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陈少明 编,赵卫国 等 译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政治哲学
  • 存在主义
  • 纳粹主义
  • 德国思想史
  • 20世纪哲学
  • 政治理论
  • 历史哲学
  • 现象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55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93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丛:西方经典与解释书系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施罗弗 《存在与时间》中的政治暗示
  博尔特 海德格尔的秘密抵抗
  雷思温 从“人曲”走向“神曲”
  张文江 《庄子·应帝王》析义
  赵贞信 “论语”一名之来历与其解释

内容简介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精彩书评

  哲人必然保持孤独,因为他按照其本质而存在,……孤独并非其所愿。正是因为这样,他必然一次又一次在关键时刻存在于此并毫不退让,切不可如此肤浅,把他的孤独误解为对事物的一种退让或任其自然。
  ——海德格尔

目录

论题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
2 《存在与时间》中的政治暗示
18 西方的存在论没落
46 海德格尔“技艺”的悲剧性双重束缚
64 海德格尔、政制和国家社会主义
82 海德格尔的秘密抵抗
115 施米特和海德格尔论主权和管治

古典作品绎读
137 《庄子-应帝王》析义
148 《帝制论》中的政治神学与至福观
165 从“人曲”走向“神曲”

思想史发微
192 《使徒行传》中的上帝国与“上帝之城”

旧文新刊
199 “谕捂”一名之来屋舆其解释
242 王安石之融通儒、释
272 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

评论
283 时间问题
291 回应施罗弗的《(存在与时间)中的政治暗示》
299 评《民主:一种历史》
308 《自然权利与历史》关于卢梭注释和索引更新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亲身经历了文化的失落、社会的混乱和环境的破坏,所以他把技术现代性看作从高贵源头长期没落的可怕后果。然而,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全盘否定,忽视了在现代性的阴暗面及其不可否认的积极成就之间作出区分。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对这种阴暗面已耳熟能详,但现代性的高贵面却经常得不到足够评价,海德格尔则完全忽视了这个方面。
  现代性的高贵在于,把人们从物质贫乏、政治独裁和宗教教条中解放出来,从而努力培育个体人格的发展。正如康德、哈贝马斯(Jtirgen Habermas)和更后来的威尔博(Ken wilber)指出的那样,这种成就只能通过区分科学、伦理/政治和艺术的领域方可实现。这些领域在前现代文化中没有分化,所有知识都必须和宗教权威声称的真理相一致,这些权威是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基础。个人经验,包括艺术作品鉴赏,同样必须与统治机构允许的判断种类一致。启蒙运动计划区分三种不同领域的真理,以便;1)自由进行科学研究,无需教会干涉;2)在自由理性的判断基础上制定政治决策和道德判断,而不是基于鼓励宗教冲突的任何教条主张;3)个体人格可以发展其特有的主体性模式,包括独立于集体期望的品味判断。

前言/序言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 书名: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 引言 在二十世纪的思想星空中,马丁·海德格尔无疑是最为耀眼也最具争议的星辰之一。他的哲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存在”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挖掘,深刻地影响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对文学、艺术、宗教、心理学乃至科学本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启发。然而,伴随着其哲学成就的,是他那段与纳粹主义纠缠不清的黑暗历史,这使得他的思想至今仍笼罩在政治阴影之下,引发着无休止的辩论。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传记,也不是对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面梳理。这本书的焦点,正如其名所示,是聚焦于海德格尔生命中那个决定性的“政治时刻”——他于1933年至1934年间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期间的言行,以及这段经历如何与其早期的思想,特别是《存在与时间》的成型和后续发展,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关联。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段高潮迭起的时期,审视海德格尔的思想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的转变与坚持,探究其政治立场背后的哲学根源,并反思这段经历对理解其整体思想的意义。 第一部分:时代洪流与哲学暗流 本部分将首先勾勒出二十世纪初德国所处的社会政治图景。魏玛共和国的动荡不安,凡尔赛条约的屈辱,经济危机带来的民生凋敝,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暗流涌动,共同构成了孕育纳粹主义的温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一部分人选择沉默,一部分人选择流亡,而海德格尔,这位当时已崭露头角的青年哲学家,却选择了投身于政治,甚至主动迎合了崛起的纳粹政权。 我们将考察海德格尔早期的思想萌芽,尤其关注《存在与时间》的问世。这本书以其对“此在”(Dasein)的独特分析,对“日常性”、“焦虑”、“死亡”、“历史性”等概念的深刻阐释,为理解人的存在状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也正是在这部奠基之作中,已经可以隐约窥见一些潜在的政治指向,例如对“本真性”(Eigentlichkeit)的追求,对“集体性”(Gemeinschaft)的呼唤,以及对“命运”(Schicksal)的强调。这些概念在抽象的哲学层面或许显得中性,但在特定的政治土壤中,却容易被解读为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相契合。 本部分还将回顾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出版前的教学和研究,分析其学术生涯的轨迹,以及他如何逐步成为哲学界的焦点人物。他的演讲和著作,开始触及德国的文化使命和民族命运,这些迹象预示着他对于政治现实的关注,并为他日后投身政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权力巅峰与哲学跌落 本部分将重点聚焦于海德格尔在1933年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这段关键时期。我们将详细梳理他在此期间发表的 Rectoral Address(就职演说)及其后续的演讲、公告和声明。这些文本是理解海德格尔政治立场的直接证据,也是引发争议的核心。 我们将深入分析海德格尔在就职演说中所宣扬的“德国大学的使命”,如何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意志、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他所倡导的“领袖原则”(Führerprinzip)在大学管理中的体现,对学生们的号召,以及他对纳粹政权意识形态的某种程度上的认同,都将成为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本书将不回避海德格尔在此期间的实际行动,例如对犹太教授的歧视性言论和行为(尽管他后来声称其言行并非真正出自内心,但历史的证据依然在那里),以及他对纳粹政策的配合。我们将通过考察当时的报纸、档案以及海德格尔本人的通信,尽可能还原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本部分也将尝试理解海德格尔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纯粹的政治投机?是思想的内在逻辑使然?还是对某种理想国度的憧憬?我们将从其哲学思想中寻找解释的线索,例如他对“民族”概念的理解,他对“历史性”的强调,以及他对“决断”(Entschlossenheit)的推崇。这些哲学概念在政治现实面前,是否发生了变形或被滥用? 第三部分:思想的裂痕与遗产的重估 海德格尔在担任校长一年后便辞去了职务,这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短暂顶点及其随后的迅速坠落。然而,他与纳粹的关联并未因此终结。战争期间,他继续留在德国,尽管其公开的政治活动有所减少,但其思想的某些方面仍被认为与纳粹意识形态具有某种联系。 本部分将审视海德格尔在二战期间及其战后的思想变化。他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政治错误?他是否对其与纳粹的联系进行过真诚的道歉?我们将考察他战后的一些声明和采访,分析他试图为自己辩护的论调,以及这些论调在道德和哲学层面所面临的挑战。 本书将着重探讨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对其后续思想发展的影响。他的“后期思想”,例如对“语言”、“技术”、“启示”等概念的深入探索,是否仍然受到早期政治经历的阴影笼罩?我们是否能够将他的哲学与其政治行为完全割裂开来,或者说,他的政治行为是否为理解其哲学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解读视角? 最后,本部分将总结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所留下的遗产。他的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哲学家、学者和思想家,但其政治污点也使得对其思想的接受变得复杂而矛盾。本书将呼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要肯定海德格尔思想的哲学价值,也要正视其道德上的缺憾。理解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并非为了将其彻底打倒或为之辩护,而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一位伟大但同时又饱受争议的哲学巨匠,以及思想与政治之间那永恒的、复杂的张力。 结语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不是要为海德格尔正名,也不是要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深入的、批判性的审视,通过聚焦于海德格尔生命中最具争议的时期,来挑战我们对哲学与政治关系、思想家与社会责任的理解。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是一个思想家在时代洪流中的迷失与挣扎,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在现实政治中的扭曲与映照。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对历史、对哲学、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显然是面向严肃学者的,而非大众读者。纸张的质地偏哑光,不易反光,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个贴心的设计,但书中的图表和引文标注却显得有些拥挤。更让人头疼的是,某些关键概念的定义在全书的不同部分被反复提及,但每一次的侧重点又略有不同,这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轻易地依赖记忆。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便利贴和荧光笔,试图在密集的文字海洋中建立自己的导航系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一套极具破坏性但又极其精准的工具。读完它,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转变,那些原本清晰的界限开始模糊,你开始对事物的“在场性”产生前所未有的敏感。

评分

这本书对“时间”和“在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阐述,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性困境的表层。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或快速的疗愈方案,相反,它要求读者直面自身存在的“悬浮”状态。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处理历史文献的方式,他似乎总能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挖掘出与当下最尖锐相关的隐秘线索。阅读的体验是充满张力的:一方面是对其深刻洞察力的敬佩,另一方面是对其文本的疏离感和抗拒感。这本书的结构极其复杂,章节之间的呼应和回环往复,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空间记忆力来构建全书的知识地图。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催化剂”,在你合上封面的很长一段时间后,依然会在你的潜意识中持续发酵和作用,不断地重塑你对世界的基本感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实说,是相当“德意志式”的,厚重、内敛、充满了对时间性和历史性的执着。它不像某些当代著作那样追求表面的易读性或快速的结论,而是倾向于在文本的深处挖掘意义的根源。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探访一座宏大而复杂的思想迷宫,你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出了正确的岔路。书中引用的文献跨度极大,从古希腊的悲剧诗人到中世纪的神学家,这种广博的学识储备令人肃然起敬。但与此同时,这种大量的引述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仿佛作者总是在提醒你,你所讨论的一切都不过是漫长思想史中的一个微小片段。我必须承认,在某些段落,我只能选择“接受”作者的论断,而不是完全“理解”其推导过程,这在哲学阅读中是罕见的妥协,但也反映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挑战性。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之严密,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阅读阻力。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陈述观点,而是要将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坚不可摧的形而上学基石之上。这使得全书的节奏显得异常缓慢,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每一个切口、每一次下刀的时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斟酌。我尤其欣赏它对传统哲学范式的解构方式,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直到触及语言和概念的边界,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然而,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它让文本显得异常“干燥”,几乎没有情感的流露或修辞的润饰。我有时需要暂时放下书本,去散步,让大脑休息一下,然后再回来“硬碰硬”地去攻克下一段充满术语的段落。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学习一门全新的、语法极其复杂的古老语言,虽然枯燥,但一旦掌握了其内在的语法结构,便能窥见一扇通往不同理解世界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初见便有一种压迫感,仿佛直面某个历史的重量级议题。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翻开它,原因无他,实在是被那些哲学名词给唬住了。刚开始读,感觉就像是在啃一块未经打磨的顽石,晦涩难懂,句子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厚厚的雾气。尤其是涉及到“存在论”的那些章节,我不得不一遍遍地查阅背景资料,试图拼凑出作者想要描绘的那个世界图景。这绝不是一本适合闲暇时随手翻阅的读物,它要求的是全神贯注,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献祭”。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其中一个核心概念的推演过程,我对着书页坐了整整三个小时,期间只做了一件事——呼吸和思考。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场艰苦的智力攀登,但一旦那些晦涩的词句在你脑海中终于串联起来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又是任何通俗读物所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迫使我走出我习惯的思维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我一直试图回避的、关于“此在”的根本性追问。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好书,京东这次还没让我失望,发货速度快。

评分

好书,京东这次还没让我失望,发货速度快。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好书,京东这次还没让我失望,发货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