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跃,徐光文 编
图书标签:
  • 工程力学
  • 力学
  • 工程
  • 物理
  • 大学教材
  • 高等教育
  • 基础学科
  • 材料力学
  • 结构力学
  • 理论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217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14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字数:5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共两篇。第一篇为静力学,内容包括平面汇交力系、平面一般力系、空间力系;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内容包括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定、轴向拉压、剪切、扭转、弯曲基本变形可、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的稳定、动荷载。
本书是只需要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基本内容的专业适用的教材,亦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公理
1.2 约束和约束反力
1.3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2.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2.2 平面力系中力对点之距的概念及计算
2.3 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条件
2.4 力的平移定理
思考题
习题
习题答案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3.1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3.2 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结果的分析
3.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3.4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5 平机桁架
3.6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思考题
习题
习题答案
第4章 空间力系
4.1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4.2 力对点的距和力对轴的矩
4.3 空间力偶系
4.4 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
4.5 空间任意力系简化结果的分析
4.6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
思考题
习题
习题答案
第二篇 材料力学
第5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假定
5.1 变形固体与基末假定
5.2 内力、截面法、应力
5.3 位移和应变的概念
5.4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思考题
第6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
第7章 剪切
第8章 扭转
第9章 梁的内力
第10章 梁的应力
第11章 梁弯曲时的变形
第12章 用能量法计算弹性位移
第13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第14章 组合变形
第15章 压杆稳定
第16章 动荷载
附录1 截面的几何形制
附录2 答案

前言/序言


宏伟的建筑:结构力学的艺术与科学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结构力学这一至关重要的工程学科,它构成了我们所见一切宏伟人造奇迹的基石。从古老的金字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跨越江河的宏伟桥梁到承载飞机的机场跑道,结构力学的原理无处不在,是确保安全、稳定和高效设计的核心。 第一部分:基础的奠基 本书伊始,我们将回归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平衡与静力学:世界的稳定之锚 结构力学的核心在于理解物体在各种载荷作用下如何保持平衡。我们将详细剖析静力学原理,这是分析静止结构的基础。 力的分解与合成: 学习如何将复杂的载荷分解为相互垂直的力和力矩,以及如何将多个力合成一个等效的合力。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如何在三维空间中精确地表达和计算作用在结构上的所有外部和内部作用力。 约束与反力: 结构之所以稳定,依赖于其与地基或其他支撑结构的相互作用。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约束(如铰接、固定、滚动支座)如何限制结构的运动,并精确计算由此产生的反力。理解这些反力是设计支撑系统的关键。 刚体平衡方程: 详细推导和应用六个平衡方程(三个力的平衡和三个力矩的平衡),这是判断结构是否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的黄金准则。 应力与应变:材料的内在语言 当外力作用于结构时,材料内部会产生抵抗变形的响应,即应力和应变。本章致力于揭示这种内在的力学对话。 正应力与剪应力: 区分拉伸、压缩和剪切应力。我们将探讨如何计算构件横截面上的平均应力和真实应力,以及这些应力如何分布在不规则截面上。 本构关系与胡克定律: 介绍材料的弹性特性,重点讲解著名的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我们将引入杨氏模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这些参数是连接材料特性与宏观变形的关键桥梁。 应变测量与分析: 探讨应变的概念及其与变形的关系,介绍如何通过应变来推导结构变形的量级。 第二部分:杆件与梁系的分析 本部分将焦点集中于工程中最常见也最关键的结构元件——杆件和梁。 轴向载荷下的杆件分析 轴向载荷(拉伸或压缩)是分析桁架、柱子和拉杆的基础。 正应力分析: 掌握如何计算细长杆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应力,并关注安全系数的设计考量。 静不定结构: 讨论当结构中的约束数量超过维持静力平衡所需的最小数量时的情况。我们将使用力的兼容性方程(变形匹配)来求解这些超静定系统,这在现代工程设计中非常普遍。 温度应力: 分析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内力与应力,这对于长距离桥梁或高精度设备的设计至关重要。 梁的弯曲与剪切 梁是承受横向载荷的主要构件,理解其内部弯矩和剪力的分布是设计的核心。 剪力与弯矩图的绘制: 这是梁分析中最具视觉冲击力也最实用的部分。我们将系统学习使用截面法和直接积分法,精确绘制各种载荷(点载荷、均布载荷、梯形载荷)下梁的剪力图(V-图)和弯矩图(M-图)。 梁的应力分析: 详细推导中性轴、惯性矩的概念,并应用弯曲正应力公式 ($sigma = My/I$),确定梁上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发生的位置。 梁的剪应力分布: 分析横向剪力在梁横截面上的分布情况,特别是矩形和工字型截面上的剪应力计算,确保腹板的抗剪强度足够。 挠度与转角: 运用积分法(双重积分法)和弯矩-面积法,计算梁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挠度(沉降量)和转角,确保结构满足刚度要求。 第三部分:复杂结构与稳定性 我们将视野拓展到更复杂的结构系统和结构失效模式。 组合应力与应力状态分析 实际工程中,构件很少只承受单一类型的载荷。 广义胡克定律与三向应力: 扩展到包含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复杂应力状态。 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 介绍莫尔圆(Mohr's Circle)——一种图形化工具,用于确定结构某一点上应力状态的极值,即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这对于材料的失效准则至关重要。 失效理论: 简要介绍如最大剪应力理论和最大畸变能理论,它们指导工程师判断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是否会发生屈服或断裂。 柱的稳定性与失稳 对于承受压力的细长构件(柱),其失效模式可能不是材料的压溃,而是几何上的突然侧向弯曲——失稳(Buckling)。 欧拉临界荷载理论: 详细推导著名的欧拉公式,它预测了细长柱的临界屈曲载荷。 有效长度与细长比: 讨论不同端部条件(铰接、固定等)对柱子实际承载能力的影响,引入有效长度系数的概念。 非欧拉屈曲区: 探讨中等长细比的柱子,其屈曲载荷由材料的屈服强度决定,介绍更为实际的经验公式(如容忍公式)。 第四部分:结构动力学与振动基础 虽然本书主要关注静力学分析,但结构受风、地震等动态载荷影响时,必须考虑动力学效应。 自由振动分析: 介绍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特性,包括周期、频率和振型。 阻尼效应: 探讨材料和连接件内部的能量耗散机制,引入粘性阻尼模型,分析阻尼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结语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严谨、全面且实用的结构力学分析工具箱。通过深入理解平衡、应力、变形和稳定性,未来的工程师将能够设计出不仅美观,更能在长期服役中保持卓越性能和绝对安全性的结构系统。结构力学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它是将物理现实转化为安全可靠工程的艺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它几乎摒弃了传统教材中那种客观、冷静的陈述方式,反而采用了大量富有哲学思辨的语言来探讨“力”的本质。在介绍应力张量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测量误差对真实状态的偏离”,以及“理想化假设(如连续介质假设)在宏观与微观尺度下的适用边界”。我读到其中一章讨论“材料的各向异性”时,作者将其提升到了类似“自然界中信息传递的偏好性”的哲学高度进行阐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坐标变换上。书中鲜有大量的数值计算题,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开放性的工程伦理讨论,比如在面对极端荷载条件时,工程师的决策权与责任边界应该如何界定。这种高度的抽象性和对学科深层意义的挖掘,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本介于理论物理和工程哲学之间的跨界著作。它迫使读者跳出纯粹的计算思维,去审视力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人类工程实践中的地位,这无疑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但也让那些只求快速掌握计算方法的读者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工程力学》时,我期待的是那些经典的静力平衡方程和最小势能原理的优雅证明。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偏向了“现代计算方法”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本高级有限元分析(FEA)的实战指南。书中对位移法、刚度矩阵的建立过程,几乎是逐行进行了详尽的推导和代码实现注释。它没有花时间去解释为什么斜向受力可以用力的合成来处理,而是直接展示了如何构建一个包含各种边界条件(如固定端、铰接端)的全局刚度矩阵,并利用迭代求解器(如共轭梯度法)来解算节点位移。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网格划分策略、接触算法选择(如惩罚法与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对比分析,甚至讨论了不同求解器在处理大规模非线性问题时的收敛性差异。对于习惯于笔算解题的传统工科生而言,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曲线陡峭得令人咋舌,它似乎在暗示,在当今的工程实践中,手算能力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对高级数值工具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才是决定工程师水平的关键。

评分

这本名为《工程力学》的书籍,我拿到手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期待。毕竟,在工科领域,“力学”二字的分量不言而喻,它像是所有结构、机械、材料的基础。然而,在阅读了前几章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与我预期的“经典力学”框架大相径庭。它没有花太多笔墨在矢量分析、刚体平衡的那些经典定义上,反而更像是一本面向应用场景的“问题解决手册”。比如,它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深入剖析在复杂交变载荷下,材料微观结构是如何响应并产生疲劳裂纹的,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了相当先进的断裂力学知识,甚至深入到了晶界滑移的机制层面。书中大量的图表,并非传统的受力图或自由体图,而是非常精细的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展示,配以大量的数值分析代码片段(看起来像是MATLAB或Python的混合体)。老实说,对于一个更偏爱理论推导和严谨数学证明的读者来说,这种“直接上结论和应用”的风格,初看之下会感到有些突兀和失落,感觉像是跳过了中间最精彩的推导过程,直接“空降”到了高阶应用现场。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掌握了基础概念,急需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师准备的,而不是为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准备的入门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给我一种强烈的“领域窄化”印象,它似乎完全放弃了对传统材料力学基础的全面覆盖,转而聚焦于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增材制造(3D打印)过程中的热应力控制。书中花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讨论激光熔池的温度场演变、材料的快速凝固过程对内部残余应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预热、束流功率的动态调整来“驯服”这些应力,避免打印件开裂。它详尽地分析了不同打印路径规划对最终残余应力分布的量化影响,并且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涉及到极高的温度梯度和极短的时间尺度,远远超出了传统力学教材所能覆盖的范围。这种极端的专业化倾向,虽然对于从事3D打印结构设计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藏,但对于广大学生群体而言,它带来的知识面窄化是显而易见的。它不是一本“工程力学”,而更像是一本“增材制造热力耦合残余应力控制”的专业参考书,其广度远远不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包罗万象。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那些熟悉的三视图或者力的分解图,而是一系列关于“动态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复杂微分方程组。我本来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静力平衡、转动惯量这些基础概念的深入探讨,毕竟它们是构建整个力学大厦的砖石。但这本书似乎直接假设读者已经对这些内容了如指掌,然后一头扎进了结构在地震、风荷载等随机激励下的响应建模。书中关于随机振动理论的论述极为详尽,从功率谱密度函数的选择到模态叠加法的具体实施步骤,都给出了详尽的案例分析,甚至包括了如何利用傅里叶变换将时域数据转化为频域信息进行分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使用传统的欧拉-伯努利梁理论,而是直接引入了更复杂的剪切变形理论(Timoshenko梁理论)来处理厚度较大的构件,并且结合了非线性几何效应,这使得计算复杂度陡增。对于我这种习惯于教科书那种清晰、逐步递进的逻辑链条的读者来说,这种“一步到位”的高级讨论,使得阅读体验略显吃力,仿佛是直接被扔进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需要不断地查阅其他高级数学和信号处理的参考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货到时,可能别人正忙中,送货员为什么不能打电话或发短信提醒一下了???????????????????????????????????????????????????????????????????????????????????????????????????????????????????????????????????????????????????????????????????????????????????????????????????????

评分

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真正看不错

评分

第16章 动荷载

评分

“你们兄弟几个,二十多年都没让朕这么开心过。”皇帝瞥了他一眼:“听说你在王府内为容儿准备好了住处?”

评分

思考题

评分

第6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评分

2.2 平面力系中力对点之距的概念及计算

评分

1.1 静力学公理

评分

当你把中长期的板块移动也思考进你的人生规划中,你才可以在后有追兵、前有断崖时,瞬间启动早已准备好的能量,一跃跳进新的版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