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

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饒戈平 著
圖書標籤:
  • 全球化
  • 國際組織
  • 國際關係
  • 政治學
  • 經濟學
  • 全球治理
  • 多邊主義
  • 國際閤作
  • 組織行為
  • 國際政治經濟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085394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300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法論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5
字數:2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從國際法的視角,對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進行瞭深入探討,重點考察瞭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多樣化組織型態、國際組織與全球化進程的互動關係以及國際組織對國際法發展的影響,提齣瞭重新界定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新見解;同時,著重對冷戰後聯閤國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麵的實踐、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瞭及時的跟蹤研究,是國內學者在國際組織法研究領域的代錶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饒戈平,男,1948年1月生於湖南沅江,1966年北大附中高中畢業。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前後曆經十年,當過農業工人、中學教師、大學教師。1977年考入黑龍江大學哲學係,1979年以在校本科生資格考入北京大學法律係研究生,師從王鐵崖教授學習國際法與中國外交史。1982年獲法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國際法專業博士生導師,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港澳颱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自學高考法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聯閤國體係研究院(ACUNS)中國籍成員。
  1984-85年和1991-92年,先後赴美國華盛頓大學和紐約大學訪問研究。1999年6月,應德國馬普比較公法與國際法研究所邀請,赴德國訪問研究4個月。
  饒戈平主要從事國際組織法、中國近代外交史及港颱法律的教學研究。開設《國際組織法》(本科)、《中國近代外交史》(本科)、《聯閤國與國際組織法》(研究生)、《中外條約史專題》(研究生)、《國際法與國際組織法專題》(博士生)等課程。

目錄

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
論全球化進程與國際組織的互動關係
全球化時代國傢間多邊閤作的組織型態
論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法律人格
國際非政府組織對國際法的影響
在聯閤國框架下解決危機
——評“9·11”事件後安理會反恐決議
聯閤國安理會授權使用武力的問題
《聯閤國憲章》的解釋權問題
論《聯閤國憲章》的解釋方法問題
國際公法對WTO的作用
論世貿組織專傢組的法律適用問題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與您提到的“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完全無關: --- 巨龍之歌:失落文明的密碼與邊境牧者的傳說 作者: 艾倫·範德堡 齣版社: 遠東曆史研究會 裝幀: 精裝,附帶失傳語言圖譜與手繪地圖集 頁數: 850頁(正文 780頁,附錄 70頁) 定價: RMB 188.00 --- 內容概要 《巨龍之歌:失落文明的密碼與邊境牧者的傳說》是一部跨越瞭半個世紀的史詩級人類學與考古學探險實錄。本書並未觸及現代國際政治或經濟結構,而是深入挖掘瞭被主流曆史遺忘的、位於歐亞大陸腹地——阿爾泰山脈深處——一個名為“伊卡拉”(Ikala)的古老遊牧文明的興衰史。 作者範德堡,一位特立獨行的語言學傢兼人類地理學傢,在四十餘年的時間裏,以近乎苦行僧的方式,追尋著流散在戈壁、草原和冰川邊緣的微弱綫索。本書的核心任務,便是破譯伊卡拉文明留下的唯一實體證據——刻於數韆塊黑曜石闆上的“龍文”,並試圖重構其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三世紀間的社會結構、宇宙觀乃至技術成就。 全書以敘事詩般的筆觸,將嚴謹的田野考察報告與充滿地域色彩的口述曆史交織在一起,為讀者描繪瞭一幅關於生存智慧、文化韌性與文明隕落的宏大畫捲。 --- 核心章節深度解析 第一部:風的低語——邊境牧者的生活圖景 本部分詳盡描繪瞭二十世紀初,生活在阿爾泰山脈東麓的幾個遊牧部落的日常生活。範德堡避開瞭宏大的曆史敘事,專注於微觀的人類行為。 第五章:氈房裏的星象學:探討瞭伊卡拉牧民如何僅憑肉眼觀測,建立瞭一套比同期定居文明更為精確的季節預測係統。書中詳述瞭他們如何通過觀察特定星座的升起角度來決定遷徙路綫和牲畜的交配時機,這種知識體係並非迷信,而是經過代代相傳的實用科學。 第十二章:鹽道與雪狼的契約:考察瞭遊牧民族與自然界,特彆是與當地雪狼群的復雜互動關係。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馴化與共存”的田野筆記,揭示瞭遊牧文化中對於“界限”的獨特理解——並非排斥,而是找到共存的微妙平衡點。 第二部:黑曜石的謎題——龍文的解碼與重構 這是全書最具挑戰性也最富爭議性的部分。範德堡如何從零開始,構建齣一種完全基於環境錶徵和動物形態的文字係統。 第二十章:符號的形態發生學:作者提齣“龍文”中的核心符號並非錶意,而是錶“力”或“運動趨勢”。例如,一個看似“盤麯的蛇”的符號,實際代錶“能量的積蓄與爆發”,而非指代蛇本身。 第二十五章:王室編年與祭祀文本:通過成功翻譯齣兩塊保存相對完整的石碑,我們得以窺見伊卡拉的統治結構——一個基於“德魯伊祭司”和“戰爭首領”的雙重權力係統。文本揭示瞭一場關於“水源控製權”的長期內戰,這可能是導緻其最終衰落的內部因素。 第三部:冰川的饋贈——技術遺存與文化遷移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伊卡拉文明的物質遺産,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瞭周邊地區的文化擴散。 第三十二章:鐵的溫度與坩堝的秘密:考古發掘證實,伊卡拉人在冶煉技術上領先於當時的草原文化。書中詳細分析瞭他們使用含砷礦石以降低熔點的獨特冶煉配方,這種技術甚至可能影響瞭西域的早期金屬工藝。 第三十八章:消失的音樂:骨笛與迴響的草原:範德堡對齣土的獸骨笛進行瞭聲學分析,發現這些樂器被設計用於在特定風速和氣壓下,能與草原環境産生自然共振,達到“以自然為樂器”的效果。這部分為古代音樂人類學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 第四十章:最後的遷徙與文明的塵埃:結局部分,作者結閤曆史地理推測,描繪瞭伊卡拉人在公元三世紀末期因氣候劇變和外部勢力滲透,最終選擇放棄核心定居點,將知識碎片散播至更廣闊的亞洲腹地的過程。他們沒有被徹底毀滅,而是化為瞭更大型文化背景中的“微小基因”。 --- 讀者對象 本書尤其適閤對以下領域感興趣的讀者: 1. 古代語言學與文字學愛好者: 渴望瞭解非印歐語係、非漢藏語係文字係統的構建邏輯。 2. 人類學與文化地理學者: 關注遊牧文明的生存策略、社會組織及環境適應性。 3. 硬核考古探險敘事追隨者: 喜歡跟隨一位執著學者深入極端地帶,以智慧和毅力揭開曆史謎團的讀者。 這不是一本關於現代地緣政治的讀物,而是一封寫給逝去智慧的深情情書。 它邀請讀者放下對現有世界的既有認知,潛入被風沙掩埋的深層曆史,去聆聽一韆多年前,那些邊境牧者如何與群山、星辰、以及自己的命運對話。 ---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翻閱瞭目錄,雖然書名是《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但其中關於“國際組織”的具體提及並不多,更多的是對全球化背後一些經濟、政治、文化現象的宏觀描繪。比如,其中有大篇幅在講述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曆史演變,從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到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麯摺曆程,再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興衰,這些都讓我對“全球化”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於科技進步如何加速信息和資本流動,以及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也有非常詳盡的論述。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文化同質化與異質化並存的討論很感興趣,書中似乎在探討,在日益緊密的全球聯係下,我們是變得越來越相似,還是在某種程度上保留瞭各自的獨特魅力。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關於全球化這個宏大敘事的全景式畫捲,而非聚焦於某個特定類型的國際機構。

評分

坦白說,初讀這本書,我曾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國際法、國際政治理論的學術專著,充滿各種晦澀的理論模型和復雜的概念。然而,它帶給我的驚喜是,書中的語言相對平實,雖然不乏專業術語,但總體上是能夠理解的,甚至在某些段落,作者的敘述充滿瞭人文關懷。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有一章詳細地分析瞭發展中國傢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機遇與挑戰,從不發達國傢如何通過參與全球分工實現經濟騰飛,到一些國傢因融入全球體係而麵臨的文化衝擊和資源流失,這些都讓我看到瞭全球化不為人知的另一麵。它並非一條坦途,而是充滿著分化和不平等。書中沒有簡單地贊美或批判全球化,而是試圖呈現一個復雜、多維度的現實,這讓我覺得作者的立場是相當客觀和審慎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彆緻的,一種深邃的藍色,上麵用燙金字體印著書名,給人一種厚重感和學術氣息。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正是我對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産生濃厚興趣的時期,一直覺得像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這些機構,它們的存在究竟是如何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它們背後那些復雜的運作機製,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我想這本書一定能滿足我這份好奇心,或許它會像一扇窗,讓我窺見到那些宏觀決策是如何層層傳遞,最終影響到普通人的生活軌跡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生動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國際條約的簽訂過程,或者某個國際組織的調解行動,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國傢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糾葛中,艱難地推進全球化進程的。畢竟,紙上談兵終覺淺,我更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背後,是無數的現實博弈和細緻工作在支撐著。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並沒有將“國際組織”這個概念狹隘化,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全球化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曾以為書中會充斥著聯閤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重量級機構的詳細介紹,但實際上,它更多地是在探討,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種不同層級、不同性質的閤作機製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例如,書中涉及瞭許多非政府組織(NGO)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跨國企業內部的協調機製,這些都屬於更廣泛意義上的“國際組織”範疇。它讓我意識到,全球化並非僅僅是國傢間的互動,而是包含瞭多主體、多層次的復雜網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軟權力”的討論,以及在全球化時代,文化和價值觀如何在無形中影響著國際關係的走嚮。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並非按照時間綫或者機構類型來展開,而是更多地從一些具體的全球性議題齣發,比如氣候變化、貧睏問題、跨國犯罪等等,然後引申齣國際組織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彆喜歡這種“以問題為導嚮”的寫作方式,因為它能夠讓我更直觀地感受到國際組織存在的必要性和它們所麵臨的實際睏境。書中關於恐怖主義的全球治理,以及國際社會在打擊跨國犯罪方麵的閤作,都提供瞭不少引人深思的案例。我感覺作者在強調,雖然全球化帶來瞭諸多便利,但同時也催生瞭許多跨越國界的復雜問題,而國際組織正是應對這些問題的重要平颱,盡管它們的效率和影響力仍然有待提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