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及其控制

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及其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登科,徐延东,李秀涛 著
图书标签:
  • 永磁同步电动机
  • 变频调速
  • 电机控制
  • 电力电子
  • 驱动系统
  • 自动化
  • 工业控制
  • 电能转换
  • 控制工程
  • PMSM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2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359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永磁材料的各类电机(特别是永磁同步电动机)已经在广受瞩目的电动汽车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并且在新能源风能开发与利用、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崭露头角。


内容简介

《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及其控制》内容共分为基础篇、控制篇、应用篇和进阶篇四篇,从数学模型、仿真建模和应用实例三个层面,从简单实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技术。
《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及其控制》讲述的具体内容包括: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数学模型、仿真模型以及有限元建模分析;电压型逆变器的工作原理、仿真建模与PWM控制技术;永磁同步电机工作特性及其在正弦交流电压源、电压型逆变器供电下的工作特性;用于电机控制的常见数字微控制器及PWM算法实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和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实例;无位置传感器以及智能控制技术在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附录提供了部分MATLAB仿真模型、部分源代码、与电机调速系统相关的一些标准目录。
《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及其控制》适于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研究生作为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动汽车等交流电机调速的科技人员阅读。

目录

前言
缩略语及变量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电动机类型
1.2 电动机应用概述
1.3 电动机控制策略
1.4 电动机调速系统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

小结
练习题

第2章 PMSM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
2.1 PMSM结构
2.1.1 定子
2.1.2 转子
2.2 旋转变压器
2.2.1 工作原理
2.2.2 解码电路
2.3 PMSM加工流程
2.4 PMSM基本工作原理
2.4.1 定子绕组与永磁转子的作用力
2.4.2 定子绕组与凸极转子的作用力
2.4.3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模式
小结
练习题

第3章 PMSM动态数学模型
3.1 PMSM的物理模型
3.2 三相静止坐标系的PMSM动态数学模型
3.2.1 定子电压方程
3.2.2 定子磁链方程
3.2.3 电动机转矩方程
3.2.4 运动方程
3.2.5 基于MATLAB的转矩公式分析
3.3 坐标变换
3.4 dq转子坐标系的PMSM动态数学模型
3.4.1 dq坐标系PMSM动态数学模型推导
3.4.2 基于MATLAB的PMSM数学模型化简
3.4.3 PMSM等效电路图
3.5 电动机矢量图
小结
练习题

第4章 PMSM的MATLAB仿真建模
4.1 MATLAB/SIMULINK简介
4.2 基于分立模块的PMSM仿真建模
4.3 基于S Function的PMSM仿真建模
4.4 基于SimPowerSystems的PMSM仿真建模
4.5 仿真对比分析
4.5.1 正弦电压供电PMSM直接起动的仿真波形对比
4.5.2 不同仿真模型仿真效率比较
4.5.3 不同变换矩阵系数的影响
小结
练习题

第5章 PMSM的JMAG有限元分析模型
5.1 JMAG的功能与特点
5.2 有限元分析的主要步骤与分析功能简介
小结
练习题

第6章 PMSM稳态工作特性
6.1 电流极限圆
6.2 电压特性
6.2.1 电压极限椭圆
6.2.2 电压控制下的电动机电流
6.3 转矩特性
6.3.1 转矩与电流幅值及相角的关系
6.3.2 转矩与id和iq的关系
6.3.3 恒转矩曲线
6.3.4 最大转矩/电流曲线
6.3.5 电压限制下的电动机转矩
6.4 机械特性
6.5 功率因数
6.6 电动机参数变化对电动机的影响
小结
练习题

第7章 理想正弦交流电压源供
电环境下PMSM的工作特性
7.1 恒定电压、恒定频率的正弦交流电压源供电环境下PMSM的工作特性
7.1.1 PMSM稳态工作特性分析
7.1.2 PMSM起动过程分析
7.1.3 PMSM运行稳定性分析
7.2 额定频率以下变频正弦交流电源供电环境下PMSM的工作特性
7.2.1 恒定频率下的PMSM工作特性
7.2.2 不同频率下的PMSM工作特性
7.3 额定频率以上变频正弦交流电源供电环境下PMSM的工作特性
小结
练习题

第8章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8.1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的构成
8.1.1 功率二极管
8.1.2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8.1.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8.1.4 功率母排
8.1.5 吸收电路
8.1.,6电容器
8.1.7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8.1.8 典型驱动模块
8.2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工作方式
8.2.1 能量传递的三种方式
8.2.2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的两种导通模式
8.2.3 输出相电压特点
8.3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MATLAB仿真建模
8.3.1 基于SIMULINK分立模块的逆变器建模
8.3.2 基于SimPower Systems库的逆变器模型
8.3.3 基于Simscape库的逆变器物理建模
小结
练习题

第9章 电压型逆变器控制技术
9.1 方波运行模式及仿真建模
9.1.1 方波运行模式
9.1.2 方波运行模式的电压型逆变器仿真建模
9.2 SPWM技术及仿真建模
9.2.1 SPWM技术原理分析
9.2.2 载波比与调制比
9.2.3 输出电压基波幅值特点
9.2.4 仿真建模
9.3 SVPWM技术及仿真建模
9.3.1 两电平电压型逆变器电压空间矢量
9.3.2 SVPWM线性组合算法
9.3.3 SVPWM几何特征
9.3.4 SVPWM技术特点
9.3.5 SVPWM算法的仿真建模
9.4 CHBPWM技术及仿真建模
9.4.1 CHBPWM技术原理
9.4.2 CHBPWM技术特点
9.4.3 CHBPWM仿真建模分析
小结
练习题

第10章 电压型逆变器供电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特殊问题
10.1 主电路结构
10.2 整流电路
10.2.1 PWM整流器结构
10.2.2 电压型PWM整流器工作原理
10.2.3 VSR的控制方式
10.3 VSI输入侧滤波器
10.4 VSI输入侧电流谐波
10.4.1 VSI直流输入侧电流谐波的来源
10.4.2 LC滤波器对输入侧谐波电流的抑制作用
10.4.3 方波工况下输入侧电流的仿真分析
10.5 VSI输出滤波
10.6 EMI滤波器
10.6.1 EMC与EMI简介
10.6.2 VSI逆变器中的EMI
10.7 VSI的输出限制
10.8 VSI的工作效率
小结
练习题

第11章 电机控制用数字微控制器
11.1 概述
11.2 TMS320F24x
11.2.1 TMS320F24x性能特点
11.2.2 SVPWM算法实现
11.3 TMS320F
11.3.1 性能特点
11.3.2 基于SIMULINK的DSP中SVPWM程序开发
11.4 其他几种典型的DSP芯片
小结
练习题

第12章 PMSM的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
12.1 PMSM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概念
12.2 典型的转子磁场定向FOC控制PMSM变频调速系统
12.2.1 dq坐标系电流闭环PI调节的FOC控制系统
12.2.2 三相静止坐标系定子电流滞环控制FOC控制系统
12.2.3 转矩控制的FOC控制系统
12.2.4 电压解耦型FOC控制系统
12.2.5 含逆变器直流电压闭环的FOC控制系统
12.3 PMSM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12.3.1 FOC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仿真建模
12.3.2 FOC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小结
练习题

第13章 PMSM的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
13.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原理
13.1.1 定子磁链控制原理
13.1.2 电动机转矩控制原理
13.1.3 PMSM转矩增量分析
13.1.4 两种磁链轨迹控制方案
13.1.5 定子磁链观测器
13.2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中PMSM转矩脉动分析
13.3 PMSM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性能改善方案
13.3.1 基于扩充电压矢量表的改进方案
13.3.2 基于调节电压空间矢量占空比的改进方案
13.4 PMSM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
13.5 DTC与FOC的对比
小结
练习题

第14章 PMSM变频调速系统应用实例
14.1 PMSM在国内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14.1.1 国内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14.1.2 PMSM电动机及控制器性能指标
14.1.3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14.2 PMSM变频调速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14.2.1 列车概况
14.2.2 牵引电气系统
小结
练习题

第15章 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
15.1 电动机模型直接计算法
15.2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
15.3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15.4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芯片
IRMCK20X
小结
练习题

第16章 智能控制技术在PMSM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16.1 模糊控制技术
16.2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16.3 专家系统控制技术
小结
练习题

附录
附录A:两相静止坐标系中PMSM数学模型
附录B:SIMULINK分立模块搭建出PMSM仿真模型
附录C:S Function实现PMSM仿真建模的程序
附录D:采用类似SPWM方式实现SVPWM的仿真模型
附录E:命令文件
附录F:中断向量文件
附录G:硬件法实现SVPWM算法的程序代码
附录H:基于MATLAB/SIMULINK的DSP程序开发
附录I:SIMULINK模块使用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调试
附录J:国内外电动机调速系统相关标准的标准号及名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电机调速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各类电动机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为机械负载提供原动力。电机调速系统应用非常广泛,无论在电动汽车、城市地铁、干线铁路等交通工具中,还是在冶金、纺织等工业生产线上,甚至在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里,电机调速系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交流电机调速系统采用交流电动机提供负载所需原动力,它是电机学、交流电机调速理论、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有机结合与交叉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学科日渐成熟,加之交流电机在体积、重量、维修、可靠性、效率等方面优于直流电机,目前电机调速系统已经从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转为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并处于从传统电机向新型电机过渡阶段。
  近些年来,随着永磁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采用永磁材料的各类电机(特别是永磁同步电动机)已经在广受瞩目的电动汽车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并且在新能源风能开发与利用、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崭露头角。由于在体积、重量、效率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应用将会更加普及。
  为顺应永磁同步电动机应用发展趋势以及便于读者理解,本书围绕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及其控制技术,从数学模型、仿真分析和应用实例三个层面,力争做到将理论分析与简单实用、仿真运用、调速应用相结合,从构成调速系统的各基本单元入手编写了四篇内容。
  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了电机的分类、应用场合与研究方法。
  第2~5章是基础篇。其中第2章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第3章推导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第4章以MATLAB/SIMULINK为仿真平台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仿真建模;第5章介绍了JMAG有限元分析软件在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分析与仿真建模中的应用。
  第6~11章是控制篇。第6章分析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特性;第7章分析了在理想正弦交流电压源供电情况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第8章分析了两电平电压型逆变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第9章讲解了电压型逆变器的PWM控制技术;第10章分析了在电压型逆变器供电情况下,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一些特殊问题;第11章介绍了目前用于调速系统电机控制的数字微控制器。
  第12~14章是应用篇。第12章阐述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第13章分析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第14章举例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在电动汽车与城市轨道交通轻轨列车中的应用。
  第15~16章是进阶篇。第15章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第16章介绍了几种常见智能控制技术在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书后的附录提供了SIMULINK仿真模型、TMS320LF2407DSP中SVPWM算例汇编程序、基于MATLAB/SIMULINK模型文件的DSP程序开发实例、与电机及电机调速系统相关的各类标准目录等内容,供读者参考。
  结合目前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素质需求的现状,编者特地找到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字附在每章小结处,与读者共享。
  本书由袁登科、徐延东、李秀涛,陶生桂教授进行审定。徐延东编写了第14章,李秀涛编写了第11章,袁登科编写了其余各章节并负责全书的统稿。
  感谢上海电驱动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舟云、艾迪捷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姚海兰、罗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周劲先生、三菱电机机电(上海)有限公司龚熙国先生等,他们为本书内容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在本书的编写工作中,得到了同济大学电信学院的陈最、寿利宾、胡展敏、武凯迪、高喆、康婷、薛梦觉、宋力、魏天力、杨守建等同学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众多读者就《交流永磁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一书的内容与作者进行过交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非常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林春泉编审及其同事们,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与帮助。
  作者对家人及同事所给予的支持与关怀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研究生以及从事交流电机调速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由于学识、经验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给予谅解。
  

作者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详实,旨在聚焦于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实践应用,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及其控制”的具体内容。 ---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从器件到系统集成 导言:智能制造时代的驱动力 在当今追求高效、精准和绿色制造的工业4.0时代,电力电子技术已成为驱动工业自动化升级的核心引擎。它不仅是能源转换和控制的基础,更是实现复杂运动控制、电源质量优化以及系统能效提升的关键所在。本书立足于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前沿,系统性地探讨了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深度应用、关键器件的选型与设计,以及面向未来智能工厂的系统集成策略。我们旨在为工程师、研究人员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工程实践价值的参考指南。 本书聚焦于通用且前沿的工业电力电子系统,涵盖了从基础理论构建到复杂系统实现的完整链条。我们着重阐述了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可靠性是现代工业电源和驱动系统的核心追求。 第一部分:电力电子器件与拓扑基础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支撑现代电力电子系统的核心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驱动技术。 第一章:高性能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演进与选择 我们将详细介绍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工业应用中的优势。重点讨论IGBT、MOSFET的导通损耗、开关损耗的精确建模,以及如何根据特定的工业应用场景(如高频开关、高电压承受能力)进行器件的合理选型。此外,还涵盖了先进的封装技术(如功率模块化封装),如何影响系统的散热性能和整体可靠性。 第二章:基础与前沿电力电子拓扑结构 本章系统梳理了电流源、电压源变流器的基本拓扑,并重点讲解了应对复杂电网环境和负载需求的先进拓扑。讨论内容包括: 1. 多电平变流器技术(如T型、级联H桥): 分析其在降低输出谐波、减少开关应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大型工业驱动和并网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2. 矩阵变流器(Matrix Converters): 探讨其直接交流到交流转换的优势,特别是在不需要直流环节的场合(如精确的交流电机调速)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3. 有源前端(Active Front-End, AFE)技术: 深入研究AFE在电网侧进行功率因数校正、谐波抑制和直流母线电压控制中的关键作用,这对于确保工业设备对电网的“友好性”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工业驱动与运动控制系统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工业自动化中最常见的应用——电机驱动系统(不涉及特定的同步电机控制)。 第三章:通用型交流电机驱动系统的调速原理与控制 本章侧重于对感应电机(Induction Motor)的矢量控制(Field-Oriented Control, FOC)和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 DTC)的深入解析。 1. 矢量控制的数学模型与解耦: 详细推导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压和电流控制策略,并讨论如何精确估计转子磁链,以实现高性能的转矩和速度控制。 2. 直接转矩控制: 分析DTC在快速动态响应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开关表(Switching Table)实现快速磁链和转矩的控制。 3. 低速与零速性能: 探讨在重载启动和低速精确运行状态下,如何结合转子位置传感或无传感器技术来维持高精度控制。 第四章:伺服驱动与高精度定位系统 本章关注高动态、高精度要求的工业场合,如机器人和精密机床。 1. 高频脉冲串(PUL/DIR)与编码器接口: 阐述数字控制系统与底层驱动器之间的高速通信和信号处理。 2. 电流环、速度环与位置环的级联设计: 讨论如何通过优化PID参数的整定,确保系统在不同工作点下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并分析环路带宽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3. 共直流母线系统架构: 介绍多个驱动器共享一个直流母线的设计,探讨能量双向流动和系统效率的提升。 第三部分:工业电源与电能质量优化 电力电子技术在提供稳定、高质量供电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五章:开关电源(SMPS)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本章详细介绍用于PLC、传感器和低压控制电路的开关电源设计。 1. 隔离与非隔离拓扑: 对比反激式、正激式、LLC谐振变换器等拓扑结构,侧重于其在瞬态响应、效率和电磁兼容性(EMC)方面的表现。 2. 磁性元件的设计: 深入探讨变压器和电感的饱和特性、漏感控制以及磁芯材料的选择对高频开关电源性能的影响。 3. 无源与有源功率因数校正(PFC): 讲解升压式PFC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确保工业配电系统健康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工业电能质量问题与解决方案 随着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的大量应用,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1. 谐波分析与标准: 依据IEEE 519等相关标准,解析工业系统中主要的谐波源和电压/电流失真类型。 2. 无功功率补偿与动态电压调节: 介绍静态无功功率发生器(SVG)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时补偿电网无功功率和稳定电压方面的技术优势。 3.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从系统层面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滤波设计(共模/差模滤波)和屏蔽措施,确保驱动系统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稳定运行。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与智能监控 本部分将理论和器件知识提升到系统层面,探讨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工业控制系统。 第七章:实时通信与工业网络集成 现代驱动和控制系统要求极高的实时性。本章探讨了实现高效率数据交换的通信技术。 1. 工业以太网技术: 重点介绍EtherCAT、PROFINET等实时以太网协议在同步控制和分布式I/O中的应用,对比其周期性、确定性和数据负载能力。 2.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 讨论如何利用高性能DSP、FPGA和微控制器(MCU)实现复杂的闭环算法,以及软件架构的设计原则。 第八章:预测性维护与系统诊断 结合物联网(IoT)趋势,本章讨论电力电子设备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策略。 1. 关键参数的在线监测: 如何通过监测开关管的结温、直流母线电压纹波、开关频率漂移等参数来评估设备健康状态。 2. 故障模式与诊断算法: 建立基于电压、电流波形分析的故障早期识别模型,实现对过热、短路、驱动信号丢失等常见故障的快速定位和响应。 结论 本书全面覆盖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议题,从基础器件到系统集成,提供了深入的工程洞察。通过对高性能拓扑、先进控制策略和电能质量优化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掌握设计、部署和维护新一代高效率、高可靠性工业驱动与电源系统的关键能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系统化构建思路。它从最基础的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和电磁性能分析入手,逐步过渡到电压源型逆变器(VSI)的拓扑结构和开关策略,随后才进入到核心的矢量控制策略层面。这种由浅入深的递进式教学法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全面掌握该技术栈的人。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忽视对电机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比如温度变化对永磁体磁链的影响,以及饱和效应的处理。这种对系统动态特性和非理想因素的全面考量,使得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入门学习,更可以作为高级研究人员进行深入优化和故障分析的参考资料,其知识的覆盖面和深度展现出了一流的水准。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保持了一种严谨但不失亲和力的基调。作者行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循循善诱。他擅长使用恰当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现象,比如将电磁转矩的产生比作力矩的“蓄力”和“释放”过程,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对复杂电磁耦合现象的理解门槛。尽管内容是高度专业的,但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那种因晦涩难懂而产生的挫败感。作者在关键概念的定义上措辞精准,毫不含糊,确保了读者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偏差被降到最低。这种行文的细腻之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设计采用了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蓝白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专业领域的著作。当我翻开内页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排版的文字和高质量的插图,这对于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书中那些复杂的电气原理图和系统结构图,绘制得非常细致入微,每一个元件的连接关系都一目了然,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概念。作者在图表的呈现上花了不少心思,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例如,书中关于电机结构剖面图的展示,不仅清晰地标示了定子、转子、永磁体的具体位置,连绕组的嵌放方式都做了详尽的标注,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无价的资源。总体而言,从物理呈现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件制作精良的工具书,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知识传播的尊重和重视。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简单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变频调速背后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的精髓。作者对磁场定向控制(FOC)的阐述尤为独到,不同于其他教材中那种流程化的描述,这里似乎更注重从物理本质出发,解释了坐标变换的必要性和意义。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电流环和速度环解耦设计的讨论,其中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现代控制理论知识,使得整个控制系统仿佛被置于一个高倍显微镜下进行审视。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电机学的人来说,阅读这部分内容无疑是一次理论层面的飞跃,它提供了一种更严谨、更具工程实践指导意义的视角。书中对参数辨识和在线补偿策略的介绍,也展现了作者对实际工程中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深刻理解,这些内容绝非纸上谈兵的理论推演,而是融合了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

评分

实操性是衡量一本技术手册价值的关键指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扎心。书中不仅有大量的仿真结果展示,还配有详细的实验验证部分。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很清楚工程师在实际调试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拦路虎”,因此在介绍参数整定时,他给出的建议非常接地气,比如如何处理由于传感器精度不足导致的谐波问题,以及在不同负载情况下如何快速调整比例增益和积分时间常数。特别是关于功率器件选择和驱动电路设计的章节,提供了许多具体的选型指导和注意事项,这避免了许多新手在实际搭建样机时容易陷入的误区。如果说理论是骨架,那么这些实践经验就是血肉,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变得丰满而实用,完全可以作为实验室调试手册来使用。

评分

很好!

评分

挺专业的一本书在电机控制这一块,对于读者本身的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专业基础不扎实的人看起来很费劲

评分

不错,质量可以,很喜欢,好

评分

这本书纸质量很好,内容丰富,值的大家看看,受益匪浅

评分

学校院士写的书,学永磁电机必备书籍。

评分

这书不错,值得一看,快递小哥服务也很好!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内容很好。

评分

一套共计六本 颜色设计的很舒服 书的质量特别好 内容也很棒 很喜欢的种田文 京东快递送货快 态度好 家里现在的东西只要能在京东买就都在京东解决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