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比较政治学导论(第2版)》详尽而客观地介绍了比较政治学领域的有关知识内容,述说了诸多理论流派的不同观点,追寻它们之间的师承关系以及在学术发展史上的相对位置和地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论争焦点和分歧根源。同时,本书突破了传统的结构安排,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下讨论了三个主题:一是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即比较政治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和学术演进脉络、不同范式及其争论,以及基本方法和分析技术;二是作为理论知识的比较政治学,其中主要涉及政治体系与国家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理论、社会一政治结构理论等;三是发展中的比较政治学,主要考察了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趋势与最新进展。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比较政治学导论(第2版)》既在类型划分的意义上介绍了各种理论学说形态,又以历史概括的方式考察了政治学说发展和变迁的渊源与走势;既介绍了已达成学界共识的政治学知识,又探讨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因此,本书既可供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阅读使用,也可供专业人员研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重点问题
比较、比较研究以及学科化比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比较政治学在政治学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能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比较研究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样的道理,利用比较方法研究政治也是政治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实际上,政治学就是源自于比较政治研究,政治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只有在比较和对比的意义上才能得到充分理解,并得到恰当的使用。时至今日,比较政治学已经成为政治学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并得到发展的主要源泉之一。作为绪论,本章将从一般认识论的讨论人手,在界定政治和政治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政治学的特殊性质,考察其研究对象,进而探讨比较政治学的特殊优长,最后,概略介绍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比较和鉴别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无论是在个人意识和思维发生的初级阶段,还是在人类科学知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无论是在构建整个人类知识门类或单一知识科目中有关研究对象分类的“知识树”(即由基本分类、分类和各种亚分类所构成的分类系统图,最为典型者如生物学中的门、纲、目、科、属)的过程中,还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尝试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程度,或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预测或推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时,比较的方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往往将比较看做是认识事物的“最古老、最简明和最优越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讲,比较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
对于我这样一位对政治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感兴趣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材料。它没有回避比较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的学术争鸣和方法论的演变,而是以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呈现给读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理性选择理论”、“结构主义”和“制度主义”等主要理论范式的介绍,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的优势和局限,让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理解复杂的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在介绍任何一个理论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现实世界案例来加以佐证,例如在讨论“国家能力”时,就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税收、公共服务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差异,生动地说明了国家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这种方法不仅让理论不再枯燥,也让我认识到,政治学研究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需要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来检验和发展。书中的一些篇章,例如关于发展型国家的研究,更是将理论的精辟分析与历史的生动描绘融为一体,让我对亚洲一些经济体的发展奇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教材的优点在于,它既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框架,又没有脱离现实,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事务的学生,我深知理解不同国家政治体系的运作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度分析和理论框架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导论性质的教材,更是一部精心构建的分析工具箱。作者在梳理了比较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式后,并未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迅速将其应用于分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关键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国家”这一概念的解构,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疆域,更是权力、合法性、利益和身份认同的集合体,而不同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构建和演化,直接影响了其政治的稳定性和发展轨迹。在讨论政党体系时,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政党数量、意识形态光谱以及政党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比较,揭示了政党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和政策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也让我理解了为何有些国家政治高度极化,而有些国家则相对温和。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关于社会运动和公民社会的研究,为我理解非政府组织、抗议活动和公民参与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功能和局限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我之前对一些国家频繁的政治动荡感到困惑,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这些现象往往是深层社会矛盾、权力结构失衡或制度性困境的表现,而不再是孤立的事件。作者在分析民主的挑战时,也并未回避诸如民粹主义兴起、政治冷漠等棘手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制度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这使得我对民主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审慎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方面,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而是积极吸纳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展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国家构建”和“政治合法性”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没有将国家视为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构建和演化的过程,并且强调了社会力量、经济发展和文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政治制度的演变时,书中引入了诸如“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等概念,让我理解了为何一些制度一旦形成,就很难被轻易改变,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度变迁是如何发生的。我之前在阅读一些关于革命和政治变革的书籍时,常常会感到一种“宿命论”的色彩,仿佛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而这本书则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行动者在制度变迁中的能动作用,以及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历史的走向。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关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讨论,更是将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全球治理等领域紧密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广阔前景。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和开放的研究态度,正是当前学术研究所需要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政治学“软性”议题,例如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等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尤为突出。它并没有将政治仅仅视为制度的运作或权力的分配,而是深入挖掘了影响政治行为和政治结果的深层文化和社会因素。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民族主义”和“身份政治”的讨论,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历史叙事、民族构成和政治动员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因素在塑造国家认同、引发冲突以及影响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我之前在阅读一些关于历史冲突的书籍时,常常会感到一种“无解”的困境,而这本书则通过对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的深入分析,为我理解这些冲突的根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书中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意识形态在不同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演变和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政策选择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关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这些意识形态的实践和影响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复杂性。这种关注“人”的能动性、文化和社会因素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政治学不再是冰冷的制度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现实的关怀。
评分我一直对不同文化的政治表达方式感到着迷,这本书以其跨文化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它并没有将某个特定的政治模式奉为圭臬,而是鼓励读者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和审视政治现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政治文化”的讨论,它并非简单地将文化视为固定不变的因素,而是将其看作是动态的、与政治制度和事件相互塑造的过程。例如,在分析不同国家对权威的态度、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对集体与个人权利的偏好时,作者都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因素的考量,让我理解了为何某些政治理念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更容易生根发芽,而在另一些地方则可能水土不服。书中对于“合法性”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政治权力不仅仅来源于强制力,更来源于民众的认同和接受,而这种认同的来源,往往与深层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息息相关。我之前在阅读一些关于非西方国家政治的书籍时,常常会感到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无法真正理解其内部逻辑,而这本书则努力弥合了这一鸿沟,通过对诸多案例的细致梳理,让我得以更贴近地去感受不同文化的政治脉搏。作者在介绍不同类型的政治体制时,也强调了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化路径,让我不再简单地将它们归为“好”与“坏”,而是去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运行的机制。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是学习比较政治学所需要的。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前沿的视角,为我打开了比较政治学的新篇章。它在处理“转型”和“变迁”等议题时,展现了高度的动态性和前瞻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民主转型”过程中“逆转”和“挫折”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例如经济危机、社会分裂、外部干预等,这让我对民主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审慎的思考。在讨论“威权主义的韧性”时,书中也提供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它并没有将威权国家简单地视为落后和停滞,而是深入探究了它们在适应全球化、利用技术手段以及构建社会合法性方面的策略,这让我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有了更复杂的理解。书中关于“国家能力”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应对内外挑战时,其制度设计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性。例如,在面对全球性疫情时,不同国家的反应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原有的国家能力和治理水平。这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分析视角,正是当前政治学研究所需要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比较政治学现有知识的总结,更是一部引导读者思考未来政治发展趋势的力作。
评分从读者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愉悦的知识探索之旅。它在内容组织上,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微观的案例分析,并且两者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在介绍不同政治制度时,所采用的“比较”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不同国家的政治特征,而是通过将它们进行对比,突显出彼此之间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在讨论议会制和总统制时,作者会通过分析两者的权力制衡机制、政府的稳定性以及决策效率等方面的差异,来帮助读者理解为何不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制度模式。书中穿插的各种图表和数据,也为我理解复杂的政治现象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我之前在阅读一些政治学著作时,常常会因为概念的抽象和数据的枯燥而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则通过生动的图示和清晰的数据呈现,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这使得我对全球政治格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主动去联想现实中的政治事件,试图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框架来理解它们,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评分作为一个对政治学理论的热爱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比较政治学的核心议题。这本书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书中对“权力”、“国家”、“民主”、“发展”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都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民主的巩固”这一议题的深入分析,作者并没有将民主的成功简单地归结为选举的实现,而是深入探讨了制度化、文化认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个维度,让我对民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讨论非民主政体时,书中也并非简单地将它们归为“落后”,而是深入分析了其权力运作的逻辑、社会支持的来源以及面临的挑战,这使得我对不同政治形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辩证。书中的一些篇章,例如关于“政治精英”的研究,更是将微观的个体分析与宏观的制度变迁相结合,揭示了精英决策在塑造政治格局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理论的严谨性和分析的深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导论,更是一部能够激发深入思考和学术研究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方式,引领我走进了比较政治学的殿堂。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充满热情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我常常会被各种政治新闻和讨论所困扰,不知道如何分辨信息、理解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开了比较政治学的神秘面纱。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比较政治学的意义在于理解“我们为何在此”,以及“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样的引导语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介绍不同的政治制度时,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罗列式讲解,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栩栩如生。例如,在解释“民主的制度性设计”时,他可能会将不同国家选举制度的差异,比喻成不同类型的“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的细微差别,往往会深刻影响游戏的结局。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关于拉丁美洲的民主化浪潮,或者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政治发展,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启示性,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政治失败和冲突时,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深入挖掘了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和社会矛盾,让我看到了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些洞察而拍案叫绝,也因为一些反思而陷入沉思,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为我打开了比较政治学的大门。作为一名对政治现象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新手,我常常在阅读新闻或观看纪录片时,被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的差异和演变所吸引,却又苦于无法系统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直接灌输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得以窥见不同国家政治运作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民主转型时,并没有简单地将成功与失败归因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深入探讨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国际环境等多重维度之间的复杂互动。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不同国家的政治舞台,亲身感受着改革的阵痛、民主的萌芽,以及各种力量的博弈。作者对于制度的梳理,从总统制到议会制,从政党体系到选举制度,都做了详尽且易于理解的阐释,并且巧妙地将理论框架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让我不再觉得比较政治学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能够解释现实世界的强大工具。书中的一些讨论,比如关于威权主义的变体、国家发展模式的比较,都让我对“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不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模式,而是看到了不同文明和历史背景下的多元可能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一门学科,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国界的思想漫游,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迪,让我对这个复杂多变的政治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评分物美价廉,印刷清晰物美价廉,印刷清晰
评分英国
评分弟弟说大家弟弟封口费
评分还行吧,希望是正版,考研用的书籍,好好加油啦,不过等了好久才拿到书,物流那个慢啊。。。。。。。。。。。。。。。。
评分恶补理论知识~~~~~~~~~~~~
评分我评论只不过想要金豆而已,仅此而已。
评分挺不错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营快递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问题,这次购物非常好
评分《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 著。本书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前后时间跨度为80年,内容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和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等等。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