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倒是挺精美的,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的色彩也相当清晰。我本来是冲着“汇编”这个词来的,以为能看到一个涵盖全球范围内各种新兴葡萄品种的大观园,希望能找到一些我在本地花卉市场或苗圃里从未见过的稀有品种介绍,比如那些带有特殊香味或者颜色极其独特的品种。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引种和适应性的章节,希望能了解一些不同地域的气候对特定品种生长的影响。但翻阅下来,发现内容结构似乎非常严谨,重点似乎放在了对已知或正在开发中的一些主流商业化品种的深度剖析上。每一个品种的介绍都像是严密的实验报告,从细胞结构到产量预测,数据详实到让人敬畏,但少了那种令人怦然心动的“发现感”。我甚至想找一些关于这些新品种背后的“发明故事”,比如某位育种家是如何历经多年才培育出这个新品种的曲折经历,或者这个品种在风味上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突破。这些充满人情味和故事性的内容,是让一个品种真正“活”起来的关键,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过于冷静和客观了。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查阅很多额外的专业词汇,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流畅性,仿佛我正在参加一场知识的马拉松,而不是享受一次轻松的阅读之旅。我对那些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实用技巧的期待也落空了,更多的是理论上如何增强植株的先天免疫力,而不是实际操作中如何用最少的农药来保护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让人望而生畏,它无疑是一部重量级的著作。我最初的设想是,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了解从传统品种到如今五花八门的“新品种”之间,物种演变和人工选择的大致时间线和关键节点。我想知道,在近几十年里,哪些关键的育种目标(比如抗病性、无核化、早熟性)推动了品种的迭代,并且这些目标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静态的“物种名录”和“技术档案”的集合,它细致地记录了每一个品种的分子标记和种植参数,但缺乏动态的“历史叙事感”。阅读时,我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巨大的植物基因库里进行深度检索,而不是在跟随一位向导探索葡萄品种的进化旅程。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串联起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连贯故事,比如,某个抗病品种的出现是如何降低了某个区域的农业成本,从而改变了当地的种植结构。这本书似乎完全跳过了这些宏大的背景叙述,直接进入了专业细节,使得对于不熟悉育种史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缺乏必要的参照系和历史纵深感,整体阅读体验更偏向于“查资料”,而非“读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紫色和饱满的葡萄颗粒感,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种丰收的喜悦中。我是一个业余的园艺爱好者,对各种新奇的植物品种总是充满好奇。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满怀期待地翻开目录,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在城市阳台上种植新型葡萄的实用指南,或者至少有一些关于如何识别不同品种的图鉴性质的内容。然而,这本书的篇幅似乎更多地集中在一些非常专业、甚至有些晦涩难懂的育种技术和基因图谱解析上。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杂交亲本的选择标准和抗病性测试的具体数据,坦白说,对于我这种只求自家阳台能多个挂果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显得过于高深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比如“红提”和“巨峰”的口感差异在哪里,或者如何通过简单的修剪技巧来提升产量,那种贴近生活的经验分享。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那些复杂的化学成分对风味的影响,虽然科学性毋庸置疑,但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科学论文,少了一丝轻松和趣味性。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不同品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表现差异的对比,比如哪种更耐阴,哪种更适合小型盆栽,但这些“接地气”的信息似乎被淹没在了厚厚的理论海洋里。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专业研究人员准备的学术参考书,而非面向广大园艺爱好者的科普读物,这让我略感失望,因为我对那些鲜活的、生长的故事更感兴趣。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随便翻到一页,都能看到大量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测量数据和复杂的图表,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下了血本。我是一个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很关注的人,本来想从中获取一些关于未来葡萄产业发展方向的宏观洞察,比如哪些技术路径最有潜力,或者哪些新兴品种正在打破传统市场格局。然而,书中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个技术手册的编纂,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特定的生物学或农业工程学目标展开,缺乏对市场变化、消费者偏好演变以及全球贸易动态的讨论。我非常好奇,在如今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天然”和“少打药”的环境下,这些新品种在环境友好型栽培方面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或者它们是否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这些更宏观、更具社会经济意义的讨论,在这本专注于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的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它的视角过于聚焦于实验室内部和试验田的微观世界,让我感觉好像错过了一幅更广阔的产业全景图。说实话,如果我需要一本详细记录某种特定酶在葡萄抗逆性中所起作用的参考书,这本书无疑是极好的选择,但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汇编”,它给我的感觉是过于偏科,缺少了必要的平衡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还算舒适,阅读起来不费眼睛,这一点值得肯定。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不同新品种的“品鉴指南”。比如,我会想知道,与其传统的‘赤霞珠’相比,某个新出现的红色品种在酸度、单宁结构和后味复杂性上有何独到之处?这种感官层面的差异,对于我这种喜欢自己酿造一点小酒的朋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我期待能读到一些描述性的文字,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不同品种的香气特征,是偏向花香、果香还是更具泥土气息。遗憾的是,书中对风味的描述极其保守和技术化,更多地是罗列出可滴定的酸含量、糖酸比这些客观参数,缺乏主观的、引人入胜的感官描述。这就好比,一本介绍世界名画的书籍,只列出了颜料的化学成分,却完全没有描述画作的意境和美感。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这些新品种在酿酒潜力上的初步评估,或者它们适合制作鲜食还是加工成果酱的建议,这些实用性的信息,对于我这个渴望将这些新知识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干货”。
评分转: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创造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早年受过尼采的影响,而尼采思想的源头来自叔本华,后人总是把叔本华和尼采并列,认为他们属于同一思想体系。尼采当年买回叔本华的《意志与观念世界》时,似乎是受到某种幽灵的召唤,用十四天时间一口气把这皇皇巨著读完,立刻“屈服于他那强大、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是的,一个非凡的天才的精神产品,如同播撒在春天沃土上的种子,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人物。在后人的精神血脉里,总流淌着前人的精神因子。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空闲就要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容易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太多,反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的。读书越多,留存在脑海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并非反对多读书,而是反对读而无思的人。由于叔本华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所以,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在三十岁时就写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后来的一些写作,不过是对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应该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三十岁时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的一座公寓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除了一个佣人外,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天才总是孤独的,他必得承受这精神的苦役。他用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忙碌的世人和这广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狂暴乖戾。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世人终于听到了这位天才的声音。科学对神学的否定,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和战争的控诉,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这一切,打破了欧洲大陆盲目而乐观的理想主义,终于,叔本华出名了。晚年的盛誉使他一生的精神劳作有了回报,他的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并影响了后世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在此,我们重温他对读书人的忠告,仍然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评分转: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创造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早年受过尼采的影响,而尼采思想的源头来自叔本华,后人总是把叔本华和尼采并列,认为他们属于同一思想体系。尼采当年买回叔本华的《意志与观念世界》时,似乎是受到某种幽灵的召唤,用十四天时间一口气把这皇皇巨著读完,立刻“屈服于他那强大、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是的,一个非凡的天才的精神产品,如同播撒在春天沃土上的种子,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人物。在后人的精神血脉里,总流淌着前人的精神因子。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空闲就要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容易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太多,反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的。读书越多,留存在脑海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并非反对多读书,而是反对读而无思的人。由于叔本华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所以,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在三十岁时就写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后来的一些写作,不过是对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应该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三十岁时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的一座公寓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除了一个佣人外,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天才总是孤独的,他必得承受这精神的苦役。他用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忙碌的世人和这广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狂暴乖戾。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世人终于听到了这位天才的声音。科学对神学的否定,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和战争的控诉,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这一切,打破了欧洲大陆盲目而乐观的理想主义,终于,叔本华出名了。晚年的盛誉使他一生的精神劳作有了回报,他的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并影响了后世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在此,我们重温他对读书人的忠告,仍然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评分转: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创造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早年受过尼采的影响,而尼采思想的源头来自叔本华,后人总是把叔本华和尼采并列,认为他们属于同一思想体系。尼采当年买回叔本华的《意志与观念世界》时,似乎是受到某种幽灵的召唤,用十四天时间一口气把这皇皇巨著读完,立刻“屈服于他那强大、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是的,一个非凡的天才的精神产品,如同播撒在春天沃土上的种子,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人物。在后人的精神血脉里,总流淌着前人的精神因子。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空闲就要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容易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太多,反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的。读书越多,留存在脑海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并非反对多读书,而是反对读而无思的人。由于叔本华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所以,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在三十岁时就写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后来的一些写作,不过是对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应该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三十岁时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的一座公寓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除了一个佣人外,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天才总是孤独的,他必得承受这精神的苦役。他用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忙碌的世人和这广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狂暴乖戾。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世人终于听到了这位天才的声音。科学对神学的否定,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和战争的控诉,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这一切,打破了欧洲大陆盲目而乐观的理想主义,终于,叔本华出名了。晚年的盛誉使他一生的精神劳作有了回报,他的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并影响了后世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在此,我们重温他对读书人的忠告,仍然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评分转: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创造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早年受过尼采的影响,而尼采思想的源头来自叔本华,后人总是把叔本华和尼采并列,认为他们属于同一思想体系。尼采当年买回叔本华的《意志与观念世界》时,似乎是受到某种幽灵的召唤,用十四天时间一口气把这皇皇巨著读完,立刻“屈服于他那强大、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是的,一个非凡的天才的精神产品,如同播撒在春天沃土上的种子,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人物。在后人的精神血脉里,总流淌着前人的精神因子。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空闲就要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容易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太多,反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的。读书越多,留存在脑海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并非反对多读书,而是反对读而无思的人。由于叔本华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所以,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在三十岁时就写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后来的一些写作,不过是对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应该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三十岁时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的一座公寓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除了一个佣人外,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天才总是孤独的,他必得承受这精神的苦役。他用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忙碌的世人和这广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狂暴乖戾。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世人终于听到了这位天才的声音。科学对神学的否定,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和战争的控诉,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这一切,打破了欧洲大陆盲目而乐观的理想主义,终于,叔本华出名了。晚年的盛誉使他一生的精神劳作有了回报,他的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并影响了后世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在此,我们重温他对读书人的忠告,仍然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评分上面有别人用铅笔写下的字!
评分书的质量真心一般,有本还有破损,有损京东形象
评分上面有别人用铅笔写下的字!
评分书的质量真心一般,有本还有破损,有损京东形象
评分转:叔本华是“意志哲学”的创造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早年受过尼采的影响,而尼采思想的源头来自叔本华,后人总是把叔本华和尼采并列,认为他们属于同一思想体系。尼采当年买回叔本华的《意志与观念世界》时,似乎是受到某种幽灵的召唤,用十四天时间一口气把这皇皇巨著读完,立刻“屈服于他那强大、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是的,一个非凡的天才的精神产品,如同播撒在春天沃土上的种子,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人物。在后人的精神血脉里,总流淌着前人的精神因子。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说: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空闲就要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容易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太多,反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的。读书越多,留存在脑海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并非反对多读书,而是反对读而无思的人。由于叔本华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所以,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在三十岁时就写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后来的一些写作,不过是对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应该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三十岁时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的一座公寓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除了一个佣人外,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天才总是孤独的,他必得承受这精神的苦役。他用冷静的目光注视着忙碌的世人和这广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狂暴乖戾。但是,十九世纪中叶,世人终于听到了这位天才的声音。科学对神学的否定,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和战争的控诉,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这一切,打破了欧洲大陆盲目而乐观的理想主义,终于,叔本华出名了。晚年的盛誉使他一生的精神劳作有了回报,他的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并影响了后世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在此,我们重温他对读书人的忠告,仍然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