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與歌(修訂版):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曆史背景研究

土地與歌(修訂版):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曆史背景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喬建中,洛秦 著
圖書標籤:
  • 傳統音樂
  • 音樂文化
  • 地理曆史
  • 文化地理
  • 民族音樂學
  • 地方音樂
  • 田野調查
  • 中國音樂
  • 文化遺産
  • 修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06924631
版次:1
商品編碼:102408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文庫
開本:18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頁數:42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未及思忖,便欣然應允。原因很簡單:其一,我是陝北人,信天遊是我的故土之歌,無論我走到哪裏,我的心靈深處斷不瞭對它的那份眷戀之情;其二,楊璀是我一嚮敬重的民歌學者,四十年來她幾乎踏遍陝北的寸土寸地,精心記錄下每句唱詞、每個音符,甚至把信天遊視為自己的精神生命所在;其三,信天遊自本世紀30年代中後期“發現”以來,幾代音樂傢像采礦、探寶那樣,從生活底層把一首首民間傑作發掘齣來,使之永遠迴響於天地之間。麵對這份遺産,麵對采集者孜孜以求的敬業精神及這樣一本重要的“選集”,我沒有理由不為它說上“幾句話”。

作者簡介

  喬建中,1941年生,陝西榆林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1992年獲國傢有突齣貢獻專傢稱號,1997年入載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辭典》第26版。著有《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1987,與苗晶閤著)、《土地與歌一一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曆史背景研究》(1998,首版)、《嘆詠百年》(2002)、《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2002)、《中國音樂》(2003)、《國樂今說》(2005)等,編著、主編《中國音樂學經典文獻導讀一一傳統音樂捲》(2009)、《中國鑼鼓》(2002)、《中國音樂典藏大係》(1995——1999)等辭書、學術文集共13種。

內頁插圖

目錄

我心中的“信天遊”(代序)/1
漢族山歌研究/1
甘肅、青海“花兒會”采訪報告/67
甘肅、青海“花兒會”曆史成因初探/87
“花兒”麯令的民族屬性及其他/105
“花兒”研究第一書
——張亞雄和他的《花兒集》/119
《下四川》研究/137
壯族“三聲部”民歌《歡悅》采訪紀略/158
山東民歌論/166
《五更調》的淵源及其流傳/193
時序體民歌與月令文化傳統/201
兩句體的鏇律類型簡論/221
站在民眾的立場理解民眾
——陝北民歌研究中論/248

音地關係探微
——從民間音樂的分布作音樂地理學的一般探討/261
論中國音樂文化分區的背景依據/281
試論巴托剋對音樂民族學的貢獻/298
麯牌論/313
雅俗新辨/327
《劍閣聞鈴》腔詞關係初探/351
漢族傳統音樂研究四十年/362
中國民族音樂十年/384

附:甘於寂寞無聲奉獻
——中國藝術研究院40年所慶獻辭/397
後記/415
修訂版後記/417

精彩書摘

  (一)山歌溯源
  山歌一詞,最早齣現於公元八世紀左右。中唐詩人李益(748-827)有“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之句,白居易(772-846)在《琵琶行》中也日:“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啁哳難為聽”。前者明確地把一種地方民歌(巴渝竹枝)稱為山歌,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同時,詩人劉禹锡(772-842)以更濃厚的興趣注意到“竹枝”:“歲正月,餘來建平(四川夔州一帶——筆者注),裏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麯多為賢。……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婉轉,有淇濮之艷。”①但原民歌究竟如何,劉未采錄,隻留下他自己的十一首仿作。其中一首雲: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齣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既是仿作,又是齣於一種愛慕推崇的動機,那它就不會離原民歌太遠,從而使後人能略略感受到“竹枝”的原始風貌。事實上,劉的仿作,就其詩體、詩情及語言明暢而旨趣幽遠來說,的確同唐以後特彆是明、清以來的山歌非常接近。至於為什麼稱“竹枝”為山歌,大概是取巴蜀多山之意。
  另外,明、清之際,兩粵及湘、贛一帶,民間盛傳“歌仙”劉三妹的故事。據說,她是“唐中宗時人……善為歌,韆裏內聞歌名而來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②後來的山歌就是由她傳下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位“歌仙”生活的時代同上述“竹枝”流傳的年代大體相閤(前者略早)。

前言/序言

  去夏,楊璀同誌托人捎來口信,說她已編寫完一本包羅400首“信天遊”的選集,希望我能抽暇為此寫點什麼。我未及思忖,便欣然應允。原因很簡單:其一,我是陝北人,信天遊是我的故土之歌,無論我走到哪裏,我的心靈深處斷不瞭對它的那份眷戀之情;其二,楊璀是我一嚮敬重的民歌學者,四十年來她幾乎踏遍陝北的寸土寸地,精心記錄下每句唱詞、每個音符,甚至把信天遊視為自己的精神生命所在;其三,信天遊自本世紀30年代中後期“發現”以來,幾代音樂傢像采礦、探寶那樣,從生活底層把一首首民間傑作發掘齣來,使之永遠迴響於天地之間。麵對這份遺産,麵對采集者孜孜以求的敬業精神及這樣一本重要的“選集”,我沒有理由不為它說上“幾句話”。況且,這些年來,我一直徜徉於民歌的汪洋大海之中,我曾無數次被民歌中難以言傳的藝術魅力所摺服,也曾用一支拙筆寫瞭數量可觀的研究文字,把自己學習民歌的諸多體會告訴同行讀者。然而,關於“信天遊”、關於對我來說具有“母歌”意義的“信天遊”,我卻未寫過一篇專論。楊璀的要求,不正是一個償還文債的好機會嗎?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同圖書的詳細簡介,該圖書不涉及《土地與歌(修訂版):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曆史背景研究》的內容: --- 書名:星海拾遺:跨越時空的宇宙探索與人類命運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作者姓名,例如:艾倫·馬剋斯]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齣版社,例如:蒼穹文庫] 內容簡介: 《星海拾遺:跨越時空的宇宙探索與人類命運》是一部宏大的科普與思辨交織的著作,它帶領讀者穿越數十億年的宇宙演化史,深入探討人類文明在廣袤星際尺度下的位置與未來。本書並非聚焦於地球上的傳統文化或地域曆史,而是將視野投嚮瞭宇宙的深處、時間的盡頭,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物理法則的起源與終結。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幅從微觀粒子到宏觀星係群的完整圖景。 第一部:起源的低語——從奇點到恒星的誕生 本部分著重迴顧瞭宇宙的創生與演化,但側重於天體物理學和早期宇宙學的前沿理論。我們不再討論地球上的風土人情,而是探究宇宙大爆炸後的暴脹時期,以及物質如何從誇剋、輕子,逐步凝聚成原子、星雲,最終點燃第一代恒星的核聚變之火。書中詳細解析瞭引力、電磁力、強核力與弱核力這四大基本作用力如何塑造瞭早期宇宙的結構,並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最新觀測數據進行瞭深入解讀。 重點討論瞭伽馬射綫暴(GRBs)的成因,以及超新星爆發如何成為元素周期錶中重元素(如金、銀、鈾等)的“煉金爐”,這些元素最終構成瞭行星乃至生命的基礎。這一部分強調的是物理過程的普適性,而非特定地域文明的獨特性。 第二部:行星的搖籃——宜居環境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在建立瞭宇宙的物理框架後,本書將焦點轉移到行星係統,特彆是係外行星的探索。這不是關於特定文明如何在土地上建立傢園的故事,而是關於行星形成機製和生命起源的概率問題。作者梳理瞭開普勒太空望遠鏡、TESS任務以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最新發現,分析瞭“宜居帶”(Habitable Zone)的概念在不同恒星類型下的變化。 書中引入瞭“生命要素”的跨學科討論,包括液態水、有機分子、闆塊構造對氣候穩定的作用等。通過對“超級地球”、“氣態巨行星”以及“流浪行星”的研究,作者提齣瞭一個核心問題:如果宇宙中存在數萬億的行星,那麼生命誕生的門檻究竟有多高?這一部分的敘事驅動力來自於對未知世界的科學好奇心,而非對已定居土地的文化追溯。 第三部:文明的尺度——技術奇點與星際航行 本書的第三部分進入瞭未來學和技術哲學的探討範疇,完全脫離瞭傳統音樂或文化研究的範疇。它探討瞭人類文明在技術發展上可能遭遇的瓶頸與突破。主題包括: 1. 信息熵與文明的復雜度: 探討文明如何管理日益增長的信息,以及計算能力的極限。 2. 人工智慧的演化: 審視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潛在路徑,及其對人類主體性的挑戰。 3. 星際尺度的工程學: 對戴森球、麯率驅動、蟲洞理論的物理可行性進行嚴謹的分析,評估人類在未來數韆年內實現星際殖民的可能性。 這一部分著重於工程學、理論物理學和計算科學的交叉點,用嚴謹的數學模型和物理學原理來推演未來的技術藍圖,而非基於曆史文獻的解讀。 第四部:存在的意義——宇宙的終極命運與人類的哲學迴響 最後一部分是對時間尺度的終極思考。作者考察瞭宇宙學的幾種主要命運模型:大撕裂(Big Rip)、熱寂(Heat Death)或大擠壓(Big Crunch)。通過對這些終極情景的描繪,本書迴歸到哲學思辨:在宇宙熵增的不可逆轉麵前,短暫的生命與文明的意義何在? 這一部分的探討是關於“存在”本身的宏大敘事。它不像曆史研究那樣關注“我們從哪裏來”,而是聚焦於“我們將走嚮哪裏,以及這是否重要”。書中引用瞭從早期物理學傢到當代宇宙哲學傢對“虛無”的思考,將人類的渺小與宇宙的無限進行對比,旨在激發讀者對時間、空間和存在的深刻敬畏。 總結: 《星海拾遺》是一部以天體物理學為骨架,以未來學和哲學思辨為血肉的著作。它摒棄瞭對特定地域、特定物種文化脈絡的細緻描摹,轉而擁抱宇宙的宏大、物理學的嚴謹和人類對未知邊界永不滿足的探索欲望。全書語言精準、邏輯清晰,旨在為所有對宇宙尺度下的生命與未來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次既富於科學深度又充滿哲學啓示的星際漫遊。它挑戰我們對“傢園”和“曆史”的傳統認知,引導我們以全新的眼光審視人類在時間長河中的短暫而輝煌的一瞥。 ---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這本大部頭,最令人震撼的便是作者那近乎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廣度與深度。它絕非僅僅停留在對傳統樂譜的簡單羅列和麯式結構的分析上,而是像一個經驗老到的探險傢,帶領我們深入到音樂産生的土壤之中。從古老的農耕習俗到近現代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作者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會現象如何潛移默化地雕塑瞭地方音樂的聲調與韻味。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論證某個特定鏇律的起源時,所引用的那些看似毫不相關的曆史文獻和地理誌資料,這種跨學科的融會貫通,構建瞭一個極其堅實和多維度的論證框架,讓人不得不佩服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啊哈!”的驚喜時刻,每一次深入,都能發現隱藏在熟悉鏇律背後的復雜肌理和深層邏輯,遠超齣瞭我對“文化研究”的傳統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高明,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刻闆的拖遝感。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平衡嚴謹的考據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在探討某個特定族群的祭祀音樂時,敘述的語調會變得莊重而富有儀式感,仿佛能聽見遠古的迴響;而在分析商業活動對民間小調的衝擊時,筆鋒又變得犀利而富有批判性,充滿瞭對時代浪潮的無奈和反思。我發現自己經常會不自覺地被帶入作者構建的情境之中,與那些陌生的樂器、久遠的儀式進行一次精神上的共情。這種行文上的張弛有度,讓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新手,也能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逐步吸收那些復雜的曆史脈絡和文化密碼。它成功地將嚴肅的田野調查報告,轉化成瞭一部充滿溫度和人情味的文化史詩,讀起來酣暢淋灕,毫無晦澀之感。

評分

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令人感到滿足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世界的新視角。我過去聽某些地方戲麯時,總覺得有些地方的腔調和節奏很“彆扭”,但讀完這本書後,那種“彆扭”瞬間被一種曆史的必然性所取代。你開始理解,那些你覺得不協和的音符,其實是特定氣候、特定勞作方式,甚至特定防禦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産物。它將音樂從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拉迴到瞭煙火氣十足的現實生活之中,讓我們意識到,每一個音符的起落,都深深紮根於人類生存的真實睏境與集體記憶裏。這種閱讀體驗,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人在接下來的幾天裏,走路時都會不自覺地去分辨周圍環境中的聲響,並嘗試去“解碼”它們的聲音背後的故事,極大地豐富瞭日常的感知世界。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尤其是封麵那種粗糲又不失典雅的紋理,讓人一上手就感覺到瞭內容的厚重。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頗為考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刺眼,這對於研究類書籍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我尤其欣賞他們在配圖上的用心,那些老照片和手繪圖的排版布局,不僅清晰地展示瞭研究對象的具體形態,更在視覺上構建瞭一種與曆史對話的氛圍。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的音樂元素時,非常注重細節的呈現,比如對某種樂器材質的描述,或是對特定儀式中服裝色彩的細緻考量,這些都讓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種對“物”的尊重,使得整本書不僅僅是一份枯燥的學術報告,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展的文化展覽圖錄,讓人在知識的海洋中,也能享受到一場視覺盛宴。這種對物理載體的重視,充分體現瞭齣版者和作者對文化傳承的敬畏之心,讓讀者在翻閱的每一個瞬間,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連接感。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方法論構建,對我後續的研究思路産生瞭巨大的啓發。它最大的貢獻之一,或許在於它對“地理決定論”的重新審視與超越。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音樂風格歸咎於山川河流的塑造,而是更深入地挖掘瞭人與土地之間那種動態的、相互塑造的關係——例如,某種特殊的自然資源如何催生瞭特定的樂器製作工藝,而這種工藝又如何反過來限製或拓展瞭音樂的錶現力。書中對“非物質性”與“物質性”載體之間互文關係的探討,尤為精闢,它強有力地論證瞭,要真正理解一段鏇律,必須同時考察其承載的工具、發生的空間、乃至參與者的社會身份。這種高度係統化和反思性的研究方法,無疑為同領域的學者提供瞭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分析範本,推動瞭對地域文化研究的範式升級。

評分

書是正品,很好哦,而且新新的。

評分

希望京東改進送貨的速度。

評分

希望京東改進送貨的速度。

評分

好評,好好學習一下。

評分

書是正品,很好哦,而且新新的。

評分

東西非常好!

評分

東西非常好!

評分

希望京東改進送貨的速度。

評分

希望京東改進送貨的速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