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附赠光盘1张)

外国人学汉语(附赠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少君,张欣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教材
  • 对外汉语
  • 语言学习
  • 外语学习
  • 汉语教学
  • 初级汉语
  • 口语
  • 听力
  • 文化
  • 光盘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06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98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外国人学汉语》是为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编写的。课文中的日常会话涉及了在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外国人学汉语》分为四大部分:第1部分是基础知识,对汉语语音和语法作了简明扼要的讲解。第二部分是日常会话,共有44课。这一部分配有由专业人员朗读的CD。第三部分是常用句型,汇集了225个汉语常用句型。第四部分是阅读专栏,由12篇短文和几则小谜语组成。

内页插图

目录

基础知识
汉语语音
汉语词类
汉语句子成分
汉语语序
汉语句子类型
汉字基本笔画
汉字笔顺规则

日常会话
1 打招呼
2 姓名
3 介绍
4 时间
5 日期
6 在食品店
7 在水果店
8 在菜场
9 在超市
10 乘出租汽车
11 乘公共汽车
12 问路
13 打电话1
14 打电话2
15 在洗衣店
16 在理发店
17 去饭店
18 在饭店
19 预订酒席
20 在邮政局
21 在银行1
22 在银行2
23 住址
24 约会
25 家庭
26 看朋友
27 做客
28 学习
29 天气
30 生病
31 在医院1
32 在医院2
33 在医院3
34 丢了东西
35 在百货商店
36 在书店
37 游览上海
38 旅游
39 乘飞机1
40 乘飞机2
41 住宾馆
42 拍照
43 业余活动
44 兴趣、爱好

常用句型
1 陈述句+吗?
2 动词+了+没有/吗?
3 可以……吗? ……,可以吗?
4 ……也/都+行吗?
5 知道……吗? ……,知道吗?
6 什么? 什么+名词
7 哪个? 哪些? 哪种?
8 哪里? 哪儿? 什么地方? 哪边?
9 什么时候?
10 哪……? 几……?
11 几……?
12 多少……? 几+量词?
13 怎么……? 为什么……?
14 怎么+动词?

前言/序言


探索世界文化之桥梁:当代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个体之间交流、理解与冲突的复杂图景。 我们将超越表层的礼仪和习俗介绍,聚焦于文化深层次的价值观、思维模式、非语言沟通差异,以及在国际合作、跨国商业谈判、多元文化社区构建等实际场景中,如何有效地建立信任、减少误解,并最终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文化的底层架构与心智模型 本部分将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解构文化这一复杂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将探讨文化如何塑造个体对时间、空间、权力、等级以及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认知框架。 第一章:解码文化“冰山”:显性与隐性的差异 文化如同冰山,水面上可见的部分(如饮食、服饰、节日)仅仅是冰山的一角。本书将着重挖掘水面下的部分:核心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深层假设。 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东方(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社会)与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社会)在“面子”观念、集体责任感、以及对“成功”的定义上的根本性差异。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对“直接沟通”的偏好与“间接暗示”的艺术,其背后反映的是对信息透明度与关系维护优先级的根本性分野。 第二章:时间观的哲学与实践 时间不仅仅是衡量效率的工具,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哲学。我们将细致区分线性时间观(Monochronic Time) 与多线时间观(Polychronic Time) 在工作流程、约会守时、项目规划中的实际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在多线时间观背景下的“关系优先于日程表”如何影响跨国项目的进度管理,以及如何在这种差异中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节奏。 第三章:非语言沟通的“沉默语言” 语言(言语)只占交流信息量的极小部分。本章将聚焦于体态语、眼神接触、触碰规范、空间距离(Personal Space) 等非语言线索在不同文化中的解读差异。例如,在某些文化中,长时间的直接眼神接触被视为坦诚和专注的标志,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这可能被解读为挑战或无礼。我们将提供一套实用的“非语言解码框架”,帮助学习者在无声的交流中捕捉真实意图。 第二部分:跨文化互动的实战策略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跨文化沟通和冲突解决工具箱。 第四章:高语境与低语境沟通的艺术 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提出的高语境(High-Context)与低语境(Low-Context)理论是理解信息传递模式的关键。我们将深入分析高语境文化(如许多亚洲和中东文化)如何依赖共同的历史、共享的背景信息来传递复杂信息,以及低语境文化(如德国、美国)如何倾向于将所有信息显性化。针对跨文化团队,我们将提供“语境适应性表达” 的练习方法,确保信息在不同接收环境中都能准确传达。 第五章:权力距离与层级结构的适应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描述了一个社会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在高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上下级之间的界限森严,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低权力距离的文化中,鼓励下属挑战上级意见。本章将探讨在等级分明的组织中,如何适当地表达异议而不破坏等级体系,以及如何在扁平化管理结构中,引导来自高权力距离背景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 第六章:跨文化谈判中的策略与陷阱 国际商务谈判是文化冲突最集中的领域之一。本章将详细分析“基于原则的谈判” 与“基于关系建立的谈判” 之间的冲突点。我们将探讨在涉及契约精神、信任建立、以及解决争议时的文化偏好。例如,一方可能急于签署法律文件以锁定合作,而另一方则坚持通过反复的非正式会面来“感受”合作的稳定性和对方的诚意。我们将教授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容纳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谈判流程。 第三部分:全球化时代的身份构建与文化敏感度 本部分探讨在全球化浪潮下,个体身份的流动性,以及培养真正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智力”(CQ)的必要性。 第七章:偏见、刻板印象与自我反思 偏见是跨文化障碍的根源。本章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度的内省(Introspection),识别出自己文化背景下无意识的假设和刻板印象。我们将介绍识别“内群体偏好”(In-group Bias)的方法,并提供工具来系统性地挑战和修正那些可能阻碍有效交流的预设判断。关键在于从“文化是异类”的视角转向“文化是差异”的视角。 第八章:文化智力(CQ)的培养与衡量 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 CQ)被视为超越情商(EQ)的新型能力。CQ包含四个核心维度:元认知(Metacognition)、认知(Cognition)、动机(Motivation)和行为(Behavior)。本书将提供详细的练习和自我评估工具,帮助读者系统地提升这四个维度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任何陌生文化时,都能快速理解、适应并有效应对。 第九章:叙事的力量:构建共享意义 最终,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依赖于构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共享叙事”。本章将讨论故事、历史借鉴、以及共同的未来愿景在弥合文化鸿沟中的作用。当直接的逻辑论证受阻时,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普适情感共鸣的故事,往往能成为连接不同心智模型的桥梁。我们将分析成功的国际品牌和外交行动如何运用叙事策略来赢得人心。 结语:走向全球公民的素养 本书不仅是关于理解“他人”的指南,更是关于理解“自我”在世界舞台上如何被定位的探索。在全球互联的时代,掌握跨文化理解力,是每一位期望在不同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个体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谈到学习工具的辅助,这套书的附加材料(我指的是那张附带的光盘)简直是锦上添花的存在,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体验。首先,光盘里的发音录音质量非常高,标准普通话,清晰、无杂音,这对初期辨别声调至关重要。我经常在复习课文时,关闭文字,单纯听录音,然后跟着模仿,这比单纯看着文字默读要有效得多。其次,我发现光盘中似乎还包含了一些额外的听力小片段,内容上更接近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地铁报站、商场广播之类的,这些实战化的听力材料是自学过程中最难获取的部分。有了这些高质量的听力资源,我不再需要到处去搜寻发音素材,所有核心学习内容都整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自洽的学习闭环。这使得我的学习不再是零散的碎片化信息搜集,而是有系统、有节奏地推进。

评分

就我个人的学习节奏而言,我更偏爱那种能够快速形成“肌肉记忆”的练习方式,而这本书在配套练习的设计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后面一大堆填空题和选择题,虽然也需要,但这本书的设计更侧重于“应用”。特别是它的语篇练习部分,常常要求你根据给定的情景,口述一段简短的描述,这对我这种注重口语输出的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我发现,当你反复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同一个句型结构时,那种不假思索就能说出来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而且,它对词汇的重复频率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你觉得无聊,反而是在不同的组合中让你巩固了核心词汇。这套书的练习强度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初的模仿跟读,到后期的自由发挥,难度曲线设计得非常平滑,让人很有成就感。

评分

这套教材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配色沉稳又不失活力,那几笔行书题字透着一股雅致的书卷气,一下子就把我对它的期待值拉高了不少。我当时在书店里翻了好几本同类别的入门读物,很多要么是设计得过于卡通化,显得不够严肃,要么就是过于陈旧,像是从上个世纪穿越过来的。唯独这本,装帧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心思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也必然是扎实可靠的。光是看着它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心情愉悦,仿佛已经预见到了学习中文的愉快旅程。选教材,有时候真的需要点“眼缘”,这本恰好击中了我的审美点,让我想立刻带它回家开始我的学习计划。它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专业、精致,并且非常适合希望以一种比较优雅的方式接触汉语的初学者。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的编排逻辑时,我感到非常惊喜。它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纯粹罗列语法的传统方式,而是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了一系列非常生活化且贴近当代情境的对话场景中。比如第一课,它不是直接抛出“你好”、“再见”这样的词汇,而是设置了一个在咖啡馆点单的场景,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带出了数字、询问、感谢等一系列实用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而且,课文的长度控制得非常精准,不会让人望而生畏,既保证了信息量,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学习者去消化和模仿。我特别欣赏它对文化背景的穿插,不是生硬的注释,而是以小贴士的形式穿插在对话的间隙,比如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见面时不会过于夸张地拥抱,这些细节让人感觉自己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与人交往的“道”。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海外生活的学习者,我深切体会到,真正能让我开口的,往往不是书本上那些标准的、略显书面化的表达,而是地道的、日常的“烟火气”用语。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似乎洞察了外国学习者在面对真实中国人的对话时容易出现的“语塞”状态。在一些高级短语和俚语的引入上,它处理得非常谨慎且恰当,既避免了过度使用让人一头雾水,又确保了学习者能够理解主流的交流方式。例如,它会解释一些常用的语气词“呀”、“嘛”在对话中起到的微妙作用,这些是教科书里很少提及,但却是构建自然交流的基石。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翻译机器”,而是开始真正“进入”了中文的表达系统,对中文的语感培养非常有益。

评分

对老外来说稍微有点难了

评分

感觉挺好,希望能帮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话,进一步了解中国!

评分

很好,质量很好!喜欢!

评分

书还不错, 就是难度大了,不适合初学者,, 只能选点儿有用的

评分

书不错,给外国朋友买的。

评分

还不错哦

评分

很好狠划算很好狠划算

评分

送给一个外国朋友的,他很喜欢,希望能对他的中文水平有帮助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不错,买给国外客户朋友的,内容很全面,可以从最基础的拼音,字形等学起,非常适合外国人学中文!头天下单,第二天就到了,物流那是相当的快,京东物流杠杠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