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名:從零開始學中醫——中醫入門十講
作者:劉俊主編
I S B N :9787122223388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年3月第1版
印刷時間:2015年3月第1次
字數:495000字
頁數:470頁
開本:32開
包裝:平裝
重量:剋
定價:38元
編輯推薦
1.本書立足於臨床實用,共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內科學、外科學、皮膚科學、婦科學、兒科學及針灸學十講。
2.本書文理淺易,內容豐富,為中醫初學者登堂入室之階梯,亦可作為中醫院校學員和中醫臨床工作者的參考資料。
內容推薦
本書立足於臨床實用,共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內科學、外科學、皮膚科學、婦科學、兒科學及針灸學十講。中醫基礎理論章節,包括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髒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中醫診斷中係統介紹瞭中醫四診診法、辨證論治要點。中藥、方劑篇中重點介紹瞭藥物的性味、歸經和功用,以及各種治療大法的代錶方劑。在內科、外科、皮膚科、婦科、兒科、針灸臨床學科中,重點介紹常見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機和主要辨證論治方法,且列齣瞭具體藥物組成和劑量,並介紹瞭針灸、外治及其他簡單易行的辦法,方便讀者參考學習。本書文理淺易,內容豐富,為中醫初學者登堂入室之階梯,亦可作為中醫院校學員和中醫臨床工作者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劉俊,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中醫學研究生學曆,執業中醫師,就職於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師從湖南省名中醫柏正平教授及貴陽市名老中醫馮先波先生,主攻中醫內科。先後主編《馮先波精細入微辨證講記》、《中藥應用講記》、《當代中醫大傢臨床用藥經驗實錄》、《痛風簡便自療與調養》;副主編《三湘醫粹.醫話》、《三湘醫粹.醫案》、《三湘醫粹.醫論》、《傢庭安全用藥提醒》、《中成藥傢庭使用全解》等書籍。
目錄
緒論:中醫是什麼
*講 中醫基礎理論入門——進入中醫的殿堂
*節 陰陽學說不是迷信
第二節有趣的五行學說
第三節藏象——人體生理的秘密
一、五髒六腑的“大哥”——心
二、*容易受傷的髒腑——肺
三、後天之本的脾
四、剛強的肝
五、先天之本的腎
六、管理消化、排泄的六腑
七、五髒六腑之外的奇恒之腑
八、五髒六腑之間的關係
第四節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第五節疾病的源頭——病因與發病
一、病因
二、發病
第六節疾病的基本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精氣血津液失常
四、精氣血津液關係失常
五、內生“五邪”
第七節疾病的預防與治則
一、預防
二、治則
第二講中醫診斷入門——認識疾病的真麵目
*節 中醫診斷的“四大法器”——望聞問切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二節中醫診斷的“核心”——辨證論治
一、八綱辨證
二、病因辨證
三、氣血津液辨證
四、髒腑辨證
五、衛氣營血辨證
六、三焦辨證
七、經絡辨證
八、六經辨證
第三講中藥學入門——用來攻打疾病的“兵將”
*節 中藥學總論
一、中藥産地與采集
二、中藥的炮製
三、中藥的性能
四、中藥的配伍
五、用藥禁忌
六、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第二節臨床常用中藥簡述
一、解錶藥
二、清熱藥
三、瀉下藥
四、祛風濕藥
五、芳香化濕藥
六、利水滲濕藥
七、溫裏藥
八、理氣藥
九、消食藥
十、驅蟲藥
十一、止血藥
十二、活血祛瘀藥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藥
十四、安神藥
十五、平肝息風藥
十六、開竅藥
十七、補虛藥
十八、收澀藥
第四講方劑學入門——調兵遣將攻疾病
*節 方劑學概況
一、方劑常用治法
二、方劑的基本結構
三、方劑的變化形式
四、方劑的服法
第二節解錶劑
一、辛溫解錶
二、辛涼解錶
三、扶正解錶
第三節瀉下劑
一、寒下
二、溫下
三、潤下
四、逐水
五、攻補兼施
第四節和解劑
一、和解少陽
二、調和肝脾
三、調和腸胃
第五節清熱劑
一、清氣分熱
二、清營涼血
三、清熱解毒
四、清髒腑熱
五、清虛熱
第六節祛暑劑
第七節溫裏劑
一、溫中祛寒
二、迴陽救逆
三、溫經散寒
第八節補益劑
一、補氣
二、補血
三、氣血雙補
四、補陰
五、補陽
六、陰陽雙補
第九節固澀劑
一、固錶止汗
二、斂肺止咳
三、澀腸固脫
四、澀精止遺
五、固崩止帶
第十節安神劑
一、重鎮安神
二、滋養安神
第十一節理氣劑
一、行氣
二、降氣
第十二節理血劑
一、活血祛瘀
二、止血
第十三節治風劑
一、疏散外風
二、平息內風
第十四節治燥劑
一、輕宣外燥
二、滋陰潤燥
第十五節祛濕劑
一、燥濕和胃
二、清熱祛濕
三、利水滲濕
四、溫化寒濕
五、祛風勝濕
第十六節祛痰劑
一、燥濕化痰
二、清熱化痰
三、潤燥化痰
四、溫化寒痰
五、化痰息風
第十七節消食劑
一、消食化滯
二、健脾消食
第五講中醫內科學入門——內科疾病的全攻略
*節 感冒
第二節咳嗽
第三節哮病
第四節喘病
第五節胸痹心痛
第六節胃痛
第七節腹痛
第八節泄瀉
第九節便秘
第十節黃疸
第十一節脅痛
第十二節臌脹
第十三節消渴
第十四節血證
第十五節癭病
第十六節腰痛
第十七節顫證
第十八節痹癥
第十九節虛勞
第二十節陽痿
第二十一節淋證
第二十二節水腫
第二十三節眩暈
第二十四節中風病
第二十五節失眠
第二十六節頭痛
第六講中醫外科學入門
*節 癤
第二節丹毒
第三節乳癰
第四節乳癖
第五節肉癭
第六節筋瘤
第七節痔
第八節肛癰
第九節脫肛
第十節肛裂
第十一節凍瘡
第十二節水火燙傷
第七講中醫皮膚病學入門
*節 蛇串瘡
第二節濕瘡
第三節藥毒
第四節癮疹
第五節牛皮癬
第六節風瘙癢
第七節白庀
第八節粉刺
第九節油風
第十節酒渣鼻
第八講中醫兒科學入門
*節 兒科病因特點
一、先天因素
二、外感因素
三、食傷因素
四、情誌因素
五、外傷因素
六、醫源因素
第二節兒科病理特點
一、發病容易,傳變迅速
二、髒氣清靈,易趨康復
第三節胎黃
第四節水痘
第五節痄腮
第六節感冒
第七節咳嗽
第八節肺炎喘嗽
第九節哮喘
第十節口瘡
第十一節泄瀉
第十二節厭食
第十三節食積
第十四節疳證
第十五節夜啼
第十六節汗證
第十七節紫癜
第十八節兒童多動綜閤徵
第十九節驚風
一、急驚風
二、慢驚風
第二十節癲癇
第二十一節小兒水腫
第二十二節遺尿
第二十三節五遲、五軟
第九講中醫婦科學入門
*節 月經先期
第二節月經後期
第三節月經過多
第四節月經過少
第五節崩漏
第六節閉經
第七節痛經
第八節經行發熱
第九節妊娠惡阻
第十節胎動不安
第十一節産後腹痛
第十二節産後發熱
第十三節惡露不絕
第十四節缺乳
第十五節不孕癥
第十六節子宮脫垂
第十七節帶下病
第十講針灸學入門——神奇的經絡學說
*節 經絡總論
一、十二經脈
二、奇經八脈
三、經絡的生理功能和臨床應用
第二節腧穴總論
一、腧穴的分類
二、腧穴的命名
三、腧穴的作用
四、特定穴的意義和特點
五、腧穴的定位
第三節經絡腧穴各論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十三、督脈
十四、任脈
第四節刺法和灸法
一、毫針刺法
二、灸法
第五節常見病癥的針灸治療
一、中風
二、感冒
三、中暑
四、哮喘
五、嘔吐(附:呃逆)
六、泄瀉
七、便秘
八、癃閉
九、遺精
十、不寐
十一、眩暈
十二、頭痛
十三、痹癥
十四、痿證
十五、麵癱
十六、坐骨神經痛
十七、痛經
十八、胎位不正
十九、扭傷
二十、耳鳴、耳聾
二十一、牙痛
二十二、癇證
二十三、淋證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內容設計確實很用心,完全打破瞭我之前對中醫書籍“要麼太學術,要麼太玄乎”的刻闆印象。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像是循序漸進的引導。比如,在講到“五行”理論的時候,它沒有直接講金木水火土各自對應什麼,而是先花瞭很大的篇幅解釋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原理,以及它們如何映射到人體的髒腑、情感、季節等等。這一點非常關鍵,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中醫會用這樣一種係統的方式來認識人體。當我看到“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的論述時,結閤前麵關於“木”的解釋,我立刻就明白瞭為什麼情緒不暢會影響到肝髒的功能。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在介紹完基礎理論後,並沒有止步不前,而是非常自然地過渡到瞭“中醫診斷”的部分。我一直以為中醫診斷就是望聞問切,但這本書記載的詳細程度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介紹瞭各種診斷方法,還具體講解瞭如何通過觀察舌苔的顔色、厚薄,如何傾聽聲音的強弱、粗細,如何詢問病史的重點,甚至還有一些脈象的描述,雖然初次接觸脈象還覺得有些抽象,但文字描述和配圖結閤,已經讓我有瞭一個初步的認識。
評分拿到這本《正版 從零開始學中醫 中醫入門十講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參考書籍 中醫臨床用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點點忐忑和期待的。說實話,中醫這東西,總覺得離我們很近,又很神秘,各種名詞和理論聽起來總是讓人一頭霧水,感覺遙不可及。但書名裏的“從零開始”幾個字,就像一束光,照亮瞭我想要瞭解中醫的這片小小的迷茫。翻開第一頁,並沒有直接給我拋齣一堆晦澀難懂的古籍原文,而是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比如什麼是“氣”、“血”、“津液”,它們在我們身體裏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分彆代錶著什麼。我尤其喜歡它對“陰陽”理論的闡述,不再是生硬的背誦,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晝夜、寒暑、男女,來形象地解釋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讀著讀著,那些曾經覺得像天書一樣的概念,突然變得清晰起來,仿佛我身體裏那些看不見的“氣血”也在隨著文字流動。而且,它還提到瞭很多生活中常見的癥狀,比如失眠、食欲不振、疲勞等等,然後分析它們在中醫看來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有共鳴,也為後續的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我本來隻是想隨便翻翻,瞭解一下中醫的皮毛,沒想到這本書的係統性和實用性,讓我欲罷不能。我尤其欣賞它在講解“經絡”部分的方式。之前總聽人說“打通經絡”,但具體是啥,從來沒個概念。這本書裏,它不是簡單地列齣經絡的名稱和走嚮,而是非常形象地把經絡比作人體內的“高速公路網”,連接著各個髒腑和肢體,負責傳輸氣血和信息。它還詳細介紹瞭每一條主要的經絡,以及它們循行的主要部位,比如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等等。更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它會結閤一些日常的疼痛或者不適,來解釋可能與哪條經絡有關,並且還給齣瞭一些簡單的“穴位按摩”的建議。比如,我最近經常感覺肩頸不適,書中提到“肩髃穴”和“肩貞穴”可能與此有關,還配瞭清晰的圖示,教我如何找到它們。嘗試瞭幾天,感覺確實有些緩解,這讓我對中醫的“觸感”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不再是飄渺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身體感受。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中醫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興趣和信心。我原本以為學習中醫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和大量的時間去記憶,但這本書的“十講”設計,讓我覺得每一步都清晰可見,每一點都觸手可及。在我看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將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融入到瞭每一個章節的講解中。它不是孤立地介紹一個理論,而是告訴你這個理論是如何與人體其他部分相互聯係,又是如何在臨床上指導我們去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比如,在講到“八綱辨證”(陰陽、錶裏、虛實、寒熱)的時候,它沒有讓我們死記硬背每個證候的錶現,而是通過大量的病例分析,來演示如何運用八綱去辨彆疾病的性質和程度。當我看到書中針對一個感冒的例子,如何根據“錶證”、“風寒”來選擇閤適的治療方法時,我恍然大悟,原來中醫的治療並非韆篇一律,而是根據個體情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這種嚴謹而又靈活的辨證思路,讓我對中醫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也讓我對接下來的中醫學習充滿瞭期待。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醫完全陌生的初學者,這本書無疑是我的“及時雨”。它在內容編排上,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經驗豐富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領著我走進中醫的世界。我特彆喜歡它在闡述“病因”和“病機”時,那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它沒有簡單地把病因分成外感和內傷,而是更細緻地分析瞭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如何侵襲人體,以及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極如何傷及髒腑。讀到“思慮傷脾”、“恐懼傷腎”這些描述時,我突然理解瞭為什麼有時候情緒低落會影響消化,或者過度擔憂會讓人失眠。書中還非常詳細地解釋瞭“濕”、“痰”、“瘀”這些在中醫裏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會對身體産生怎樣的具體影響。這一點對於我理解很多疑難雜癥的病因病機非常有幫助,讓我不再覺得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是“拍腦袋”的,而是有其深刻的邏輯和理論依據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