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理学家极为重视这四部经典,纷纷对其进行注释讲解,其中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为**。朱熹此书去取诸家之说,推敲注释文字,倾注了其大半生的心血。宋代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钦定的教科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与“五经”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便于读者阅读,此次出版不仅原文经过精心校理,堪称“善本”,而且对版式作了重新设计,使之*加醒目、美观。同时,编者还将**学者金良年先生对“四书”原文所作的翻译,用蓝色字体附在一旁,以帮助读者理解。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读论语孟子法
论语序说
卷**
学而**
为政第二
卷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卷第三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卷第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卷第五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卷第六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卷第七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卷第八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卷第九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卷第十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孟子集注
孟子序说
卷**
梁惠王章句上
卷第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第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第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第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第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第七
离娄章句上
卷第八
离娄章句下
卷第九
万章章句上
卷第十
万章章句下
卷第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第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第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第十四
尽心章句下
这本宋代大儒朱熹的鸿篇巨制,与其说是普通的“注疏”,不如说是一部贯穿了儒家思想精髓的“生活指南”与“精神炼炉”。初翻开时,我本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考据和繁琐的引证,毕竟那是跨越了时空的经典解读。然而,朱子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极其严谨的条理,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奠基之作,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格物致知”的阐释,那绝非仅仅是研究外部事物那么简单,它指向的是对自身内心本源的穷尽探究,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路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朱熹先生在烛火摇曳的案前,字斟句酌,力求将圣人之言的微言大义,以最清晰、最合乎天理的逻辑传递下来。那种对“诚意”与“慎独”的反复强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强迫你慢下来,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去构建一个内在的秩序,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嚣裹挟。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合上书本,沉思许久,这绝不是一目十行可以读完的书,它需要“玩味”,需要“躬行”,是值得一生反复揣摩的智慧结晶。
评分细读这套经典集注,最有趣的一点,是观察不同篇章之间,朱熹是如何调度他的学说来“熨平”它们之间的差异的。比如,《大学》的起点是“明明德”和“亲民”,强调的是实践和关系伦理;而《中庸》则更偏向于本体论,探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终极关怀。朱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成功地用“诚”“中和”“理”这些核心概念,建立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得这两者在同一个哲学体系内找到了和谐共存的基础。这种对经典文本的整合能力,体现了极高的学术野心和成就。对我个人而言,它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关于“学习方法论”的启发。朱子反复强调“玩索而知”,这是一种主动的、带着探究精神的阅读方式。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点,而是要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判断体系,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验证和修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注脚,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自律的人”的深度教程,其指导意义远远超出了古代经学的范畴。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套“上下”册的影印本做得相当扎实,古籍的韵味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替代的。油墨的触感、纸张的质地,都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敬畏感。然而,我也必须承认,对于现代读者而言,习惯朱子的注释风格需要一个磨合期。他的行文风格非常凝练,句子之间往往省略了大量的连接词,全靠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蕴含的逻辑跳跃。这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清晰的因果链条的读者来说,刚开始会感到吃力。很多时候,需要反复对照原文和朱注,才能真正把握住他此处注解的焦点,以及他如何将《四书》中看似不连贯的论述,统一到他理学的框架之下。这套书真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工匠精神”,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精确。但这种精确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隔阂感”,它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极大的精力去“解密”作者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因此,它更像是一本需要“研习”的工具书,而非轻松的“消遣”读物。
评分我购入这套书,更多是出于对传统文化“正统”解读的好奇心。毕竟,“章句集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性,它标志着一个时代对儒家经典的定型化诠释。翻阅下来,其语言风格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注解都服务于整体的结构,互相支撑,滴水不漏。不过,对于初次接触儒家经典,或者习惯了更自由、更具现代阐释风格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束缚感”。朱子的学说,特别是关于“理”与“气”的区分,构建了一个宏大而自洽的哲学体系。他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虽然是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在具体解读《论语》等文本时,有时会让人觉得,那些原本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被纳入了一个更为宏大、更具形而上学色彩的框架之中进行阐释。这使得文本的开放性和多义性在某种程度上被收窄了,所有的解读最终都要回归到朱子所构建的“理”的轨道上来。这无疑是那个时代对经典最深刻的理解和贡献,但现代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体味这种“定论”背后的时代精神与局限。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经”,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士大夫精神内核的钥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它提供的清晰的道德坐标系。例如,在研读《孟子》的部分时,朱子对“性善论”的推进,细致入微地阐述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如何推导出仁义礼智的四端。这些论述,远比简单的道德说教来得有力,因为它解释了道德情感的“起源”和“必然性”。当你理解了这种内在的逻辑链条后,你会发现,所谓的“修身”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上的具体实践。我尤其欣赏它对“为学次第”的规划,从《大学》的“慎独”开始,到《中庸》对中和之境的追求,再到《论语》的日常实践,最后以《孟子》对浩然之气和政治抱负的激发作结,这是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成长路线图。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变得更加有层次感和纵深感,不再满足于表象的判断,而是试图去探究事物背后的“理所当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