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俗文學》周刊總目

二十世紀《俗文學》周刊總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關傢錚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俗文學
  • 期刊
  • 二十世紀
  • 中國文學
  • 文化研究
  • 報刊史
  • 文學研究
  • 目錄學
  • 民俗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齊魯書社
ISBN:9787533317805
版次:1
商品編碼:1035805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7-01-01
頁數:379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俗文學研究,可以說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纔得到劃時代的發展的。1910年6月22日敦煌石窟文物被發現,大批久已湮沒的唐五代俗文學作品展示在人們眼前,遂使這一文學傳統的源流因革昭然若揭。“俗文學”一詞是日本漢學傢狩野直喜博士(1868~1947)最早提齣的,他在1916年《藝文》第7捲第1、3期上發錶的《中國俗文學史研究的材料》一文中說“治中國俗文學而僅言元明清三代戲麯小說者甚多,然從敦煌文書的這些殘本察看,可以斷言,中國俗文學之萌芽,已顯現於唐末五代,至宋而漸推廣,至元更獲一大發展。”①敦煌遺書中的俗文學材料成為中國俗文學之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從而被指齣。將“俗文學”引入研究者的視野,這不僅大大拓展瞭文學史料的範圍、畛域,也促成瞭人們文學觀和文學史觀的變革。1928年(民國十五)6月5日鬍適(1891—1962)在《白話文史·自序》中說:“敦煌石室的唐五代寫本的俗文學,經羅振玉先生國維先生、伯希和先生、羽田亨博士、董康先生的整理,已經有許多篇可以供我們采用瞭。”“日本方麵也添瞭不少的中國俗文學的史料。”②這或許是國內學者較早使用“俗文一詞。
本書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俗文學”周刊論文目錄匯編,主要包括上海《大晚報·火炬通俗文學》、香港《星島日報·俗文學》、上海《神州日報 ·俗文學》、上海《大晚報·通俗文學》、上海《中央日報 ·俗文學》、北平《華北日報·俗文學》六種周刊。附錄二十世紀《俗文學》周刊齣版順序目錄、篇名索引和著者索引。

目錄

序一
序二
二十世紀《俗文學》周刊(代前言)
凡例
論文篇名音序編目
附錄一:二十世紀《俗文學》周刊齣版順序目錄
(一)上海《大晚報·火炬通俗文學》周刊目錄
(二)香港《星島日報·俗文學》周刊目錄
(三)上海《神州日報·俗文學》周刊目錄
(四)上海《大晚報·通俗文學》周刊目錄
(五)上海《中央日報·俗文學》周刊目錄
(六)北平《華北日報·俗文學》周刊目錄
另附:《文史雜誌·俗文學專號》目錄
附錄二:索引
(一)論文篇名首字音序序號索引
(二)論文篇名首字筆畫序號索引
(三)論文著者筆畫序號索引
後記
好的,以下是為您撰寫的一部與《二十世紀〈俗文學〉周刊總目》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 --- 《古籍修復與文獻保護: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圖書館實踐研究》 作者: 張鴻飛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頁數: 580頁 定價: 9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考察瞭二十世紀初期(約1900年至1949年間)中國圖書館事業在古籍修復與文獻保護領域所進行的開創性實踐與理論探索。在近代中國社會劇烈變動的背景下,傳統典籍麵臨著戰亂、濕熱、蟲蛀等諸多威脅,圖書館機構的建立及其在保護國傢文化遺産方麵的努力,構成瞭中國近現代文獻學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第一部分:近代圖書館的興起與文獻保護的緊迫性 本書首先梳理瞭清末民初傳統藏書樓嚮現代圖書館轉型的曆史脈絡。傳統的“藏”與“藉”模式逐漸被“收集、整理、保護”的現代圖書館職能所取代。作者指齣,隨著西學東漸和新式教育的推廣,大量珍貴古籍從私傢或地方官署流散,亟需集中保護。這一時期,江南地區(如上海、南京)和京津地區成為文獻保護活動的核心區域。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當時圖書館界對“文獻易朽性”的深刻認識。無論是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的建立,還是各地官辦、教會、民間創辦的圖書館,其章程中無不將“保護善本”置於首位。作者通過對《圖書館學季刊》《圖書與讀者》等同期刊物的文獻梳理,揭示瞭當時學者們在如何有效保存紙質文獻這一議題上的初步思考。 第二部分:技術革新與修復理念的萌芽 二十世紀初的文獻修復工作,是在傳統裱糊技藝與西方早期文物保護觀念碰撞與融閤中展開的。本書重點剖析瞭這一時期修復技術的發展軌跡。 2.1 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創新: 作者考察瞭江南地區世代相傳的裝幀修復工藝在近代圖書館中的應用情況。傳統工藝如“打撈”、“曬涼”、“嵌補”、“覆褙”等,在麵對大量受損、黴變的宋元善本時,展現齣驚人的韌性和適應性。例如,商務印書館在修復《四部叢刊》底本時,對受損嚴重的紙張所采取的加固措施,至今仍被修復專傢視為經典案例。 2.2 現代化材料與方法的引入: 隨著西方科學方法的傳入,圖書館界開始嘗試使用現代化學試劑進行防蟲、防黴處理。本書細緻對比瞭當時采用的樟腦熏蒸法與新興的二氧化硫熏蒸法的優劣,以及對書籍裝幀用紙張(如棉紙、麻紙)標準的界定。早期圖書館工作者在沒有完善工業基礎的情況下,如何摸索齣既能保護書籍結構,又不産生二次損害的化學處理方法,是本部分研究的難點和亮點。 2.3 針對性保護策略的形成: 作者區分瞭針對“稿本”“刻本”“抄本”的不同修復策略。對於墨色不穩定的稿本,如何進行脫酸處理而不使字跡模糊;對於蟲蛀嚴重的刻本,如何通過加固書頁的韌性來應對頻繁查閱的需求。這些具體的實踐案例,填補瞭學界對早期圖書館修復“操作細則”的空白。 第三部分:製度建設與人纔培養的實踐 文獻保護並非單純的技術活動,它依托於健全的管理製度和專業的人纔隊伍。本書深入分析瞭早期圖書館在製度層麵上為保護文獻所做的努力。 3.1 善本室的設立與管理規範: 多數現代圖書館設立之初,便設有獨立的“善本閱覽室”或“珍本庫房”。本書通過分析北平圖書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立圖書館等機構的內部規定,揭示瞭恒溫、恒濕環境控製的初步嘗試。雖然當時缺乏現代化的空調設備,但通過對庫房選址(避開底層、潮濕處)、通風口設置、窗戶遮光等細節的嚴格要求,初步構建瞭保護環境的框架。 3.2 早期文獻保護人纔的養成路徑: 這一時期的文獻保護人纔大多是“半路齣傢”。他們或是從傳統刻書坊的師徒傳承中走來,或是受過西方博物館學或化學教育後投身此業。本書訪談瞭少數健在的老一輩圖書館學傢的口述史料,描繪瞭如瀋儉鞦、劉國鈞等前輩在修復實踐中摸索經驗的過程。人纔培養的特點是強調“以師帶徒”的實踐模式,重視經驗的積纍而非係統的學科教育。 第四部分:戰亂環境下的緊急搶救與流散 二十世紀上半葉,戰爭和政治動蕩對文獻安全構成瞭最嚴峻的挑戰。本書將文獻保護置於國傢存亡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考察。 作者詳盡記錄瞭抗日戰爭期間,以國立編譯館、中央圖書館(籌)為代錶的機構為搶救重要古籍所進行的“南遷”與“西遷”。這些行動不僅是對圖書物理位置的轉移,更是對修復工具、技術人員的係統性轉移。搶救過程中齣現的書籍打包技術、途中加固措施,以及在偏遠地區簡陋條件下進行的臨時性修復,展現瞭文獻保護工作者在極端睏境下的堅韌。同時,本書也客觀敘述瞭部分珍貴文獻因戰亂失散或損毀的遺憾,力求提供一個全麵、不迴避睏難的曆史圖景。 結論: 《古籍修復與文獻保護: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圖書館實踐研究》不僅是對圖書館史的梳理,更是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守護民族文化遺産的獻身精神的緻敬。它證明瞭在技術基礎薄弱、外部環境惡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圖書館界通過融閤傳統智慧與初步的科學理念,成功地為後世搶救和保存瞭數量可觀的中華文明瑰寶,為當代文獻保護學的發展奠定瞭重要的經驗基礎。本書適閤從事圖書館學、文獻學、曆史學以及文物保護專業的師生與研究人員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份總目的體量之宏大,令人望而生畏,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史意義,卻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索引”範疇。它像一麵透鏡,摺射齣中國近百年間文化生産力的爆發式增長與隨之而來的內容爆炸性增長的現實。二十世紀無疑是中國現代性建構的關鍵時期,而“俗文學”作為承載民間情緒、接受度最廣的文化載體,其興衰榮辱直接反映瞭社會的心跳。閱讀這份總目,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文獻的堆砌,更是一種曆史的重量感——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知識分子、商業力量、大眾審美是如何相互博弈、相互塑造的。它提供瞭一個俯瞰全局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齣單一文本的局限,從宏觀敘事中重新理解“文化變遷”的真實麵貌。

評分

對於那些尚未進入專業研究領域,但對舊時代生活懷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來說,這份總目同樣具有獨特的魅力。它不是枯燥的學術工具,而是一扇通往“昨日世界”的密室之門。光是翻看那些充滿年代感的刊物名稱和主題詞,就足以激發無盡的想象:那些在昏黃燈光下被匆匆閱讀的連載故事、那些試圖引領風尚卻又很快被遺忘的廣告詞,它們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獨有的生活氣息。它像是一份珍貴的手稿地圖,雖然未直接展示“寶藏”,但它精準地標示瞭所有可能藏有寶藏的地方,激發我們去深挖、去發現隱藏在“俗”背後的“雅”與“真”。這種激發求知欲的能力,是任何純粹的學術著作都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二十世紀<俗文學>周刊總目》的排版和印刷質量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觸感非常細膩,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油墨香氣,翻閱起來是一種享受。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封麵上的字體選擇典雅又不失現代感,整體色調沉穩大氣,體現瞭對所收錄文獻的尊重。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清晰的頁碼標注和詳盡的索引設計,這對於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光是看著它擺在書架上,就覺得仿佛收藏瞭一件藝術品,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那個時代文化景觀的一種緻敬。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其中的具體條目,但僅憑這份匠心獨運的實體呈現,我已經對它充滿瞭期待,相信編纂者一定在整理過程中傾注瞭大量心血,希望它能成為未來學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評分

從目錄的初步瀏覽來看,這個總目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二十世紀“俗文學”範疇的認知邊界。以往我們談及俗文學,往往局限於幾個耳熟能詳的類型,但這份詳盡的編目似乎將許多被主流文學史長期忽視的、散落在報紙副刊、小報、甚至早期的通俗讀物中的零散內容都梳理瞭齣來。這種係統性的梳理工作,無疑為我們描摹那個動蕩變革時期社會大眾的精神生活提供瞭一張更為細密和立體的地圖。我仿佛能透過這些標題和期號,窺見當時市井間的喧囂、新興階層的審美趣味,以及文化力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滲透和重塑人們的觀念。這種“大搜集”的努力,價值無法估量,它挑戰瞭我們對“文學”二字的既有定義,非常引人深思。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的老讀者,我對這類文獻匯編的實用性要求是極高的,而這份總目在這方麵錶現齣瞭令人驚嘆的專業水準。我關注的焦點往往是那些難以檢索的年代交叉點和主題的隱性關聯,而這份總目的檢索機製似乎考慮到瞭這些復雜的需求。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期數羅列,更深層次的編排邏輯,似乎暗示瞭不同主題在時間軸上的演變脈絡。想象一下,過去需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纔能從零散的舊報紙中拼湊齣的綫索,現在可以迅速定位,這對於撰寫關於特定文化現象的論文來說,簡直是效率的革命。我期待著能用它來驗證我過去的一些不成熟的推測,相信它會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快刀利剪”,極大地提升研究的深度和速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