地介绍了齐白石先生的篆刻艺术中的基本画法的笔法与刀法,他的篆刻中所包含的刀法,以及用笔、用刀与结字、章法之间的关系。总之,西冷印社出版的这本书,旨在选取一些齐白石先生有代表性的作品,辅以例图剖析,适当以文字阐述其重要特征,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目录

一、齐白石篆刻艺术简述
二、基本点画的笔法与刀法
(一)点的变化
(1)短点
(2)长点
(3)三角点
(4)折点
(5)两点并列
①两点横排(叠排)
②八字点
(6)三点水
(7)四点并置
①四横点
②火字点
③四点叠排
④四角对称点
(8)多点组合
(二)横的变化
(1)单横
(2)二横或三横
(3)多横组合
(4)横画不横
(三)竖的变化
(1)单竖
(2)二竖
(3)三竖
(4)多竖
(5)竖画不直
(6)以弧作竖
(四)斜、弧、折、曲、叉的变化
(1)斜画
(2)弧画
(3)折画
(4)曲画
(5)弧折(或折弧)
(6)叉笔
(五)“口”字的变化
(1)方框口
(2)方中有圆口
(3)圆形口
(六)边界的笔法与刀法
(1)朱文边
(2)白文一条边
(3)白文宽边
(4)朱文宽边
(5)缺角边
(6)残边
(7)借边、借格
(8)特殊形状的边
……

前言/序言

  代序
  有印章的诞生,便有了刀法,有了多样的刀法,方使优秀的印章艺术有了催生剂。也可说刀法是产生印章艺术耐人寻味的重要手段与条件之一。
  远在印章肇始阶段有图纹线条的陶拍,它的制成,绝大多数就是依赖于刀的刻制而成,不过那时的刀法较为简单粗糙。
  历史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作为表达官私或吉语内容玺印的载体,虽然制作手段多是翻铸青铜而成,然亦可窥见在印模中用刀镌刻的痕迹,有少数玉、石等玺印中,则是直接用刀刻凿琢而成。秦汉之际,官私印、吉语印大兴,制作手段仍以翻铸为多,然亦有不少是由刀直接凿琢刻制而成。“急就章”的官印、清润的玉印和一些殉葬印等,刀法显露,匆匆刻就,文字表达,方正中有变化,用刀生涩硬朗或润秀,却使印面产生一种生动别致之趣。到了宋元时期,文人参与篆刻活动,如米芾、赵孟烦、吾丘衍等,他们多只重视书写印稿,而交与印工把刻,拘于字形,刀法显露不多。而真正对篆刻刀法重视,则是石质印材的引用,石质印章清脆松软,适于刀刻,于是元末明初的王冕、文彭用刀之法,开始进入不自觉到自觉的新阶段。
  由于文人治印,他们对篆书构成与运笔之理的理解,用刀刻字来表现线条之美,使他们自篆自刻,避免了印工的拘泥而显得更为自由。当他们较为熟练地掌握这种技巧后,更能审石度势,自由、自在、自觉地表现他们的个性与审美要求。明代文何(文彭、何震)以后,文人篆刻家的创作面貌,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由于各种不同个性的刀法的产生,随之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使篆刻园地在明清之际出现了又一个篆刻印章史上繁荣兴盛的时代。
  篆刻艺术组成的主要因素是字法、章法、刀法,三者之中显得最为活跃的要算刀法了。章法总其势,字法依势结字和线条的组织与笔墨的表现,刀法则是赋予表达之功,它是篆刻艺术生命力的主要表现手段。刀法的个性表现极强,表现得好,则个人风貌出之,反之则逊色。故又可说是形成各种风格流派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王冕与文彭时,始用石章刻印,刀法起于摸索阶段。用双刀刻成一线,主要是传达线条的质量感,线重于刀,刀隐于线。
  何震时已开始刻印中的用刀,《印人传》中称:“以猛利参者,何雪渔。”
  苏宣、汪关、朱简等人,一面继承文何之用刀,同时又力避文何,另求新径。
  苏宣生于文何之后,曾受文彭指导,然其用刀更近于何震,印作格局壮伟,用刀强调力度的表达。
  汪关治印,刀法承文何,善用冲刀表现光洁圆润的笔意,白文时有并笔,强化了印面的浑厚感。朱文细劲清雅,《印人传》评日:“以和平参者汪尹子(关)。”
  朱简是明代第一位采用古玺形式作印的人。其用刀别于文何用长切法,首开碎切法,一条线往往是用多次切刀衔接而成,表现出用笔的顿挫起伏的意趣。并提出“使刀如使笔”的印论。
  清代印人各承明代刀法,兼收并蓄,各有发展,各异其趣,形成各种不同流派。
  以丁敬身为代表的的浙派,取汉印为模式,参以隶意,章法工稳,又不拘一格,面目众多,刀法承朱简之碎切法,形成苍浑朴茂,古拙峻峭之风,富有金石味,一洗娇柔妩媚之态。后继者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并称为“西泠八家”。后七人皆各取丁敬新面之一翼而加以发挥完善之,而小易运其趣,蒋仁得其醇,黄易承其秀,奚冈取其质,豫钟扬其工,鸿寿用其雄,之琛精其熟,惜晚期作品多呈定式、趋僵化。钱松承而有变,总结前人经验,开创一种切中带削的新了刀法,线条立体感很强。很富的味,令人玩赏无穷。
  ……
书籍简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流变与探索 书名:《丹青问道: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流变与探索》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自萌芽至成熟,再至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理念、技法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六大部分,深入剖析了从先秦的陶文石刻到魏晋风骨,再到宋元理趣,明清程式,直至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艺术革新。本书尤其侧重于对“意境”与“笔墨精神”的哲学层面解读,力求揭示中国艺术与其他文明体系的根本差异。 第一部分:文脉溯源与笔墨初生(远古至魏晋) 本卷追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商周的青铜铭文入手,探讨文字符号如何逐步脱离纯粹的记事功能,演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形态。重点分析了秦汉篆隶的古朴雄浑,以及隶变对后世行草的深远影响。 魏晋时期,是“书为心画”观念正式确立的转折点。本书详细考察了王羲之的“中和之美”,张芝的“草书之圣”,以及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我们不满足于对这些名家生平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对存世碑帖和文献的细致比对,重构了士人阶层在动荡时代中,如何通过对线条的极致掌控,来寄托个人情操与宇宙感悟。特别是对“用笔”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初期的概念界定,探讨了“中锋”、“侧锋”在早期风格形成中的作用,强调了笔触在表达气韵生动中的决定性地位。 第二部分:盛世气象与绘画理论的成熟(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艺术面貌呈现出恢宏、富丽、健康的时代特征。本书详细梳理了唐代绘画的“界画”传统(如李思训、李昭道),以及文人画的初步兴起。 重点分析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表现力,以及他如何将雕塑感融入笔墨之中。在理论层面,本书引入了谢赫的“六法”,并结合唐代禅宗思想,探讨了“气韵生动”从抽象概念向具体创作方法的过渡。隋代阎立本的人物画,体现了对人物精神状态的精准捕捉,本书将此归纳为对“内在精神外化”的早期尝试。五代十国时期,如荆浩、关仝的山水画,开始关注北方山川的雄伟气势,为后世全景式山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理趣相融与院体的典范(宋代)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高峰之一,其特点在于高度的理性化和对自然观察的精微性。本书将宋代书画分为院体与文人两大脉络进行辨析。 院体方面,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被视为“巨碑式”山水的集大成者,其斧劈皴法如何表现山体的厚重感被细致剖析。南宋的马远、夏圭则开创了“边角式”构图,体现了宋人对空间留白和意境营造的精妙把握。 文人画的兴起,特别是苏轼对书画同源的强调,构成了本书探讨的核心。本书详细阐述了苏轼“论画以诗”的理念,认为笔墨不再仅仅是技法的工具,更是士人修养的直接体现。米芾的“刷书”和晕染技法,被视为对早期笔法僵硬的一种反叛和解放,体现了对自然笔墨的推崇。 第四部分:尚意风尚与笔墨革命(元代) 元代是汉族士人遭遇政治压抑的时期,艺术成为他们退隐和抒发“遗民”情怀的主要载体。“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风格,是本书浓墨重彩的部分。 本书对比了黄公望的“繁密深厚”与倪瓒的“疏简空灵”,认为后者通过极端的留白和对苔点的象征性运用,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我们重点分析了元代山水画中“皴法”的地位提升——皴法从描绘具体山石肌理,演化为表达画家内心秩序和哲学思考的符号系统。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赵孟頫对晋唐传统的复古,以及其在书法上对“骨法用笔”的重新强调,如何为后世的帖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五部分:程式的定型与地域风格的勃发(明清) 明清时期,是传统艺术体系走向成熟、程式化,同时又面临巨大内部冲突的时代。 明代前期,以“浙派”为代表的院体画依然保持着对宋代传统的继承,但总体上,文人画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沈周、文徵明的“吴门画派”,体现了对元代尚意精神的继承与对传统的整合。晚明,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这不仅是艺术史的分野,更是一种文人精神的自我定位。本书认为,董其昌的“淡墨松秀”是对元代笔墨意境的进一步提纯与抽象化。 清代,宫廷艺术(如“四王”)将笔墨技法推向了极致的“集大成”,但也带来了程式化的危险。本书探讨了清初“四僧”(如石涛、八大山人)的艺术如何成为对这种僵化体制的反抗。石涛的“一画论”和对“无法而法”的追求,是明清交替之际,艺术家在技法与自由之间寻求平衡的伟大尝试。八大山人通过极简的造型和强烈的笔墨对比,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沉郁感伤。 第六部分:传统之困与艺术的现代性探寻(近代转型)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书画面对西方艺术冲击时的内在反应与调整。这并非仅仅是技法的碰撞,而是哲学观和审美观的全面对话。 本书分析了早期海派(如吴昌硕)如何在继承碑学和写意精神的基础上,融入金石入画的“拙厚”之气,以应对传统院体画的衰微。同时,本书探讨了民国时期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保留“笔墨精神”这一核心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写实主义、结构学等理念,以期使中国画“复兴”。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本书将其置于这一历史节点下进行考察,肯定其在民间艺术和文人传统之间建立起新的连接,以朴拙的形式获得了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结语: 本书通过对线条、结构、意境和哲学的层层递进分析,旨在向读者展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一部持续对话、不断自我革新的宏大史诗,而非静止不变的教条集合。理解其流变,方能真正领悟“丹青之道”的永恒魅力。 适合读者: 艺术史研究者、书画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兴趣的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近现代篆刻艺术史感兴趣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我发现作者在梳理和论述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艺术思潮时,所引用的史料之详尽,令人叹服。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典故和人物评价,背后无疑是耗费了大量心血进行考证和比对的结果。与其他市面上一些泛泛而谈的艺术读物不同,这本书的论述是有血有肉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风格的描述,更深入到对艺术家的心境、时代背景下创作环境的剖析。比如,书中对于某一时期印人如何应对西方艺术思潮冲击的论述,视角独特而深刻,读后让人对那个时代的艺术生态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它不满足于“是什么”,更追问“为什么”,这种探究精神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态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非将篆刻视为一项孤立的技能来讲解,而是将其巧妙地嵌入到了整个中国美学体系之中。作者在章节的过渡和引言部分,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金石学、书法理论,甚至是古代文人哲学的小段落。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讨论印章的边款时,作者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书法中的“笔意”概念,强调边款的书写与印面的布局在精神层面上的统一性。这让读者明白,篆刻的精髓不仅仅在于刻得像不像,更在于如何通过刀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学养。这种由技入道的阐述方式,让整本书的格调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上升到了对艺术精神的探讨。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涉及“刀法”的论述会非常晦涩难懂,充满了只有行家才能领会的术语,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将复杂的技艺转化为清晰的语言。他没有直接给出僵硬的步骤说明,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流派的刻制特点,辅以大量的图例来阐释“力”与“韵”的转化过程。例如,对于“冲刀”和“切刀”在表现不同石材时的细微差异,书中通过多角度的图解和文字描述,让原本抽象的动作概念变得非常具象。即便是像我这样从未正式学过篆刻的人,也能大致勾勒出刻刀在石头上运行的轨迹和阻力感,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同时也让资深爱好者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去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操作习惯。

评分

我向来比较注重阅读体验中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很多专业书籍在内容组织上常常显得支离破碎,要么过于侧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指导,要么就是堆砌案例而缺乏思想提炼。然而,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严谨和流畅。从对工具和材料的介绍,到对历代名家风格的归纳,再到对具体技法的深入剖析,每一步的推进都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作者设置的“小结”和“拓展阅读”提示也十分人性化,让人在读完一个大的知识模块后,能够及时回顾要点,并知道如果想深挖某个细节,可以去参考哪些方向的资料。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知识吸收率,使得复杂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够被系统地、完整地构建在读者的脑海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搭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文人气息的年代。内页的印刷质量也相当高,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清晰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那些印章的拓片部分,细节的层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刻痕的力度和走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安排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把握得很有分寸,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部分,读起来也显得疏朗有致,不至于让人感到压迫。拿到书的瞬间,就能感觉到这是一本对待艺术极为敬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从书籍本身散发出的那种沉静、厚重的气质来看,就能预判出内容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案头工作和反复的推敲打磨。光是翻阅这本书的外观,就已经是享受了。

评分

齐白石的篆刻,堪称一绝,章法和刀法都非常地完美,是学习篆刻的好资料。

评分

必备书

评分

学习

评分

简洁,学习篆刻,借鉴作用,印刷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有二本书有点皱皱巴巴的……打包时不太珍惜……

评分

书本不错,已经收到了,很喜欢!!!!

评分

速度快

评分

,很好的一个大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