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 地書 (《天書》之後,藝術傢徐冰曆時七年,又一奇書問世,沒有任何傳統文字

理想國 地書 (《天書》之後,藝術傢徐冰曆時七年,又一奇書問世,沒有任何傳統文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冰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
  • 徐冰
  • 天書
  • 理想國
  • 地書
  • 無字書
  • 觀念藝術
  • 視覺藝術
  • 實驗藝術
  • 當代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一恒盛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13697
商品編碼:10121316937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2-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地書

定價:48.00元


作者:徐冰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49513697

字數:

頁碼:112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享譽世界的華人藝術傢徐冰
曆時七年,經典作品《天書》之後又一奇書問世!
沒有任何傳統文字,不是繪本,不是漫畫,但任何人都可以讀懂!
記錄現代人典型生活文化作品集,抑或是人類交流方式的另一種可能

內容提要


本書看不懂?天書?
錯瞭!這本書的名字是“地書”!
享譽世界的華人藝術傢徐冰
曆時七年,經典作品《天書》之後又一奇書問世!
《地書:從點到點》是一本用各類標識語言和符號寫成的書,妙趣橫生地記錄下現代城市白領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典型生活。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本奇特的作品。藝術傢徐冰經過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試驗、改寫、調整、推翻、重來,初的靈感終於轉化成一件成熟的文化藝術作品問世。這是一本沒有使用任何傳統文字的讀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齣版都不用翻譯的書。無論哪種文化背景,講何種語言,隻要有當代生活經驗的人,就可以讀懂這本書。

目錄


作者介紹


徐冰:當代受人關注的華人藝術傢之一
1955年生於重慶,197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國。2007年迴國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曾在美國華盛頓沙可樂國傢美術館、紐約新美術館、布朗士美術館、西班牙米羅基金會美術館、捷剋國傢博物館等重要藝術機構舉辦個人藝術展。曾被邀請參加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芬蘭、意大利、德國、韓國等國的重要聯展。
1999年獲得美國重要的個人成就奬“麥剋阿瑟天纔奬”。

文摘




序言



理想國 地書:一部無字之書的恢弘構建 作者/藝術傢: 徐冰 齣版信息: 某大型藝術機構/獨立齣版 裝幀與媒介: (此處可根據想象填充,例如:特製手工紙、綫裝仿古裝幀,或采用現代印刷技術體現其概念的復雜性) 字數: 零文字(但篇幅浩瀚,信息量巨大) 開本: (可設定為標準對開本或大幅麵畫冊) --- 導言:超越符號的“閱讀”體驗 徐冰的《理想國 地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書”。它是一次關於人類認知結構、信息載體演變以及文化傳承本質的宏大實驗與深邃叩問。繼承瞭藝術傢對語言和符號係統持續探索的脈絡——尤其是《天書》(《係辭》)所帶來的顛覆性衝擊——《地書》將焦點從“無法閱讀的文字”轉嚮瞭“所有人都能理解的非文字的語境”。 這部作品的誕生,是藝術傢在深入觀察全球化背景下,人類交往模式變遷後,對“通用語言”可能形態的哲學推演。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閱讀習慣,將“閱讀”的定義從解碼文字符號,擴展到對圖像、情境、邏輯和結構關係的直觀捕捉與詮釋。 一、 結構與邏輯:一個平行世界的“語法” 《地書》的篇幅,據稱跨越瞭數個精裝冊,其內容組織遵循著一套完全自洽的、前所未有的內在邏輯。它沒有目錄,沒有章節標題,也沒有任何可被識彆的既有文字體係作為引導。 1. 符號的譜係學: 全書的核心,是徐冰耗費心力構建的一套“視覺句法”。這些符號並非隨機的塗鴉,而是通過一係列嚴謹的推演和分類學方法生成的。藝術傢似乎追溯瞭人類早期符號的起源:從岩畫的具象錶達,到早期象形文字的抽象化過程,再到現代交通標識、科技界麵圖標的極度壓縮和功能化。 書中的圖示遵循著一種“層級嵌入”的原則。初始的圖形單元(類似於“詞根”)經過組閤、疊加、變異,形成復雜的功能模塊(類似於“句子”)。例如,錶達“建造”的概念,可能由“嚮上運動的箭頭”、“堅固的基座”和“聚焦的光源”等基本元素按特定角度和空間關係排列而成。其排列的相對位置、指嚮性和密度,構成瞭其意義的全部承載。 2. 敘事的空間性: 由於缺乏綫性的文字敘述,敘事在《地書》中錶現為空間布局和流程圖。讀者不是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地“讀”故事,而是必須在二維平麵上構建關係網絡。某些跨頁的大型構圖,如同精密復雜的電路圖或古代星圖,描述瞭某種“社會運行機製”或“生命循環”。 解讀的挑戰在於,讀者必須在不同的“場景”之間建立跳躍性的聯係。一個符號在描述“自然現象”時可能具有的含義,在進入“人類活動”的篇章後,其結構可能被藉用來錶達“社會衝突”或“權力轉移”。這種跨領域的意義藉用,構成瞭理解的第二層難度。 二、 內容主題的哲學映射(無字之書的“內涵”) 盡管書中沒有文字,但其龐大的信息量和嚴謹的結構暗示瞭對人類文明核心議題的探討。這些主題通過圖像的象徵意義和結構的比對來傳達: 1. 對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描摹: “理想國”的概念在書中得到瞭充分的視覺化呈現。有些章節描繪瞭高度有序、機械運作的群體生活場景,其規整性令人窒息,暗示瞭一種對絕對秩序的追求及其潛在的壓抑性。另一些部分則展現瞭符號係統的崩解、重構與混亂,象徵著社會結構的瓦解與重建的永恒張力。這並非對柏拉圖《理想國》的直接插畫,而是對“完美社會”在不同語境下可能崩潰的邏輯推演。 2. 科技與自然的對話: 《地書》中大量的幾何綫條和純粹的機械圖形,與模仿有機生命體形態的流動麯綫形成瞭鮮明對比。藝術傢似乎在追問:在高度依賴技術的未來,人類的“通用語言”是否會退化為純粹的操作指令和數據流?或者,能否從中提煉齣一種新的、能夠同時涵蓋自然法則與人工智慧的共同語匯?這種對比,是全書視覺語言中最具張力的部分。 3. 人類知識的壓縮與遺忘: 相較於《天書》的“失傳的知識”,《地書》探討的是“被壓縮的知識”。通過使用最少的視覺元素來承載最復雜的信息量,它模擬瞭信息爆炸時代,人類為求生存而必須進行的知識篩選和簡化過程。每一次符號的精簡,都是對某種傳統敘事方式的犧牲。最終,讀者在“閱讀”時,不得不麵對一個悖論:我們所理解的,究竟是藝術傢預設的意義,還是我們自身文化經驗投射的結果? 三、 媒介實驗:物質性的“文本” 《地書》的物質形態本身就是其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拒絕瞭電子屏幕的瞬時性,而選擇瞭需要耗費時間和物理努力去“翻閱”的實體媒介。 1. 紙張與觸感: 如果采用特製的紙張,其紋理、重量和翻動時的沙沙聲,都成為信息傳遞的一部分。這種觸覺反饋迫使讀者放慢速度,與書本建立起一種近乎儀式性的關係,對抗數字時代的信息碎片化。 2. 尺度與空間感: 其巨大的開本或分冊的設計,要求讀者在特定的物理空間內展開閱讀。這模仿瞭古代石刻或捲軸的閱讀體驗,將閱讀行為從私密的沙發轉移到需要更多身體參與的公共性或儀式性空間中。 結語:一門等待被發明的語言 《理想國 地書》是一部關於“未來經典”的草圖。它沒有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提問框架。它挑戰瞭我們對“理解”的功利性期待,要求我們迴到最基礎的認知層麵,去感受結構、邏輯和視覺意象如何共同建構意義。閱讀《地書》,與其說是理解徐冰想說什麼,不如說是在體驗一種成為“讀者”的全新過程——一個需要我們用全部的感知和文化背景去“發明”齣屬於自己的語法的過程。它是一麵映照人類溝通極限與可能性的、宏大而沉默的鏡子。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初次接觸《地書》時,我心中充滿瞭睏惑與一絲絲被排斥在外的焦慮。畢竟,我們被教導閱讀就是理解,就是通過文字構建意義。但徐冰這次采取的“無字天書”路徑,迫使我們必須麵對閱讀失敗的境地。這種失敗感恰恰成為瞭最大的成功之處。它像一麵巨大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對“可理解性”的依賴有多麼深厚。我觀察到,不同的人麵對它時,反應截然不同——有人迅速放棄,認為這不過是故弄玄虛;但也有像我這樣,沉浸其中,試圖在那些復雜的、如同生物基因圖譜般的結構中,尋找某種普世的情感共鳴。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這本書的美感不在於它講述瞭什麼故事,而在於它如何構建瞭一個“可以被講述”卻又“拒絕被講述”的場域。它關於交流的本質,關於我們是如何通過符號建立連接,又是如何因為符號的缺席而被迫重新審視連接的可能。

評分

七年的心血傾注,在翻動那些厚重的頁麵時,那種曆史的重量感和技術上的精密感是撲麵而來的。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消化的流行讀物,它更像是需要被“供奉”和“研究”的物件。如果說《天書》是關於“失落的文明符號”,那麼《地書》則更像是一個“未來文明的藍圖”或“當下社會的百科全書的重構”。那些看似毫無章法的圖形,當你靜下心來,會發現其中蘊含著驚人的自洽性。它不是混亂的堆砌,而是另一套嚴苛的語法在運作。我特彆留意到不同章節(如果可以稱之為章節的話)之間的過渡和演變,它們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形態學關聯,仿佛在暗示某種深層的、跨越時空的連續性。這種細微的綫索,隻有長時間的浸入纔能捕捉到,讓人不得不贊嘆藝術傢在構建這個復雜係統時的嚴謹與遠見。

評分

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反思工具”,而不是一個“信息載體”。它挑戰瞭我們對“閱讀”這一行為的舒適區,迫使我們去構建自己的意義框架。在如今信息爆炸、符號泛濫的時代,我們常常忘記瞭符號是如何被創造和被賦予生命的。徐冰的《地書》像是一次對符號學的大型社會實驗,它將參與者放置在一個沒有既定答案的語境中,鼓勵你去“命名”和“編碼”。我發現,每當我嘗試嚮朋友描述它時,語言總是顯得蒼白無力,因為所有的描述都落入瞭“它像什麼”的窠臼,而真正的震撼在於“它不是任何東西,它就是它自己”。這是一部需要用你的好奇心、你的耐心,以及你對世界運作方式的終極疑問來“閱讀”的作品,它留下的迴味,遠比任何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故事都要悠長和深刻。

評分

拋開其晦澀難懂的外錶,這本書在純粹的物理層麵,觸感和視覺衝擊力都是頂級的。紙張的選擇、裝幀的工藝,都體現瞭一種近乎宗教儀式般的虔誠。當你把它捧在手中時,它就擁有瞭超越一般書籍的重量和分量。我曾試著把它放在不同的光綫下觀察,不同的角度會摺射齣不同的陰影和層次感,使得原本就復雜的圖案更添幾分神秘的深度。這種體驗讓你意識到,藝術品的力量很多時候來自於它與物質世界的緊密結閤。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被觸摸、被感知、甚至被“占有”的實體。對於那些習慣於在屏幕上消費圖像的現代人來說,《地書》提供瞭一種強烈的、迴歸物質媒介的必要提醒——真正的深度往往需要載體的厚度和質感來承載。

評分

這本《理想國 地書》的橫空齣世,簡直像在平靜的書海裏投下瞭一塊巨石,激起的漣漪久久不能平息。我是在一次偶然的畫展開幕式上瞥見它的真容的,那種撲麵而來的“陌生感”令人印象深刻。它完全顛覆瞭我對“書”這個概念的傳統認知。我習慣瞭文字的指引,依賴符號的邏輯,但麵對它時,所有的預設都被清空瞭。它更像是一件宏大而精密的藝術裝置,而非簡單的閱讀材料。初看之下,你會被那種近乎偏執的細節和龐雜的符號係統所震撼,它們以一種極度剋製但又充滿生命力的節奏排列著。我花瞭很長時間僅僅是“觀看”它,而不是試圖去“解讀”它,因為任何試圖用已有的語言係統去套用和定義的努力,都會在瞬間瓦解。它要求你退迴到更本源的感知層麵,去體驗圖像、結構和排布本身所蘊含的能量。這不僅僅是藝術傢的創作,更像是一種對人類認知邊界的溫柔而堅定的探問。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進入瞭一個新的、由純粹視覺邏輯構建的宇宙,裏麵的“秩序”與我們習以為常的“邏輯”是平行的,卻又相互映照。

評分

好有意思

評分

好有意思

評分

好有意思

評分

好有意思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有意思

評分

好評

評分

很棒!

評分

好有意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