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求仁录辑要(竖排繁体)

潘子求仁录辑要(竖排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平格 著
图书标签:
  • 潘子
  • 求仁录
  • 辑要
  • 竖排
  • 繁体
  • 明代
  • 程朱理学
  • 道德修养
  • 哲学
  • 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6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90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理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页数:2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潘平格,字用微,四库全书总目作用征,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以讲学终身。学问渊博,对程朱、陆王、老庄、佛学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态度。所推崇者,孔孟而已。他说:吾儒之道至孟子而绝,二千年来,我幸窥见一斑,忧叹彷徨,惟恐不得其人共明之。
  求仁绿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他认为,人一出胎便具有仁义礼智这种善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扩充这种善性,一视同仁,就可以达到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天下就太平了。这就是他的求仁之学气否则,于瞽者恻然,于田者不恻然气便是于瞽者一体,于田者不一体气就不是浑然天地万物一体,便是自私自利之心气他推崇尧舜禹汤文武,认为他们视天子之贵、四海之富与己毫不相涉,惟是生民之忧乃自己私事气民不能养,古帝王养之;不能自教,古帝王教之。

目录



潘先生传
卷一 辨清学脉上
卷二 辨清学脉下
卷三 致知格物上
卷四 致知格物下
卷五 潭然一体中条理
卷六 孝弟
卷七 读书
卷八 问学
卷九 笃志力行上
卷十 笃志力行下

精彩书摘

  潘子求仁绿辑要卷一
  辨清学脉上
  孔门之学,以求仁为宗。仁,人性也。求仁,所以复性也。自后孟子日: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仁即放心,求其放心者,求仁也。孔孟之学,求仁而已矣!仁也者,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而充周于未发,条理于发见.人日用平常之事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浑然亲长一体,则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者也。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勃然而发,直捷痛切,不自知觉,浑然孺子一体,则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一体之充周于日用、条理于发见如此,则知皆扩而充之以保四海岂难事哉,故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吾性浑然天地万物一体,故吾儒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孟子于齐王之不忍觳觫,而指之日是心足以王,于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指之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于孩提稍长之爱亲敬兄,而指之曰仁也,义也,无他,达之天下气今人于事亲从兄,非无爱敬真笃如孩提稍长时,怵惕恻隐之心,非无勃然发见如乍见孺子、不忍觳觫时,不自知其为真性,故不能扩而充之。

前言/序言

  潘平格,字用微,四库全书总目作用征,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以讲学终身。学问渊博,对程朱、陆王、老庄、佛学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态度。所推崇者,孔孟而已。他说:吾儒之道至孟子而绝,二千年来,我幸窥见一斑,忧叹彷徨,惟恐不得其人共明之。
  求仁绿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他认为,人一出胎便具有仁义礼智这种善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扩充这种善性,一视同仁,就可以达到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天下就太平了。这就是他的求仁之学气否则,于瞽者恻然,于田者不恻然气便是于瞽者一体,于田者不一体气就不是浑然天地万物一体,便是自私自利之心气他推崇尧舜禹汤文武,认为他们视天子之贵、四海之富与己毫不相涉,惟是生民之忧乃自己私事气民不能养,古帝王养之;不能自教,古帝王教之。此上天之所以为生民立之君也气孔孟忧生民涂炭,不得不周流列国气其忧其任与古帝翠一样。后来的人,但知尧舜禹授受天下,不知其授受以忧也。他认为朝廷立有求富贵之路,天下必不治平。盖求富贵有路,则人无不竭其心思、尽其才力以图富贵气二旦富贵,侈心遂生,求其不为民害亦已善矣,又安望其致君泽民有裨天下耶?今民各自养,凡可以得生者无不为己,何暇顾廉耻哉今人各有心,民散久矣气这都是后世求仁之学不明。
《潘子求仁录辑要》:一部关于仁爱精神与人生智慧的精粹之作 《潘子求仁录辑要》,这部厚重的典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隽永的文笔,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更是一部探寻仁爱精神、体悟人生真谛的宝贵指南。它并非仅仅是零散的学说汇集,而是一部有机整体,通过辑要的形式,提炼出潘子关于“仁”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融入于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之中,引导读者在紛繁的世界里,寻觅安身立命的根本。 “仁”:贯穿始终的灵魂 《潘子求仁录辑要》的核心,无疑是“仁”。潘子对“仁”的理解,绝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实践的智慧,一种贯穿于个体生命和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则。书中反复强调,“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区分人与禽兽的关键。这种“仁”,并非一种天赋的资质,而是一种后天通过学习、体悟、实践而达致的境界。潘子认为,“仁”的根基在于“爱”,爱己及人,爱物及天。这种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 在《辑要》中,潘子从多个维度阐释了“仁”的内涵。首先,是对“己”的修养。他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仁”,首先必须克己,约束自己的私欲,涵养自己的德性。这包括了诚实、信守、谦逊、宽厚等一系列品格的养成。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地约束自己,才能真正地容纳他人,才能真正地践行“仁”。其次,是对“人”的关怀。潘子强调,真正的“仁”,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这包括了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同情、扶助。在《辑要》中,随处可见潘子对弱者、困者、受苦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他们伸出援手的呼吁。他认为,助人即是助己,一个社会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仁”,那么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再次,是对“物”的珍惜。潘子并非将“仁”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他还将“仁”的范畴扩展到对自然的关怀。他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性,人作为万物之灵,更应怀有敬畏之心,善待自然。 《辑要》通过精炼的语言,将潘子关于“仁”的论述,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应该遵循的道德方向。它鼓励我们从内心出发,将“仁”的种子播撒在自己的生命中,并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生智慧:在实践中求索 《潘子求仁录辑要》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道德伦理的著作,它更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宝典。潘子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者,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体悟和思考。他将“仁”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人们如何在工作、学习、家庭、社会交往中,活出“仁”的姿态。 书中,潘子探讨了许多人生中的普遍难题。例如,关于“知行合一”。他认为,仅仅知道“仁”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实践。许多人空有道德观念,却无法付诸行动,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潘子鼓励读者,要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他提出的“日省吾身”,正是强调了反思和实践的重要性。又如,关于“困境与磨难”。潘子并不回避人生的坎坷和不幸,他认为,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提升德性、坚定信念的契机。他通过讲述他人的经历,或引用古人的教诲,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痛苦中升华自我。 《辑要》中,潘子对于“名利”的看法也颇为深刻。他认为,过度的追求名利,会让人迷失自我,偏离“仁”的轨道。他提倡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富足和精神的安宁。他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对他人的贡献。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处世之道”的智慧。潘子强调了“守信”、“宽容”、“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懂得合作、懂得宽容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他提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并非倡导疏远,而是强调一种不含功利、真诚友善的交往方式。 《潘子求仁录辑要》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深奥的人生哲理,化作贴近生活的箴言。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一本能够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程的良师益友。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找到解决人生困惑的答案。 传承与发扬:跨越时空的对话 《潘子求仁录辑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辑要成册,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迷失。《辑要》的出现,恰如其时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溯和审视的契机。 通过《辑要》,我们能够与潘子这位古代的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思想,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辑要的形式,更是将潘子原本可能庞杂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提炼,使其更加精炼,更容易为现代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一种对先贤智慧的尊重,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潘子求仁录辑要》鼓励我们,在追逐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不要忘记人性的根本,不要忘记“仁”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和,来自于对他人的关爱,来自于对生命的热爱。 阅读《潘子求仁录辑要》,就如同走进一座精神的殿堂,与古圣先贤对话,汲取他们穿越时空的智慧。它将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重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关于“仁”的追寻之旅。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仁”的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它将永远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不竭动力。 总之,《潘子求仁录辑要》是一部集深刻思想、丰富智慧、永恒价值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以“仁”为核心,贯穿人生百态,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活出真正的自我,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它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并身体力行的传世之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这种汇编类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它们往往能以一种更凝练的方式呈现核心思想。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脉络清晰。虽然是辑要,但丝毫没有感觉到内容的删减或跳跃感,反而有一种“点睛”的效果,把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观点,用更精炼的语言串联了起来。作为读者,我非常欣赏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编纂方式,它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让人能迅速抓住作者的精髓,避免在冗余的叙述中迷失方向。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典雅而不失力量。虽然是辑录,但那些精选的段落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节奏感和内在的张力。句子结构错落有致,用词考究,充满了古文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在品尝陈年美酒般的醇厚感。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小声朗读出来,感受那些音节在口中回旋的美妙,这对于提升个人的语感和表达能力,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派的竖排繁体字,仿佛一下子将人带回了旧时光。纸张的质感也很有讲究,摸上去有点粗粝但又不失温润,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页。光是捧在手里,就觉得踏实,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尤其是那些繁体字的韵味,每一个笔画都带着一种独特的仪式感,读起来真的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这种设计,不仅仅是复古,更像是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让人感到自己正在进行一场严肃而庄重的思想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它似乎有意地避开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转而深挖了一些更具实践性和个人体悟的论述。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一些看似不起眼却极具启发性的论断所触动。它不只是在陈述理论,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那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反思自己的处世之道。这种细腻的情感渗透和深刻的内在叩问,是很多泛泛而谈的读物所不具备的,读完后心灵深处似乎被轻轻拨动了一下。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耐读性”。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畅销书,而是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对照心境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产生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翻开,都能从同样的文字中读出不同的深意。这种持续的生命力,正是经典作品的标志。对于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求一份宁静和内在秩序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和精神避风港。

评分

19条

评分

很好。理学丛书中不常见的一本。

评分

(100%好评)

评分

笃志力D行上

评分

粗略翻翻,感觉蛮有启发的。

评分

孔t门之学r,以求仁r为宗。仁,人性也。求仁s,所以复性也。自后孟子日s: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仁即放心,求其放心者,求仁也。孔孟之学,求仁而已矣!仁也者,浑然天地万w物一体,而v充周于未发vv,条理于发v见.人日用平常之事也。孩提之童,w无不知w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x其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浑然亲长一体,则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者也。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勃然而发,直捷痛切,不自知觉,浑然孺子一体z,则浑A然天地万A物一体者也A。浑A然一体之充A周于日用、条理于发见如此,则知皆扩而充之以保四海岂难事哉,故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评分

潘子求仁绿辑要卷一

评分

37条

评分

已经开始二印了,想要收藏的该快买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