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減速器設計實例精解》在宏觀講解設計步驟的前提下,對大量減速器設計題目按照類型進行瞭詳細的設計和講解,全書共13章,包括減速器設計的宏觀介紹,以及一級圓柱齒輪減速器、一級錐齒輪減速器、一級蝸杆減速器、展開式兩級圓柱齒輪減速器、兩級圓錐一圓柱齒輪減速器和同軸式兩級圓柱齒輪減速器的設計;相應實例從已知條件開始,直至最後完成裝配圖和零件圖的各個步驟,內容詳細、完整。
《減速器設計實例精解》可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工科院校的機械類專業、近機類專業學生參考使用,也可供電大、夜大的相應專業學生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減速器的類型和構造
1.1 減速器的類型及特點
1.2 減速器的構造
1.2.1 傳動零件及其支撐
1.2.2 箱體結構
1.3 減速器附件
第2章 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
2.1 減速器的類型選擇
2.2 傳動方案的確定
2.3 電動機的選擇
2.3.1 電動機類型和結構形式的選擇
2.3.2 電動機的容量(功率)的選擇
2.3.3 電動機轉速的確定
2.4 計算傳動裝置的總傳動比和分配各級傳動比.
2.5 傳動裝置的運動、動力參數計算
第3章 傳動零件的設計計算
3.1 減速器外傳動零件的設計計算
3.2 減速器內傳動零件的設計計算
3.2.1 減速器內傳動零件設計的參數選擇
3.2.2 齒輪傳動幾何尺寸計算
第4章 減速器裝配草圖的設計
4.1 減速器裝配草圖設計的準備
4.2 兩級圓柱齒輪減速器裝配草圖設計
4.2.1 選擇比例,閤理布置圖麵
4.2.2 傳動零件位置及輪廓的確定
4.2.3 畫齣箱體內壁綫
4.2.4 初步確定軸的直徑
4.2.5 軸的結構設計
4.2.6 軸承型號及尺寸的確定
4.2.7 軸承座孔寬度(軸嚮尺寸)的確定
4.2.8 軸承蓋尺寸的確定
4.2.9 軸外伸長度的確定
4.2.10 軸上傳動零件受力點及軸承支點的確定
4.2.11 軸的校核計算
4.2.12 滾動軸承壽命的校核計算
4.2.13 鍵連接強度的校核計算
4.2.14 完成二級展開式圓柱齒輪減速器裝配草圖設計
4.3 圓錐一圓柱齒輪減速器裝配草圖設計
4.3.1 俯視圖的繪製
4.3.2 錐齒輪的固定與調整
4.3.3 小錐齒輪懸臂長與相關支承距離的確定
4.3.4 小錐齒輪處軸承套杯及軸承蓋輪廓尺寸的確定
4.3.5 小錐齒輪軸外伸段長度的確定
4.3.6 箱體寬度的確定
4.3.7 軸承座孔長度的確定
4.3.8 軸上受力點與支點的確定
4.3.9 完成裝配草圖設計
4.4 蝸杆減速器裝配草圖設計
4.4.1 傳動零件位置及輪廓的確定
4.4.2 蝸杆軸軸承座位置的確定
4.4.3 軸上受力點與支點位置的確定
4.4.4 蝸杆傳動及其軸承的潤滑
4.4.5 軸承遊隙的調整
4.4.6 蝸杆傳動的密封
4.4.7 蝸杆減速器箱體形式
4.4.8 蝸杆傳動的熱平衡計算
第5章 完成減速器裝配圖
5.1 對減速器裝配工作圖視圖的要求
5.2 減速器裝配圖內容
5.2.1 減速器裝配圖底稿
5.2.2 減速器裝配圖加深及剖麵綫
5.2.3 標注尺寸
5.2.4 零件編號
5.2.5 標題欄和明細錶
5.2.6 減速器技術特性
5.2.7 編寫技術條件
5.2.8 檢查裝配工作圖
第6章 零件工作圖設計
6.1 零件工作圖的設計要求
6.1.1 視圖選擇
6.1.2 尺寸及其公差的標注
6.1.3 零件錶麵粗糙度的標注
6.1.4 形位公差的標注
6.1.5 技術條件
6.1.6 標題欄
6.2 軸類零件工作圖設計
6.2.1 視圖選擇
6.2.2 尺寸標注
6.2.3 公差及錶麵粗糙度的標注
6.2.4 技術條件
6.3 齒輪等零件工作圖設計
6.3.1 視圖選擇
6.3.2 公差及錶麵粗糙度的標注
6.3.3 齒閤特性錶
6.4 箱體類零件工作圖設計
6.4.1 視圖選擇
6.4.2 尺寸標注
6.4.3 形位公差
6.4.4 錶麵粗糙度
6.4.5 技術條件
第7章 減速器設計計算說明書
7.1 設計計算說明書的內容
7.2 設計計算說明書的要求
第8章 單級圓柱減速器設計
8.1 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
8.1.1 傳動方案的確定
8.1.2 電動機的選擇
8.1.3 傳動比的計算及分配
8.1.4 傳動裝置運動、動力參數的計算
8.2 傳動件的設計計算
8.2.1 減速器外傳動件的設計
8.2.2 減速器內傳動的設計計算
8.3 齒輪上作用力的計算
8.4 減速器裝配草圖的設計
8.4.1 閤理布置圖麵
8.4.2 繪齣齒輪的輪廓
8.4.3 箱體內壁
8.5 軸的設計計算
8.5.1 葛速軸的設計與計算
8.5.2 低速軸的設計計算
8.6 裝配草圖
8.7 減速器箱體的結構尺寸
8.8 潤滑油的選擇與計算
8.9 裝配圖和零件圖
8.9.1 附件設計
8.9.2 繪製裝配圖和零件圖
第9章 單級錐齒輪減速器設計
9.1 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
9.1.1 傳動方案的確定
9.1.2 電動機的選擇
9.1.3 傳動比的計算及分配
9.1.4 傳動裝置的運動、動力參數的計算
9.2 傳動件的設計計算
9.2.1 減速器外傳動件的設計
9.2.2 錐齒輪傳動的設計計算
9.3 齒輪上作用力的計算
9.4 減速器裝配草圖的設計
9.4.1 閤理布置圖麵
9.4.2 繪齣齒輪的輪廓尺寸
9.4.3 箱體內壁
9.5 軸的設計計算
9.5.1 高速軸的設計與計算
9.5.2 低速軸的設計計算
9.6 裝配草圖
9.7 減速器箱體的結構尺寸
9.8 潤滑油的選擇與計算
9.9 裝配圖和零件圖
9.9.1 附件設計
9.9.2 繪製裝配圖和零件圖
第10章 蝸杆減速器設計
10.1 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
10.1.1 傳動方案的確定
……
第11章 兩級展開式圓柱齒輪減速器的設計
第12章 兩級展開式圓錐-斜齒圓柱齒輪減速器
第13章 兩級同軸式圓柱齒輪減速器的設計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傳動裝置總體設計的任務包括擬定傳動方案、選擇電動機、確定總傳動比、閤理分配各級傳動比,以及計算傳動裝置的運動和動力參數,為後續工作做準備。
2.1減速器的類型選擇
閤理選擇減速器類型是擬定傳動方案的重要環節,要閤理選擇減速器類型必須對各種類型減速器的特點進行瞭解。選擇時可以參考錶1-1中各種減速器的特點。
2.2傳動方案的確定
完整的機械係統通常由原動機、傳動裝置和工作機組成。傳動裝置位於原動機和工作機之間,用來傳遞、轉換運動和動力,以適應工作機的要求。傳動方案擬訂得閤理與否對機器的性能、尺寸、重量及成本影響很大。
傳動方案通常用傳動示意圖錶示。擬訂傳動方案就是根據工作機的功能要求和工作條件,選擇閤適的傳動機構類型,確定各級傳動的布置順序和各組成部分的連接方式,繪製齣傳動方案的傳動示意圖。滿足傳動要求的傳動方案可能很多,可以由不同的傳動機構經過不同的布置順序來實現。圖2-1列齣瞭帶式運輸機設計的幾種傳動方案。要從多種傳動方案中選齣最好的方案,除瞭瞭解各種減速器的特點外,還必須瞭解各種傳動的特點和選擇原則。
帶傳動的承載能力小,傳動平穩,可以吸收震動,但傳動比不穩定,結構尺寸大,多布置在傳動比穩定性要求不高的高速級傳動;鏈傳動運動不均勻,有衝擊,應布置在低速級;開式傳動的工作條件差,一般布置在低速級;齒輪傳動的傳動效率高,適用於大功率場閤,以降低功率損失;蝸杆傳動的傳動效率低,多用於小功率場閤。
另外,載荷變化較大或齣現過載的可能性較大時,應該選擇有過載保護和有吸震功能的傳動形式,如帶傳動;在傳動比要求嚴格時,可選用齒輪傳動或蝸杆傳動;在粉塵、潮濕、易燃、易爆場閤,應該選擇閉式傳動或鏈傳動等。
前言/序言
減速器設計是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由於其設計過程中涉及的問題全麵,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工科院校的機械設計課程的課程設計都是選擇減速器設計。
本書在宏觀講解設計步驟的前提下,對大量減速器設計題目按照類型進行瞭詳細的設計和講解,全書共13章,內容包括減速器設計的宏觀介紹及一級圓柱齒輪減速器、一級錐齒輪減速器、一級蝸杆減速器、展開式兩級圓柱齒輪減速器、兩級圓錐一圓柱齒輪減速器和同軸式兩級圓柱齒輪減速器的設計,相應實例從已知條件開始,直至最後完成裝配圖和零件圖的各個步驟,內容詳細、完整。
本書可供高等工科院校的機械類專業、近機類專業學生和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電大、夜大的相應專業學生使用。
本書由哈爾濱理工大學張春宜、郝廣平、劉敏編著。第1~7章由張春宜編寫,第8~10章由劉敏編寫,第11~13章由郝廣平編寫,最後由張春宜進行統稿。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瞭哈爾濱理工大學於惠力教授、嚮敬忠教授、趙彥玲教授、潘承怡教授,以及機械基礎工程係全體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錯誤與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機械設計與製造領域,但不涉及《減速器設計實例精解》內容的圖書簡介。 --- 《現代精密機械製造技術與應用》 —— 聚焦於前沿加工工藝、智能控製與材料科學的係統性論述 第一部分:精密機械加工的革新與挑戰 本書旨在為機械工程師、製造技術人員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探討當代精密機械製造領域的核心技術、最新發展趨勢及其在復雜工程問題中的實際應用。我們避開瞭傳統機械設計中的基礎理論,轉而聚焦於那些驅動現代工業進步的關鍵技術前沿。 第一章:超精密加工技術的演進與控製 本章深入探討瞭當前主流的超精密加工方法,如納米級磨削、高精度電火花加工(EDM)及激光輔助加工(LAM)。重點分析瞭影響錶麵質量和尺寸精度的關鍵因素,包括刀具磨損的實時監測、切削液的熱力學效應,以及多軸聯動數控係統的誤差補償機製。 微觀形貌的錶徵與控製: 詳細介紹瞭原子力顯微鏡(AFM)和光學輪廓儀在評估亞微米級錶麵粗糙度(Ra, Rz)中的應用,並建立瞭加工參數與最終錶麵完整性之間的數學模型。 熱影響區的管理: 探討瞭高速切削過程中産生的局部高溫對工件材料微觀結構(如晶粒尺寸、相變)的影響,並提齣瞭通過優化進給速度和冷卻方式來最小化熱影響區的策略。 第二章:先進材料在機械結構中的應用 現代機械往往需要在極端環境下工作,對材料的性能提齣瞭前所未有的要求。本部分詳細分析瞭幾類高性能材料在關鍵機械部件中的選擇、改性和失效分析。 輕量化結構件的材料選擇: 重點剖析瞭高強度鋁閤金(如7075、2024係列)和鎂閤金在航空航天和汽車輕量化設計中的疲勞性能和抗蠕變特性。探討瞭粉末冶金技術在製備復雜幾何形狀高密度部件中的優勢。 陶瓷與復閤材料的機械性能: 討論瞭SiC、Al2O3等工程陶瓷在耐磨損、耐腐蝕環境下的應用,特彆是縴維增強復閤材料(CFRP/GFRP)在結構剛度與重量比優化中的設計原則。分析瞭層間脫粘和縴維斷裂的失效模式。 增材製造(AM)的材料科學挑戰: 闡述瞭選擇性激光熔化(SLM)和電子束熔化(EBM)過程中,金屬粉末的熔化動力學、應力殘餘的形成機製,以及如何通過後處理(如熱等靜壓HIP)來消除孔隙率,提升最終部件的機械性能。 第二部分:數字化與智能化的製造係統 本部分關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手段,構建高效、靈活的未來工廠。重點不再是部件本身的設計,而是整個製造流程的優化與集成。 第三章:麵嚮製造的係統集成與仿真 本章詳細介紹瞭現代製造係統中的數據流管理和虛擬調試技術,強調瞭從概念設計到最終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PLM)。 離散事件仿真(DES)在産綫優化中的應用: 探討瞭如何利用Arena或FlexSim等專業軟件對柔性製造係統(FMS)的緩衝區大小、物流調度和設備利用率進行建模與分析,以實現吞吐量的最大化。 數字化孿生(Digital Twin)在設備健康管理中的實踐: 介紹瞭如何通過實時傳感器數據,構建物理設備的虛擬模型,用於預測性維護(PdM)和工藝參數的遠程優化。重點分析瞭數據清洗、模型校準和故障診斷算法的開發。 人機協作(Cobot)的係統集成: 分析瞭協作機器人在裝配、檢測等環節的應用,並探討瞭安全空間規劃、力矩限製控製以及作業路徑規劃等關鍵技術。 第四章:先進檢測與質量保證技術 在追求更高精度的背景下,傳統的抽檢方式已無法滿足要求。本章聚焦於非接觸式、高效率的在位檢測技術。 三維非接觸式測量係統: 詳細對比瞭激光三角測量、結構光投影和CT掃描技術在復雜麯麵和內部結構無損檢測中的適用性與精度限製。著重講解瞭點雲數據的配準、濾波與特徵提取算法。 過程質量監控(In-situ Monitoring): 討論瞭如何利用聲發射(AE)、熱像儀和高頻振動傳感器,實時監測加工過程中的異常狀態。例如,在鑽孔過程中監測鑽頭微裂紋的萌生,並據此觸發自動換刀或工藝修正。 計量學與不確定度評估: 強調瞭現代測量係統(如CMM)的校準流程,並引入瞭基於GUM(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標準的現代不確定度量化方法,確保測量結果的可靠性。 結語:麵嚮工業4.0的係統性思維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引導讀者從單一零件的設計思維,躍升至對整個製造生態係統的係統性理解。內容涵蓋瞭從納米級的材料改性,到宏觀級的産綫調度與控製,為讀者提供瞭一套應對未來復雜製造挑戰的知識框架。本書不涉及機械傳動基礎理論,而是完全側重於工藝、材料、自動化與數據集成四大前沿支柱。 目標讀者: 高級機械工程師、製造係統集成商、工藝研發人員及工業工程專業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