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身体记忆52讲(2版) 台版 台湾美学大师 蒋勳 远流出版 心灵成长

【中商原版】身体记忆52讲(2版) 台版 台湾美学大师 蒋勳 远流出版 心灵成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勳 著
图书标签:
  • 身体记忆
  • 蒋勳
  • 心灵成长
  • 台湾美学
  • 哲学
  • 心理学
  • 文化
  • 艺术
  • 自我探索
  • 远流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78078
商品编码:10387898296

具体描述

《身體記憶52講(2版)》

作者: 蔣勳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2016/03/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78078  叢書系列:綠蠹魚

規格:平裝 /296頁/13 x 19 x 1.75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2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個人成長> 心靈成長

內容簡介

大腦的記憶會遺忘,而身體的記憶

卻永遠烙印在皮膚、肌肉、骨髓之中。--蔣勳

 

這是一本生活之書,與自己,與親人,與伴侶。

學習耕耘自己的身體,也給另一個身體多一點依靠和擁抱。

 

此身難得──我們的身體是上天賜予的ZUI大禮物;但是,你有好好和自己的身體做朋友嗎?52,是一年的週數總和,也意味著,一年365天都要愛自己的身體,無論內外,身心,動靜。

我的身體有一種嚮往:是埃及的均衡紀律,希臘的肌力動感,印度的柔軟伸展;是佛朗明哥的收緊,肚皮舞的放鬆;還是西方的向上飛揚,或東方的下沉踏實?

我的身體有一種渴望:我用呼吸感覺氣的流動,以重心穩定著自我;在每一次摔倒後再站起來,從每行走中學習從容;然後,以手掌相觸的喜悅、擁抱環護的祝福,傳遞體溫,告別荒涼。

懂得時時做身體的功課,充分地活出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感受生命的美好可能,在收放之間找到平衡與圓滿,終會知道,自己身體的美是他人不可取代的。

「是身如燄,從渴愛生」,此書獻給所有渴望身體美麗的朋友!

作者介紹

蔣勳

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聯合文學》社長,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著有:《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身體美學》、《漢字書法之美》、《吳哥之美》、《夢紅樓》、《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I、II、III、IV、V》、《九歌──諸神復活》、《舞動白蛇傳》、藝術解碼五書、《秘密假期》、《孤獨六講》、《生活十講》、《新編傳說》、《欲愛書》、《大度.山》、《多情應笑我》、《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手帖──南朝歲月》、《此生──肉身覺醒》、《新編美的曙光》、《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少年台灣》、《萍水相逢》、《此時眾生》、《肉身供養》、《捨得,捨不得》等書,以及各種有聲書。

目.....................錄

新版序 是身如燄,從渴愛生

前言 我身體的覺醒

之一 此身難得

身體記憶01:等待發芽的果核仁

身體記憶02:母親的體溫

身體記憶03:重量的承擔

身體記憶04:找到平衡

身體記憶05:節制速度

身體記憶06:動作的紀律   

身體記憶07:飛的渴望       

身體記憶08:跨越限制

之二 尋找自己的重心

身體記憶09:充分呼吸

身體記憶10:氣的流動

身體記憶11:呼吸以沉澱雜質

身體記憶12:向內領悟

身體記憶13:像花般綻放

身體記憶14:穩定生命的重心

身體記憶15:旋轉的修行       

身體記憶16:尋找重心的極限

之三  包容與愛的起點

身體記憶17:認識並珍愛己身

身體記憶18:手的牽繫

身體記憶19:掌心相對的喜悅

身體記憶20:執子之手

身體記憶21:擁抱,身體ZUI深的渴望

身體記憶22:傳遞體溫給荒涼之身

身體記憶23:一切愛的起點

身體記憶24:觸覺的細節

之四  摔跤和行走的功課

身體記憶25:學步、進步

身體記憶26:摔跤之後再站起來

身體記憶27:直立,人的表徵

身體記憶28:摔跤的心理功課

身體記憶29:行走的節奏,生命的節拍

身體記憶30:肢體的表情

身體記憶31:豐富的行走

身體記憶32:行走的習慣成為印記

之五  每的耕耘

身體記憶33:心裡的結,身體的結

身體記憶34:用身體感覺空間

身體記憶35:用身體去勞動

身體記憶36:與大自然同步感受

身體記憶37:尋找極限,舞出

身體記憶38:每耕耘身體

身體記憶39:水平美與垂直美

身體記憶40:時間與文化的印記

身體記憶41:身體裡有一種嚮往

身體記憶42:我一直在雕塑自己的身體

身體記憶43:打掃精神之屋

之六  做自己的第YI名

身體記憶44:多一點擁抱和依靠

身體記憶45:如樹伸張,每個身體都是美的

身體記憶46:如馬馳騁,不和他人比較

身體記憶47:解開糾纏,充分地活出自己

身體記憶48:ZUI美麗的禮物

身體記憶49:人生似長河

身體記憶50:枯木逢春

身體記憶51:轉換生命速度

身體記憶52:使生命圓滿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星尘回响:宇宙文明的兴衰与未来图景》 导言:聆听来自深空的低语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一终极命题的好奇与敬畏。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时,我们所见的远不止是璀璨的光点。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时间深度、物质奇异性和生命可能性的宏大剧场。《星尘回响:宇宙文明的兴衰与未来图景》不是一本单纯的天文科普读物,它是一部横跨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乃至哲学领域的思想探索之作。本书旨在构建一个框架,用以理解宇宙中智慧生命的诞生、演化、鼎盛与消亡的内在规律,并审视人类文明在这一巨大时间轴中所处的位置。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着“信息熵”与“复杂性”两条核心概念展开,探讨在宇宙尺度下,生命现象如何成为对抗无序、积累复杂结构的一种局部、暂时的现象。我们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可观测宇宙的尺度下,文明究竟是普遍的昙花一现,还是某种必然的涌现? --- 第一部分:宇宙的熔炉——生命的基石与概率的低语 (The Cosmic Crucible) 第一章:元素的宇宙史诗 文明的诞生始于恒星的死亡。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重元素——碳、氧、氮、铁——如何在超新星爆发中被锻造,并散播至星际介质,成为行星系统和生命分子的原材料。我们将详细考察行星形成理论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宜居带”的定义如何从单纯的水存在区域,扩展到考量地质活动、磁场保护以及母恒星稳定性的多维度模型。重点探讨了“红矮星的悖论”:虽然寿命极长,但其频发的耀斑活动对复杂生命的进化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章:从化学到生物:奇异的飞跃 生命的起源仍然是科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本章将系统梳理“RNA世界假说”、“深海热液喷口理论”以及“外源输入论”的最新证据与争议。我们不再满足于描述生命的基本化学反应,而是聚焦于信息存储、自我复制机制如何从无序的化学汤中涌现出具有“目标性”的分子机器。此外,本部分还引入了“计算宇宙学”的视角,探讨生命本身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高效的、基于物质的、旨在优化信息处理的计算结构。 第三章:德雷克方程的新解:超越数字的障碍 德雷克方程长期以来是估算银河系中潜在地外文明数量的工具。然而,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方程中每一个参数的内在不确定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变理论”的修正模型,认为文明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概率乘积,而是需要跨越数个“宏观演化障碍”(如多细胞化、性繁殖、工具使用、抽象思维的诞生)的复杂相变过程。这些障碍的发生概率远比传统模型所假设的要低,为费米悖论提供了新的解释维度。 --- 第二部分:文明的涌现与鼎盛——复杂性的代价 (The Zenith of Complexity) 第四章:技术奇点与“大过滤器”的初级阶段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任何技术文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遭遇一个内在的“大过滤器”。我们认为,这个过滤器可能并非外星战争或小行星撞击,而是文明自身结构复杂性增加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章分析了能源需求的指数增长、信息爆炸导致的认知失调,以及对全球生态系统改造能力的失控,如何共同作用,使得文明的自我维持成本急剧升高。 第五章:信息、控制与社会演化 文明的本质是组织信息的复杂系统。本章通过比较地球历史上数个关键的社会结构转型(如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来分析信息传播速度与社会治理复杂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当信息处理速度超过社会决策与道德认同的演化速度时,系统将趋于不稳定。我们探讨了“技术加速与伦理滞后”的危险区间,以及这种失衡如何可能导致系统性的内部崩溃。 第六章:文明的“代谢”:资源消耗与熵增的较量 任何文明都需要“新陈代谢”——获取外部资源并排出废弃物。对于星际文明而言,这表现为对母星系能量的捕获和对物质的不可逆利用。本章引入了“卡尔达肖夫量表”的修正版本,不再仅仅关注能量获取能力,而是着重分析文明在利用能量时对环境熵的贡献率。一个真正“成功”的文明,必须找到一种能够长期维持低熵状态、并避免对自身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损害的代谢模式。 --- 第三部分:回响与终结——文明的最终形态 (Echoes and Erasures) 第七章:星际尺度下的信号与沉默 如果存在大量地外文明,它们在哪里?本书认为,星际尺度的距离和时间尺度,使得我们对“信号”的定义过于狭隘。我们探讨了“非主动辐射假说”,即高度先进的文明可能早已放弃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通讯,转而采取更高效、更不易被观测到的信息传递方式(如量子纠缠或时空结构扰动)。同时,我们分析了为什么一些“高能信号”(如戴森球的红外特征)可能只是文明鼎盛期的短暂遗迹,而非其常态。 第八章:智能的最终趋同:超越生物学的形态 文明的终点可能是与生物学形态的彻底分离。本章推测了“后生物智能体”的几种可能路径:完全上传的数字意识、与行星环境深度融合的地球化智能,或是进入低能耗、近乎静止的“信息休眠”状态。我们试图理解,当一个文明克服了生物肉体的脆弱性和有限寿命后,它对“生存”和“发展”的定义将发生何种根本性的转变。 第九章:宇宙的背景噪声:文明的终极归宿 在宇宙数十万亿年的时间尺度下,即使是恒星级的文明也会面临热寂或宇宙膨胀带来的终极挑战。本书以一种近乎挽歌的基调,探讨了文明存在的终极意义:它是否只是一种在宇宙背景噪音中,短暂地编织出复杂图案的微小波动?最终,所有信息都将消散,所有结构都将瓦解。然而,正是这种短暂的、对抗熵增的努力,构成了宇宙中最壮丽的景观。本书鼓励读者,正视这种必然的消亡,从而更加珍视当下人类文明所能创造的一切——我们是星尘,正以最复杂的方式短暂地组织起来,去回响宇宙的宏大叙事。 --- 结语:人类的责任与下一扇门 本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面来自宇宙尺度的镜子。理解我们并非宇宙的中心,也非唯一的智慧火花,能帮助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我们自己文明的脆弱性与潜力。我们如何选择能源、如何处理信息、如何管理我们的内部冲突,都将决定我们是否能成功度过前文所述的“技术过滤器”,并最终将我们的“回响”投射到更远的未来。 《星尘回响》是一次严肃而浪漫的对话,邀请所有对未知、对自身命运抱有深切关切的读者,一同参与这场对宇宙深层规律的探索。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只提供更深刻的问题与更广阔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从一个非母语读者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相当出色。很多地方的处理都非常地道和精准,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译者显然对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有着深刻的理解,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因为语言差异而显得晦涩的表达,变得清晰易懂,同时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美感。特别是一些意境深远的描述,译者成功地找到了中文里最贴切的对应词汇,保证了阅读时的沉浸感。这让读者在享受内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美学价值,这一点对于引进的外国作品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触感和视觉效果都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实但又不失细腻的纸张质感,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但又不失韵味,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很符合现在大家追求的“慢生活”美学。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精心打磨过的痕迹,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从细节上看,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出版这本书时所投入的心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非常值得收藏。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视觉和触觉的享受,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得让人惊叹,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直接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他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他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理论堆砌感,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深刻的洞察,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情感和抽象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读完一些章节后,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以前困惑不解的地方,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清晰的脉络。这种行文的韵律感和逻辑的严密性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又忍不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背后的深意。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灵成长类书籍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提供了许多独到且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它没有贩卖那些空洞的“成功学”口号,而是专注于探讨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的构建。书中探讨的许多关于自我认知和情绪处理的观点,都非常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困境,让人读起来很有共鸣。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食”读物,而是需要读者带着思考去反复咀嚼、内化的那种“慢食”。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随着自己心境的变化,书中的内容也展现出不同的侧面,这正是优秀心灵读物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它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或快速的阅读节奏,而是鼓励读者慢下来,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仿佛被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牵引着,审视着自己过往的经历和当下的状态。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些章节后,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望向窗外,进行一段冥想式的沉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深入探索生命纹理的“契机”,非常推荐给那些在喧嚣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