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利法(第2版)

日本专利法(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继明 著,日本国会 编,杜颖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专利法
  • 专利法
  • 知识产权
  • 法律
  • 日本法律
  • 第2版
  • 法律法规
  • 技术专利
  • 实用新型
  • 外观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5884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342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5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专利法扩大了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这首先表现为将原来不视为专利侵权的行为规定为“视为侵害的行为”,专利权保护也随之突破了原来“仅供使用”的底线,如果产品与专利产品或专利方法所要解决的课题具有不可或缺关系的,这些产品的制造、转让等行为也可能会落入“视为”侵权的范畴。以规范发明的《日本专利法》为例,它在第101条第2项规定,“专利为产品发明的,明知发明为专利发明且产品是实施发明所用的产品的情况下,仍然以经营的方式,制造、转让等、进口或为转让等而提出制造专利产品所使用的(在日本国内广泛流通的产品除外)、且为发明解决的课题不可或缺的产品的行为”,视为侵害专利权的行为;在该条第5项规定,“专利为方法发明的,明知发明为专利发明且产品是实施发明所用的产品的情况下,仍然以经营的方式,制造、转让等、进口或为转让等而提出供利用该专利方法所使用的(在日本国内广泛流通的产品除外)、且为发明解决的课题不可或缺的产品的行为”视为侵害专利权的行为。再以《日本实用新型法》为例,该法在第28条第2项规定,“明知设计为实用新型且产品是实施实用新型设计所用的产品的情况下,仍然以经营的方式,制造、转让等、进口或为转让等而提出制造登记实用新型产品所使用的(在日本国内广泛流通的产品除外)、且为设计解决的课题不可或缺的产品的行为”视为侵害实用新型权或者独占实施权的行为。

作者简介

杜颖,女,1972年出生,美国耶鲁大学法学硕士(2007)、北京大学法学博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05-2006年),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2002),日本新溩大学进修(1998-2000)、日本新溩大学交流学生(1995一1996)。2008~!始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私法》编辑、湖北省科学技术法学会理事、中日比较民商法研究会创始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兴趣集中在知识产权法与民商法理论与实务研究上,2001年出版个人专著《电子合同法》,合著《知识产权法》教材两本,合著《知识经济与法律变革》、《当代世界法制与中国法制建设》、《WTO与中国法律改革》等著作近10部,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校注者简介:
易继明,男,1968年出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2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200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05-2006),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法学系教授(2004-2006)。2002年始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06年9月至今,专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1年创办《私法》,任主编至今;2005年创办《中国科技法学年刊》,任主编至今;2007年始任《科技与法律》杂志社副总编至今;2007年创办《Journal for Law and P01icyin China》,任主编至今。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会长助理、湖北省科技法学会会长、湖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仲裁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协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兴趣集中在私法一般理论、财产法(包括知识产权法)、科技法学、法理学、法律对策学等。曾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私法》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自由》、译著《合同法理论》等10余部。其中,专著《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获得中国法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5)和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8);专著《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自由》获得中国科技法学会优秀著作奖(2006);论文《评财产权劳动学说》获得武汉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目录

日本专利法
第一章 总则(第1条~第28条)
第二章 专利及专利申请(第29条~第46条之2)
第三章 审查(第47条~第63条)
第三章 之二 申请公开(第64条~第65条)
第四章 专利权
第一节 专利权(第66条.第99条)
第二节 权利侵害(99 100条~第106条)
第三节 专利费(第107条~第112条之3)
第五章 删除
第六章 审判(第121条~第170条)
第七章 再审(第l71条~第177条)
第八章 诉讼(第178条~第184条之2)
第九章 与基于专利合作条约的国际申请有关的特例(第184条之3~第184条之20)
第十章 杂则(第185条~第195条之4)
第十一章 罚则(第196条~第204条)
附则
日本实用新型法
第一章 总则(第1条~第2条之5)
第二章 实用新型登记及实用新型登记申请(第3条~第11条)
第三章 实用新型技术评价(第12条~第13条)
第四章 实用新型权
第一节 实用新型权(第14条~第26条)
第二节 权利侵害(第27条~第30条)
第三节 登记费(第31条~第36条)
第五章 审判(第37条一第41条)
第六章 再审及诉讼(第42条~第48条之2)
第七章 基于专利合作条约的国际申请的特例(第48条之3~第48条之16)
第八章 杂则(第49条~第55条)
第九章 罚则(第56条~第64条)
附则
日本外观设计法
第一章 总则(第1条~第2条)
第二章 外观设计登记与外观设计申请(第3条~第15条)
第三章 审查(第16条~第19条)
第四章 外观设计权
第一节 外观设计权(第20条~第36条)
第二节 权利侵害(第37条~第41条)
第三节 登记费(第42条~第45条)
第五章 审判(第46条~第52条)
第六章 再审及诉讼(第53条~第60条之2)
第七章 杂则(第60条之3~第68条)
第八章 罚则(第69条~第77条)
附则

精彩书摘

日本专利法
第一章 总则
(目的)
第1条本法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及利用发明,从而奖励发明,以促进产业的发展。
(定义)
第2条(1)本法所称“发明”,是指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的具有高度技术性思想的创造。
(2)本法所称“专利发明”,是指获得专利的发明。
(3)本法中对于发明所称的“实施”,是指下列行为:
一、在发明为产品发明(包括程序等,以下亦同)的情况下,制造、使用、转让等(包括转让、出租以及出借;在产品是程序等情况下,也包括通过网络提供程序)、出口、进口或为转让等而提出(包括为实施转让等而做的展示,以下亦同)该产品的行为;
二、在发明为方法发明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的行为;
三、在发明为制造产品的方法发明的情况下,除前项中所列者外,还包括使用、转让等、出口、进口或为转让等而提出根据该方法而制造的产品的行为。
(4)本法中所称“程序等”是指,程序(是指对电子计算机发出的、能够产生某一结果的组合起来的指令。以下该款亦同。)以及其他类似于程序的供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使用的信息。
(期间的计算)
第3条 (1)依据本法或者基于本法而制定的命令中的期间,按照以下规定计算:
一、期间的初始日不算入。

前言/序言

  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范的专利包括三类主题,即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正因为如此,也可以说,我国专利法是大专利法立法模式。与我国专利法的立法模式不同,日本就三个专题分别立法,形成了规范发明的《日本特许法》、规范实用新型的《日本实用新案法》以及规范外观设计的《日本意匠法》。2000年,我们将日本分别立法的这三部法律,按照我国专利法的立法体例统一在一起,合三为一统称为《日本专利法》(除非特别声明,以下各处凡论及《日本专利法》的,均包括三部法律在内),并将其逐一翻译为中文。当时,我们得到了中国法律出版界最权威的出版社之一法律出版社的支持,在法律出版社吴剑虹女士的协助下,这本法规译文于2001年3月顺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8年过去了,包括专利法在内的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专利制度和一个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各国因科学技术和国力状况的变化随时在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专利法律的变化也就成为必然之中的必然了。我们呈献给广大中国读者的《日本专利法》第一版翻译的是平成11年12月22日最后修改的法律,也即西历1999年最后修改的法律,而在其后,《日本专利法》分别于平成13年、平成14年、平成15年、平成16年、平成17年、平成18年、平成20年进行了多次修改,其内容已经与我们当时翻译的版本有诸多不同。为此,我们又重新翻译了三部法律构成的日本专利法,将已经修改变化的内容吸收进新翻译的版本中。综合起来,与前一版相比,我们现在翻译的平成20年(即西历2008年)4月18日修改后的日本专利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著作简介:《全球知识产权战略与实务》 作者: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专家团队 出版社: 环球法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春季版 --- 导言:新时代知识产权格局下的全球化应对 在当前以技术创新驱动的全球经济竞争中,知识产权(IP)已不再是孤立的法律课题,而是企业战略规划、国际贸易谈判乃至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全球知识产权战略与实务》一书,正是基于对21世纪前沿科技发展与地缘政治变迁的深刻洞察而编写的。本书旨在为跨国企业高管、知识产权律师、专利代理人、政策制定者以及研究机构提供一套全面、前瞻且极具实操性的全球知识产权布局与风险管理框架。我们摒弃了仅聚焦于单一司法管辖区的传统视角,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动态的全球IP生态系统图景。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集了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顶尖知识产权法学家和实务专家,他们不仅精通各国具体法律条文,更对跨文化环境下的IP保护差异和执法趋势有独到的见解。 --- 第一部分:全球IP战略规划与价值最大化 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将知识产权从单纯的防御性工具转变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资产。 第一章:全球创新价值链中的IP定位 深入分析了研发(R&D)投入、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与最终产品商业化过程中,IP资产应如何被系统性地嵌入。重点探讨了“隐形资产”的显性化管理,例如商业秘密的全球保护边界、源代码的管理规范以及设计创新的地域性注册策略。 第二章:跨司法管辖区专利布局的优化模型 本章详述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个高效且具有防御纵深的全球专利申请组合。讨论了“先发优势”与“防御性公开”的平衡艺术,并详细对比了PCT途径与其他直接区域途径(如欧洲专利局EPO、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时间轴、授权难度和地域保护范围上的异同。特别强调了新兴市场(如东南亚、拉丁美洲)的专利环境分析与快速跟进策略。 第三章:品牌资产的全球化防御与协同 本章聚焦于商标和地理标志的全球布局。分析了通用名称与品牌名称在全球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潜在冲突,并提出了利用国际商标注册体系(马德里体系)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辅以关键市场本地化维护的策略。涵盖了反假冒和并行进口(Parallel Importation)在全球不同法律体系下的应对措施。 第四章:数据资产的跨境流动与安全合规 随着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的爆发,数据本身已成为核心知识产权。本章详细解读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关于数据本地化、跨境传输许可(如欧盟GDPR下的数据主体权利与传输机制)的关键法规差异,指导企业如何在最大化数据利用效率的同时,规避严重的合规风险。 --- 第二部分:前沿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挑战与应对 本部分专门剖析了当前科技热点领域对传统知识产权体系提出的严峻挑战。 第五章: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 探讨了由AI独立或半独立完成的创新成果,其专利权或著作权应归属于算法开发者、数据提供者还是AI拥有者。分析了美国、欧盟及主要亚洲国家在“发明人”或“创作者”定义上的最新立法动态和司法判例,为AI驱动的企业的IP战略提供前瞻性指导。 第六章: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利权边界 深入研究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细胞疗法和新药研发中专利保护的广度和深度。比较了美国“司法判例法”与欧洲“伦理限制”在生命科学专利授权上的差异,并分析了强制许可(Compulsory Licensing)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适用性。 第七章: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技术的供应链安全 在全球芯片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本章探讨了集成电路布局设计(LDS)保护的特殊性、半导体制造工艺秘密的保护(远超一般商业秘密的范畴),以及关键技术出口管制(如美国EAR法规)对知识产权许可链条的冲击。 第八章:Web3.0与去中心化知识产权管理 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版权存证、数字资产确权(NFTs)中的应用潜力与现有法律真空。讨论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s)在知识产权管理中面临的法律主体地位认定问题,为面向未来互联网形态的创新者提供法律视野。 --- 第三部分:全球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与风险管理 本部分是实务操作的核心,侧重于如何有效应对全球范围内的侵权、无效和许可争议。 第九章:国际专利无效程序比较分析 详细对比了全球主要专利局的异议(Opposition)和无效宣告程序,包括欧洲的“核心审理”(Central Attack)机制、美国的“审前复审程序”(IPR)以及中国“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实践。重点在于如何根据目标市场的策略,选择最有利的无效途径。 第十章:跨国知识产权诉讼的管辖权与证据开示 探讨了国际商事仲裁与国家法院诉讼的选择标准。分析了在不同法域中,特别是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之间,证据开示(Discovery/Disclosure)要求的巨大差异如何影响跨国诉讼的成本与效率。提供了国际仲裁条款的撰写指南。 第十一章:全球许可(Licensing)的风险量化与结构设计 超越简单的许可费率谈判,本章构建了全球技术许可的风险矩阵,包括“技术倒退风险”、“反垄断审查风险”和“使用范围界定风险”。详细剖析了交叉许可协议(Cross-Licensing)、许可池(Patent Pools)的构建与监管合规要点。 第十二章:出口管制、制裁与IP资产冻结风险 针对当前国际政治环境的动荡性,本章分析了知识产权许可合同如何受到美国、欧盟等实体经济体的出口管制和经济制裁的影响。指导企业如何通过合同条款设计,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维护或收回关键IP资产的控制权,并进行全球供应链的IP合规审计。 --- 结语:构建面向未来的韧性IP生态系统 《全球知识产权战略与实务》不是一本静态的法律汇编,而是一份动态的战略地图。它要求读者具备超越法律条文的商业洞察力,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并能预判国际政治对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可能带来的突变。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全球创新主体建立一套能够抵御单一市场波动、适应多变监管要求,并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的知识产权韧性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日本的科技创新及其背后的法律保障体系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日本专利法(第2版)》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这本书的纸张质量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印刷清晰,字迹也很舒服。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例如“非显而易见性”的判断标准,以及“实施”的定义,都用了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并且搭配了详实的图表和流程图,这对于我这种非法律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法律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更注重实用性和可读性。我尝试着阅读了关于专利申请流程的部分,作者非常细致地介绍了从提交申请到授权的每一个步骤,包括需要准备的材料、审查的重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最新的修法动向,这对于了解当前日本专利法的最新情况非常有帮助。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学习和理解日本专利法。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日本专利法(第2版)》,拿到书后,就被其精美的装帧和厚实的体量所吸引。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而且逻辑性极强。我一直认为,学习法律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和逻辑。《日本专利法(第2版)》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条法律规定背后的原因和目的。例如,在介绍专利申请中的“公开要求”时,作者就详细解释了这样做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和知识传播,这让我从根本上理解了专利制度的价值。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表格,使得一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专利局审查过程的详细描述,从形式审查到实质审查,每一个环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还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审查意见以及应对策略。这对于我这种希望了解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规避风险、提高申请成功率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这本书的内容不仅覆盖了日本专利法的核心条文,还触及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实践和发展趋势,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从业者,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知识产权相关的问题,其中日本的专利法尤其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因此,我购买了《日本专利法(第2版)》这本书。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资料的权威性和全面性。我了解到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判例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书中对于专利侵权救济措施的详细阐述,特别是关于禁令救济和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让我对如何保护自身在日专利权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涵盖了与专利法相关的其他重要法律,例如《特许法施行令》、《特许法施行规则》等,并且对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梳理,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宏观和完整的视角。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先用权”和“职务发明”的规定,这些在实际业务中非常容易遇到,并且存在很多细致的区分,本书在这方面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对于需要进行日本专利事务处理的专业人士而言,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作为一名知识产权的研究生,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日本专利法的教材。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陈旧,要么过于理论化,难以与实践结合。《日本专利法(第2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一些复杂案例的深度剖析。例如,在讨论发明创造的“非显而易见性”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定义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日本法院在相关案件中的判决逻辑和考量因素,并将其与国际上的通用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分析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路,也让我对如何进行专利检索和撰写具有更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国际专利申请,特别是PCT申请在日本的后续程序的介绍,以及与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相关制度的比较,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专利期限延长、专利权无效宣告程序等内容,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实践指导性并存,绝对是知识产权学习者的必备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深蓝色背景,搭配烫金的“日本专利法(第2版)”字样,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视觉感受。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深入了解日本的知识产权体系,尤其是专利法这一核心部分。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目录的逻辑性。它清晰地将专利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划分,从基础的申请程序、审查制度,到权利的保护、侵权救济,再到一些特殊的规定,层层递进,条理分明。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能够帮助快速建立起对整个法律框架的认知。同时,每一章节的标题都非常精炼,直接点明了该部分的核心内容,避免了冗余和晦涩。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发明创造的定义以及可专利性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在书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直观地展示法律条文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新颖性”、“创造性”以及“实用性”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目录和前几章的介绍,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

其实用处不大,没有详解,枯燥的法条

评分

配送有点慢啊,不行啊

评分

和想象中的有点差别,不是我想要的那本书

评分

比较适合做知识产权的人看

评分

要是有一些讲解的内容就好了

评分

总的来说,感觉还可以。

评分

比较适合做知识产权的人看

评分

配送有点慢啊,不行啊

评分

还可以吧,翻译RB专利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