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法哲学原理
ISBN:9787100019101
定价:27
编著译者:(德)黑格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61-06-01 2:23:25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在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时写的。该书于1821年正式出版,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黑格尔的法哲学属于其哲学体系中的精神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法哲学作为精神哲学中的客观精神同样也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实现。他把这种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
序言
导论 法哲学的概念 意志、自由和法的概念 第1-32节
本书的划分 第33节
第一篇 抽象法 第34-104节
第一章 所有权 第41-71节
一 取得占有 第54-58节
二 物的使用 第59-64节
三 所有权的转让 第65-70节
从所有权向契约的过渡 第71节
第二章 契约 第72-80节
第三章 不法 第82-104节
一 无犯意的不法 第84-86节
二 诈欺 第87-89节
三 强制和犯罪 第90-103节
从法向道德的过渡 第104节
第二篇 道德 第105-141节
第一章 故意和责任 第115-118节
第二章 意图和福利 第119-128节
第三章 善和良心 第129-141节
恶的道德形式 伪善 盖然论善
善的意图 信念 讽刺 第140节附释
从道德向伦理的过渡 第141节
第三篇 伦理 第142-360节
第一章 家庭 第158-181节
第一 婚姻 第161-169节
第二 家庭财富 第170-172节
第三 子女教育和家庭解体 第173-181节
第二章 市民社会 第182-256节
第一 需要的体系 第189-205节
一 需要及其满足的方式 第190-195节
二 劳动的方式 第196-198节
三 财富 第199-293节
第二 司法 第209-229节
一 作为法律的法 第211-214节
二 法律的定在 第215-218节
三 法院 第219-229节
第三 警察和同业公会 第230-256节
一 警察 第231-249节
二 同业公会 第250-256节
第三章 国家 第257-360节
第一 国家法 第260-329节
一 内部国家制度本身 第272-320节
一 王权 第275-286节
二 行政仅 第287-297节
三 立法权 第298-320节
二 对外主权 第321-329节
第二 国际法 第330-340节
第三 世界历史 第341-360节
译后记
天呐,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很喜欢这种经典丛书的排版风格,字体选择很考究,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即使面对像法哲学这种需要高度集中的理论,清晰的版式也能让人更好地进入作者的思辨世界。特别是扉页和导读部分的处理,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一种对读者友好的姿态。那些关于引进和翻译过程的介绍,让人对译者的严谨态度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遗产。对于每一个热爱哲学,特别是对西方思辨传统有敬畏之心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版本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仪式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感受一下这位伟大思想家为我们构建的理性大厦是如何通过这精美的载体得以重现的。那种油墨的香气,纸张的触感,都让这次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这绝对是书架上最亮眼的一颗星。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翻开黑格尔的任何著作都可能让人感到气馁,但这本书在“可读性”上的努力,真的值得称赞。它巧妙地将法哲学的理论深度与历史演进的叙事节奏结合起来。虽然理论的密度很高,但译者和编者似乎深知普通读者可能遇到的“理论疲劳”,因此在章节安排和论证的起承转合上,都尽可能地保持了一种清晰的脉络感。当我读到一些关于历史必然性如何体现在具体制度演变中的段落时,那种抽象概念被具体化、被历史感所包裹的感觉非常美妙。这让原本感觉高不可攀的“绝对精神”在现实的土壤中找到了立足点。对于那些对哲学抱有好奇心,但又担心被佶屈聱牙的语言劝退的读者,我强烈推荐从这个版本入手。它就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在你进入知识的迷宫前,已经为你提前规划好了几条最清晰的路线图。
评分作为一名对西方政治哲学史颇有涉猎的人,我必须说,这本书带来的系统性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零散观点的堆砌,而是以一种建筑学的精密性,构建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个体自由到国家伦理的完整循环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不断地拉伸和重塑,去适应那种宏大叙事下的辩证运动。特别是书中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张力关系的论述,放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观察,依然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和批判力。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和法律框架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只能看到一座座独立的房屋,而通过这本书的指引,你突然明白了整座城市的规划蓝图和驱动力所在。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运行的全新视角,那种理解了“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清晰感,是其他任何理论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它的注释和导读部分做得极其扎实,并非是敷衍了事的简单脚注,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哲学流派的参照以及对关键概念的细致辨析。这对于进行严肃的二次研究和交叉参考是至关重要的支撑。我注意到一些罕见的德语背景知识和对康德哲学的精确回应,都被巧妙地融入了文本的边沿,使得读者可以随时回溯到黑格尔思想的知识源头。这对于那些希望撰写论文或者进行深入研讨的学者来说,简直是省去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它确保了读者在吸收黑格尔思想主体的同时,不会在复杂的历史语境中迷失方向,反而能构建起一个坚固的知识坐标系。这套书的严谨性,完全对得起它所代表的学术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完全没有那种生涩晦涩、读起来像绕口令一样的“翻译腔”。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德文原著的译本,经常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一个复杂的从句结构,但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深谙“信、达、雅”的精髓。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黑格尔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思想脉络,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中文语境下找到了最贴切的表达方式,使得那些晦涩的辩证法概念读起来豁然开朗。很多关键术语的首次引入和固定译法,都展现了译者团队的深厚功底和长久积累。对于初次接触黑格尔体系的读者而言,这套译文无疑是最好的引路人,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思想本身,而不是被语言的障碍所困扰。我个人尤其欣赏他们在处理那些包含大量历史引述和复杂比喻时的精妙处理,真正做到了“原汁原味”地呈现,同时又保障了中文读者的阅读流畅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