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傳統造紙和造船為例 | ||
| 定價 | 79.00 |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3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李濤,高紅雨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196 | |
| 字數 | 280 | |
| ISBN編碼 | 9787030465955 | |
| 內容簡介 | |
| 1977年,英國科學史傢戴維·埃奇發錶《變化中的天文學:英國射電天文學的興起》一書,大量引用瞭科學傢的口述史料,充分肯定瞭口述史料在科學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988年,美國著名科技史傢查理·韋納教授在《美國曆史雜誌》上發錶瞭《口述科學史:原子彈的蘑菇雲》的論文,闡述瞭口述科學史潛藏的巨大價值。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口述史的理論和方法的引進,中國口述科技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本書藉鑒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中國口述科技史為研究對象,闡述中國口述科技史興起的口述史背景,探討口述曆史方法在科學史研究中的運用,追溯中國口述科技史的傳統,梳理中國口述科技史興起與發展的綫索,提煉中國口述科技史的研究方法,闡述中國口述科技史的倫理法律問題,討論在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科技史研究傳播問題。 |
| 作者簡介 | |
| 李濤,男,1978年生,河南省羅山縣人。博士。現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齣版專著《中國口述科技思想史科學》(科學齣版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兩項和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 高紅雨,男,1979年生,河南省鹿邑縣人。碩士。現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師,發錶學術論文近十篇。 |
| 目錄 | |
| 緒論中國的口述史傳統 xx章中國科技口述史30多年來的發展評述 一、我國科學口述史研究的發韌 二、口述史與現代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 二、科技口述史料價值的發掘 四、我國科學口述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第二章口述史的工作方法 一、訪談準備 二、執行訪談 三、結束訪談 第三章保定富昌屯傳統造紙口述史 一、訪談錄之 二、訪談錄之二 第四章肅寜橋城鋪傳統造紙口述史 一、訪談錄之 二、訪談錄之二 三、訪談錄之三 四、訪談錄之四 五、訪談錄之五 六、橋城鋪手工麻紙的製作技藝 七、橋城鋪抄紙竹簾的製作技藝 第五章安新馬傢寨傳統造船口述史 一、訪談錄之 二、訪談錄之二 三、馬傢寨傳統造船之類彆 四、馬傢寨傳統造船之結構 五、馬傢寨傳統造船之選材 六、馬傢寨傳統造船之工具 七、馬傢寨傳統造船之鐵活 八、馬傢寨傳統造船之工藝 參考文獻 後記 |
評價三: 最近,我沉迷於一些關於中國傳統手工藝復興的討論,也看到不少學者在努力挖掘和記錄那些即將失傳的技藝。《中國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傳統造紙和造船為例》這個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對“口述史”這種研究方法特彆感興趣,因為它打破瞭以往學術研究中那種相對疏離的視角,而是試圖以一種更貼近“人”的方式去呈現曆史。試想一下,那些在造紙坊裏日夜勞作的匠人,他們手中沾滿紙漿,眼神中閃爍著對技藝的專注;又或是那些在船塢裏揮灑汗水的船工,他們用堅實的雙手,將一塊塊木頭變成承載希望的舟楫。這本書將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憂慮與欣慰,都凝聚成文字,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我特彆想知道,在工業化浪潮的衝擊下,河北的傳統造紙和造船業是如何應對的?有沒有成功轉型的案例?有沒有那些依舊堅守在傳統技藝一綫的老匠人,他們是如何看待現代科技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們理解傳統技藝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啓示?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溫暖人心的故事,也能引發一些深刻的思考。
評分評價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厚重而古樸的質感,仿佛能嗅到紙張與古老技藝的氣息。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手工藝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逐漸被遺忘的技藝。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內心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渴望去瞭解。河北,一個曆史悠久的省份,在造紙和造船這兩個領域,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智慧與傳奇?書名中的“口述史”三個字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意味著我將不僅僅是閱讀冰冷的史料,而是能夠通過鮮活的口述,仿佛置身於工匠們忙碌的身影之中,聆聽他們講述技藝的傳承、時代的變遷,甚至是那些不為人知的甘苦。想象一下,一位飽經風霜的造紙老藝人,娓娓道來他如何從孩童時期跟隨父輩學習抄紙的每一個細節,如何應對原料的短缺,如何創新改進工藝;又或者一位飽經風浪的造船師傅,用粗獷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講述當年如何劈山砍木,如何將一艘艘木船送下水,又如何在時代浪潮中,麵對鋼鐵巨輪的衝擊,感受著傳統技藝的沒落與堅守。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曆史敘述,無疑比枯燥的文獻記載更能打動人心,更能讓我們理解一項技藝背後蘊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感受那份來自曆史深處的溫度。
評分評價四: 作為一個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總喜歡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發展。《中國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傳統造紙和造船為例》,這個題目看似聚焦於具體的技藝,但其背後所蘊含的,無疑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脈絡以及區域經濟文化特徵的重要體現。造紙術和造船術,這兩項重要的技術,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扮演瞭舉足輕重的角色。河北,作為中國北方的重要省份,其在這兩個領域的發展,必然與中原文明的交流、與國傢經濟政策的導嚮,以及與其他區域的互動息息相關。我很好奇,本書是否會探討河北的造紙業,在宋元明清時期,如何滿足中央政府的需求,如何與其他地區的造紙中心形成差異?又或者,河北的造船業,是否曾有過服務於漕運、軍運,甚至是對外貿易的輝煌時期?“口述史”的研究方式,讓我聯想到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視的民間智慧和基層經驗,這些往往是理解技術發展背後真實驅動力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這些鮮活的口述,展現齣河北地區在科技發展上的獨特貢獻,以及這些傳統技藝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興衰起伏,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寶貴的一手資料。
評分評價五: 我一直認為,一項技術,尤其是傳統技藝,不僅僅是物質的産物,更是精神和文化的載體。《中國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傳統造紙和造船為例》,這個書名讓我感受到一種對“人”的關注,對“活”的曆史的尊重。造紙,從一堆縴維到一張張承載文字的紙,這個過程凝結瞭多少匠人的心血與智慧?造船,從一棵棵樹木到一艘艘能在水上馳騁的巨舟,這背後又隱藏著多少對自然的敬畏與對海洋的探索?“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就像是為這些古老的技藝注入瞭生命。它讓我想到,那些在紙坊裏敲打、晾曬的雙手,那些在船廠裏鋸木、打磨的漢子,他們的人生故事、他們的技藝秘訣、他們對這門手藝的熱愛與傳承,都被記錄瞭下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去感受那些鮮活的口述中所蘊含的樸素的智慧和堅韌的精神。這本書能否揭示齣河北傳統造紙和造船技藝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哪些地方自然環境、社會文化、以及經濟需求的影響?那些在口述中反復齣現的特定詞匯、特定動作,是否隱藏著我們尚未理解的科學原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不僅僅看到技藝的“術”,更能感受到技藝背後的“道”與“魂”。
評分評價二: 作為一個對工業史和技術發展史充滿好奇的愛好者,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連接古老東方智慧與現代科技演進的橋梁。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認知空白。《中國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傳統造紙和造船為例》,光是這個標題就充滿瞭研究的深度和地域的聚焦。我很好奇,河北的傳統造紙業,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發展齣獨具特色的工藝和産品?它又在哪些重要的曆史節點扮演瞭角色?例如,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在不同地域的傳播與演變,必然會展現齣地域文化的獨特印記。同樣,造船業,作為古代中國重要的海洋文明和經濟命脈,河北作為內陸省份,其造船傳統又有著怎樣的特殊性?是服務於內河航運,還是曾經有過輝煌的海洋航行曆史?“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意味著本書將深入到一綫,挖掘那些被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實踐經驗和口頭傳承的知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研究,通過對具體人物、具體事件的深入剖析,勾勒齣河北傳統造紙和造船業的演變軌跡,揭示其技術特徵、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在時代變遷中的傳承與轉型。這不僅僅是對技藝本身的探索,更是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緻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