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讲演录(1)

哲学史讲演录(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黑格尔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哲学
  • 历史
  • 讲演
  • 学术
  • 文化
  • 思想
  • 西方哲学
  • 哲学入门
  • 黑格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8715
商品编码:1028812899
出版时间:1959-07-3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黑格尔 著作 贺麟 王太庆 等 译者 定  价:34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59年07月31日 页  数:4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018715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思想的星辰:一部穿越古今的哲学之旅》 第一章:智慧的黎明——古希腊的哲学萌芽 在爱琴海的碧波荡漾中,在雅典卫城的巍峨耸立下,人类第一次开始系统地叩问“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什么是真理?”。这不是神谕的低语,也不是诗人的浪漫遐想,而是理性之光首次照亮黑暗的懵懂。 米利都学派:自然的探索者 故事的序章,从古希腊东部小亚细亚海岸的米利都城邦开始。那里,一批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思想巨匠,将目光从神话世界引向了物质世界本身。他们尝试用一种更具条理、更依赖观察和推理的方式来理解宇宙的构成。 泰勒斯,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观点。这并非仅仅是对某种物质的偏爱,而是他试图寻找一种“原型”(arche),一种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他观察到生命离不开水,植物需要水生长,潮汐的涨落似乎也与水息息相关。对他而言,水是流动的、变化的,却又是生生不息的,这似乎蕴含着宇宙变化的秘密。 阿那克西曼德,泰勒斯的学生,则将目光投向了更抽象的领域。他认为,如果万物由某种具体物质构成,那么这种物质本身就必然会转化为其他物质,这会带来无休止的矛盾。因此,他提出了“无限”(apeiron)的概念。这是一个无边无际、无形无状、永恒运动的原始混沌。世间万物,正是从这个无限中分离、演化而来,又最终回归于它。他的观点,是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刻发展,开始触及宇宙的起源和生成机制。 阿那克西美尼,再次回到具体的物质层面,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他观察到,气可以凝结成水,蒸发成火,其浓淡程度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物质。这是一种更具象化的“物质转化”理论,也包含了对能量和状态变化的朴素认识。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神秘世界 当米利都学派还在地面上探索物质的奥秘时,另一群思想家,以毕达哥拉斯为首,却将目光聚焦于抽象的“数”。他们坚信,宇宙的本质是数的和谐与秩序。 毕达哥拉斯本人,这位集数学家、宗教家、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认为“万物皆数”。数不仅仅是计量的工具,更是理解世界秩序的钥匙。他发现了音阶的数学比例关系,证明了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这些发现让他坚信,数是宇宙结构的基础。他的学派,将数学、音乐、天文学、神秘主义融为一体,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相信灵魂的轮回,并倡导一种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 赫拉克利特:变化的永恒 来自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以其充满诗意和哲学深度的格言,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最著名的论断是“万物皆流”(panta rhei),“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认为,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静止不变的。 他用“火”来象征这种不断变化的本源。火是炽热的、消耗的、转瞬即逝的,但它也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不断的生成。赫拉克利特还强调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正是在对立之中,事物才得以存在和演进。他提出了“逻各斯”(Logos)的概念,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规律,支配着宇宙的一切变化。 巴门尼德:存在的静止 与赫拉克利特激烈变化的哲学截然不同,来自意大利埃莱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则用一种冰冷而严谨的逻辑,提出了“存在”的绝对静止。 他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辨,否定了变化的真实性。他认为,存在是唯一的、不生不灭的、不可分割的、永恒不变的。而“不存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我们感官所看到的“变化”,只是虚幻的表象,是人们思维的误导。他的哲学,开启了“本体论”的讨论,并对“感觉”与“理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辨析。 恩培多克勒:四根与两种力量 恩培多克勒试图调和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观点。他提出了“四根”说,认为世界由土、气、火、水四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些元素本身是永恒不变的,但它们可以通过两种宇宙力量——“爱”(Philia)和“恨”(Neikos)——的作用而结合或分离,从而产生世间万物的多样性。 “爱”代表着聚集、结合的力量,而“恨”则代表着分离、毁灭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的生成与毁灭,变化与统一。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则进一步发展了“元素”理论,提出了“种子说”(Spermata)。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无数的“种子”,每种种子都包含了其他所有种子的成分,只是比例不同。 他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努斯”(Nous),即“心智”或“理性”。他认为,正是这个“努斯”启动了万物的运动,并按照一定的秩序安排了这些种子的混合与分离,从而创造出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这是一种早期形式的“有目的的创造”或“理性设计”的观点。 原子论:德谟克利特与留西波:不可分割的粒子 最后,让我们来到原子论的开创者——留西波和德谟克利特。他们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发展的高峰。 留西波提出了原子论的基本框架,而德谟克利特则将其系统化。他们认为,宇宙由两种基本实在构成:原子(atomos)和虚空(kenon)。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分割、不可改变、永恒存在。它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原子在虚空中不断地运动,通过碰撞、结合、分离,产生了我们所观察到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空间,也是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虚空,原子就无法运动,也就无法形成世界。 原子论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解释。它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变化归结为原子在空间中的机械运动,否定了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或目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以其简洁、普适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对后世的科学和哲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第二章:智者的光辉——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当古希腊哲学告别了对自然本身的朴素探索,逐渐转向对人类自身、道德、政治和知识的深刻反思时,三位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西方哲学的天空。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这位生活在雅典街头巷尾的“牛虻”,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对话录得以流传。他将哲学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了人类内心,尤其是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的哲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助产术”(maieutics)。他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对话者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观念的矛盾,从而启发他们自己发现真理。他坚信,“认识你自己”是智慧的起点。 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是“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人之所以会做坏事,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如果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了美德的价值,他自然就会去追求它。因此,教育和知识对于实现道德的完善至关重要。 他对正义、虔诚、勇敢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辨析,强调了精神世界的价值,以及灵魂的净化。尽管他最终被判处死刑,但他的勇气和对真理的坚守,使他成为后世哲学家和道德家的楷模。 柏拉图:理型世界与灵魂不朽 柏拉图,苏格拉底最杰出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的思想。他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政治、艺术、教育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柏拉图最核心的学说之一是“理型论”(Theory of Forms)。他认为,我们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是一个不完美、不断变化的“现象世界”。而真正的实在,存在于一个永恒、不变、完美的“理型世界”中。 例如,我们看到许多不同的床,它们都有各自的形状、材质,但它们都分享着“床”的“理型”。这个床的理型,是完美、纯粹的,而我们看到的具体床,只是对这个理型的模仿或投影。同理,存在着正义的理型、美丽的理型、善的理型等等。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朽的,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于理型世界,并认识了这些理型。我们现在对事物的认识,实际上是对这些理型的“回忆”(anamnesis)。 在政治哲学方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了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国家。他认为,只有那些认识了“善的理型”的哲学家,才能成为最公正、最有智慧的统治者,带领人民走向幸福。 亚里士多德:从经验出发的百科全书式天才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最优秀的学生,却走了一条与老师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更加关注经验世界,强调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他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生物学、诗学等几乎所有领域都留下了划时代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型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理型并非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而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他提出了“四因说”,用以解释事物的生成和本质。这四因分别是: 1. 质料因(material cause): 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例如,雕塑的质料因是大理石。 2. 形式因(formal cause): 事物的本质或形式是什么?例如,雕塑的形式因是雕塑家设想的那个形象。 3.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 是什么使得事物产生?例如,雕塑的动力因是雕塑家的工具和技艺。 4. 目的因(final cause): 事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例如,雕塑的目的因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人或装饰某处。 亚里士多德强调“现实”(actuality)与“潜能”(potentiality)的概念。事物的变化,就是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例如,橡子具有长成橡树的潜能,当它长成橡树时,就是实现了它的潜能。 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eudaimonia)。而幸福是通过德性(virtue)的实践来实现的。他提出了“中道”原则,认为德性是两种极端(过度和不及)的中间状态。例如,勇敢是鲁莽和怯懦之间的中道。 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政体,并认为“混合政体”(兼有贵族制和民主制的特点)是最理想的政体。他强调了公民的美德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第三章:智慧的延伸——希腊化时期与罗马哲学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带来了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希腊化时期。这一时期,哲学不再仅仅是少数贵族或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与东方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融合。 伊壁鸠鲁主义:快乐与宁静 伊壁鸠鲁,这位希腊化时期的伟大哲学家,提出了以“快乐”(hedone)为核心的伦理学说,但这里的快乐并非指感官的纵欲,而是指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无痛苦(ataraxia)。 他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但这种快乐是持久的、内在的、精神的快乐,而非短暂的、外在的、肉体的刺激。他提倡简朴的生活,培养友谊,并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当我们在时,死亡不存在;当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在”),从而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伊壁鸠鲁主义者相信原子论,并认为神只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之中,它们不干涉人类事务,因此不必畏惧神灵。 斯多葛主义:理性与美德,顺应自然 与伊壁鸠鲁主义追求内在快乐相反,斯多葛主义则强调理性、美德和“顺应自然”(living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e)。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以及后来的爱比克泰德、塞涅卡、马可·奥勒留等,都对斯多葛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斯多葛主义者认为,宇宙是由一种普遍的理性(Logos)所支配的,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必然的。人类应该认识并接受这种理性,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们强调“德性”(virtue)是唯一的善,而邪恶是唯一的恶。外在的财富、健康、名誉等,都属于“无所谓”(indifferent)的范畴,它们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运用它们。 斯多葛主义者鼓励人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内心的平静。他们认为,即使在痛苦和逆境中,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保持理性和美德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幸福。 怀疑主义:认识的界限 怀疑主义者,如皮浪,对人类认识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我们无法确切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因为我们的感官和理性都可能产生错觉。 因此,他们主张“悬置判断”(epoché),即不轻易对任何事物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断。通过悬置判断,人们可以摆脱固执的偏见和非理性的焦虑,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罗马哲学:实用与整合 罗马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希腊哲学的继承者和整合者。罗马人更注重哲学的实用价值,并将哲学应用于政治、法律、伦理和日常生活。 西塞罗,这位伟大的罗马演说家和政治家,通过他的著作,将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介绍给了罗马世界。他强调了法律、正义、公民美德等的重要性。 斯多葛主义在罗马帝国时期尤为流行,因为它强调责任、义务和对公共事务的贡献。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便是斯多葛主义在实践中的典范,记录了他作为统治者在思考人生、责任和内心平静时的深刻体悟。 第四章:信仰与理性的交织——中世纪哲学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西方哲学的中心从古典世界转移到了宗教的王国。中世纪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结合与对话。 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 在基督教早期,许多重要的思想家,被称为“教父”,试图用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来解释和捍卫基督教教义。 奥古斯丁,无疑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他早期受到摩尼教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最终皈依基督教。他的著作《忏悔录》和《上帝之城》,深刻地探讨了罪、恩典、自由意志、时间、善恶等问题。 奥古斯丁接受了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和理型世界的观念,并将其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结合。他认为,上帝是至善的,一切存在都源于上帝,并最终回归于上帝。他强调了信仰在认识真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相信才能理解,理解才能相信”的观点。 经院哲学:理性与信仰的桥梁 中世纪后期,随着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发现,一种新的哲学思潮——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兴起。经院哲学试图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形而上学来系统地阐释基督教教义,力图在信仰和理性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巨著《神学大全》中,系统地整合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他认为,信仰和理性是认识真理的两种不同途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 阿奎那区分了“自然真理”(可以通过理性认识)和“启示真理”(需要通过信仰接受)。他认为,理性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并揭示自然世界的规律,而启示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超越理性的神圣奥秘,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 他的“五路论证”(即从运动、原因、偶然性、程度和目的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是经院哲学中著名的理性论证。 第五章: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当历史的指针拨向文艺复兴,古老的希腊罗马文明之火重新被点燃,欧洲大地沐浴在人文主义的光辉之下。这是一个挑战传统、崇尚理性、关注人本身的伟大时代。 人文主义:人的价值与尊严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如佩脱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谟等,将目光从对来世的关注转向了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肯定。 他们重新发掘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从中汲取智慧,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神学束缚,提倡个性自由、理性思考和全面发展。 他们相信,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完善自我,创造美好的生活。 新柏拉图主义的复兴 在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图主义也获得了新的生命。菲奇诺、皮科·德拉·米兰多拉等思想家,将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和对灵魂的关注与人文主义相结合。 他们强调了人与宇宙的内在联系,以及通过智性追求达到与神圣合一的可能性。皮科·德拉·米兰多拉的《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说》,成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宣言,赞美了人的自由和创造能力。 政治思想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以一种现实主义的眼光,分析了权力运作的规律,强调了政治的独立性,并提出了“为了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观点,这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科学革命的序曲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自然世界的重新关注,科学也开始迈出革命性的步伐。哥白尼的“日心说”挑战了传统的“地心说”,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理性的光芒——近代哲学(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当欧洲大陆的理性之光逐渐驱散中世纪的迷雾,近代哲学迎来了它最辉煌的篇章。这是一个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思想家们试图通过纯粹的理性和严谨的逻辑来构建知识体系。 理性主义:天赋观念与演绎推理 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强调理性的力量,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和演绎推理。 勒内·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他通过怀疑一切,最终找到了唯一确定无疑的起点——思考的自我。他认为,我们拥有一些先天的观念,如数学的真理和上帝的存在,这些观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石。他将世界视为一个机械的整体,由上帝创造并由数学规律所支配。 巴鲁赫·斯宾诺莎,则将理性主义推向了极致。他提出了“泛神论”的观点,认为上帝与自然是同一的,一切存在都包含在上帝之中。他用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强调理性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认为宇宙由无数个精神性的单位“单子”构成。每个单子都独立发展,但又遵循着上帝预设的“前定和谐”。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经验主义:感官经验的至高无上 在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家们对理性主义的先验性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感官经验,人的心灵在出生时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所有的观念都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经验。 约翰·洛克,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来自于“感觉”(sensation)和“反省”(reflection)。他区分了“第一性质”(如形状、大小、运动,客观存在)和“第二性质”(如颜色、声音,主观感受)。 乔治·贝克莱,则将经验主义推向了唯心主义。他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的观点,认为只有被感知的事物才真实存在,而物质世界并不独立于心灵而存在。 大卫·休谟,将经验主义推向了彻底的怀疑主义。他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联结”(association),而无法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质疑了上帝的存在、灵魂的实体性以及道德的客观基础,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七章:自由的呐喊——启蒙运动与康德的综合 当近代哲学在理性与经验的对峙中不断深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正在欧洲大陆酝酿。这是一个强调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伟大时代,它将哲学思考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领域。 启蒙运动:理性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高举理性的大旗,批判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 伏尔泰,以其尖锐的讽刺和对宗教宽容的呼吁,成为启蒙运动的旗手。他强调个人自由和思想的解放,反对教会的压迫和国家权力的滥用。 让-雅克·卢梭,则以其对“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深刻洞察,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他认为,合法的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普遍意志,国家应该服务于人民的共同利益。他对教育也提出了革命性的看法,强调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应该相互制衡,以防止权力腐败,保障公民的自由。 狄德罗等人编纂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和哲学思想,成为启蒙运动的集大成之作,对知识的传播和启蒙思想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伊曼努尔·康德:综合理性与经验的伟大尝试 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长期争论之后,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以其深邃的智慧,对近代哲学进行了伟大的综合。 康德认为,知识的产生并非仅仅依赖于先天的理性观念,也并非仅仅来源于后天的感官经验,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区分了“现象界”(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和“物自体”(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真实世界)。 他认为,我们的心灵拥有先天的“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这些范畴如同“眼镜”,塑造了我们对感官经验的认知,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统一、有序的世界。 在伦理学方面,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他认为,道德行为的标准是普遍性,即你的行为准则能否成为普遍的法则。他强调了人的道德自主性,认为人是目的本身,不能被当作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 康德的哲学,为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基础,并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第八章:变革的浪潮——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 康德之后,德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并超越了康德的学说,对世界的理解进行了更加深刻和系统的阐释。 德国古典哲学:主观唯心主义与绝对精神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继承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和自我意识,提出了“自我论”。他认为,一切实在都源于“自我”的活动,宇宙是“自我”的产物。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进一步发展了费希特的思想,提出了“同一性哲学”。他认为,自然与精神是同一的,都是从一个终极的“绝对”中产生出来的。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辩证法”和“绝对精神”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通过“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运动不断发展的。他认为,理性支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变革 卡尔·马克思,在深刻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并受到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提出了“阶级斗争”的学说,并预言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最终将由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社会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导,它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 第九章:存在的困境与意义的追寻——19世纪至今的哲学思潮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社会变革的加速,19世纪末至今的哲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和深刻的面貌。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哲学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个体经验、语言的意义以及对西方理性传统的反思。 叔本华与尼采:意志的悲剧与超人的超越 阿图尔·叔本华,对黑格尔的乐观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生命的核心是盲目的、永恒的“意志”,这种意志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他提倡通过艺术和禁欲来暂时超越意志的束缚。 弗里德里希·尼采,则以其“上帝已死”的宣告,对西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他提出了“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的概念,认为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对力量的追求和超越。他鼓励人们成为“超人”(Übermensch),超越平庸,创造自己的价值。 生命哲学与现象学:关注个体经验 生命哲学,以其对生命本身、情感和直觉的强调,与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相对立。 现象学,以埃德蒙德·胡塞尔为代表,强调对意识经验的“如实呈现”,剥离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马丁·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将现象学应用于对“此在”(Dasein)——即人类存在的分析,探讨了死亡、焦虑、时间性等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 存在主义:自由、责任与荒谬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强调个体自由、责任和生存的意义。 让-保罗·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是自由地存在,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创造自己的本质。他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所带来的巨大责任,以及面对存在的荒谬感。 阿尔贝·加缪,则关注“荒谬”的存在,即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与宇宙的沉默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即使在荒谬的世界中,人类也可以通过反抗和坚持来寻找生命的价值。 分析哲学:语言、逻辑与知识的分析 分析哲学,起源于20世纪初,以其严谨的逻辑分析和对语言的研究,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戈特洛布·弗雷格、伯特兰·罗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通过对数学逻辑和语言的分析,试图澄清哲学问题,消除哲学中的混淆。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尤其强调语言的“游戏”性质,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 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宏大叙事(如理性、进步、普遍真理等)进行了深刻的解构。 米歇尔·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话语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各种隐秘的权力运作方式。雅克·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和概念中隐藏的二元对立和内在矛盾。 结语 从对宇宙起源的古老叩问,到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层探索,哲学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穿越古今,连接过去与未来。它不断地挑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激发着我们对真理的渴求。 《思想的星辰》所描绘的,仅仅是这条长河中的点点繁星。每一位哲学家,都以其独特的智慧,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方向,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理解哲学史,不仅仅是了解一套套学说,更是与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又奇妙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连续性来看,这本书的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巧妙,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明显的断裂感。它不是那种生硬地将A段思想和B段思想割裂开来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部连续剧,每一季的更迭都建立在前一季未解决的议题之上,或是对前一季结论的深化或反叛。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叙述线索时,能够体会到思想史真正的“生命力”——即,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在回应前一个时代留下的问题,并为下一个时代埋下伏笔。这种流畅感,极大地降低了学术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面对跨度巨大的历史时期,读者也能保持高度的投入,真正体会到人类理性探索历程的磅礴气势。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但又巧妙地避开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与僵硬。它的句子结构充满了节奏感,逻辑推导层层递进,清晰得像一块打磨光滑的玉石。即便是处理那些最抽象、最形而上的概念时,作者也总能找到一种精妙的比喻或类比,使得读者可以从熟悉的经验世界,逐步过渡到理论的殿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论点时的审慎态度——他很少给出绝对化的判断,而是倾向于呈现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与对话。这种克制与平衡,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被潜移默化地训练着批判性思维的肌肉,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引导而非灌输”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睿智的导师在耳边低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透着力量的质感,仿佛在向读者诉说着岁月的厚重与思想的深邃。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翻阅的速度,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封面那种克制的留白处理,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既古典又现代,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愉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书页的排版布局极其清晰,无论是注释的引用方式,还是章节标题的层级划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阅读入口,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学术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种从物理层面构建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快餐式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将“阅读”这件事,提升到了一种对知识载体的珍视。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被它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观察力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横跨千年的思想变迁,梳理得如同清晰的脉络图,让人在迷宫中找到了北极星。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将哲学史简化为一系列生硬的口号或孤立的理论家堆砌,而是将每一次重大的哲学转向,都置于其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去考察。例如,它对某个关键转折点的论述,并非简单罗列某位哲人的核心观点,而是深入剖析了促使这一观点诞生的那些潜流暗涌的社会压力和知识困境。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鲜活性,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立刻变得可感、可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你不仅仅是在学习“他们想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

评分

坦白说,当我合上书页,最大的感受并非是“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而是“我对思考本身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最深刻的影响力,体现在它对思维方式的重塑上。它促使我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的预设和惯性判断。例如,书中对某个古典概念的重新界定,让我猛然察觉到,自己过去对“真理”或“存在”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和受限于时代。它提供了一套审视世界的全新透镜,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被主流话语所边缘化的声音,并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辨析概念的细微差别。这种认知上的“震撼”,远超于背诵几个哲学家的名字或理论要点,它真正触及了理解世界的底层代码,让人感到自己的心智格局被悄然拓宽。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品相还好,只有一本边角泛起,可能是配送过程中没有注意保护。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买了多次了。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买了多次了。

评分

大概读哲学的都该有一套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吧,在黑格尔的书里最好懂了。

评分

很久前就买了这本书,不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新的译著吗?

评分

很久前就买了这本书,不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新的译著吗?

评分

5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