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賈想1996—2008:賈樟柯電影手記 | 作者 | 賈樟柯 |
| 定價 | 24.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149119 | 齣版日期 | 2009-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300Kg |
| 內容簡介 | |
| 該書是賈樟柯本人本有關電影創作的著作,是對其十餘年來導演生涯的梳理與總結,全景紀錄瞭這些年來其思考和活動的蹤跡。書中收錄瞭賈樟柯導演生涯各時期對電影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獨特的思考,另有多篇與電影界、藝術界、媒體等多領域關鍵人物的代錶性訪談。 全書以賈樟柯所拍電影為綱,所有收錄文章以發錶的時間順序排列,呈現齣導演個人敏感而執著的心路曆程。發行其間還將由北大齣版社齣版賈樟柯的本電影專著,該書匯集瞭賈樟柯從影十二年裏所寫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講,對談實錄。 全書文字風格堅定或迷惘,憤怒或幽默,更體現齣賈樟柯以電影抒寫“良知的鄉愁”的深切情懷。 href='#' target=_blank> |
| 作者簡介 | |
| 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錶性人物;2006年,故事片《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片金獅奬;美國《紐約時報》評價他為“當今世界40歲以下的*導演”。 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blog)文學係,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 |
| 目錄 | |
| 序言 賈樟柯,和他們不一樣的動物 1996年,《小山迴傢》 我的焦點 1998年,《小武》 《小武》導演的話 片段的決定——《小武》 我不詩化自己的經曆 業餘電影時代即將再次到來 有瞭VCD和數碼攝像機以後 東京之夏 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對談) 林旭東/賈樟柯 2000年。《站颱》 《站颱》導演的話 片段的決定——《站颱》 誰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 假科長的《站颱》你買瞭嗎? 經驗世界中的影像選擇(筆談) 孫健敏/賈樟柯 2001年。《公共場所》 《公共場所》導演的話 《公共場所》自述 2002年。《任逍遙》 《任逍遙》導演的話 我比孫悟空頭疼 有酒方能意識流 無法禁止的影像 世界就在榻榻米上 聽說電影的春天就要到瞭 2004年。《世界》 《世界》導演的話 烏蘭巴托的夜(《世界》插麯)賈樟柯/左小祖咒作詞 寫給山形電影節 我們要看到我們基因裏的缺陷(演講) 我的電影基因 花火怒放,錄像機不轉 這一年總算就要過去 2006年,《三峽好人》 《三峽好人》導演的話 2006年的暗影與光明 迷茫記 相信什麼就拍什麼(對談) 侯孝賢/賈樟柯 這是我們一整代人的懦弱(演講) 大片中彌漫細菌破壞社會價值(對談) 徐百柯/賈樟柯 2006年,《東》 《東》導演的話 馬丁·西科塞斯——我的“長輩” 每個人都有貼近自己身體的藝術(對談) 劉小東/賈樟柯 找到人自身的美麗(對談) 湯尼·雷恩/賈樟柯 2007年。《無用》 《無用》導演的話 當我們赤裸的時候,沒有階級區彆(對談) 湯尼·雷恩,賈樟柯 是劇情片,也是紀錄片(對談) 蔡明亮/賈樟柯 2008年,《二十四城記》 《二十四城記》導演的話 闡釋中國的電影詩人(對談)達德利·安德魯/歐陽江河/翟永明/呂新雨/賈樟柯 附:賈樟柯簡曆 |
| 編輯推薦 | |
| 拍電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賈樟柯的《小武》讓我迴想起1960年代,我和朋友們剛開始起步時的心情。 ——馬丁·西科塞斯 美國著名導演 代錶作《齣租車司機》 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傢像中國這樣經曆如此快速而猛烈的變化,更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賈樟柯這麼深刻地反映齣這種變化。 敘述方式的激進性,時間和空間的相互作用,發掘事物內在聯係的能力,感情人和環境之間的敏感程度,凡此種種,可以說,賈樟柯和安東尼奧尼一脈相承。 ——瓦爾特·薩列斯 巴西導演 代錶作《中央車站》 我看賈樟柯調度演員的能力,跟他說事情的那種焦點,感覺他是有潛力的。 ——侯孝賢 中國颱灣著名導演 代錶作《悲情城市》 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和他們不一樣的動物。 ——陳丹青 中國當代著名畫傢 他是當代參與跨界藝術活動很多、電影産量很大又能保持高水準的年輕導演。 ——米歇爾·傅東 法國《電影手冊》主編 我驚艷於賈樟柯的纔華,他是*會處理空間的導演。 ——保羅·安德魯 法國戴高樂機場及中國國傢大劇院設計者 |
| 文摘 | |
| 序言 | |
坦白說,我對於很多主流的“大師訪談錄”已經有些審美疲勞瞭,它們往往經過瞭太多次的修飾和包裝,失去瞭原有的棱角。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於它可能保留瞭那種未經雕琢的“野生”狀態。手記,這個詞本身就暗示瞭一種私密性、一種工作日誌的感覺,是給自己的交代,而非給大眾的錶演。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種“正在形成中”的思想,而非“已經定論”的理論。例如,在拍攝早期那些長鏡頭時,他當時的內心戲是什麼?是計算著演員的走位,還是在等待那個“對的瞬間”的自然降臨?這種對創作過程的細節描摹,對於任何一個對電影製作抱有敬畏之心的人來說,都是無價的。它讓我們意識到,偉大的作品並非憑空齣現,而是無數次微小、具體的、充滿焦慮的決定纍積而成。
評分這本集子,光是“1996—2008”這個時間跨度,就足以讓人心頭一緊,那是華語電影,尤其是獨立電影,經曆瞭一場劇烈的蛻變與陣痛的時期。我手裏捧著它的時候,想象著那個階段的賈樟柯,一個年輕的、帶著強烈個人視角的創作者,是如何在各種資源匱乏、審查壓力無形的夾縫中,一點點摸索齣屬於自己的錶達方式。與其說這是一本“手記”,不如說更像是一份關於“在時代洪流中如何保持真我”的生存報告。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早期作品背後的睏境與堅持,比如《小武》那種近乎粗糲的真實感,到底是如何從導演的腦海裏艱難地搬運到膠片上的。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瞭銀幕上最終呈現的冷靜剋製的鏡頭,卻忽略瞭鏡頭之外,那個時代的創作者必須承受的重量。這本書如果能揭示齣這些“未完成的思考”和“臨場的決策”,那它就不再僅僅是電影研究的材料,而更像是一份關於理想主義者如何抵抗犬儒主義的實錄。閱讀的過程,我想會是一種與創作者精神的深度對談,讓人重溫那個充滿野性與不確定性的光影年代。
評分每一次重溫賈樟柯的作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關於“時間與記憶”的儀式。時間在他的電影裏不是綫性的,而是沉澱在具體的物件、建築和人們的錶情中的。這本手記,在我看來,就是對這種“時間沉澱”過程的一次幕後記錄。我非常好奇,在記錄這些思緒和拍攝細節時,作者是否也曾對自己作品中那些反復齣現的主題——比如身份的流變、故土的消逝——産生過新的體悟或動搖?創作手記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記錄瞭創作者在麵對自己作品時的“動態反饋”。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這種微妙的心理變化,那它就成功地超越瞭一般的拍攝日誌,成為瞭一份關於一個人如何通過藝術來定義自我與世界關係的珍貴文獻。
評分拿到這本沉甸甸的書,我首先被它那種近乎檔案館級彆的嚴謹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娛樂至死的訪談錄,更像是某種需要被認真對待的文本。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位導演的創作脈絡,必須深入到他創作的“現場”,也就是那些被放棄的構想、那些在剪輯室裏被割捨的鏡頭背後的邏輯。這本手記,如果能提供這種深度的窺視,那價值就非凡瞭。我尤其想知道,在構建像《站颱》那種史詩般的時代變遷敘事時,他如何平衡個人的記憶與宏大的曆史敘事?是不是有些在日後被奉為經典的鏡頭,在當時也曾是極具爭議或自我懷疑的嘗試?閱讀這些手記,就如同拆解一個精密的鍾錶,去看每一個齒輪是如何咬閤,從而驅動齣最終精準又充滿生命力的影像。它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去品味那些關於光綫、關於場域、關於陌生人眼神的細微觀察,這些纔是構成賈樟柯宇宙基石的東西,而不是錶麵的劇情復述。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齣版社選擇,也透露齣一種對內容本身的尊重和定位。它似乎在暗示:這不是快消品,而是值得收藏和反復研讀的物件。迴顧那個時期,賈樟柯的作品總有一種“局外人”的清醒視角,他既身處其中,又保持著一種近乎人類學傢般的疏離感來觀察他所處的環境和社會變化。我想,手記裏記錄的,或許就是這種疏離感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他如何麵對自己傢鄉的快速變化,如何將這種個人經驗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觀察?很多時候,我們看電影是感性的,但理解電影的根基,需要理性的迴溯。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契機,讓我們能從感性的欣賞,轉嚮更具思辨性的文本分析,去理解他鏡頭裏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實則蘊含著多大的社會張力。
評分非常實用
評分非常實用
評分不錯!書好看,貨真價實!
評分還可以吧
評分非常實用
評分孩子喜歡的導演
評分這書還可以,可物流也太慢瞭,走瞭七八天呢,不敢恭維呀
評分書還是很不錯的,包裝什麼的都很完整
評分孩子喜歡的導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