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戈平 著
图书标签:
  • 全球化
  • 国际组织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经济学
  • 全球治理
  • 多边主义
  • 国际合作
  • 组织行为
  • 国际政治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85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0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法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际法的视角,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考察了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多样化组织型态、国际组织与全球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以及国际组织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提出了重新界定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新见解;同时,着重对冷战后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实践、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跟踪研究,是国内学者在国际组织法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饶戈平,男,1948年1月生于湖南沅江,1966年北大附中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前后历经十年,当过农业工人、中学教师、大学教师。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79年以在校本科生资格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师从王铁崖教授学习国际法与中国外交史。1982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自学高考法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联合国体系研究院(ACUNS)中国籍成员。
  1984-85年和1991-92年,先后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大学访问研究。1999年6月,应德国马普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邀请,赴德国访问研究4个月。
  饶戈平主要从事国际组织法、中国近代外交史及港台法律的教学研究。开设《国际组织法》(本科)、《中国近代外交史》(本科)、《联合国与国际组织法》(研究生)、《中外条约史专题》(研究生)、《国际法与国际组织法专题》(博士生)等课程。

目录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
论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组织的互动关系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多边合作的组织型态
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
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法的影响
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危机
——评“9·11”事件后安理会反恐决议
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的问题
《联合国宪章》的解释权问题
论《联合国宪章》的解释方法问题
国际公法对WTO的作用
论世贸组织专家组的法律适用问题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内容与您提到的“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完全无关: --- 巨龙之歌:失落文明的密码与边境牧者的传说 作者: 艾伦·范德堡 出版社: 远东历史研究会 装帧: 精装,附带失传语言图谱与手绘地图集 页数: 850页(正文 780页,附录 70页) 定价: RMB 188.00 --- 内容概要 《巨龙之歌:失落文明的密码与边境牧者的传说》是一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史诗级人类学与考古学探险实录。本书并未触及现代国际政治或经济结构,而是深入挖掘了被主流历史遗忘的、位于欧亚大陆腹地——阿尔泰山脉深处——一个名为“伊卡拉”(Ikala)的古老游牧文明的兴衰史。 作者范德堡,一位特立独行的语言学家兼人类地理学家,在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以近乎苦行僧的方式,追寻着流散在戈壁、草原和冰川边缘的微弱线索。本书的核心任务,便是破译伊卡拉文明留下的唯一实体证据——刻于数千块黑曜石板上的“龙文”,并试图重构其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三世纪间的社会结构、宇宙观乃至技术成就。 全书以叙事诗般的笔触,将严谨的田野考察报告与充满地域色彩的口述历史交织在一起,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于生存智慧、文化韧性与文明陨落的宏大画卷。 --- 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第一部:风的低语——边境牧者的生活图景 本部分详尽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生活在阿尔泰山脉东麓的几个游牧部落的日常生活。范德堡避开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专注于微观的人类行为。 第五章:毡房里的星象学:探讨了伊卡拉牧民如何仅凭肉眼观测,建立了一套比同期定居文明更为精确的季节预测系统。书中详述了他们如何通过观察特定星座的升起角度来决定迁徙路线和牲畜的交配时机,这种知识体系并非迷信,而是经过代代相传的实用科学。 第十二章:盐道与雪狼的契约:考察了游牧民族与自然界,特别是与当地雪狼群的复杂互动关系。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驯化与共存”的田野笔记,揭示了游牧文化中对于“界限”的独特理解——并非排斥,而是找到共存的微妙平衡点。 第二部:黑曜石的谜题——龙文的解码与重构 这是全书最具挑战性也最富争议性的部分。范德堡如何从零开始,构建出一种完全基于环境表征和动物形态的文字系统。 第二十章:符号的形态发生学:作者提出“龙文”中的核心符号并非表意,而是表“力”或“运动趋势”。例如,一个看似“盘曲的蛇”的符号,实际代表“能量的积蓄与爆发”,而非指代蛇本身。 第二十五章:王室编年与祭祀文本:通过成功翻译出两块保存相对完整的石碑,我们得以窥见伊卡拉的统治结构——一个基于“德鲁伊祭司”和“战争首领”的双重权力系统。文本揭示了一场关于“水源控制权”的长期内战,这可能是导致其最终衰落的内部因素。 第三部:冰川的馈赠——技术遗存与文化迁移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伊卡拉文明的物质遗产,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扩散。 第三十二章:铁的温度与坩埚的秘密:考古发掘证实,伊卡拉人在冶炼技术上领先于当时的草原文化。书中详细分析了他们使用含砷矿石以降低熔点的独特冶炼配方,这种技术甚至可能影响了西域的早期金属工艺。 第三十八章:消失的音乐:骨笛与回响的草原:范德堡对出土的兽骨笛进行了声学分析,发现这些乐器被设计用于在特定风速和气压下,能与草原环境产生自然共振,达到“以自然为乐器”的效果。这部分为古代音乐人类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第四十章:最后的迁徙与文明的尘埃:结局部分,作者结合历史地理推测,描绘了伊卡拉人在公元三世纪末期因气候剧变和外部势力渗透,最终选择放弃核心定居点,将知识碎片散播至更广阔的亚洲腹地的过程。他们没有被彻底毁灭,而是化为了更大型文化背景中的“微小基因”。 --- 读者对象 本书尤其适合对以下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1. 古代语言学与文字学爱好者: 渴望了解非印欧语系、非汉藏语系文字系统的构建逻辑。 2. 人类学与文化地理学者: 关注游牧文明的生存策略、社会组织及环境适应性。 3. 硬核考古探险叙事追随者: 喜欢跟随一位执着学者深入极端地带,以智慧和毅力揭开历史谜团的读者。 这不是一本关于现代地缘政治的读物,而是一封写给逝去智慧的深情情书。 它邀请读者放下对现有世界的既有认知,潜入被风沙掩埋的深层历史,去聆听一千多年前,那些边境牧者如何与群山、星辰、以及自己的命运对话。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翻阅了目录,虽然书名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但其中关于“国际组织”的具体提及并不多,更多的是对全球化背后一些经济、政治、文化现象的宏观描绘。比如,其中有大篇幅在讲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历史演变,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曲折历程,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衰,这些都让我对“全球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科技进步如何加速信息和资本流动,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也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并存的讨论很感兴趣,书中似乎在探讨,在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下,我们是变得越来越相似,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各自的独特魅力。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全球化这个宏大叙事的全景式画卷,而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类型的国际机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并没有将“国际组织”这个概念狭隘化,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曾以为书中会充斥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量级机构的详细介绍,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在探讨,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种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合作机制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例如,书中涉及了许多非政府组织(NGO)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跨国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这些都属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国际组织”范畴。它让我意识到,全球化并非仅仅是国家间的互动,而是包含了多主体、多层次的复杂网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软权力”的讨论,以及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和价值观如何在无形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并非按照时间线或者机构类型来展开,而是更多地从一些具体的全球性议题出发,比如气候变化、贫困问题、跨国犯罪等等,然后引申出国际组织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喜欢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写作方式,因为它能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国际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它们所面临的实际困境。书中关于恐怖主义的全球治理,以及国际社会在打击跨国犯罪方面的合作,都提供了不少引人深思的案例。我感觉作者在强调,虽然全球化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催生了许多跨越国界的复杂问题,而国际组织正是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平台,尽管它们的效率和影响力仍然有待提高。

评分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我曾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国际法、国际政治理论的学术专著,充满各种晦涩的理论模型和复杂的概念。然而,它带给我的惊喜是,书中的语言相对平实,虽然不乏专业术语,但总体上是能够理解的,甚至在某些段落,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从不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参与全球分工实现经济腾飞,到一些国家因融入全球体系而面临的文化冲击和资源流失,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全球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它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满着分化和不平等。书中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全球化,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复杂、多维度的现实,这让我觉得作者的立场是相当客观和审慎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的,一种深邃的蓝色,上面用烫金字体印着书名,给人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气息。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一直觉得像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这些机构,它们的存在究竟是如何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它们背后那些复杂的运作机制,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我想这本书一定能满足我这份好奇心,或许它会像一扇窗,让我窥见到那些宏观决策是如何层层传递,最终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国际条约的签订过程,或者某个国际组织的调解行动,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纠葛中,艰难地推进全球化进程的。毕竟,纸上谈兵终觉浅,我更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背后,是无数的现实博弈和细致工作在支撑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