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六种观点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in Economics Six Points of View]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六种观点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in Economics Six Points of View]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阿尔文·E·罗思(Alvin E.Roth) 编,聂庆 译
图书标签:
  • 诺贝尔经济学奖
  • 实验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经济学研究
  • 实验室实验
  • 经济学方法论
  • 经济学前沿
  • 学术著作
  • 经济学理论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9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21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
外文名称: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in Economics Six Points of View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六种观点》的六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可控实验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实验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已不再是凤毛麟角,研究成果在经济学文献中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并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且刊载数量持续增加。这种转变不断加速。
  同任何其他新兴的科学研究领域一样,有多少从事实验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经济学实验作用的观点。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学实践活动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可控实验可能至少起着某种支持性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支持性作用还很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六种观点》是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尔文·E·罗思主编的一本有关实验经济学的论文集,书中共包含了六篇高水平论文,作者均为世界经济学家,包括有三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尔文·E·罗思、莱因哈德·泽尔腾、弗农·史密斯)。

内容简介

  近年来,在实验室实验中检验经济学命题已经被证明是一类成果丰硕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六种观点》汇集了在实验经济学领域做出贡献的主要研究人员的研究。书中各章提炼了他们在实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他们对实验方式、实验技巧和有利于理解经济行为的实验领域等方面的观点与看法。对那些想了解实验或希望亲自做实验的人来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六种观点》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作者简介

  阿尔文·E·罗思(Alvin E.Roth),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匹兹堡大学A.W.Mellon经济学教授。197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荣获“得克萨斯方法基金奠基奖”。他是古根海姆会员、阿尔弗雷德·P·斯隆(Alfred P.Sloan)基金会和计量经济学协会的会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论与概述

第2章 讨价还价现象和理论
2.1 前言
2.2 理论和实验设计
2.3 系列实验
2.4 截止期效应
2.5 我们要从这里到哪儿去?

第3章 三人博弈实验中的公平和联盟讨价还价
3.1 前言
3.2 公平原则
3.3 特征函数博弈、表记法和定义
3.4 三人博弈的讨价还价集
3.5 势力变形
3.6 势力讨价还价集
3.7 描述性讨价还价集
3.8 莫尼格哈和罗思的一个实验
3.9 等量分配收益界限
3.10 预测成功的度量
3.11 突出
3.12 预测成功的比较

第4章 选择心理学与经济学假设
4.1 导言
4.2 选择
4.3 方法论问题
4.4 含义:多少理性才合适?
4.5 结论

第5章 资产交易中的假设估价和偏好逆转
5.1 背景
5.2 相关的早期实验
5.3 偏好、估价和双向拍卖资产交易
附表A 卖者的调查问卷
附表B 买者的调查问卷

第6章 基于老鼠(鸽子)的经济学:我们已经学到的以及希望能学到的
6.1 前言
6.2 动物实验的优势和局限
6.3 一些近期的和正在进行的实验结果
6.4 结束语

第7章 并行范围:实验方法的一些政策应用
7.1 前言
7.2 事后评价决策:飞行俱乐部
7.3 说明:降落使用权的分配
7.4 举证责任转移
7.5 直接外推:航空运费率张贴
7.6 潜在设计:政策前的研究
7.7 设计
7.8 结束语
术语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经济学前沿的多个重要流派和方法论,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目内容。 --- 《经济学前沿探索:理论、实证与方法论的交汇》 本书导言:在范式的变迁中重塑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资源稀缺性与选择的社会科学,其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理论范式的更迭与研究方法的革新。从古典经济学的宏大叙事,到新古典主义的理性人假设主导,再到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宏观审慎理论的兴起,经济学从未停止自我反思与拓展的脚步。本书《经济学前沿探索:理论、实证与方法论的交汇》正是立足于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复杂图景,汇集了对六个关键领域和视角的深度剖析。它旨在为读者勾勒出当前经济学研究版图的边界,展示学者们如何运用更精细的工具和更贴近现实的假设,来理解和解释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 本书聚焦于经济学理论构建的逻辑基础、实证检验的严谨性要求,以及新兴方法论对传统框架的冲击与补充。我们相信,理解当代经济学,必须同时掌握其理论的内在一致性与经验证据的外部有效性。 第一部分:理论的精炼与基础的重构 第一章:动态优化与时间不一致性:超越静态均衡的陷阱 本章深入探讨了动态经济学中的核心挑战——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在传统的跨期决策模型中,理性预期假设常常导致决策者在不同时间点上展现出偏好上的矛盾。我们审视了诸如“承诺机制设计”、“时间粘性偏好”以及“基于规则的理性(Rule-Based Rationality)”等理论解决方案。重点分析了政策制定者在面对代际公平、气候变化长期影响等问题时,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克服短视行为的诱惑。讨论延伸至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投资决策,解释为何市场参与者会表现出“我知其弊,而不得脱身”的困境。 第二章:信息经济学的前沿:不完全信息下的市场失灵与信号传递 信息不对称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本章超越了早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模型,聚焦于更为复杂的信号博弈、信誉构建与信息披露机制。我们详尽分析了奥克洛夫(Akerlof)模型的基础及其在劳动力市场、产品质量认证中的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结构性不透明性”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以及社交网络和信息茧房如何影响价格发现过程。本章强调,信息流动的成本与扭曲,是理解市场效率与监管必要性的关键。 第二部分:实证方法的革新与计量挑战 第三章:因果推断的计量革命:从识别到政策评估 当代经济学研究日益强调“因果关系”而非仅仅是“相关性”。本章是全书方法论的核心之一,系统介绍了计量经济学在因果推断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详细阐述了潜在结果框架(Potential Outcomes Framework)的逻辑,并对比了工具变量法(IV)、断点回归设计(RDD)、双重差分法(DiD)的适用条件与识别策略。重点剖析了如何在缺乏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背景下,构建可信的“反事实”情景。本章旨在使读者具备批判性地评估实证研究结论的能力,区分强有力的证据与仅仅是描述性的发现。 第四章: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经济学家开始从传统的小样本回归分析转向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本章探讨了如何将机器学习(ML)算法,如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深度学习等,引入经济预测和结构估计中。我们讨论了ML方法的优势——处理高维度变量和非线性关系的能力——以及其固有的挑战,例如模型的可解释性(“黑箱问题”)和外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结合经济理论的先验知识(“理论驱动的ML”)来增强预测模型的稳健性。 第三部分:行为与宏观的融合:跨越学科的边界 第五章:行为经济学的实证校验与政策含义 本章考察了心理学洞见如何系统性地修正和丰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我们不满足于仅罗列“有限理性”的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前瞻性偏差(Present Bias)”、“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和“社会偏好”在实际经济决策中的精确度量。关键在于,本章致力于探讨这些行为偏差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工具,例如“助推(Nudge)”策略的设计,以及它们在储蓄、健康选择和环境决策中的有效性与伦理边界。 第六章: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与金融摩擦 现代宏观经济学强烈要求其模型具备坚实的微观基础。本章重点分析了金融摩擦(如信贷约束、信息不对称)如何通过异质性代理人模型,影响总需求、投资决策和宏观经济波动。我们审视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在纳入异质性、不可分散风险后的演化,以及金融部门(如银行借贷行为、资产负债表效应)在危机传导中的关键角色。本章强调了在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时,不能忽略经济主体间的异质性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结语:面向未来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本书的六个视角共同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经济学研究图景。当代经济学的力量,正源于其不再固守单一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的偏好。理论家需要关注实证的细节,而实证工作者则必须警惕理论上的识别陷阱。本书希望激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这场定义未来经济学疆界的对话之中。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无疑是一剂激发我探索欲望的“催化剂”。长期以来,我总是对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应用性感到好奇,而“实验室实验”这个词,让我看到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特别想了解,那些获得经济学领域最高荣誉的学者们,是如何利用实验室这种可控的环境,来验证他们脑海中的经济学模型。书中提到的“六种观点”,给我一种非常立体和全面的预期,或许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比如市场设计、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等等,但都殊途同归地指向了实验研究的力量。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示具体的实验过程,从实验的初衷,到实验的设计,再到实验的结果解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经济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逼近真相的。比如,在研究信息传播和决策形成时,实验室实验是如何模拟社会网络效应的?在分析创新和技术扩散时,实验又会如何呈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体会到经济学研究的严谨与魅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题目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实验室实验”这一概念,在我看来,是经济学从理论走向实证,从模型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我一直很好奇,那些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得主们,是如何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转化为一个个可以在实验室中被“检验”的设定的。书中提出的“六种观点”,预示着它将从多个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展现实验室实验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我迫切想知道,这些实验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它们是如何模拟真实的经济环境,同时又能够控制变量,保证研究的严谨性?例如,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是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人们的非理性决策?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实验室实验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带领我走进经济学家的实验世界,让我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观察,来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扇通往经济学研究前沿的“窗口”。作为一名对经济学抱有极大热情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宏大的经济理论时感到些许隔阂,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太远。而“实验室实验”的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实践性和趣味性。我很好奇,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们,是如何巧妙地设计实验,来模拟真实的经济环境,并观察人们在其中的反应的。书中提到的“六种观点”,我推测可能涵盖了不同的研究领域,比如行为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公共经济学等等,它们通过实验的方式,或许能够揭示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学逻辑。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详细描述实验设计的过程,包括被试的选择、任务的设计、奖励机制的设定等等,以及实验结束后,科学家们是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这种“纸上得兵”与“实战演练”的结合,让我觉得经济学不再是冰冷的书本知识,而是充满活度和现实意义的科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点燃了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浓厚兴趣。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似乎总隔着一层模糊的面纱,而“实验室实验”这个概念,恰恰提供了一种更直接、更可控的方式来探索这些抽象的经济规律。我特别好奇,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们,是如何将看似严谨的经济学模型,转化成一个可以被“玩弄”和观察的实验环境的。书中提到的“六种观点”,我想一定代表了六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实验设计思路,或许会从微观个体行为的决策机制,到宏观市场结构的演变,都有深入的剖析。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具体的实验案例,了解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出来,又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或推翻既有的经济理论。比如,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是如何在实验室中模拟出来的?关于合作与博弈的理论,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行为模式?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解答的问题,而这本书的题目,无疑给了我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引,让我相信我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并对经济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前瞻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从一个对经济学理论的严谨性充满好奇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学术盛宴的预告。我一直认为,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而实验室实验恰恰是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绝佳手段。书中“六种观点”的提法,让我联想到可能涉及经济学研究中不同流派、不同方法的融合与碰撞。我尤其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当经济学家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时,是如何通过高度抽象和简化的实验设计,来捕捉核心的研究问题,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例如,关于拍卖理论的研究,是如何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模拟真实的拍卖场景,并分析参与者的竞价策略的?又或者,在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上,实验室实验又会如何揭示个体决策与集体最优之间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实验过程描述,让我们能够理解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以及数据分析的科学方法,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经济学研究的逻辑严密性和实证依据。

评分

参考文献

评分

分开送了感觉不是很好

评分

7.8 结束语

评分

7.1 前言

评分

6.4 结束语

评分

7.5 直接外推:航空运费率张贴

评分

2.5 我们要从这里到哪儿去?

评分

参考文献

评分

123456789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