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

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慧 等 著
图书标签:
  • 配位化学
  • 无机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化学
  • 大学
  • 原理
  • 应用
  • 金属配合物
  • 化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27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47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页数:4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尤其注重用配位化学的语言从结构和成键的微观角度去理解并认识配合物的宏观特征和性质,使得基础理论和现代化学实验之间有较密切的结合。《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各章均附有参考文献以及习题和思考题,书末附有部分习题和思考题的参考答案以及关键词索引,可作为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研习配位化学的教材或参考用书,还可供化学教师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

内容简介

  《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全面、系统、有特色地阐述配位化学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重要成果及其相关应用。全书分为8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配合物的基础知识、化学键理论、电子光谱、圆二色光谱和磁学性质,取代反应和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以及合成化学。《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还首次介绍了金属苯合成的知识,在有关章节对手性金属配合物的命名、结构和表征(特别是圆二色和旋光色散光谱表征)以及合成与拆分做了较详细介绍,这是《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的显著特色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配位化学发展简史及基本概念
1.1 配位化学及其研究内容
1.1.1 配位化学和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1.1.2 配位化学——众多学科的交叉点
1.1.3 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
1.2 近代无机化学的发展与无机化学的复兴
1.3 维尔纳配位理论
1.3.1 配位化学的早期历史
1.3.2 维尔纳配位理论
1.3.3 确定六配位配合物的八面体结构——Werner对立体化学的贡献
1.3.4 Jrgensen对配位化学理论创立的贡献
1.4 配合物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和价键理论
1.4.1 配合物化学键理论的发展
1.4.2 价键理论
1.5 20世纪以来配位化学的贡献
1.6 配位化合物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联系和区别
1.7 配合物的命名
1.7.1 配离子
1.7.2 含配阴离子的配合物
1.7.3 含配阳离子的配合物
1.7.4 中性配合物(无外界)
1.7.5 配体的次序
1.7.6 复杂配合物
1.7.7 简名和俗名
1.7.8 配体名称的缩写
1.7.9 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1.7.10 含有桥联基团(或原子)双核配合物的命名
1.8 配体的类型与螯合物
1.8.1 按中心金属与配体相互作用成键的性质分类
1.8.2 根据配位点的数目分类
参考文献
习题和思考题

第2章 配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异构现象
2.1 配位数和配合物的立体结构
2.1.1 配位数1和2
2.1.2 配位数3
2.1.3 配位数4
2.1.4 配位数5
2.1.5 配位数6
2.1.6 配位数7
2.1.7 配位数8
2.1.8 配位数9
2.1.9 配位数10
2.1.10 更高配位数
2.2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2.2.1 化学结构异构
2.2.2 立体异构
2.3 配合物几何异构体的鉴别方法
2.3.1偶极矩法
2.3.2 X射线衍射法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3.4 化学方法
2.3.5 拆分法
2.3.6 红外光谱法
2.3.7 核磁共振波谱法
2.3.8 其它方法
参考文献

习题和思考题
第3章 轨道、谱项和群论初步
3.1 过渡金属原子(离子)的电子结构
3.1.1 多电子原子的中心力场模型和原子轨道(函)
3.1.2 原子轨道(函)和原子轨道(函)能
3.1.3 波函数Ψ、原子轨道(函)ψ 及有关的能量概念
3.2 自由原子(或离子)谱项
3.2.1 基本概念
3.2.2 总角动量
3.2.3 组态的能级分裂
3.2.4 谱项的能量和拉卡参数
3.3 群的表示
3.3.1 矩阵初步
3.3.2 线性变换
3.3.3 变换矩阵、群的表示、特征标
3.3.4 将原子轨道作为表示的基
3.3.5 相似变换、群元素的类、不可约表示和特征标表
3.3.6 一般表示的约化公式
3.4 轨道和谱项的变换性质
3.4.1 原子轨道的变换性质
3.4.2 谱项的变换性质
3.5 直积和轨道相互作用的条件
3.5.1直积
3.5.2 轨道相互作用的条件
3.5.3 两组简并波函数的直接乘积
参考文献
习题和思考题

第4章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4.1 晶体场理论
4.1.1 晶体场中d轨道能级的分裂
4.1.2 电子成对能和高、低自旋配合物
4.1.3 影响Δ值的因素
4.1.4 晶体场稳定化能
4.1.5 Δ值的经验公式
4.2 修正的晶体场理论——配体场理论
4.2.1 静电晶体场理论的缺陷
4.2.2 配体场理论
4.2.3 d轨道在配体场中分裂的结构效应
4.2.4 配体场分裂的热力学效应
4.3 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4.3.1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轨道描述
4.3.2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4.3.3 反馈π键的形成
4.3.4 以正八面体配合物为例说明CFT与MOT的区别
4.3.5 分子轨道理论和18电子规则
4.4 角重叠模型原理及其应用
4.4.1 AOM的基本原理
4.4.2 d轨道的能量和d电子的排列
4.4.3 角重叠模型稳定化能AOMSE的计算
4.4.4 角重叠模型在预测配合物结构上的应用
4.4.5 四方变形八面体和平面正方形配合物中的d�瞫混杂问题
4.4.6 AOM与CFT、LFT和MOT的比较
4.4 节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习题和思考题

第5章 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磁学性质
5.1 配合物的d�瞕跃迁电子光谱
5.1.1 配合物的颜色及其深浅不同的由来
5.1.2 配合物电子光谱的一般形式和选律
5.1.3 在配合物电子光谱研究中应用群论方法
5.1.4 d1体系的电子光谱
5.1.5 自由离子谱项在配体场中的分裂
5.1.6 dd跃迁谱带数目
5.1.7 配体场谱项的相互作用
5.1.8 能级图
5.1.9 低对称性配位场光谱项
5.1.10 偏振作用分析和二色性
5.1.11 群论方法、能级图综合应用解释配合物d�瞕跃迁电子光谱
5.2 配合物的荷移光谱
5.2.1 荷移跃迁的类型和特点
5.2.2 L→M荷移光谱
5.2.3 M→L荷移光谱
5.2.4 [Fe(CN)6]n-配合物的荷移光谱
5.2.5 配位数和立体化学对荷移跃迁的影响
5.2.6 对荷移跃迁谱带位置的定量预测和光学电负性
5.2.7 混合价光谱简介
5.2.8 荷移光谱的应用实例
5.3 配合物的磁性
5.3.1 磁性基本概念
5.3.2 抗磁性
5.3.3 顺磁性
5.3.4 范弗列克(van Vleck)方程和磁化率
5.3.5 铁磁性
5.3.6 反铁磁性与亚铁磁性
5.3.7 自旋倾斜和弱铁磁性
5.3.8 与场有关的磁现象:自旋翻转、场致有序和变磁性
5.3.9 零场分裂
5.3.10 磁耦合及其理论模型
5.3.11 近年来配合物磁性研究的热点
5.3.12 磁测量技术
5.3节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习题和思考题

第6章 配合物的旋光色散和圆二色光谱
6.1 旋光色散和圆二色光谱技术的发展
6.2 偏振光的基础知识
6.2.1 自然光和偏振光
6.2.2 圆偏振光及椭圆偏振光
6.3 旋光色散、圆二色性和Cotton效应
6.3.1 旋光性
6.3.2 圆二色性(CD)
6.3.3 ORD与CD的关系及Cotton效应
6.3.4 旋转强度和各向异性因子
6.4 手性配合物绝对构型的测定
6.4.1 确定手性有机化合物绝对构型的方法
6.4.2 配合物的手性来源以及手性光学方法所研究的电子跃迁类型
6.4.3 测定手性配合物绝对构型的两种主要方法
6.4.4 基于dd跃迁的ORD和CD关联法在确定手性配合物绝对构型中的应用
6.4.5 激子手性方法(excition chirality method)及其应用
6.4.6 正确选择配合物绝对构型的关联方法
6.5 CD光谱的其它应用
6.5.1 确定羟基酸和氨基酸绝对构型的方法——有机酸现场配位CD光谱法
6.5.2 采用各向异性g因子判断手性配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
6.5.3 CD光谱法用于分析配合物电子跃迁的能级细节
6.6 手性配合物的固体CD光谱
6.6.1 固体CD光谱研究简介
6.6.2 单晶CD光谱测试
6.6.3 固体(粉末)CD光谱测试
6.6.4 手性配合物的固体CD光谱研究
参考文献
习题和思考题

第7章 配合物反应的动力学与机理研究
7.1 基本原理
7.1.1 反应机理和研究目的
7.1.2 配合物的反应类型
7.1.3 前线轨道对称性规则
7.1.4 活性(labile)配合物和惰性(inert)配合物
7.1.5 活性、惰性与稳定、不稳定
7.1.6 动力学研究方法
7.2 配体取代反应
7.2.1 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7.2.2 配体场理论在取代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7.2.3 水合离子的水交换和由水合离子生成配合物
7.2.4 水解反应
7.2.5 四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7.2.6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7.3 电子转移反应
7.3.1 电子转移反应的基本知识
7.3.2 外界电子转移反应
7.3.3 内界电子转移反应
7.3.4 配合物的立体选择性电子转移反应
参考文献
习题和思考题

第8章 配合物的合成化学
8.1 配合物的合成
8.1.1 利用取代反应制备配合物
8.1.2 氧化还原反应
8.1.3 几何异构体的定向合成
8.1.4 配位模板效应和大环配体的合成
8.1.5 手性配合物合成方法简介
8.1节参考文献
8.2 金属苯的合成
8.2.1 金属苯简介
8.2.2 金属苯合成方法
8.2.3 金属苯研究的未来展望
8.2 节参考文献
习题和思考题
综合习题和思考题

附录
附录1 点群的特征标表
附录2 点群的对称性相关表
附录3 由dn组态产生的谱项的分裂
附录4 Tanabe和Sugano能级图
部分习题和思考题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配位化学发展简史及基本概念
  1.1 配位化学及其研究内容
  1.1.1 配位化学和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1.1.1.1配位化学的定义
  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经典的配位化学仅限于金属原子或离子(中心金属)与其它分子或离子(配位体)相互作用的化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on compounds,complex compounds or complexes),简称为配合物或络合物。
  参照:①现代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理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和超分子及其凝聚态的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科学”;②当前配位化学发展的趋势;③广义配合物的概念。可对现代配位化学作出如下定义。
  现代配位化学是研究金属原子或离子(中心金属)同其它分子或离子(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包括分子、生物大分子和超分子)及其凝聚态的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和应用的化学。
  其中,配合物的(组成)定义为:金属原子或离子(中心金属)与其它分子或离子(配位体)形成的化合物(包括分子、生物大分子和超分子)。
  关于配位化学和配合物的定义还可以参考其它无机化学或配位化学教科书,并作出比较。
  1.1.1.2 关于配合物的内界
  《无机化学》教科书对配合物内界的一般定义:“中心离子与配位体构成了配合物的内配位层(或称内界),通常把它们放在方括弧内。内界中配位体的总数(单基的)叫配位数。”

前言/序言

  自1981年恩师徐志固先生引我入配位化学之门以来,我始终工作于配位化学及其相关研究和教学领域。自1997年留英归国后,我先后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配位化学、中级无机化学、配位化学选读,以及与配位化学密切相关的综合化学实验等理论和实验课程。虽然苦于配位化学方面教科书的匮乏,但深知自己功底尚浅,我未敢萌生编写教材的念头。直到2004年4月在长沙参加中国化学会第24届年会时,我遇见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和数所高校讲授配位化学课程的同仁们,才发现大家都迫切需要一部合适的教材,以满足当前配位化学的教学需要。在同仁们的鼓励下,编写教材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真的要接受大家的嘱托、编写这么一部重要的化学学科基础教材,我依然难以下定决心。当徐志固先生得悉我的顾虑后,他激励我“一辈子要做成一件有益的事情”!在徐志固先生的激励下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支持下,我终于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编写工作。近年来,我国无机化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创新成就,无机化学已成为化学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二级学科之一。配位化学堪称无机化学中最活跃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既有德高望重、功底深厚的老一辈无机化学家的领航引路,又有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中青年学者的勇于探索;更让人欣慰的是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勤奋好学的青年学子正在茁壮成长。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我将要把这本教材呈献于我的老师、同行和学生们面前时,内心依然诚惶诚恐……。本教材力求继承国内外配位化学领域已有教材、专著和重要研究论文的精华,试图融入作者本人对配位化学的理解,尝试使教材内容能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流畅可读,以适用于具备了大学化学基础知识,特别是掌握了结构化学和群论基本原理的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教材若能有助于青年学生对配位化学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的了解,也就实现了作者抛砖引玉的初衷,作者内心的惶恐不安将稍稍释然。本教材主要由章慧编写。第5章中“配合物的磁性”一节由北京大学严纯华教授、白士强博士、房晨婕博士和岳衍峰博士编写,第8章中“金属苯的合成”一节由厦门大学张弘博士、温庭斌教授和夏海平教授编写。全书由章慧负责统稿,福州大学陈耐生教授主审了全稿。教材的第1、2、4、5和7章为配位化学基本原理,第3章主要涉及结构化学和群论的基础知识,第8章为配合物(也包括金属苯和手性配合物)合成化学。为加深读者对各章节内容的理解,每一章都附有习题、思考题及部分参考答案,其中不少习题选自国内外名著,部分综合练习题为自编。鉴于近年来手性金属配合物在手性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相关章节中分别对手性金属配合物的命名、结构、表征(特别是圆二色和旋光色散光谱表征)做出较详细介绍,这也是本教材的特色之一。在本教材出版之际,作者首先要向参与和协助出版本教材的老师和同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福州大学陈耐生教授全面指导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谨向陈耐生教授献上最诚挚的谢意;厦门大学王银桂教授对涉及结构化学和群论部分的内容给予了技术把关;山西大学杨频教授对生物无机化学部分的内容提出了有益建议;山西大学王越奎教授仔细审阅了第5章中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第5章中圆二色光谱的内容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厦门大学化学系方雪明实验师对本书的部分研究工作以及在书稿的录入方面给予了协助;作者本人研究课题组的历届研究生朱彩飞、陈洪斌、黄永清、邹威、李丽、王宪营、郝洪庆、王芳、陈渊川、宣为民、邹方、黄小青、陈雷奇、丁雷等的出色研究工作构成了本书的部分素材。还要借此机会对曾经培育我学习成长的所有前辈、师长,对与我一道学习、工作和交流过的所有同学、同事、同行,以及为本教材部分内容提供了帮助的厦门大学化学系的学生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与此同时,还要感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领导,以及福建省化学会和本系无机化学专业的同事们对配位化学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总之,谨将此书献给迄今以来培育、帮助、支持、鼓励和关爱我的所有恩师和挚友们。特别要感谢德高望重的徐光宪院士,感谢他在本书脱稿之际认真阅读书稿、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他对作者本人的关怀和鼓励。作者及参与写作的同事们在编写中广泛参阅并引用了国内外有关教材、专著和研究论文。在此,特别对上述所有被引用的作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正是他们的累累硕果构成了本书丰富的写作素材。本教材所涉及的研究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福建省和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英国文化委员会研究奖助金、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厦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基金(系列2)等的大力资助,作者及参与写作的同事们愿借本书出版之际对所有的资助机构和部门深表谢意。还要感谢我的至爱亲人们,正是有了他们的理解、支持,有了他们的关怀和照顾,才使我完成了编写任务。由于作者本人才疏学浅,本教材难免有疏漏和偏颇之处,在此先表歉意,敬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 引言 配位化学作为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含有配位键的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这类化合物,即配位化合物,以其丰富多样的结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化学、催化等众多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旨在系统地介绍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具体的应用实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配位化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并掌握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配位化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地探讨配位化学的核心理论。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位体: 详细阐述中心金属离子(通常为过渡金属离子)和配位体(路易斯碱)的定义、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配位体,如单齿配位体、多齿配位体(螯合物)、桥联配位体等,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配位模式与配位数: 深入探讨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形成的配位键类型,如共价键、静电吸引等。详细讲解配位数(中心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量)的概念,并分析常见配位数的几何构型,如四面体、平面四边形、八面体、三角双锥、四方锥等。 同分异构现象: 详细介绍配位化合物中存在的各种同分异构现象,包括电离异构、水合异构、配位异构、链式异构、几何异构(顺反异构、面式-经式异构)和光学异构(对映异构、非对映异构)等,并结合实例分析其成因和结构差异。 晶体场理论(CFT)与配位场理论(LFT) 晶体场理论: 详细介绍晶体场理论的核心思想,即配位体被视为负点电荷,与中心金属离子的d轨道电子发生静电排斥作用,导致d轨道能级分裂。分析不同几何构型下的d轨道能级分裂图,并解释磁性、颜色、稳定性等性质与d轨道分裂能的关系。 配位场理论: 阐述配位场理论是对晶体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考虑了金属原子轨道与配位体轨道之间的共价相互作用。介绍分子轨道理论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解释σ键和π键的形成,并分析其对d轨道能级分裂和电子排布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解释配位化合物的性质。 金属-配位体键合与电子结构 σ键与π键: 深入分析金属-配位体之间的σ键和π键的形成机制。解释配位体上的孤对电子向中心金属离子的空轨道提供,形成σ键。介绍π反馈键的形成,即中心金属离子的p或d轨道电子反向给予配位体的空π轨道,显著影响配位键的强度和性质。 八隅体规则(8-电子规则)的扩展: 讨论八隅体规则在配位化合物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考虑配位体和中心金属离子的价电子总数来判断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热力学稳定性: 介绍配位化合物形成过程中的焓变和熵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配位化合物的总体稳定性。引入形成常数(K_f)和累积稳定度常数(β_n)等概念,用于定量描述配位化合物的形成稳定性。 动力学稳定性: 解释动力学稳定性是指配位化合物分解或发生取代反应的难易程度。介绍惰性配合物和活泼配合物的概念,并分析影响动力学稳定性的因素,如中心金属离子的电荷和半径、配位体的空间位阻等。 螯合效应和宏环效应: 详细阐述螯合效应,即多齿配位体形成的环状配合物比相同配位数的单齿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更稳定。解释宏环效应,即大环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并分析其成因。 第二部分:配位化学的应用 本部分将展示配位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体现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 催化作用 均相催化: 详细介绍过渡金属配合物在均相催化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烯烃聚合催化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氢化反应催化剂、氧化反应催化剂等。分析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催化机理以及配位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多相催化: 介绍负载型金属配合物或金属氧化物作为多相催化剂的应用,如石油化工中的加氢裂化、脱氢等。 材料科学 金属有机框架(MOFs): 详细介绍MOFs作为一类具有高度有序结构和可调控孔道的新型多孔材料,其构建单元是金属离子簇和有机连接体。重点阐述MOFs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催化、传感、药物递送等方面的应用。 导电材料与磁性材料: 探讨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在导电材料和磁性材料领域的应用,如有机金属导体、分子磁体等。 发光材料: 介绍某些配位化合物在光电材料中的应用,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中的发光材料,稀土配合物在荧光探针和照明中的应用。 生物无机化学 金属酶: 讲解生命体中金属离子的重要作用,如铁、铜、锌、镁等在多种酶的催化活性中心中的存在,以及它们如何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 金属蛋白: 介绍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含金属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氧气运输、电子传递等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金属药物: 探讨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如顺铂)、抗生素、诊断成像剂等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环境化学 废水处理: 介绍利用配位化合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或作为催化剂降解污染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污染物检测: 讨论某些配位化合物作为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特定污染物。 分析化学 显色反应: 介绍利用金属离子与特定配位体形成的显色配合物进行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如络合滴定、分光光度法等。 萃取与分离: 探讨利用金属配合物在溶剂萃取、液-液分离等过程中的应用。 结论 本书通过对配位化学基本原理的深入剖析和丰富多样的应用案例展示,旨在为读者勾勒出配位化学的宏大图景。我们相信,掌握配位化学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为进一步的化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更能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诸多挑战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工具。希望本书能激发读者对配位化学的浓厚兴趣,并鼓励大家在这一充满活力的领域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实验室进行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的研究生,我深知配位化学作为其理论基石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深度和实用价值。我目前的研究涉及一些新型配位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对于配体设计原则、金属中心电子效应以及反应机理的理解至关重要。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配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配合物电子结构、光谱性质(特别是ESR、Mössbauer谱等,这些在我研究中非常关键)以及磁性行为方面的详细论述。另外,我对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性的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在预测和设计新化合物方面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相关的介绍。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涵盖一些现代配位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合成方法学,以及对目标配合物进行结构确证(如X射线单晶衍射)和性能评价(如循环伏安法、GC-MS等)的原理与技巧的详细说明,这将对我日常的实验工作非常有帮助。

评分

《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本真正能“学以致用”的教材。我是一名对环境化学领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配位化学在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污染物降解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介绍配位化学在环境修复技术中的作用,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螯合剂来络合和去除水体中的有毒金属离子,或者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在高级氧化技术中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我也对配位化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比如利用配合物的显色反应或荧光性质来进行痕量金属离子的检测,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相关原理和方法的详细介绍。此外,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配位化合物环境行为和毒理学的初步介绍,这对于理解其在环境中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问题紧密结合,我相信会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研究方向的确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坦白说,当我看到《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闪过一丝犹豫。我之前接触过几本配位化学的书,有些简直是催眠大师,枯燥的公式和定义堆砌在一起,让人提不起丝毫兴趣。我更希望一本教材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引导我去探索。我一直对配位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些金属离子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或者某些催化剂是如何实现高效的化学转化的。这本书的“应用”两个字,让我看到了希望。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配位化学在环境科学、生物无机化学、甚至在新能源领域(如太阳能电池、储氢材料)的应用实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讲解复杂的概念,比如使用类比、图示或者一些历史故事来帮助我理解金属-配体键的形成过程、晶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精髓。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有趣的思考题或者小实验的设想,那就更妙了,这能帮助我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忐忑的。作为一名正在攻读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配位化学是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同时也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难点。我之前翻阅过一些国内外的教材,各有侧重,有的过于理论化,公式推导让人头晕目眩,有的又过于简化,对一些核心概念的阐释不够深入。这次看到《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本书,它的名字就显得很扎实,点明了“原理”与“应用”并重,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学习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让我能够真正理解配位化学的精髓,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研究中去。尤其是对于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比如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配位键性质上的应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清晰、易懂的讲解,以及能够给我启发性的例子。同时,对于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金属有机化学、催化领域中配位化学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础性的介绍,帮助我建立起初步的认知框架。当然,我也非常看重教材的逻辑性和循序渐进性,希望它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让我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突兀或吃力。对于书中可能包含的各种实验设计原理和实际操作的指导,我也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关键。

评分

当我拿到《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能否帮助我克服学习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我一直对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晶体场理论的某些推导以及分子轨道理论在判断配合物稳定性时的应用感到有些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清晰、更系统的方式来梳理这些知识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读,甚至是一些“捷径”或者辅助理解的技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如何利用理论来预测配合物的颜色、磁性以及氧化还原电位,这些性质的准确预测对于我理解和设计新的功能材料至关重要。而且,书中提到的“应用”部分,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一些与我专业方向(比如无机材料或能源材料)紧密相关的案例,比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构筑及其在气体吸附、分离和催化方面的应用,或者配合物在光电转换材料中的作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激发我科研灵感的“火花”。

评分

收到这本《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后,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厚重感,这通常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入。我是一名即将步入高年级的本科生,在学习了基础的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后,对配位化学的兴趣愈发浓厚。我一直觉得,配位化学是连接微观电子结构与宏观物质性质的桥梁,它在材料科学、药物化学、催化等众多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有的课程中,很多关于配位化合物的性质、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质性能的讲解,似乎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配位化合物稳定性和反应性的深入探讨,比如如何通过改变配体或中心金属来调控其稳定性,以及在不同反应条件下,配位化合物的转化机制。此外,我对配合物的光谱学表征方法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I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在解析配位化合物结构和电子性质方面的应用,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详实且富有启发性的介绍。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这些案例,我能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服务于实际应用的。

评分

拿到《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为我梳理清楚那些错综复杂的理论。我之前在学习配位化学时,常常感到理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的成键理论,晶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之间的异同与互补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解释配合物的性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理论的发展脉络,明确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提供一些直观的图示来帮助理解。我尤其看重“应用”部分,希望能够看到一些与现代科学研究热点相关的例子,比如在不对称催化、生物模拟、或者分子机器等领域的配位化学应用。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配位化学研究方法学(如光谱、电化学、衍射等)的原理性介绍,并提供一些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的指导,那将对我未来的研究实践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

评分

当我看到《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大学时期学习配位化学的种种经历。那时候,我常常觉得教材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验操作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弥合这道鸿沟,提供更加详实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应用内容。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配位化学在催化剂设计与合成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各种均相和多相催化剂的配位结构如何影响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控配体来优化催化性能。同时,我也对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比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在气体储存、分离、传感等方面的潜力,希望书中能有相关的案例分析。此外,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测试、反应性研究以及性能评价的实验方法和原理介绍,那将对我今后的实验研究非常有帮助。

评分

《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很高。我是一名化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未来我将致力于将配位化学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因此,我非常看重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易懂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来讲解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比如配位键的本质、不同配位模型(如VBT, CFT, MOT)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解释配合物的几何构型、稳定性、磁性、颜色和光谱性质。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高质量的图例和表格,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模型,并能避免一些常见的误解。此外,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或者实验设计思路,例如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演示配合物的显色反应或磁性变化,这将对我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构建配位化学教学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础。

评分

《高等学校教材: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它是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书,而不是一本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枯燥读物。我是一名对药物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阐述配位化学在设计和合成新型药物分子中的作用,例如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抗生素或者成像剂的原理和实例。我也对生物体内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学行为非常感兴趣,比如血红蛋白、叶绿素等生物大分子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其生理功能,希望书中能有精彩的阐释。此外,我非常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配位化学在生物传感器开发中的应用介绍,比如如何利用配位化合物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来构建高灵敏度的生物检测系统。这本书如果能将配位化学的理论与生命科学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激发我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

评分

为了攻读博士学位买的,很好,通过学习能系统了解配位化学。

评分

经济实惠,值得一读,对专业很有用。包装也不错

评分

考研要用的参考书 编排合理 印刷不错 性价比高 推荐考研同学入手

评分

内容扎实,平实,配位化学工作者应人手一册

评分

很好的专业书籍,京东购买也很方便快捷!服务周到细致!?

评分

比较经典的书籍,可以作为入门看看。

评分

不错的专业书,值得一看哈!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能够把内容讲得透彻。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