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大词典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dms]

英语习语大词典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d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汉大学英文系词典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英语学习
  • 英语习语
  • 词典
  • 英语词汇
  • 语言学习
  • 英语语言学
  • 英语参考书
  • 英语工具书
  • 英语口语
  • 英语表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84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691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dm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词典共收35000余条习语,其中包括习用短语29000余条,习用短句2000条,谚语3000条,外来习语1000条。
  本词典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选词丰富而精当,释义和选例仔细妥贴,译文准确。

  

内容简介

《英语习语大词典》共收35000余条习语。其中包括习用短语29000余条,习用短句2000条,谚语3000条,外来习语1000条。《英语习语大词典》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选词丰富而精当,释义和选例仔细妥贴,译文准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序
  英语的idiom在汉语里相应的说法是“成语”或“习语”。成语(习语)是在语义上和语法上受到限制的(restricted)词组(短语)或句子,它们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从语义上看,成语的意义不是其中单个词的意义的总和;从语法上看,其中的词不允许任意变换,例如,英语its,raining cats and dogs是“倾盆大雨”的意思,不是“下猫和狗”;不允许变换成 * its raining a。cat and a dog,也不允许变换成 * it’s raining dogs and cats;汉语里如“七嘴八舌”表示“人多言杂”,不是“七张嘴八个舌头”,不允许说成“七舌八嘴”或“嘴七舌八”。所以有人把它叫做“现成的话语”(ready-made utterance,参见John LyOn: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lStics,1975,p . 177,F.de Saussure,称它为locutions toutes faites)。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惯用组合”(habitual collocation , 参见David Crysta: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1985,p.152)。有关成语定义很多,试举二例:“ldiom成语,习语
  指具有固定结构、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作为独立的单位来运用的词组,它的意义一般不能由各个组成部分推断出来。例如:show the white feather 不是‘拿白羽毛让人看’,而是‘示弱,胆怯’的意思。”(王宗炎 主编:《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1988,p.174)
  “成语(idioms)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p.36)
  这些定义似乎都比较明确,但实际上,由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成语下定义,再加上语言处于变动之中,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成语化”(idiomatization),这都会使人难以肯定哪些词语是成语,哪些不算是成语。从语言学的角度,我想应该建立一些标准来衡量某个词语是否算是成语。
  我曾提出“两度”(two dimensions)和“三阶”(three scales)作为成语化的参照标准(参见Shikai Zhao:Linguistic considerations of idiomatizations,1991,Semiotica 84—1/2 pp.113—119)。所谓“两度”即F.de Saussure区分的“共时”(synchrony)和“历时”(diachrony)。历时形成的成语犹如历史化石,容易鉴别,例如汉语中:
  暗渡陈仓 班门弄斧 滥竽充数
  三顾茅庐 守株待兔 夜郎自大
  然而共时形成的成语时间不长,还不稳固,这就难以确定。例如汉语的“解剖麻雀”、“遍地开花”等。这对于编成语词典的人来说,最不好办。究竟收不收这类词语往往会有争议。这中间恐怕有一个成语化的程度问题。所谓“三阶”指的是“组合”(syntagmatic),“聚合”(paradigmatic)和“语用”(pragmatic)这三个阶。组合即结构的线性关系。作为成语,组合关系不能改变,例如英语:
  East OrWest, home iS best.
  A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
  Seeing is believing.

目录


体例说明
词典正文
后记

精彩书摘

  furred,four-footed and feathered friends 亦作 our furred and feathered borothers [谑]动物界,动物界的朋友[兄弟](指鸟兽):od like to see how eagerlu out furred and feathrerd brothers tush back to the wids as soon as they re gicen the opportunity .我倒想看看,我们动物界的朋友们一旦有了机会,是怎样急切地奔回荒野的。
  pull into 1拉进,拉入:We pulled the drowning man into the boat just in time to save his life 我们正好及时把这个溺水的人拉上船,救了他的性命。2(火车)进 (站);(车、船)开向(路边):The train is just pulling into the station, so we shall be in time to meet her.火车刚进站,所以我们会及时接到她的。The bus pulling into the side of the road to let the cars pass 公共汽车开到路边上,让小汽车通过。Pull into the side,will you ? We need room to get past where the water is deep enough.请开到旁边去好吗?我们需要在水足够深的地方通过。3(旅行中)将车停留在……地方:Find a good place to pull into for some tea on the way to london.在去伦敦的途中,要找一个好地方停下来喝点茶。Lets pull into this roadside restaurant for something to cat 咱们在路边餐馆停一下找点东西吃吧。4拉(某人)参加到;劝说(某人)加入:Against my better judgment I was pulled int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chool concert again. 与我的大部分判断相反,我又被拉去参加举办学校音乐会了。
好的,这是一本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一个与《英语习语大词典》完全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 图书名称: 《古代贸易路线与丝绸之路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作者: 王建明 著 出版社: 历史地理学联合出版社 装帧: 精装,内含多幅手绘地图与考古遗址照片 定价: 188.00 元 --- 导言:重塑世界互联的早期图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商业的驱动力总是与地理的限制和机遇紧密相连。本书并非聚焦于语言的细微之处,而是深入探讨塑造了早期全球化进程的宏大网络——古代贸易路线的复杂结构、经济驱动力及其对沿线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 《古代贸易路线与丝绸之路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是一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它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地理学和气候学等多方视角,旨在全面剖析连接欧亚大陆、非洲和地中海世界的贸易网络的形成、繁荣与衰落。本书的核心在于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与最新的考古发现,重建这些路线的实际运作机制,超越了传统上将“丝绸之路”浪漫化的叙述,直面其背后的经济逻辑、风险管理和社会组织形式。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近三十万字,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 第一部分:贸易网络的地理基底与早期动力学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基础框架。作者王建明教授深入分析了塑造早期贸易可行性的关键地理因素。这不仅包括欧亚大陆山脉、沙漠和水系的物理屏障,更重要的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障碍,将其转化为贸易的“瓶颈”和控制点。 自然屏障与通道的转化: 重点分析了帕米尔高原、塔尔木盆地和阿拉伯沙漠对商贸流向的决定性作用。讨论了绿洲的生命线地位,以及河道(如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在季节性贸易中的不可替代性。 资源禀赋的不均衡性: 阐述了贸易的根本驱动力——特定区域对稀缺资源的依赖。例如,罗马对东方香料和丝绸的渴求,以及中原对西域良马的持续需求,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上拉伸和固化贸易链的。 早期交通技术的制约与适应: 考察了骆驼商队组织、帆船技术(如季风利用)对贸易速度和容量的影响,以及这些技术限制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商品的价值密度和利润空间。 ---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精细解剖:多重路径与分段运营 “丝绸之路”并非单一的主干道,而是由无数交织的次级路线构成的复杂系统。本部分对这条最著名的陆上动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分析。 西段(安息/罗马帝国至中亚): 侧重于路线的军事化管理和税收结构。探讨了安息帝国如何扮演关键的“转运站”角色,以及沿途设防城镇(如帕尔米拉)的经济功能,它们不仅仅是补给站,更是信息和资本的集散地。 中段(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 这一部分详细考察了绿洲城邦(如楼兰、高昌)的生存策略。通过分析出土的文书残片,揭示了水资源分配、绿洲农业与长途贸易之间的微妙平衡。许多绿洲并非主动选择贸易,而是被其地理位置“选中”,其经济结构完全依附于过境的商旅。 东段(中原腹地与海路接驳): 分析了长安、洛阳等都城对丝路终点的辐射作用,以及在唐宋时期,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贸易重心如何逐步向泉州、广州等沿海港口转移的地理位移现象。 --- 第三部分:替代性与并行的贸易网络: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网络 为了全面理解古代贸易的格局,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路线。 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前身): 探讨了连接中国西南部与印度、东南亚的崎岖山地路线。研究表明,尽管运输难度极大,但特定资源(如药材、特殊矿物)的极高价值确保了这些路线的持续运营。重点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在构建和维护这些路线中的主动作用。 红海与印度洋海路(香料之路的核心): 详述了季风系统对航海的决定性影响。通过对印度西部港口(如巴里加扎)与埃及东岸港口(如贝雷尼斯)的比较研究,阐明了海运在处理大宗、低价值密度商品(如木材、谷物)时的绝对优势,并探讨了罗马黄金外流与此航线规模扩张的量化关系。 --- 第四部分:贸易中的风险、制度与中介者 贸易活动的持续性依赖于可靠的风险分散机制和制度保障。本部分专注于“人”在贸易网络中的组织作用。 宗教与商业的共生: 深入分析了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团体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信任中介”角色。宗教社群内部的紧密联系降低了异地交易的信用风险,并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平台。 契约与信贷机制: 探讨了古代商队在没有中央银行体系下的金融创新,包括早期的合伙制(“飞钱”的雏形)和针对长途运输的保险机制。 控制与税收的博弈: 考察了帝国(如汉唐、波斯萨珊王朝)如何通过设置关卡、征收过境税来获取巨额收益,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与商旅之间“保护费”与“通行权”的复杂博弈。 --- 第五部分:贸易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改造 贸易流动的方向直接重塑了沿线定居点的社会和经济形态。 城市化的地理学: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贸易收入对特定绿洲城市(如撒马尔罕、布哈拉)人口增长、建筑密度和财富集中的影响,证明了贸易路线的变动是这些城市兴衰的最主要外生变量。 专业化生产的扩散: 考察了技术和作物的跨区域传播,例如:中原的丝织技术如何向西迁移,以及葡萄、苜蓿等作物如何向东传播,并分析了这种传播对当地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环境代价: 首次将气候变化模型引入分析,探讨了过度放牧、水资源过度开采在贸易黄金时期对中亚和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损害。 --- 结论:古代贸易网络的遗产与现代启示 本书最后总结了古代贸易网络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核心贡献:它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思想、技术、疾病和制度的载体。作者提出,理解这些早期全球化网络的设计逻辑,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前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韧性。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地理和经济基础,供后学者在研究文化交流史、政治史时,能够准确量化贸易的“脉动”及其对历史走向的驱动力。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史研究人员,以及对古代文明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严肃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英语的表达方式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地道的俚语和习语,总觉得它们才是英语的灵魂所在。之前我读了很多零散的文章和网站,收集了一些,但总感觉不成体系,而且很多解释都非常牵强,很难真正理解它们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这本《英语习语大词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体验。它的编排非常科学,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个习语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给出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追溯了它的起源和文化背景,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说。比如,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表达,作者会引用相关的历史事件或者文学作品作为佐证,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枯燥的记忆。我发现,很多我以前只是“知道”的习语,现在通过这本书,我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力量和韵味。它就像一本通往英语文化深处的钥匙,让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翻译,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语言共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英语环境中工作的人士,我深刻体会到掌握地道表达是融入团队的关键。我尝试过用很多碎片化的学习材料来赶进度,结果往往是闹出笑话,因为脱离了语境乱用习语的尴尬场面不在少数。这本大词典的价值在于它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它似乎收录了所有你能想象到的、甚至是你从未听说过的常用及非常用习语。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更新速度和对当代新造词的收录情况。令人惊喜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经典层面,还囊括了许多近十年内才开始流行起来的网络俚语和流行文化梗背后的习语解释,并且对这些新表达的“生命周期”进行了预判和标注。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活着的、与时俱进的英语语言生态记录。它确保了我的语言不会过时,总能跟上时代的脉搏,让我与国际同事的交流更加顺畅无碍。

评分

我是一个对语言的精确性有很高要求的学习者,过去常常因为无法准确把握一个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而感到沮丧。市面上很多习语书都存在“一词多译”的问题,同一个短语在A情境下是对的,在B情境下听起来就非常别扭。这本《英语习语大词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例句设计堪称一绝。每一个解释后面都配有多组精心挑选的、模拟真实对话和书面语的例句,而且这些例句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循序渐进的。更绝的是,它还会用小小的注释标明,这个习语在北美和英式英语中的细微用法差异,比如在口语中更常见还是书面报告中更常用。这种极度细致的区分,让我对英语的运用自信心倍增。现在我写邮件或者进行高难度商务谈判时,都能毫不犹豫地嵌入最恰当的习语,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语言感染力和专业度,这对我职业发展带来的助益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词典”这类工具书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们太死板,缺乏灵活性。但《英语习语大词典》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设计思路非常现代化,完全考虑到了当代学习者的需求。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的交叉引用系统。当你查阅一个习语时,它会智能地推荐一些意思相近或者在语义上有所关联的其他表达,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词汇网络。举个例子,当我查阅一个关于“运气”的习语时,它立刻指向了另外三个不同侧重、但都表达“好运”的短语,并清晰地阐述了它们在正式程度和使用场景上的微妙差异。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不同场合下都能自如使用英语的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语言知识图谱。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探索一个巨大的语言迷宫,而这本书就是我手中最可靠的指南针,总能带领我找到通往精通的捷径。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简直就是艺术品级别的体现。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如果一本书看起来厚重而乏味,我很难坚持翻阅。这本词典的纸张质量上乘,墨水清晰,而且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即使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运用了不同字号和粗细来区分核心释义、来源注解和例句,使得信息层级一目了然。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去查阅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长句习语,因为排版上的清晰度极大地降低了我的认知负荷。说真的,很多同类书籍都是把信息一股脑地塞给你,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本则做到了知识的优雅呈现。它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也提升了我对‘知识载体’本身的审美愉悦度,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愉快的、充满期待的学术探险。

评分

真心不错 '。。。。。。。

评分

发货快!~

评分

东西还可以,就是纸张很薄。比较实用。

评分

很好。。。。

评分

可以使用的 工具书,但字体非常小,看几行感觉视疲劳,不太适合中老年人。

评分

大小适中。。。不错了,实惠

评分

特价时买工具书真是划算啊,工具书还是值得长期拥有的。

评分

特价时买工具书真是划算啊,工具书还是值得长期拥有的。

评分

商务社经典老书,李华驹先生编审,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