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物显微镜鉴定手册 火成岩鉴定手册 高级变质区地质调查 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

金属矿物显微镜鉴定手册 火成岩鉴定手册 高级变质区地质调查 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矿物鉴定
  • 显微镜
  • 地质调查
  • 火成岩
  • 变质岩
  • 薄片鉴定
  • 矿物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ISBN:9787116063167002
商品编码:10111911266

具体描述

套装共七本:


1: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金属矿物显微镜鉴定手册
2: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火成岩鉴定手册
3: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高级变质区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方法
4: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
5: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变质岩鉴定手册
6: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变形显微构造识别手册
7: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沉积岩工作方法



金属矿物显微镜鉴定手册 卢静文 彭晓蕾 著 地质出版社

 商品信息
书名: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金属矿物显微镜鉴定手册 作者: 卢静文 彭晓蕾 著
字数(千字): 360 书号: 7-116-06884-1
页数: 319 出版日期: 2010-9-1
开本: 16开 出版物类别: 地质矿产
版次印次: 1-1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219种或亚种常见矿物,其中213种为金属矿物或其他矿石矿物,还介绍了6种在显微镜下鉴定过程中常见的脉石矿物。系统描述了金属矿物的化学组成、晶系、反射率与双反射、反射色与反射多色性、内反射、均质性与非均质性、硬度、磨光性、浸蚀反应、形态特征、矿物组合与组构特征、成因与产状、鉴定特征等。在219种矿物中有170种矿物附有彩色照片580张,照片内容主要包括金属矿物的光性和组构。
本书是一本在显微镜下鉴定金属矿物的工具书,可供岩矿鉴定、金属矿床地质、选冶工艺和地质类专业院校等工作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反光显微镜鉴定金属矿物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矿物的综合性系统鉴定
第三章 矿石的构造、结构和矿物晶粒内部结构
第四章 矿物各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矿物(中文——英文)索引表
附录二 矿物(英文——中文)索引表


火成岩鉴定手册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


火成岩鉴定手册

常丽华 曹林 高福红  编著

2009年7月第1版

书号:9787116061286

定价:98元

地质出版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火成岩分类和命名

第三章 侵入岩类

第四章 火山岩类

第五章 火山碎屑岩类

第六章 特殊岩石类型

索引 

矿物代号

主要参考文献


高级变质区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方法 地质出版社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

高级变质区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方法


  • 作 者:杨振升 徐仲元 刘正宏 黄道玲著
  • 书 号: 7-116-05678-7
  • 出版日期:2008-06-01
  • 出 版 社:地质出版社
  • 版次印次:   定价:  ¥80

内容简介

本书从我国高级变质区的研究现状出发,在近20年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的科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总结。书中提供了在高级变质区从事构造研究必备的基本理论和观测方法,特别提出下地壳深熔作用存在的环境下,出现双相(固态+深熔液态)共存的顺层滑脱韧性流动变形基本特征,以及由于其变形演化的多层次、多期次的叠加改造,为重建高级变质区变形演化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对高级变质区的两大岩类(高级变质地层和变质深成岩浆岩)的地质调查从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了有指导意义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对高级变质地层的识别、地层组成与分布特征、地层划分和地层层序建立等问题结合对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信度较高的典型实例。对高级变质区变质深成岩浆岩强调了成因类型的多样性,既有深成岩浆侵入体,又有分布广泛的深熔岩浆岩-深熔片麻岩,确立了不同类型岩石的鉴别及其研究方法。结合高级变质区构造研究现状,选择了三个高级区,特别是对大青山-乌拉山高级区穹-褶构造的建立及其三阶段构造变形演化的讨论等,进行了系统说明,可供研究借鉴。zui后,对高级变质区地质填图工作中两项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本书为地质调查人员、地质科学研究人员及地质院校师生提供了一本可在高级变质区从事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的工具书,也可供对高级变质区感兴趣的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高级变质区构造分析的基本要点第三章 高级变质区构造变形研究第四章 高级变质区韧性剪切带研究第五章 高级变质地层单位的划分、层序与地层结构的建立第六章 变质深成岩浆岩及脉岩的研究第七章 高级变质区变质作用的研究第八章 三个典型高级变质区地质构造研究概要第九章 地质填图参考文献与资料彩色图片及说明

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附光盘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精) 地质出版社


书名: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 作者: 常丽华 陈曼云 金巍 李世超 于介江 编著
字数(千字): 420 书号: 7-116-04751-8
页数: 338 出版日期: 2006-4-1
开本: 16开 出版物类别: 地质矿产
版次印次: 1-2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装帧: 精装               定价: 98元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295种主要透明矿物的化学组成、结晶特点、光性特征、变化、鉴别特征和地质产状及其他等。书中着重阐述了矿物的光性特征、鉴别标志及其与相似矿物的区别;较全面地收集了主要造岩矿物常见蚀变矿物的彩色显微照片。此外,尚描述了10种zui常见的不透明矿物在薄片中的特点。手册中附有透明矿物光性方位图,光性鉴定图223幅。书中选录了589幅数字化彩色显微照片,对薄片中矿物鉴定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比照性,是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文、图相互配合,使矿物的光性特征更加突出。在电子版中设有数字化矿物鉴定检索系统,便于读者快速鉴定矿物。
本书是为垠质调查人员、地质院校师生和地质科研人员提供的一本具有可操作性的岩矿鉴定工具书,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的有关人员参考。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均质矿物
第三章 一轴晶矿物
第四章 二轴晶矿物
第五章 薄片中常见不透明矿物的鉴别特征
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
附表一 中、英、俄文矿物名称对照及矿物英文代号
附表二 英、中文矿物名称索引
附表三 矿物薄片鉴定检索表
参考文献
彩色图版及说明
光盘中为光性矿物鉴定检索系统
 


变质岩鉴定手册 陈曼云,金巍,郑常青著 地质出版社


书名:变质岩鉴定手册  
作者:陈曼云,金巍,郑常青著  
出版社:北京市:地质出版社  
ISBN:9787116063161  
页数:232  
出版年:2009.09

变形显微构造识别手册 胡玲 等编著 地质出版社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

变形显微构造识别手册

胡玲 刘俊来 纪沫 曹淑云 张宏远  赵中岩 等编著 2009年12月第一版  书号:9787116064485 定价:78元 地质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手册包括文字和照片图版两部分,其中文字部分约17万字,插图60张。较系统地介绍了显微构造的基本内涵、主要造岩矿物的变形行为、矿物与岩石的变形机制、典型变形显微构造现象、构造岩的分类及特征,以及显微构造分析及其在地质学中应用。图版部分收录了主要造岩矿物变形现象和岩石变形显微构造等典型显微照片429张。手册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先进性,更突出了实用性。本手册为地质调查人员、地质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了一本认识和理解岩石变形显微构造与变形机制的工具书。
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位错理论基础第二章 岩石变形机制第三章 常见变形显微构造现象第四章 主要造岩矿物的变形行为第五章 构造岩类型第六章 显微构造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第七章 显微构造分析技术与方法参考文献中、英显微构造相关名词对照表图版

沉积岩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沉积岩工作方法

定价:98.00

版次:2015年9月第一版

书号:9787116092976

印张 19.5 图版29面




内容简介:全书主要介绍沉积岩和沉积学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和调查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工作方法。作者以培养野外工作能力为目的,重点介绍当前相对较成熟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分析方法及典型实例。本书可供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地质院校人员参考使用,为其提供一本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操作性的沉积岩(区)工作方法手册。

目录:序

     前言

第一章 沉积岩(区)基本工作方法

第二章 沉积物搬运与沉积机理

第三章 沉积岩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 沉积环境分析基本方法

第五章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方法

第六章 露头层序地层工作方法

第七章 岩相古地理分析与工作方法

第八章 成岩作用研究方法

第九章 沉积盆地分析与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与资料

图版

 



岩石学与矿物学前沿探索:地球深部物质的识别与演化 本书系一套综合性的地球科学专著,聚焦于火成岩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以及岩石矿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鉴定技术的深度融合。本书旨在为地质学、矿物学、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套全面、严谨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涵盖了从微观晶体结构到宏观岩体形成环境的各个层面。 --- 第一部分:火成岩的形成机制与岩浆过程的精细解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岩浆的起源、演化、侵位和喷发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基础。内容详实地阐述了岩浆的生成、分异和混染等关键过程,着重于现代地球化学工具在解析岩浆系统中的应用。 第一章:岩浆起源与地幔熔融动力学 本章首先回顾了地幔的组成和物理状态,重点解析了导致岩浆生成的驱动力,包括地幔柱作用、俯冲带脱水熔融以及地壳根部减压熔融的机制。详细讨论了相图理论在预测地幔物质熔融温度和压力条件中的应用,引入了高温高压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 第二章:岩浆分异与岩石系列演化 这一部分是火成岩研究的核心。详细描述了鲍恩反应系列(Bowen’s Reaction Series)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地质记录中的体现。重点剖析了结晶分异作用(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的定量模型,包括平衡结晶和非平衡结晶的差异。同时,对岩浆混合作用(Magma Mixing)和地壳同化混染(Assimilation and Contamination, AFC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进行了详尽介绍,特别是同位素地球化学(如Sr, Nd, Hf, O同位素)如何揭示岩浆源区和演化历史。 第三章:侵入岩体结构与热动力学 本章聚焦于地下岩浆房的结构和冷却历史。探讨了岩床、岩脉、岩盖和岩栓等不同侵入体形态的形成机制。利用热模型分析了不同规模侵入岩体的冷却速率,并解释了冷却速率如何控制矿物的结晶顺序、粒度以及微观结构(如辉绿岩颈的快速冷却特征)。此外,还涉及了花岗岩的成因——到底是壳熔融还是分异作用的终极产物,结合了锆石U-Pb定年数据来重建岩浆活动的时序。 --- 第二部分:变质岩石学的深度解读与岩石学相图的运用 本书的第二部分专注于变质作用,系统阐述了围岩在温度、压力和流体作用下发生矿物再结晶和组分迁移的过程。此部分对变质相图的理解和应用给予了极大的篇幅。 第四章: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基础与变质梯度 本章建立了变质作用的理论框架,解释了围岩(Protolith)在不同构造环境下转化为特定变质岩的条件。详细介绍了变质三要素(P-T-t路径)的概念及其在示踪板块构造过程中的意义。深入探讨了变质流体(水、CO2、CH4)在变质反应中的重要角色,以及流体活动如何影响矿物的稳定性。 第五章:关键变质矿物的稳定性与相律分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之一,详细解析了如何利用二维和三维变质相图来推断岩石所经历的变质环境。 石榴石-云母片岩相图:如何通过石榴石、白云母、石英(或长石)的组合来确定变质的压力条件。 钙硅酸盐相图的应用:重点解析了格林斯通(Greenschist)、角闪岩相(Amphibolite)和麻粒岩相(Granulite)的标志性矿物组合(如阳起石、普通角闪石、辉石、石榴石的共生关系)。 变质带的识别与划分:以典型区域(如Kyanite-Sillimanite序列)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同变温线(Isograds)的分布来绘制区域变质梯度图。 第六章:特殊变质环境与高压/低温变质作用 专门讨论了非常规的变质类型,包括: 1. 构造带变质(Dynamic Metamorphism):分析了剪切带中高应变率下发生的机械破碎和动态重结晶过程,及其形成的糜棱岩和构造岩的特征。 2. 超高压变质(UHP Metamorphism):详细介绍蓝片岩相的成因,特别是柯石英(Coesite)和金刚石在俯冲带中的稳定条件与保存机制。 3. 退变质作用(Retrograde Metamorphism):分析了构造抬升和流体作用下,高压/高温矿物如何转化为低压/低温矿物,并讨论了退变质记录的复杂性。 --- 第三部分:沉积岩石学:从物源到沉积盆地的演化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地表过程,系统梳理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分类体系以及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第七章:碎屑岩的物源分析与沉积动力学 本章强调了碎屑颗粒(如石英、长石、岩屑)的形态、成熟度和成分组合对物源区岩性和搬运距离的指示作用。深入探讨了Q-F-L图解(石英-长石-岩屑)在区分物源区剥蚀带岩性(如造山带、克拉通)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沉积构造(如交错层、波痕、沙纹)如何揭示沉积时的水流或风力方向。 第八章:化学、生物化学及火山碎屑沉积岩 本部分详细研究了非碎屑沉积岩的成因: 碳酸盐岩石学:区分了硅质和非硅质碳酸盐岩,重点分析了泥晶、微晶、鲕粒和构象结构的成因,并探讨了白云岩化的过程。 硅质岩与铁矿石:分析了层状铁矿(BIF)的形成与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关联,以及硅质岩的生物成因(如硅藻土)。 火山碎屑岩:讨论了火山喷发物在水体或大气中的沉积、分选和压实作用,以及凝灰岩的后期蚀变。 --- 第四部分:岩石学中的现代分析技术与数据整合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前沿技术在岩石学研究中的应用,强调实验数据与野外观察的有机结合。 第十章:电子显微镜技术与微区成分分析 本章详细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矿物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能谱分析(EDS)和波谱分析(WDS)进行元素定量和微区成分扫描。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背散射电子(BSE)图像来区分不同晶体的成分差异和生长结构(如辉石的环带结构)。 第十一章: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定年方法在岩石学中的应用 本部分侧重于时间维度和物质交换的追踪。详细阐述了放射性同位素体系(如U-Pb, Rb-Sr, Sm-Nd)在确定岩石形成年龄(结晶年龄、变质年龄、冷却年龄)上的原理与限制。讨论了微量元素在岩浆分异和流体-岩石反应中的行为,特别是稀土元素配分模式(REE Patterns)如何反映岩浆源区熔融程度和结晶过程。 第十二章:岩石学数据可视化与信息系统 本章介绍了现代地质信息处理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在岩相制图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对复杂的构造岩体和变质岩梯度进行空间重构。强调了将矿物学数据、地球化学数据和构造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致性岩石学模型的必要性。 --- 总结: 本书涵盖了从地球深部岩浆房到地表沉积盆地的完整岩石学链条,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深化和对现代分析技术的引入,旨在培养读者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卓越的岩石学判读能力。全书配有大量的典型矿物及岩石照片插图、相图示例和数据表格,确保了理论指导的实践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特别是关于矿物特征的描述。很多鉴定手册在描述某些矿物时,往往只给出一个大致的颜色或双折射率范围,但在这一册里,作者对不同蚀变环境下同一矿物的细微光学差异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比如,对绿泥石系列矿物的划分,它不仅列出了典型的特征,还通过高倍镜下的“消光角变化”和“绿帘石的色散现象”等非常尖锐的角度进行了区分,这对于需要进行精细矿相分析的研究生来说,简直就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片麻岩样品中遇到了难以辨认的细粒矿物组合,翻阅此书的对应章节后,立刻通过作者描述的“微小特征”找到了突破口,那感觉就像拿到了一把精密的万能钥匙。这种深入到微米级别的观察指导,远超出了普通入门书籍的范畴,是真正面向实践者的宝典。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那厚度、那排版,就让人有一种面对一座小山的感觉。我本来以为这只是那种传统的、枯燥的教科书,里面塞满了各种密度和晶格常数的图表,读起来就像在啃石头。但翻开后才发现,内容组织上真的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那个关于火山岩成因的章节,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岩浆分异和结晶作用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地幔柱活动对地壳物质再循环的影响,配图的清晰度和专业性都达到了业界一流水平。我过去在野外观察到的那些玄武岩和流纹岩,在书本的解析下,仿佛都有了生命,能想象出它们在地下的剧烈演化过程。对于一个希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紧密结合的人来说,这种详实程度是无价的。而且,它对一些冷门的岩石类型,比如霞石正长岩和超镁铁岩的描述,也丝毫不含糊,这在市面上很多同类参考书中是很难得的。光是研究这本书的图版和表格,就足够我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去消化和对照我手里的岩石样本了。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也收藏了不少地质学的专业书籍,但很多版本都存在一个问题:图例陈旧或制作粗糙。然而,这套书的插图和显微照片质量绝对是顶级的。那些关于矿物集合体结构和成岩纹理的彩色显微照片,色彩还原度高,对比度恰到好处,即便是光线较差的工作环境下,也能清晰分辨出双晶纹、解理面和集合纹理的细微差别。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的几组对比图,它们清晰地展示了早期自形晶体如何被晚期基质包裹的过程,视觉冲击力极强。这本书在图文结合上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性,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仅凭文字描述难以想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对于需要进行快速现场比对和教学演示的人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逻辑构建非常流畅,它没有将火成岩、变质岩和矿物鉴定割裂开来,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在讲述变质岩的相律和岩相带演化时,作者巧妙地将鉴定工具——显微镜下的光学特征——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你会发现,鉴定手册中的那些光性特征,实际上就是解读岩石形成历史的密码。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幅宏大的地球演化图景的徐徐展开。对我而言,这种“串联”学习法极大地提高了理解效率,尤其是对于那些同时接触变质作用和火成作用的复杂地质体,这套书提供的框架非常具有指导性。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把理论和应用分得太开,让人感到脱节。

评分

这本书在方法论和规范性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做”和“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在薄片制备和观察的标准操作流程部分,作者详细列出了不同矿物在标准偏光和正交偏光下,应如何调整光圈、选择放大倍数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甚至提到了如何排除仪器本身误差的校准步骤。这种近乎“手把手”的严谨指导,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它强调的不是记住结论,而是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论。对于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岩相学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操作指南和规范,是建立起可靠分析习惯的基石,避免了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错误鉴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