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证候学(精)》作者(李洪成、李新平、李新晔)在自己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和搜集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编成此书。该书从临床着眼,以病因为纲,分为12门,以脏腑为目,并以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关病变归纳为21目,共得45类,295证(本书选用281证),共辖2344候(本书选用1870候),7000多方症,构成以证、候、方症三级诊断体系,并附有古今名医医案、医话二万余条,其中不乏现代名医诊治疑难和抢救危重的病案。为今后论述系统化的证候模型――病候学,以及更高层次的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体系铺垫了基础。《中医证候学(精)》内容具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参考阅读。阅读《中医证候学》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对中医认识的“重塑”。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方剂和养生知识层面,觉得它有些神秘,但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证”为核心,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表证”和“里证”的划分,以及“阴证”和“阳证”的分析。这些概念的引入,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疾病的性质和发展。书中对每一个证候的描述,都非常细致入微,涵盖了从舌象、脉象到面色、神志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参与了一次中医的望闻问切。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痰湿证”的论述,作者不仅解释了痰湿的形成原因,还详细描述了患者可能出现的头晕、恶心、胸闷、舌苔厚腻等症状,以及如何通过健脾化痰、燥湿利湿等方法来治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和“分析”疾病,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中医证候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中医思维的探险”。我一直以为中医的“证”就是一种疾病的名称,但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它远比这复杂和精妙。书中将“证”看作是疾病在一定阶段、一定性质下的整体反映,这让我豁然开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风寒证”和“风热证”的区分,以及它们在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上的细微差异。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将这些理论知识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比如在描述“风寒感冒”时,患者的畏寒、无汗、鼻塞流清涕等表现,与“风热感冒”的恶寒轻、发热重、咽喉红肿、鼻塞流黄涕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能清晰地辨别两者的不同。书中对每个证候的治法治则都讲解得非常到位,并附有常用的经典方剂,让我对中医的治疗思路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用中医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人体的能力,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博大精深,令人叹服。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它对人体整体性的强调,以及它独特的诊断思路。《中医证候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将人体视为一个个孤立的器官,而是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不同的“证候”。书中的“证”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包含了疾病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的整体表现。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虚证”和“实证”的区分,以及“寒证”和“热证”的辨别。这些看似基础的区分,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石。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这些理论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面前。比如,在描述“肝郁化火证”时,作者详细地描绘了患者的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多梦等症状,并解释了这些症状是如何由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所致。这样的阐述方式,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每一个证候背后的病理变化,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这本书让我对“辨证论治”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感觉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大门。
评分这本《中医证候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对中医充满好奇但又略感入门困难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系统介绍中医理论,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的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生涩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证”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中医是如何认识和分析疾病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证”的定义和分类的讲解,非常清晰,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中医的逻辑框架。书中还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看到那些理论是如何在实际诊疗中发挥作用的。我记得有一个关于“湿热证”的案例,描述得非常生动,让我对这个证候的临床表现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点点地解开了中医神秘的面纱,让我感觉中医不再遥不可及。虽然还有很多深奥的内容需要我反复研读,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大门的重要窗口,为我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初学者!
评分这本《中医证候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中医思维训练手册”。我之前看中医书,总觉得它好像在描述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很难将现实生活中的疾病与之对应。但是这本书,通过对“证”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医如何将复杂的病症剥离出最本质的“证候”特征,进而进行辨证论治。书中对每个证候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治则、方药配伍的讲解都非常详尽,而且条理清晰,逻辑性极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气滞血瘀证”的章节,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可能导致气滞血瘀的因素,还详细描述了这种证候在人体各个部位可能出现的具体症状,比如胸闷、刺痛、舌质紫暗等等,这些描述非常贴合临床实际,让我能更准确地在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找到相应的征兆。我还在书里学习到了一些常用的方剂,并且对它们如何针对特定证候发挥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中医的观察和思考方式,这种能力一旦掌握,将受益终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