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4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精选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4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宁,乔亚男 编
图书标签:
  • 微型计算机
  • 计算机原理
  • 接口技术
  • 计算机基础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电子技术
  • 数字电路
  • 汇编语言
  • 计算机硬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6453
版次:4
商品编码:119664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字数:5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第1版自2002年出版后,历经多次再版,始终畅销不衰,已被多所学校选作教材,广受好评,销量近30万册。本次再版,除用一定篇幅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新技术外,还加入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设计示例,并有详细的分析说明,并且提供了丰富的各类教学资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第4版。本次修订,除对原稿部分文字和有关计算机硬件的新技术进行修订和补充外,首次引入了案例描述模式,将一个实际的系统设计案例贯穿到书中,使全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到读者对象的需求和实用性,本版仍以Intel80x86系列微处理器为平台,介绍了其三个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8088、80386及Pentium4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保持了第3版中的基本指令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接口电路设计的内容以及叙述风格。另外,此次改版,依然保持了本书注重实际应用的特点,实用性较强。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培训教材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础概论1
1.1微型计算机系统2
1.1.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2
1.1.2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4
1.1.3微机系统的组成7
1.2计算机中的数制及编码12
1.2.1常用记数制12
1.2.2各种数制之间的转换14
1.2.3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数表示15
1.2.4二进制编码17
1.3无符号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19
1.3.1二进制的算术运算20
1.3.2无符号数的表示范围21
1.3.3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22
1.3.4基本逻辑门及常用逻辑部件24
1.4有符号二进制数的表示及运算27
1.4.1有符号数的表示方法27
1.4.2补码数与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29
1.4.3补码的运算30
1.4.4有符号数的表示范围31
习题33
第2章微处理器与总线35
2.1微处理器概述35
2.1.1运算器36
2.1.2控制器37
2.28088/8086微处理器38
2.2.18088/8086 CPU的特点39
2.2.28088 CPU的外部引脚及其功能41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4版)目录2.2.38088/8086 CPU的功能结构44
2.2.48088/8086 CPU的存储器组织47
2.2.58088/8086 CPU的工作时序49
2.380386微处理器51
2.3.180386微处理器的主要特性51
2.3.280386的内部结构52
2.3.380386的主要引脚信号53
2.3.480386的内部寄存器54
2.3.580386的工作模式58
2.4Pentium 4微处理器60
2.4.1Pentium 4微处理器中的新技术61
2.4.2Pentium 4 CPU的结构66
2.4.3Pentium 4的存储器管理67
2.4.4Pentium 4的基本执行环境69
2.5总线71
2.5.1概述72
2.5.2总线的基本功能77
2.5.3常用系统总线和外设总线标准81
2.5.48088系统总线87
2.6多核技术89
2.6.1什么是多核技术89
2.6.2多核与多处理器94
习题95
第3章8086/8088指令系统97
3.1概述97
3.1.1指令的基本构成98
3.1.2指令的执行时间99
3.1.3CISC和RISC指令系统100
3.2寻址方式102
3.2.1立即寻址103
3.2.2直接寻址103
3.2.3寄存器寻址104
3.2.4寄存器间接寻址104
3.2.5寄存器相对寻址105
3.2.6基址—变址寻址106
3.2.7基址—变址—相对寻址107
3.2.8隐含寻址108
3.38086指令系统108
3.3.1数据传送指令108
3.3.2算术运算指令117
3.3.3逻辑运算和移位指令124
3.3.4串操作指令130
3.3.5程序控制指令135
3.3.6处理器控制指令145
3.4Pentium新增指令简介146
3.4.180x86虚地址下的寻址方式146
3.4.280x86 CPU新增指令简述147
习题149
第4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51
4.1汇编语言源程序151
4.1.1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结构152
4.1.2汇编语言语句类型及格式153
4.1.3数据项及表达式154
4.2伪指令157
4.2.1数据定义伪指令158
4.2.2符号定义伪指令159
4.2.3段定义伪指令160
4.2.4设定段寄存器伪指令163
4.2.5过程定义伪指令163
4.2.6宏命令伪指令164
4.2.7模块定义与连接伪指令166
4.3BIOS和DOS功能调用167
4.3.1BIOS功能调用168
4.3.2DOS功能调用170
4.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174
4.4.1程序设计概述175
4.4.2顺序程序176
4.4.3分支程序177
4.4.4循环程序180
4.4.5子程序设计182
4.4.6常用程序设计举例185
习题192
第5章存储器系统195
5.1概述195
5.1.1存储器系统的一般概念196
5.1.2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分类199
5.1.3半导体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201
5.2随机存取存储器201
5.2.1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202
5.2.2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208
5.2.3存储器扩展技术212
5.3只读存储器215
5.3.1EPROM215
5.3.2EEPROM218
5.3.3闪存Flash222
5.4高速缓冲存储器226
5.4.1Cache的工作原理226
5.4.2Cache的读写操作227
5.4.3Cache与主存的存取一致性229
5.4.4Cache的分级体系结构229
5.5半导体存储器设计举例231
习题236
第6章输入输出和中断技术238
6.1输入输出系统概述238
6.1.1I/O系统的特点238
6.1.2I/O接口的基本功能240
6.1.3I/O端口的编址方式241
6.1.4I/O端口地址的译码242
6.2简单接口电路243
6.2.1接口电路的基本构成243
6.2.2三态门接口244
6.2.3锁存器接口245
6.2.4简单接口的应用举例248
6.3基本输入输出方式249
6.3.1无条件传送方式249
6.3.2查询方式250
6.3.3中断方式252
6.3.4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253
6.4中断技术255
6.4.1中断的基本概念255
6.4.2中断处理的一般过程256
6.4.38086/8088中断系统260
6.5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266
6.5.18259A的引线及内部结构266
6.5.28259A的工作过程268
6.5.38259A的工作方式268
6.5.48259A的初始化编程273
6.5.5中断程序设计概述279
习题281
第7章常用数字接口电路283
7.1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284
7.1.1并行通信284
7.1.2串行通信285
7.2可编程定时/计数器8253289
7.2.18253的引线及结构290
7.2.28253的工作方式292
7.2.38253的控制字296
7.2.48253的应用297
7.3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302
7.3.18255的引线及结构302
7.3.28255的工作方式304
7.3.38255的控制字及状态字308
7.3.48255的应用310
7.4可编程串行接口8250319
7.4.18250的外部引线及功能319
7.4.28250的结构及内部寄存器321
7.4.38250的工作过程325
7.4.48250的应用326
习题330
第8章模拟量的输入输出333
8.1模拟量的输入输出通道333
8.1.1模拟量输入通道333
8.1.2模拟量输出通道335
8.2D/A转换器335
8.2.1D/A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指标335
8.2.2典型D/A转换器芯片DAC0832339
8.2.3D/A转换器的应用342
8.3A/D转换器345
8.3.1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345
8.3.2典型A/D转换器芯片ADC0809347
习题354
附录AASCII码表及其中控制符号的定义356
A.1ASCII码表356
A.2ASCII码表中控制符号的定义356
附录B8088 CPU部分引脚信号功能358
B.1SS0、IO/、DT/的组合及对应的操作358
B.2S2、S1、S0的组合及对应的操作358
B.3QS1、QS0的组合及对应的操作358
附录C8086/8088指令执行时间及指令简表359
C.1常用指令执行时间359
C.28086/8088指令简表360
附录D8086/8088微机的中断364
D.1中断类型分配364
D.2DOS软中断365
D.3DOS系统功能调用简表366
附录EBIOS软中断简要列表371
参考文献372


《嵌入式系统设计:从原理到实践》 本书是一本面向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教材,旨在系统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和实际应用。全书内容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为读者构建扎实的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基础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嵌入式系统的世界,从概念、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典型应用领域入手,帮助读者建立对嵌入式系统宏观的认识。 第一章 嵌入式系统概述: 详细阐述嵌入式系统的定义、构成要素(硬件、软件、中间件),深入剖析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将探讨嵌入式系统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应用,如消费电子、工业控制、通信设备、医疗仪器、汽车电子等,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嵌入式微处理器与微控制器: 深入介绍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处理器架构,重点讲解ARM、MIPS等主流架构的特点、指令集和工作原理。我们将详细剖析微处理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如CPU、内存接口、I/O接口等,并介绍微控制器(MCU)相对于微处理器的优势,如集成度高、功耗低、成本效益高等。读者将学习到如何选择合适的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 第二部分:嵌入式硬件设计与开发 本部分聚焦于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层面,从底层硬件的构成、接口技术到电路设计,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硬件组成: 详细介绍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硬件模块,包括存储器(RAM、ROM、Flash)、输入/输出设备(键盘、显示器、传感器、执行器)、通信接口(UART、SPI、I2C、USB、以太网)、电源管理单元等。我们将分析这些硬件模块的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章 嵌入式系统接口技术: 深入讲解各种常用的嵌入式系统接口技术。我们将详细分析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ART)的通信原理、速率设置和数据帧格式;深入探讨串行外设接口(SPI)和集成电路互联(I2C)的总线协议、时序和应用场景;介绍通用串行总线(USB)的标准、协议栈以及在嵌入式设备中的应用;探讨以太网接口在嵌入式网络通信中的作用。此外,还将涉及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ADC/DAC)等重要接口技术。 第五章 嵌入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引导读者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基本方法。我们将介绍原理图绘制、PCB布局布线的基本原则,包括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电磁兼容性(EMC)等关键概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读者将掌握如何设计出稳定可靠、性能优越的嵌入式硬件电路。 第三部分: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操作系统 本部分转向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涵盖底层驱动、中间件以及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是构建功能强大的嵌入式系统的关键。 第六章 嵌入式软件开发基础: 介绍嵌入式软件开发的流程和常用工具链。我们将学习C/C++语言在嵌入式开发中的应用,讲解编译器、汇编器、链接器等工具的用法。还将介绍交叉编译的概念和实践,以及常用的调试技术,如断点调试、单步执行、内存查看等。 第七章 嵌入式系统驱动程序开发: 深入讲解嵌入式系统驱动程序的编写。我们将学习如何编写访问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包括GPIO、定时器、中断控制器等核心驱动。重点讲解字符设备驱动、块设备驱动、网络设备驱动的开发模型和关键技术,使读者能够独立完成常见硬件的驱动开发。 第八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 详细介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我们将剖析任务管理、进程间通信(IPC)、内存管理、中断处理等RTOS的核心功能。重点讲解FreeRTOS、RT-Thread等主流嵌入式RTOS的API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基于RTOS构建多任务并发的嵌入式应用程序。 第四部分:嵌入式系统应用与项目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和项目实践,巩固读者所学知识,提升实际开发能力。 第九章 嵌入式通信技术: 详细介绍嵌入式系统常用的通信协议和技术。我们将探讨TCP/IP协议栈在嵌入式设备中的实现,包括Socket编程、HTTP/FTP等应用层协议。此外,还将介绍 inalámbicas通信技术,如Wi-Fi、Bluetooth、Zigbee等,以及它们在物联网(IoT)和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第十章 嵌入式系统开发实例: 提供一系列贴近实际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实例。例如,基于特定微控制器开发一个简单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实现一个基于嵌入式Linux的网络通信模块;设计一个小型机器人控制系统等。通过这些实例,读者将有机会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 第十一章 嵌入式系统调试与测试: 强调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调试与测试环节。我们将介绍各种调试工具和技术,如逻辑分析仪、示波器、JTAG/SWD调试器等。同时,还将讲解嵌入式系统的测试方法和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确保嵌入式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配有丰富的图示和代码示例,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的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技术,具备独立进行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拿到这本书,我便被其内容深深吸引。作者在讲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时,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功能描述,而是深入到CPU内部的电路结构和逻辑门。我尤为欣赏他对指令集架构(ISA)的分析,从指令的格式、操作码的含义,到寻址方式的多样性,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通过结合汇编语言的示例,我得以窥见CPU是如何直接与硬件交互的,这种底层视角让我对计算机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存储器管理单元(MMU)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操作系统是如何实现进程隔离和虚拟内存的。MMU通过页表机制,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从而使得每个进程都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物理内存资源。这对于理解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在接口技术方面,我对书中关于中断控制器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中断的产生、请求、优先级、嵌套以及中断向量表的作用,让我理解了CPU如何高效地响应外部事件。例如,当键盘输入、鼠标移动或网络数据到达时,中断机制能够及时地通知CPU,而CPU则通过查找中断向量表,调用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来处理这些事件。此外,书中对DMA(直接内存访问)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DMA控制器能够独立地进行内存和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而无需CPU的干预,这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传输时。这本书的设计,让我能够从硬件层面去理解软件的运行,从微观层面去把握宏观的系统。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微型计算机的百科全书”。作者以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微型计算机的复杂架构和接口技术娓娓道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位”和“字节”这些最基本概念的严谨定义,以及它们在计算机内部是如何被组织和处理的。书中对CPU的工作原理,尤其是指令的译码和执行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作者通过图示和伪代码,清晰地展示了CPU如何从内存中读取指令,如何解析指令的操作码和操作数,以及如何根据指令完成相应的动作,例如数据的移动、算术运算、逻辑运算等。这让我对CPU的“思考”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存储器部分,除了对RAM和ROM的基本介绍,书中还详细讲解了内存映射IO(Memory-Mapped I/O)和端口映射IO(Port-Mapped I/O)这两种不同的I/O寻址方式,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这对于理解微控制器如何与外设进行数据交互非常有帮助。在接口技术方面,作者对中断的讲解非常到位。我之前一直对中断的优先级和嵌套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明白了CPU如何处理优先级不同的中断请求,以及当一个中断正在处理时,又来了一个更高优先级的中断,CPU是如何进行切换和恢复的。这对于理解实时操作系统中的任务调度和事件处理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ADC和DAC的讲解,也让我了解了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以及如何将计算机产生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这对于学习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领域的知识非常有启发。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讲解深入,让我对微型计算机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书本上的文字。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计算机硬件背后那些精密而有序的世界。作者在描述CPU的流水线技术时,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工厂车间。他用生动的比喻,将指令执行的各个阶段比作生产线上的不同工序,解释了如何通过并行处理,即在CPU执行一条指令的同时,去获取下一条指令,然后再去译码,从而大幅提高CPU的吞吐量。我之前一直疑惑,为什么现代CPU的速度可以达到GHz级别,而指令执行的速度却远不止此,流水线技术和超标量架构的引入,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书中对存储器层次结构(寄存器、缓存、主存、外存)的讲解,也让我明白了计算机为了在速度和成本之间取得平衡所做的努力。作者详细阐述了缓存的工作原理,包括缓存命中、缓存不命中、替换策略(如LRU)等,以及如何通过提高缓存命中率来加速程序的执行。这让我对“性能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接口技术方面,这本书对串行接口的阐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的详细讲解,包括波特率、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校验位等参数的含义,以及如何配置UART实现与外部设备的通信,这对于学习嵌入式开发和调试来说至关重要。我还学到了关于I2C和SPI总线的知识,它们在微控制器与传感器、EEPROM等外设通信中非常常见。书中对这些接口的通信时序和协议的讲解,让我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事半功倍。此外,对ADC和DAC的介绍也让我理解了数字世界和模拟世界之间的转换过程,这对于处理来自传感器的数据或输出模拟信号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设计,让我从“知其然”走向了“知其所以然”。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精心策划的计算机科学“探险”。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罗列式教学,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一个连贯的叙事流中,使得学习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书中对于微处理器内部指令集架构(ISA)的分析,让我对CPU是如何理解和执行软件命令有了具象化的认知。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指令的类型,如数据传输指令、算术逻辑指令、控制转移指令等,并结合汇编语言的例子,让我们能够“亲手”操作CPU,感受指令的执行过程。特别是对于寻址方式的讲解,从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到各种形式的存储器寻址,每一种都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代码演示,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曾以为汇编语言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它其实是理解计算机底层运作最直接的窗口。书中对中断控制器(PIC)和定时器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对中断和定时器在操作系统和嵌入式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感到好奇,这本书通过详细的电路原理图和时序分析,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特别是对中断优先级、中断嵌套等高级概念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在复杂系统中,如何协调和管理多个并发的事件。对于一些常用的外设接口,如定时器/计数器、ADC(模数转换器)、DAC(数模转换器)等,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讲解了它们的硬件原理,还给出了相应的编程实例,让我们能够理解如何通过软件来控制这些外设,实现更复杂的功能。例如,在讲解ADC时,作者就详细说明了采样、量化、编码的过程,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精度和采样率需求来选择合适的ADC。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每一章都承接上一章的内容,循序渐进,使得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次“硬核”的学习之旅。作者在讲解微处理器与内存之间的交互时,用了“对话”的比喻,让我清晰地理解了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在信息传输中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他对内存映射IO(MMIO)的讲解,它将I/O设备中的寄存器映射到内存地址空间,使得CPU可以通过访问内存的指令来读写I/O设备。这大大简化了I/O操作的编程。书中还对端口映射IO(PMIO)进行了介绍,并对比了这两种方式的优劣。在接口技术方面,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对串行通信的全面介绍。除了UART,我还了解了RS-485这种差分信号传输方式,它在工业控制和长距离通信中非常常见,能够有效抵抗噪声干扰。书中对RS-485的电气特性、通信协议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外,对CAN(控制器局域网)总线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CAN总线是一种多主站、半双工的串行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书中对其帧格式、仲裁机制、错误检测等方面的讲解,让我了解了其高可靠性和实时性。我还学到了关于SPI和I2C总线的更深入知识,特别是它们的通信握手过程和数据传输时序。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微型计算机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个对计算机硬件一直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学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作者以非常贴近初学者的语言,将“接口技术”这个听起来很专业但又至关重要的领域,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单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I/O端口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通过编程来控制外部设备,例如LED的闪烁、按键的输入识别等等。这些生动的小例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接口”在连接软件和硬件之间的桥梁作用。书中对中断机制的阐述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一直疑惑,计算机是怎么知道某个外部设备有数据要传输过来,或者某个事件发生了?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中断请求(IRQ)、中断向量表、中断服务程序(ISR)等概念,并结合具体的硬件电路图,让我明白了CPU是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些异步事件,而无需一直轮询等待。这对于理解实时性要求高的嵌入式系统至关重要。此外,对于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的对比分析,我也觉得非常有价值。书中不仅讲解了RS-232、SPI、I2C等常见的串行接口原理,还对比了它们在传输速率、接口复杂度、通信距离等方面的优缺点,并给出了适合的应用场景。对于并行接口,如LPT(打印机)接口,虽然现在不常用,但作者的讲解依然让我们理解了并行传输的早期形式。书中还提到了DMA(直接内存访问)技术,这是一个我之前一直觉得很神奇的技术,这本书对其原理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说明了CPU是如何将数据传输的任务交给DMA控制器,从而解放CPU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大大提高了系统效率。在理解了这些基本的接口技术后,我再去看各种嵌入式开发板上的接口,如GPIO、UART、SPI、I2C等,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杂乱无章的插槽和引脚。这本书真的让我从“看热闹”变成了“看门道”。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通往微型计算机世界的一扇大门。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技巧,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计算机原理,呈现得清晰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CPU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单元的讲解。从算术逻辑单元(ALU)的运算能力,到控制单元的指令控制,再到寄存器组的快速数据存储,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特别是对指令执行流程的图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CPU是如何一步步完成一条指令的。书中还引入了“并行处理”和“流水线”等概念,让我明白了现代CPU为何能够实现如此高的运算速度。在存储器方面,除了对RAM和ROM的介绍,书中还详细讲解了存储器的分类,如SRAM和DRAM的区别,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对于虚拟内存和内存管理单元(MMU)的介绍,也让我对操作系统如何高效利用物理内存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口技术方面,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对通用串行总线(USB)的讲解。我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USB接口,但对其工作原理却知之甚少。这本书详细介绍了USB的协议,包括主从设备、枚举过程、数据传输类型(控制、批量、中断、同步)等,让我对USB接口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对SPI(串行外设接口)的讲解也非常实用,它在嵌入式系统中非常常见,用于连接传感器、显示屏等外设。书中对SPI的时序图和通信协议的描述,让我能够更轻松地进行嵌入式硬件开发。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微型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关键接口技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计算机底层运作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为我构建起了一个关于微型计算机的完整知识框架。作者在讲解CPU的内部结构时,将它比作一个精密的“大脑”,详细描述了其各个功能模块,如控制单元、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组等。我特别喜欢他对指令周期的分解,从指令的取指、译码、执行到写回,每一个环节都辅以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CPU是如何一步步完成工作的。书中对不同类型指令集的比较,如CISC和RISC,也让我对CPU的设计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存储器方面,除了对RAM和ROM的基本介绍,书中还对缓存(Cache)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作者解释了缓存的层次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提高缓存命中率来加速程序的执行。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即使CPU速度很快,也需要有速度更快的缓存来配合。在接口技术方面,我对书中关于定时器/计数器的讲解印象深刻。定时器在嵌入式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用于生成延时、测量时间间隔、产生PWM信号等。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配置和使用定时器来实现各种功能。此外,对ADC(模数转换器)的介绍也让我理解了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模拟信号(如温度、声音)转换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书中对ADC的采样率、分辨率、工作模式等参数的解释,让我能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ADC。这本书的内容,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对微型计算机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对“微型计算机”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文字风格吸引了。书中对CPU的构成、工作原理,从数据通路、控制单元到寄存器组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特别是对于指令周期的讲解,配以大量的流程图和时序图,使得那些抽象的计算机内部运行过程变得生动形象。我曾经对“指令周期”这个词只是模糊的理解,以为就是CPU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间,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了,指令周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取指令、译码、执行、写回等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硬件电路和操作。作者还巧妙地将一些历史上的经典微处理器,如Intel 8086,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代际CPU在架构和性能上的演进,以及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一步步推动计算机发展的。对于存储器的介绍也同样细致,从内存的分类(ROM、RAM)、编址方式,到缓存的概念和工作原理,都讲解得条理清晰,让我对计算机的“记忆”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注重实际的应用,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微处理器和存储器,以及如何进行系统设计。例如,在介绍嵌入式系统时,作者就详细阐述了实时操作系统(RTOS)在微型计算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中断机制来实现高效的事件响应。这些内容对于想要进入嵌入式开发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此外,书中对总线技术的讲解也令我印象深刻,从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到控制总线,作者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功能以及在计算机内部信息传输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PCI、USB等现代总线标准的介绍,让我对计算机硬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是学习微型计算机原理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本精巧的“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指南”,它不仅讲解了硬件的原理,更触及了硬件与软件之间的交互。作者在讲解CPU执行指令的过程时,使用了“指令流水线”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将指令的执行分解成多个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并行处理多条指令,从而显著提高CPU的效率。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现代CPU能够处理如此繁杂的任务。书中对中断系统的讲解也尤为精彩。我曾经一直疑惑,当多个中断同时发生时,CPU是如何进行处理的?这本书通过对中断优先级、中断向量表和中断服务程序的详细描述,让我清晰地理解了中断处理的整个流程,以及CPU如何高效地响应和处理来自各种外部设备的信号。我特别赞赏书中对DMA(直接内存访问)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CPU是如何将数据传输的任务交给DMA控制器,从而解放CPU去做其他更具计算密集型的任务,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在接口技术方面,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对GPIO(通用输入输出)的深入解析。GPIO是微控制器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接口,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配置GPIO的输入/输出模式,如何设置上拉/下拉电阻,以及如何通过GPIO实现简单的数字信号的输入和输出。这为我今后的嵌入式硬件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此外,书中对ADC和DAC的讲解,也让我理解了如何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如何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这对于理解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信号生成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内容,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不包邮可伤心了

评分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书里面有压的痕迹,看着像盗版,纸张味道和印刷质量像正版。

评分

很实惠

评分

现在都是讲8086/8088吗,大学学的是8051,有点不适应,努力学吧

评分

学校的教材,没什么说的,包装不怎么好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

评分

评分

学校的教材,没什么说的,包装不怎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