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上下卷)港台原版 克里斯多福 时报出版

【中商原版】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上下卷)港台原版 克里斯多福 时报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一战
  • 欧洲历史
  • 战争原因
  • 政治史
  • 外交史
  • 克里斯多福·克拉克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梦游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时报出版
ISBN:9789571363158
商品编码:10267721007

具体描述

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上下卷)港台原版  克里斯多福 时报出版

基本信息 作者 克里斯多福.克拉克 譯者 董瑩,肖瀟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789571363158 出版日期 2015年07月27語言版本 中文(繁) 頁數 768 頁版次 第 1 版 裝幀 平裝 叢書/系列 歷史與現場

内容详情 一場改變世界的戰爭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青年學生開槍刺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一個月後,奧匈帝國集結炮兵轟擊塞爾維亞,開啟歷時四年的次世界大戰,犧牲上千萬條人命,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圖曼帝國土崩瓦解,摧毀歐洲文明。
本書作者克拉克教授調查了導致戰爭爆發的歐洲歷史,分析出戰爭是如何拉開序幕的,並匯集了詳實學術研究與一針見血的見解。以往對於一戰的研究,多半將責任歸咎於德國,一百年後的,歷史學者更傾向於去檢視,次世界大戰之所以會爆發,當時的歐洲五強(英法奧德俄)究竟是如何在互動?克拉克在本書中指出,不應以找出代罪羔羊的詮釋方式,解釋一戰的發生。
他認為,一戰的爆發,並非肇因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敵對陣營互相挑釁的結果。反之,兩個陣營都是非常脆弱的結盟。根據統計,盟友之間簽訂的白紙黑字協議,被履行的比例大概只有25%。在爾虞我詐的氛圍下,表面上同陣營的人,互信基礎極為薄弱,誰也不敢確定所謂的盟友到底是敵是友? 而正是這種深切的不確定感,引爆了次世界大戰。
歷史學者們公認《夢遊者》史才洋溢、史識突出、史筆出眾,把史書寫到登峰造極之境。克拉克指出,當時歐洲諸強的領導人都像患有夢遊病,看不清事實,高估自己、錯估形勢。因此認為一戰「不是犯罪,而是悲劇」,是集體夢遊中的大悲劇。然而至今,一戰開戰已滿百年,而戰爭依舊不斷,世人如夢遊者一般,仍舊無知於己身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作者简介 一場改變世界的戰爭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青年學生開槍刺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一個月後,奧匈帝國集結炮兵轟擊塞爾維亞,開啟歷時四年的次世界大戰,犧牲上千萬條人命,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圖曼帝國土崩瓦解,摧毀歐洲文明。
本書作者克拉克教授調查了導致戰爭爆發的歐洲歷史,分析出戰爭是如何拉開序幕的,並匯集了詳實學術研究與一針見血的見解。以往對於一戰的研究,多半將責任歸咎於德國,一百年後的,歷史學者更傾向於去檢視,次世界大戰之所以會爆發,當時的歐洲五強(英法奧德俄)究竟是如何在互動?克拉克在本書中指出,不應以找出代罪羔羊的詮釋方式,解釋一戰的發生。
他認為,一戰的爆發,並非肇因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敵對陣營互相挑釁的結果。反之,兩個陣營都是非常脆弱的結盟。根據統計,盟友之間簽訂的白紙黑字協議,被履行的比例大概只有25%。在爾虞我詐的氛圍下,表面上同陣營的人,互信基礎極為薄弱,誰也不敢確定所謂的盟友到底是敵是友? 而正是這種深切的不確定感,引爆了次世界大戰。
歷史學者們公認《夢遊者》史才洋溢、史識突出、史筆出眾,把史書寫到登峰造極之境。克拉克指出,當時歐洲諸強的領導人都像患有夢遊病,看不清事實,高估自己、錯估形勢。因此認為一戰「不是犯罪,而是悲劇」,是集體夢遊中的大悲劇。然而至今,一戰開戰已滿百年,而戰爭依舊不斷,世人如夢遊者一般,仍舊無知於己身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历史的迷雾与时代的挽歌:探寻现代文明的岔路口 本书旨在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历史进行一次深刻且细致的剖析,重点聚焦于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并最终将欧洲推向毁灭性战争边缘的复杂力量与决策。我们不着眼于某一个特定的事件或某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致力于揭示那个时代结构性矛盾的累积,以及文化、经济和政治思潮的相互作用如何共同编织出那张无法逃脱的战争之网。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痕与新力量的崛起 (约1871-1900)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欧洲权力平衡的微妙变化。俾斯麦的“现实政治”(Realpolitik)如何暂时维系了大陆的稳定,而其背后的外交体系(如再保险条约)的脆弱性,为后来的僵局埋下了伏笔。我们将详细分析德国工业化进程的爆炸性增长,它如何挑战了英国长期的海上和经济霸主地位,并催生了“世界政策”(Weltpolitik)的雄心,这种雄心不仅体现在殖民地的争夺上,更体现在对海军力量的狂热追求。 同时,我们将审视欧洲内部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异化。曾经被视为解放力量的民族主义,在巴尔干半岛和中欧地区如何蜕变为排他性、侵略性的意识形态。奥匈帝国的内部结构性危机——在多民族的压力下步履维艰——将作为欧洲多米诺骨牌系统中最不稳定的一环,进行细致的解构。对斯拉夫主义、泛德意志主义的兴起及其在精英阶层和大众媒体中的渗透,提供了理解后续冲突情感基础的钥匙。 在文化层面,本书将探讨“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表象下的深层焦虑。艺术、哲学和科学的突破,如尼采对传统价值的批判、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探索,虽然是现代性的先声,但也反映了社会对传统秩序瓦解的集体不安。这种不安感,往往被民族主义的口号和对军事荣耀的浪漫化想象所暂时掩盖。 第二部分:联盟体系的僵化与外交的误判 (约1900-1914) 进入20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迅速固化为两大对峙的集团: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以及围绕英法俄三国构成的协约国。本章将详尽分析“战略僵化”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聚焦于英德之间的海军竞赛,它不仅是军备竞赛的象征,更是英伦三岛安全观念的根本动摇。英国外交政策如何从“光荣孤立”转向积极参与欧洲大陆事务,以及这种转变如何被德国视为一种“包围”(Einkreisung)战略,而非仅仅是力量的再平衡。 军事计划的制定及其对政治决策的内在制约,是理解1914年爆发的关键。对法国“战争总动员计划”和德国“施里芬计划”的深入解读,将揭示这些计划如何建立在“快速决战”的假设之上,以及它们在时间表上的刚性如何使得政治家在危机来临时几乎没有回旋余地。我们将探讨“先发制人”的逻辑如何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迫使各国领导人倾向于军事解决方案,而非耐心等待外交斡旋。 此外,本书将详细考察一系列的危机事件——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等——如何充当了“压力测试”。这些危机表面上得以解决,但每一次都加剧了集团间的相互猜疑和军事准备的升级。它们磨练了各国外交官的强硬手段,却削弱了对和平解决问题的信心。 第三部分:巴尔干的火药桶与最终的引爆 (1914年夏季) 最后一部分将集中于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及其后“七月危机”的微观历史还原。我们不会将这一时期视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灾难,而是审视一系列关键人物在极度压力下的具体选择和误判。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其背后的目的究竟是解决国内问题还是寻求与俄罗斯的摊牌?德国的“空头支票”如何鼓励了维也纳的冒险主义?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动员命令上的犹豫与最终的坚定,以及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在最后几天试图斡旋的努力和局限性,都将得到细致的呈现。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由单一的侵略性国家或一个明确的阴谋所引发,而是由一个相互依存但系统失衡的欧洲权力结构,在僵化的军事规划、深刻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精英对战争后果的灾难性误判共同作用下,缓慢而又加速地滑入深渊的结果。 这是一个关于现代性悖论的故事: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与政治智慧的缺失,共同铸就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自我毁灭。读者将跟随历史的轨迹,理解为何那个被认为是“理智与进步”的时代,最终却以“文明的自杀”告终。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冷静和犀利,他没有过多地抒发对受害者的同情,而是专注于还原历史决策者的心路历程和战略失误。这种克制的叙事风格反而更具震撼力,因为它将读者置于一个需要自己去评判是非的境地。我发现自己对那些平日里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产生了全新的理解。比如,某些君主的优柔寡断,某些将领的过度自信,都被作者用无可辩驳的证据链条串联起来,让人不得不承认,历史往往是被一群能力有限但身居高位的人所推动的。这种“去神化”的处理,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警醒。

评分

上下两卷的体量,使得作者有足够的空间去铺陈和展开复杂的历史细节,而不是走马观花。阅读的体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深入探索,每一次翻阅都像是深入到那个时代肌理的更深一层。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跨越不同国家视角的平衡掌握,避免了单一民族史观的局限性。从伦敦的雾气弥漫的内阁会议,到柏林的军方高层会议,再到维也纳的宫廷密谋,信息流的交织复杂,展现出一幅全景式的欧洲图景。这套书的阅读门槛虽然不低,但一旦投入,它所带来的知识密度和思维拓展,是任何快餐式历史读物都无法比拟的,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重磅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和细腻的纹理,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张力,尤其是那种复古的字体排版,立刻就把人带入了一种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那一枚小小的印章纹饰,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审美情趣。对于像我这样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历史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能拥有一套如此精良装帧的书籍,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评分

阅读的过程简直是一次思维的探险,作者对于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他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局势的微小事件,将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复杂人际博弈、各国精英阶层的焦虑与误判,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佩服作者的叙事节奏感,他总能在看似平淡的 Diplomatic Cable 记录中,捕捉到那一瞬间即将引爆的火药味。那种步步紧逼、令人窒息的历史张力,被他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展现出来,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很多时候,读到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象当时各国首脑在密室里的争执与犹豫,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所能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探讨,提供了极其深刻的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战的爆发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导火索,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整个欧洲大陆是如何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自我毁灭的稳定系统。从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效应,到德法之间根深蒂固的宿怨,再到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不断升级的军事竞赛,每一步都像是精密计算下的失误。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让你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看似理性的决策,在更宏大的历史坐标下,都充满了致命的非理性色彩。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当权力结构、民族主义情绪和僵化的军事计划相互作用时,和平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