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房地产不仅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而且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因此,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二是房地产泡沫与经济泡沫紧密相关;三是房地产与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相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日本地产危机、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日益重要。本书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共包括10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使用中国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考察了房地产相关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表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占GDP比重均值分别为5.64%和4.28%,合计为9.92%,其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平均每年分别为0.50%和0.49%,合计为0.99%,二者应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应大力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充分发挥建筑业产业链长、拉动作用强的特点,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章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6-2007年数据考察了房地产投资、信贷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大于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波动,将导致房地产投资剧烈波动,但房地产投资波动将引起经济增长较小波动。其次,房地产购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房地产开发投资更密切;信贷对开发商比对购房者重要。第三,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房地产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一旦经济增长下跌,将导致房地产信贷严重萎缩。第四,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房地产信贷,但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房地产投资。因此,一旦经济下滑,将严重压缩房地产信贷规模,但对房地产投资影响较小。最后,房价对房地产信贷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和利率。一旦房价下跌,房地产信贷将严重萎缩,从而可能引发违约风险和房地产金融危机。为此,政府更应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
  第三章通过对房东和租客分别建立两期房价与消费关系模型,考察了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房东消费模型显示,房价上升使住房消费面积减少、非住房消费增加,但对住房消费额的影响不确定;家庭收入和住房贷款余额变动与住房消费和非住房消费变动成正比;非住房消费额与住房消费额存在挤出效应。租客消费模型显示,房价上升将使住房消费量减少,但对非住房消费无影响;收入变动与住房消费和非住房消费成正比。本章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6-2007年家庭消费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本期房价对住房消费影响为负,对非住房消费影响为正,不存在财富效应;上期房价对住房消费和非住房消费均有负向影响,也不存在财富效应;下期房价对住房消费无显著影响,但对非住房消费有显著影响,财富效应明显。因此,为扩大住房消费,政策制定者应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其次,家庭购房贷款作用大于家庭收入。因此,为促进住房消费,放松住房信贷可能比提高家庭收入更有效。第三,无论对住房消费还是非住房消费,股票市场财富效应显著。因此,要稳定房市,需稳定股市。第四,住房消费与非住房消费不存在挤出效应。最后,地理位置对住房消费和非住房消费均产生重要影响。相对于西部城市,东部和中部城市住房消费和非住房消费增加更大。
  第四章从投资回报角度构建一个房地产空间市场与房地产资本市场关联度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显示,本期股价与本期房价呈正相关关系,与下期房价呈负相关关系。本章采用系统GMM估计法对深沪两市6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6-2007年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房市与股市具有很强关联度,但二者关联作用不对称,房市对股市的影响大于股市对房市的影响。其次,租金变动对房价和股价变动无显著影响。第三,相对于西部,东部和中部房地产股价和房价增长率更高。这表明,地理位置对股价和房价变动具有重要影响。第四,房价波动具有明显序列相关性,而股价波动具有随机游走特征。第五,股市风险溢价、流动性、公司规模以及治理结构对股价变动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滞后开发成本变动和城市经济增长率对房价变动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第五章在住房流量模型基础上,通过构建住房市场局部均衡模型,考察了外资对房价的影响。理论模型显示,外资流入将导致房价上涨。本章使用中国31个大中城市1996-2007年的数据,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验证了本章所提出的基本命题。实证结果表明,尽管FDI对房价有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在中国严格外资管制下,FDI流动将不会引发房地产泡沫。此外,实证研究发现,收入是影响中国大中城市房价的主要因素,而开发成本则很小。这意味着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基本是由需求拉动而非成本推动的。最后,实证研究还发现,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城市规模越大,房价越容易上涨,租赁市场对买卖市场的替代效应较小。
  第六章通过构建一个附加预期和投机的住房市场均衡模型,考察了预期和投机对房价的影响。理论模型显示,理性预期房价越高,投机越盛,房价波动越大;但适应性预期和投机与房价波动关系较复杂。本章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6-2007年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及其投机对中国城市房价波动都具有较强解释力;预期对房价波动影响大于经济基本面;上期房价对本期房价波动影响大于下期房价;收入作用大于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并非房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房价波动较大;相对于西部,东部城市房价波动更大,但中部城市不显著,东部城市更易导致房价泡沫。
  第七章在住房特性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一开发商模型和投机者一投机者模型说明了住房泡沫大小以及泡沫破灭的条件。本章利用1996-2007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本章所提出的基本命题。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存在较严重的住房泡沫,中西部没有明显的住房泡沫。因此,降低东部房价主要是降低预期房价、抑制投机;降低中西部房价要防止收入和开发成本的过快增长。
  第八章在住房存量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购房者、开发商和央行的住房市场比较动态均衡模型,考察了利率对房价的影响。理论模型显示,本期利率与本期房价呈正相关关系。本章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6-2007年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本期利率变动对房价变动具有正向影响,但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央行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其次,本期房价变动对本期利率变动影响不显著,但经济增长率变动对本期利率变动影响显著。这表明央行利率政策主要是稳定经济增长,而非房价。再次,利率预期对房价影响不显著。最后,收入比开发成本更能影响房价。这意味着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并非成本推动,而是收入拉动的。
  第九章在住房流量模型基础上,构建一个购房者和开发商的住房市场局部均衡模型,考察了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和完全竞争情形下,物业税与房价之间关系。本章理论模型表明,无论何种市场结构,提高物业税均将导致房价下降;住房市场垄断性越强,房价越高,物业税对房价影响越大。本章对1996-2007年中国33个大中城市住房市场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物业税将导致房价下降,但影响甚微。物业税增长率每增加1%,房价增长率将减少0.02%。市场结构对房价影响大于物业税。勒纳指数每增加1%,房价增长率将增加0.13%。物业税与市场结构相互作用将使房价上涨,但影响微不足道。物业税与勒纳指数乘积增长率每增加1%,房价增长率将增加0.01%。因此,对住房开征物业税,将对房价上涨有一定限制作用,但不能有效抑制房价上涨。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政策制定者更应注重市场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减少住房市场垄断性。增强住房市场竞争性。     
作者简介
     况伟大,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人,200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土地经济学家周诚教授。2006——2007年受美国福特基金资助在布朗大学(Brownjnive rsity)经济系做访问学者,师从著名城市经济学家John Ve rnon Henderson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房地产经济、房地产金融、城市经济和产业组织,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垄断、竞争与管制一一北乐币住毛业市场结构研究》一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Lincoln Instsitute of Land Policy)课题2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内容/10
第三节 研究方法/12
第四节 创新之处/12
第一篇 房地产与经济增长
第一章 房地产相关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
第一节 文献评述/17
第二节 房地产相关产业地位/18
第三节 房地产相关产业关联作用/21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36
第二章 房地产投资、信贷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
第一节 文献评述/40
第二节 计量模型/43
第三节 实证检验/46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60
第三章 房价变动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
第一节 文献评述/64
第二节 假设与模型/66
第三节 实证检验/70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79
第二篇 房价与泡沫
第四章 中国房市与股市关联度
第一节 引言/87
第二节 假设与模型/90
第三节 实证检验/95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104
第五章 FDI与房价
第一节 引言/107
第二节 假设与模型/109
第三节 实证检验/113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121
第六章 预期、投机与中国城市房价波动
第一节 引言/127
第二节 假设与模型/130
第三节 实证检验/135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143
第七章 中国住房市场泡沫
第一节 文献评述/151
第二节 假设与模型/156
第三节 实证检验/164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171
第三篇 房地产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 利率与房价
第一节 文献评述/177
第二节 假设与模型/180
第三节 实证检验/185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191
第九章 物业税与房价
第一节 文献评述/196
第二节 假设与模型/198
第三节 实证检验/203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211      
精彩书摘
     在中央政府进行4万亿元投资,以及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本章研究表明,建筑业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之外,对住、行将产生巨大需求。特别是住房需求,因住房价值量大,其需求是巨大的,是比汽车业更为重要的行业。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4.9 %,离发达国家80%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此外,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很长时间都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现在,“居者有其屋”仍是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奋斗的目标。因此,住房需求完全能够支撑中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引擎。中国的问题是,因房价过高,导致房价收入比过高,大多数居民负担不起,抑制了住房消费和投资,从而也抑制了内需的扩大。基于此,为扩大住房消费和投资,扩大内需,首先应控制房价上涨,特别应控制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联合使房价上涨,然后通过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等将房价降下来。住房消费和投资扩大,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还能有效缓解“三农问题”。
  其次,从后向关联来看,房地产业对金融业、建筑业、商业、文化用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他社会服务业、保险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砖瓦、石灰和轻质建材业等产业拉动作用较大;建筑业对砖瓦、石灰和轻质建材业、钢压延加工业、农业、水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石灰和石膏业、金属制品业、防火材料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等产业拉动作用较大。此外,建筑业影响力系数大于房地产业影响力系数。其中,建筑业拉动作用相对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是最大的,而房地产业远低于所有产业平均水平。      
前言/序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房价不断上升,加之低利率政策,次级债(Subprime Lending)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以次级债为抵押资产的金融创新(例如,cD0、CDS、Synthetic CDOs)也迅速发展起来。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均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当经济萧条、房价下降、利率上升同时发生时,次级债违约率提高,导致了次级债危机,从而波及次级债衍生品以及整个金融市场,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并最终导致了国际经济危机。房地产市场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各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的高度重视。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和发生机理来看,首先是房地产空间市场(以下简称“房市”)房价下降,然后是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次级债违约率提高,最后是房地产资本市场(以下简称“股市”)金融衍生品的崩溃。这表明,在房地产证券化下,房市与股市已紧密结合。    
				
 
				
				
					现代金融市场与全球资产配置  本书简介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下,金融市场扮演着日益核心的角色。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复杂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仅是对金融理论的罗列,更是一本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实战指南,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资本流动的内在逻辑,掌握有效的投资策略,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波动与不确定性。   第一部分:全球金融市场的演进与结构解析  本书首先追溯了现代金融市场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票据交换所到如今高度电子化、高频交易主导的全球网络。我们探讨了驱动这一演变的关键力量,包括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算法交易的兴起)、金融全球化以及监管环境的动态调整。  1. 市场基础设施的重构: 我们详细解析了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结构,包括股票、债券、外汇、衍生品和商品市场。重点分析了交易所、清算所、托管银行等中介机构在维护市场效率和风险控制中的职能。尤其关注了场外交易(OTC)市场的透明度挑战及其监管应对。  2. 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复杂化: 衍生品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是当代金融的一大特征。本书系统梳理了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基础工具的定价模型(如Black-Scholes模型及其局限性),并深入探讨了结构化产品、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复杂工具的内在风险与回报特征。我们强调,理解这些工具的底层逻辑是进行有效风险对冲和价值发现的前提。  3. 跨境资本流动与汇率决定机制: 资本的无国界流动是全球化的标志。本书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经典框架,结合当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分析了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如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以及行为金融学在短期汇率波动中的作用。此外,还探讨了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衡量国家金融健康状况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指标与市场定价的互动  金融资产的价格本质上是对未来预期的折现。本书致力于搭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市场行为之间的桥梁,探讨关键宏观变量如何影响资产定价模型。  1.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市场反应: 深入分析中央银行(特别是美联储、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基准利率、量化宽松/紧缩)。我们着重研究了政策信号(Forward Guidance)如何通过预期渠道影响收益率曲线的形状,以及信贷紧缩或扩张对不同风险资产类别的差异化影响。  2. 通货膨胀的计量与资产的抗通胀能力: 通胀预期是固定收益和实物资产定价的核心变量。本书不仅介绍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编制方法,还探讨了“核心通胀”与“趋势通胀”的区别。随后,评估了黄金、大宗商品、不动产以及通胀保值债券(TIPS)在不同通胀环境下的相对表现。  3. 经济增长的衡量与股市的长期趋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潜力如何转化为企业盈利和股票估值?本书探讨了“名义增长”与“实际增长”的差异,并引入了经济领先指标(如PMI、消费者信心指数)来预测短期市场情绪。同时,本书分析了结构性因素(如人口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率)对长期潜在增长率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部分:全球资产配置的策略与风险管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一个分散化、稳健的投资组合是实现财富增值的基石。本部分聚焦于实操层面,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框架。  1. 投资组合理论的深化与应用: 马科维茨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是起点,但本书更强调其在现实中的局限性,特别是关于正态分布假设的挑战。我们引入了风险平价(Risk Parity) 策略,探讨如何根据风险贡献而非资本权重进行资产分配。对于新兴市场和另类投资,本书提供了更贴合实际的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  2. 股票与债券的相对价值分析: 深入比较了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的股票估值体系(如市盈率、市净率、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在固定收益部分,重点分析了期限结构理论、信用评级体系的内在偏误,以及在负利率环境下债券投资的特殊考量。  3. 另类投资的纳入与尽职调查: 随着传统资产相关性的上升,另类投资(如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详细剖析了私募股权的“J曲线效应”和流动性溢价,并提供了对冲基金策略(如事件驱动、全球宏观)的风险收益特征评估。对于基础设施投资,则强调了其现金流的稳定性和与宏观经济周期的低相关性。  4. 风险管理:压力测试与尾部风险: 在金融危机频发的背景下,风险管理已超越分散化范畴。本书阐述了条件风险价值(CVaR) 等更先进的风险度量工具,并详细介绍了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在评估极端市场情景下投资组合弹性的应用。我们强调了流动性风险和对手方风险在现代金融网络中的传染效应。   第四部分:金融科技(FinTech)与未来趋势  金融科技正在重塑市场的交易、清算和信息获取方式。本书探讨了这些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机构和投资策略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1. 区块链技术与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在提高交易结算效率、降低中介成本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在代币化资产(Tokenization)中的应用前景。  2. 算法交易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数据挖掘、因子投资和高频交易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同时,也审视了算法失控和闪电崩盘(Flash Crash)等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3. 监管科技(RegTech)的兴起: 金融机构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来满足日益复杂的合规要求,以及这对市场微观结构带来的影响。  结语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批判性地看待金融信息、系统性地构建投资框架的能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唯有理解驱动市场的根本力量,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全球金融图景中,做出更具韧性和前瞻性的决策。本书内容聚焦于全球金融体系的运行逻辑、宏观经济变量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以及构建多元化、风险调整后的投资组合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