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上下)

四书章句集注(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朱熹,译者:金良年 编
图书标签:
  • 四书
  • 章句集注
  • 儒家经典
  • 国学
  • 古代文献
  • 注释本
  • 文化典籍
  • 经学
  • 传统文化
  • 启蒙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
ISBN:7532544680
商品编码:1027199882
出版时间:200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四书章句集注(上下)
  • 作者:(宋)朱熹|译者:金良年
  • 定价:58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号:753254468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6-08-01
  • 印刷时间:2007-03-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其他
  • 包装:平装
  • 页数:475
  • 字数:43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四书”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理学家极为重视这四部经典,纷纷对其进行注释讲解,其中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为**。朱熹此书去取诸家之说,推敲注释文字,倾注了其大半生的心血。宋代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钦定的教科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与“五经”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便于读者阅读,此次出版不仅原文经过精心校理,堪称“善本”,而且对版式作了重新设计,使之*加醒目、美观。同时,编者还将**学者金良年先生对“四书”原文所作的翻译,用蓝色字体附在一旁,以帮助读者理解。

目录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读论语孟子法
论语序说
卷**
学而**
为政第二
卷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卷第三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卷第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卷第五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卷第六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卷第七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卷第八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卷第九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卷第十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说
卷**
梁惠王章句上
卷第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第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第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第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第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第七
离娄章句上
卷第八
离娄章句下
卷第九
万章章句上
卷第十
万章章句下
卷第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第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第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第十四
尽心章句下


《四书章句集注》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其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全书分为上下两册,详细阐述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重要典籍。 《大学》篇,开宗明义,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它阐述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路径。文章结构严谨,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个人层面,层层递进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层面。其中,“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个人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则。“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具体指出了实现这三大纲领的实践步骤。 “格物”被认为是认识事物的根本,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深入观察和探究,了解事物的原理和规律。“致知”则是在格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取知识,达到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智慧。“诚意”要求真实无妄,内心与言行一致,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正心”是指端正思想,使心意合乎道义,不被私欲所蒙蔽。“修身”是个人道德实践的核心,通过不断地反省、克制和学习,提升自己的品德,达到圣贤的境界。“齐家”是将修身之道推及家庭,使家庭成员和睦,生活有序,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榜样。“治国”是将齐家之道推及国家,以身作则,推行仁政,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平天下”则是将治国之道推及天下,实现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理想局面。 《大学》的精髓在于其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对个人社会责任的深刻阐释。它强调了“内圣外王”的理想,即个人修养的完成是实现社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种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的层层递进的逻辑,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庸》篇,则从“诚”的角度,阐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它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固有的天性,“道”是人遵循的普遍规律,“教”是引导人遵循天道的学问。“中庸”之道,即是“过也,中也,不及也”。它倡导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事原则,反对过激和不足。“诚”是《中庸》的核心概念,既指天道的真实不虚,也指人心的真诚无伪。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通过“诚”的实践,人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庸》还强调了“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它要求人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从小事做起,逐步实现远大的目标。文章对“道”的认识,既有形的而上学的思辨,也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强调知行合一。它所追求的“至诚”,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绝对真实,是一种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最高境界。 《论语》篇,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诲和思想。《论语》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推己及人,待人以诚。“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则。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仁”的具体体现。 《论语》也强调了“礼”,即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君子”是《论语》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他们是道德高尚、行为符合“仁”和“礼”的人,是社会中值得效仿的楷模。 《论语》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充满智慧的哲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孔子提倡“敏于事而慎于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也注重言语的审慎。他鼓励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主张实事求是。 《孟子》篇,是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孟子最著名的观点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的本性,如同“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他坚信人可以依靠内心的善性,通过后天的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 孟子也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的福祉置于国家之上,体现了其深刻的民本思想。 《孟子》中也包含许多重要的哲学论述,例如关于“养气”的理论,以及对“义”的强调,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展现了他为道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孟子》的论辩风格犀利,逻辑严谨,常常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辟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对“道义”的坚持,对“仁政”的呼唤,对“性善”的信心,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这四部经典进行了精细的解读和注释。他不仅梳理了原著的文字,更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思想内涵,使其意义更加清晰明了,为后世学习和研究儒家经典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这部著作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古代经典的阐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它所倡导的个人道德修养,家庭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四书章句集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担当,以及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整部《四书章句集注》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古代圣贤的思想光辉,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在道德、政治、文化上的不懈追求。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跨越时空的局限,继续为读者提供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士大夫精神内核的钥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它提供的清晰的道德坐标系。例如,在研读《孟子》的部分时,朱子对“性善论”的推进,细致入微地阐述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如何推导出仁义礼智的四端。这些论述,远比简单的道德说教来得有力,因为它解释了道德情感的“起源”和“必然性”。当你理解了这种内在的逻辑链条后,你会发现,所谓的“修身”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上的具体实践。我尤其欣赏它对“为学次第”的规划,从《大学》的“慎独”开始,到《中庸》对中和之境的追求,再到《论语》的日常实践,最后以《孟子》对浩然之气和政治抱负的激发作结,这是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成长路线图。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和纵深感,不再满足于表象的判断,而是试图去探究事物背后的“理所当然”。

评分

细读这套经典集注,最有趣的一点,是观察不同篇章之间,朱熹是如何调度他的学说来“熨平”它们之间的差异的。比如,《大学》的起点是“明明德”和“亲民”,强调的是实践和关系伦理;而《中庸》则更偏向于本体论,探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终极关怀。朱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成功地用“诚”“中和”“理”这些核心概念,建立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得这两者在同一个哲学体系内找到了和谐共存的基础。这种对经典文本的整合能力,体现了极高的学术野心和成就。对我个人而言,它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关于“学习方法论”的启发。朱子反复强调“玩索而知”,这是一种主动的、带着探究精神的阅读方式。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点,而是要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判断体系,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验证和修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注脚,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自律的人”的深度教程,其指导意义远远超出了古代经学的范畴。

评分

这本宋代大儒朱熹的鸿篇巨制,与其说是普通的“注疏”,不如说是一部贯穿了儒家思想精髓的“生活指南”与“精神炼炉”。初翻开时,我本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考据和繁琐的引证,毕竟那是跨越了时空的经典解读。然而,朱子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极其严谨的条理,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奠基之作,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格物致知”的阐释,那绝非仅仅是研究外部事物那么简单,它指向的是对自身内心本源的穷尽探究,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路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朱熹先生在烛火摇曳的案前,字斟句酌,力求将圣人之言的微言大义,以最清晰、最合乎天理的逻辑传递下来。那种对“诚意”与“慎独”的反复强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强迫你慢下来,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去构建一个内在的秩序,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裹挟。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合上书本,沉思许久,这绝不是一目十行可以读完的书,它需要“玩味”,需要“躬行”,是值得一生反复揣摩的智慧结晶。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套“上下”册的影印本做得相当扎实,古籍的韵味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替代的。油墨的触感、纸张的质地,都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敬畏感。然而,我也必须承认,对于现代读者而言,习惯朱子的注释风格需要一个磨合期。他的行文风格非常凝练,句子之间往往省略了大量的连接词,全靠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蕴含的逻辑跳跃。这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清晰的因果链条的读者来说,刚开始会感到吃力。很多时候,需要反复对照原文和朱注,才能真正把握住他此处注解的焦点,以及他如何将《四书》中看似不连贯的论述,统一到他理学的框架之下。这套书真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工匠精神”,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精确。但这种精确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隔阂感”,它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极大的精力去“解密”作者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因此,它更像是一本需要“研习”的工具书,而非轻松的“消遣”读物。

评分

我购入这套书,更多是出于对传统文化“正统”解读的好奇心。毕竟,“章句集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性,它标志着一个时代对儒家经典的定型化诠释。翻阅下来,其语言风格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注解都服务于整体的结构,互相支撑,滴水不漏。不过,对于初次接触儒家经典,或者习惯了更自由、更具现代阐释风格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束缚感”。朱子的学说,特别是关于“理”与“气”的区分,构建了一个宏大而自洽的哲学体系。他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虽然是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在具体解读《论语》等文本时,有时会让人觉得,那些原本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被纳入了一个更为宏大、更具形而上学色彩的框架之中进行阐释。这使得文本的开放性和多义性在某种程度上被收窄了,所有的解读最终都要回归到朱子所构建的“理”的轨道上来。这无疑是那个时代对经典最深刻的理解和贡献,但现代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体味这种“定论”背后的时代精神与局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